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黔贵”印象

“黔贵”印象

 

作者:高拥军

 

贵州,简称“黔”或“贵”,地处中国西南腹地,与重庆、四川、湖南、云南、广西接壤,是西南交通枢纽。

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山地旅游大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辖贵阳市、遵义市、毕节市、安顺市、六盘水市、铜仁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贵州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基本类型,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暖风和、雨量充沛、雨热同期。

贵州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远古人类化石和远古文化遗存发现颇多。早在24万年前,就有人类栖息繁衍,已发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80余处。观音洞旧石器遗址被正式命名为“观音洞文化”,对研究中国旧石器时代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1、遵义会议永放光芒

遵义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屯、世界自然遗产赤水丹霞。享有中国长寿之乡、中国厚朴之乡、中国金银花之乡、中国高品质绿茶产区、中国名茶之乡、中国吉他制造之乡等称号。曾获得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多项殊荣。

远古时期,遵义一带即有人类栖息繁衍。在桐梓县岩灰洞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发现的人类牙齿化石,经科学测定,为距今20.6~24万年。桐梓县马鞍山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中,也发掘出大量石器骨器,还有丰富的用火遗迹,年代距今为1.8万年。在赤水河流域的赤水市和习水县境内,也先后发现许多石斧、石锛、石网坠等古人类工具。

公元前8至5世纪前后的春秋时期,遵义市所辖地域,先后或分别属于牂柯、巴、蜀、鳖、鳛等邦国。战国时期,今遵义一带属于“大夜郎国”范围。

 

西汉元光五年(前130年),置犍为郡,郡治鳖县,即在今遵义市中心城区附近。元鼎六年(前111年),于夜郎地置牂柯郡,作为邦国存在了250多年的“夜郎国”之名从此消失。

夜郎县之名到五代时期废除,北宋时期复置,宣和二年(1120年)又废,计先后存废达480年。此后中国历史上再没有出现“夜郎”郡县之名。作为二级政区的州、郡名称,历代屡有变更。

唐贞观十三年(639年),将隋代的郎州改名为播州,领辖今黔北的大片地域。播州之名,历经五代、宋、元到明朝末叶,存在了962年。所以人们常习惯用“播州”来代称古代的遵义。

唐贞观十六年(642年),将播州所领的罗蒙县改名遵义县。这是“遵义”名称最早的出现。遵义之名沿用至今已有1364年。除县名外,历史上曾有过遵义砦、遵义军、遵义军民府、遵义府、遵义专区、遵义行政公署、遵义市等建制名称。播州从唐末到明末的725年间,为杨氏土司所世袭统治。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平播之役”后,取消土司制度,实行“改土归流”,于次年分播州为遵义、平越两个“军民府”,分别隶属四川、贵州两省。

清康熙年间取消“军民”二字,直称遵义府。今遵义市大部分地域属于这两府,还有部分地域属于石阡府、思南府。清雍正五年(1727年),遵义府由四川省划归贵州省管辖。

民国初年,废除“府”的建制。民国24年(1935年),贵州省设11个行政督察区,黔北十余县为第五行政督察区。

1935年,中国共产党在遵义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成为了党的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被称为“转折之城,会议之都"。

1949年11月,遵义解放,“第五行政督察区”改为遵义专区,后称遵义地区,为省政府派出机构,并以原遵义县城区为基础新建遵义市。

 

中学的历史课,就学过“遵义会议”,知道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转折性的会议。可以说中学时就有到“遵义会议”看看的想法,但那只是个想法而已。

到报刊社当记者后,有了到各地采访的机会,从而有了领略过去只能在书本上知道而不能亲眼目睹的缺憾。

2005年12月8日,单位组织部分优秀复转军人赴遵义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作为随行记者,我全程进行随队采访。

我们开了两辆中巴,追随着英雄的脚步,到了遵义会议旧址进行了参观。

遵义会议会址位于遵义市老城红旗路80号,二层楼房,坐北朝南,为中西合璧的砖木结构建筑,古朴庄重。进入会址主楼参观了遵义会议会议室、军委总参谋部办公室及周恩来、朱德、刘伯承等人的办公室兼住室。

 

当年,这些老一辈革命家就是在这里运筹帏幄,部署红军如何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将红军引向胜利道路的。

之后,我们进入展馆,随着图片、实物、复制品的展示,渐渐穿越70年的历史烟云,将我们带回到决定中国革命前途的危急关头——

1935年1月,红军强渡乌江,占领遵义。1月15至17日,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和冒险主义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从而在极端危急的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

遵义会议是我党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越过娄山关,四渡赤水,建立革命根据地,直至最后取得革命胜利,这是一段艰难曲折的光辉历程。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功绩,在于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标志着我们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遵义会议作为我们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极为重要的精神财富和宝贵的历史经验。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必须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中国革命只能走自己的道路,而不能墨守教条和照搬外国的经验;始终坚定革命信念,发扬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这些经验仍然需要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习和借鉴。

第一,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第二,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走中国式的革命道路。

第三,在敌强我弱、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坚定革命的必胜信念,保持和发扬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如今,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虽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改革和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前进的道路还很不平坦。

因此,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遵义会议体现出的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藐视敌人,打击恐怖组织,不怕挫折,勇往直前,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巍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起泥丸”这诗一般的境界,体现了红军渺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和不可战胜的钢强意志。他们是祖国的长城,民族的灵魂。艰难岁月中磨练出的长征精神是我们永远的财富,他将在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长征中继续发挥巨大的作用。

我们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继承和发扬先烈们坚忍不拔、公而忘私、顽强拼搏、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思想上,坚持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大力促进思想再解放,观念再更新;在学习上,要有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的大无畏精神;在工作中,在立足本社特色,根据新形势下的特点,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发扬革命先烈意识,实实在在把本职工作做好。

 

2、赤水大瀑布

赤水大瀑布景区(又名十丈洞景区)位于贵州省赤水市南部,赤水河支流风溪河上游,离赤水城区三十余公里,是国家AAAA级景区,赤水国家级风景区名胜区的重点组成部分。

赤水大瀑布景区是“赤水丹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

赤水大瀑布景区拥有十丈洞大瀑布、中洞瀑布、奇兵古道、转石奇观、香溪湖、百亩茶花、石笋峰、亿年灵芝、会水寺摩岩造像、红军标语等自然人文景观。

十丈洞大瀑布高约80米,宽80多米,是我国丹霞地貌上最大的瀑布,也是我国长江流域上最大的瀑布。

附近还有中洞瀑布,蟠龙瀑布群,两河口瀑布,鸡飞崖瀑布,香溪湖,石笋峰,灵芝石,百亩茶花林和大片的杜鹃林,桫椤林等景观相呼应。景区内道路曲折回环,浓荫蔽日,还有观瀑台、浪琴湾、飞虹桥、疑无路、三圣殿、仙舞台、暗瀑石等景点构成一个天然的瀑布公园。

瀑水从悬崖绝壁上倾泻而下,似万马奔腾,气势磅礴,几里之外声如雷鸣,数百米内水雾弥漫,阳光照射之下,呈现五彩缤纷的彩虹,偶尔还能看到奇妙的“佛光环”,随行人移动,一人一环,美不胜收。瀑布周围树木繁茂,四季葱茏。

画坛泰斗刘海粟老先生题誉为“空谷佳人”,中科院专家评价为“神州丹霞瀑布奇观”。

十丈洞大瀑布长期隐藏深闺,直到明代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太监谢安奉皇命为皇宫采集优质楠木建宫殿,这才成为闯入圣洁之地初始风采的第一人。太监谢安进入风溪河谷采木的时候,十丈洞一带环境古朴,原始森林茂密,野兽出没无常,交通极为不便。

因此,谢安采伐了木材却运不出去,无法向皇帝复命,只好隐居深山野林二十多年,开青播种,自耕自食。据说有人曾看见深潭里沉没有谢安当年采伐的楠木。清代仁怀直隶厅同知陈熙晋偶进十丈洞,惊叹大瀑布的雄奇壮观,有感于太监谢安的遭遇,无意间赋诗一首却成了最早发现十丈洞大瀑布的文字记载。

明代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距太监谢安进风溪河谷采木230多年后,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雇短夫遵大道南行”考究了黄果树瀑布,却因交通梗阻未能发现十丈洞瀑布,仅只推举黄果树大瀑布为中华大瀑布之最。

直到1986年7月1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首次向世界播放发现十丈洞大瀑布奇观的新闻,这才揭开了十丈洞大瀑布神秘的面纱,广为世人所知。

诗云:

洞深十丈锁云烟,谢监栖迟二五年。

采木使臣归未得,山中开青已成田。

站在十丈洞大瀑布深不可测的“龙女潭”前观瀑,人们会听到一个关于“龙王三公主”的动人故事。

据传,远古时代,十丈洞一带久旱成灾,龙王三公主趁老龙王外出,私降甘霖拯救众生万物,玉帝一怒之下把三公主囚禁潭底,深潭由此得名“龙女潭”。三公主身居龙潭仍不改初衷,每遇久旱无雨,就会驾彩虹化雨为瀑,拯救众生,至今,大家只要驻足龙女潭边,环顾护绕身旁的“佛光环”,就能听到龙王三公主银铃般的笑声,油然而生对这位善良美丽的龙女敬意。

 

作者简介

高拥军(雍钧),1959年2月出生,(笔名:高产、高仁、高军),中共党员,男,石家庄市人,大专文化,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198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作品:散文集《美丽的回忆》内蒙古远方出版社出版、书信体散文集《羽高家书》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游记散文集《足行山河》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龟舟搏楫》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等多部书籍。

曾在报刊社担任过摄影记者、责任编辑、期刊副主编、国企宣教处处长等职。

198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已发表各类作品300多万字。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新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