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中国石窟(两篇)

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中国石窟(两篇)

 

作者:高拥军

 

1、云冈石窟

 

在塞外古都、煤海之乡的大同市西约16公里处,有一座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云冈石窟。

据史料记载:云冈石窟是北魏王朝初期开凿的大型石窟,迄今已有1540年的历史。

它与甘肃敦煌的莫高窟、洛阳的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的三大石窟。云冈石窟的开凿比敦煌石窟晚94年,较龙门石窟早35年的时间。

它以建筑规模大、塑像形体高及保存完整而闻名天下,又因对研究中国古代史、佛教史和艺术史有极高的价值,而享誉国内外……

一个秋风落叶的深秋,我们乘专车到大同参观了云冈石窟。

据介绍:云冈石窟现存主要洞窟45个,分为东、中、西三区,东部4窟,中部9窟,西部32窟。

此外还有许多小型洞窟。共计1100多龛,大小造像51000多躯。

石窟开凿在武周山的山崖上,武周山的最高处称云冈,故名云冈石窟,原名灵岩寺,亦称石佛寺。

据介绍:“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开凿的洞窟,这里冬暖夏凉,幽静神秘。

古印度佛教兴起后,佛教信徒、僧侣将石窟作为礼佛和修行的场所。

因为,依山雕凿石窟、佛像,比用砖石筑建寺院经久耐用。

我们走马观花地从东部的第1、2窟开始参观。第1、2窟是一组塔庙式双窟,开凿洞窟时在中央留下一个方柱,在柱子的四面开龛,龛内塑像。

我们看到了第1窟中心塔柱南面下层雕释迦和第2窟前被称为“石窟寒泉”的泉眼。

云冈石窟最大的洞窟是第3窟。洞窟崖面高25米,开窟面宽50米。

第3窟的前室分两层,上层左右两侧各雕一塔,中部凿方形窑室,主像为弥勒菩萨,壁面满雕千佛。

后室的中部塔柱壁面属北魏时期雕凿,高约10米左右的3尊大佛,属唐代作品,分别为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菩萨。

据专家考证,第3窟是文献记载的“通乐寺”、“灵岩寺”,当时可居僧人达3000人。

第4窟是塔庙窟,中央雕凿方形立柱,东壁交脚弥勒像保存比较完整,据考证是云冈现存纪年最晚的造像,由北魏晚期正光年间(公元520年一524年)开凿,是第1至第13窟之间仅有的晚期大窟。

第5窟分前后两室,洞窟形状为椭圆形的草庐式。后室佛像布局为三世佛,中间的释迦牟尼佛为结跏蚨坐像,高达17米,为云冈石窟中的第一大佛像,大佛的双腿长达15.5米,膝上可容纳120人,一只脚上可站立12人。

释迦佛头顶蓝色的螺髻,面部轮廓清晰,白毫点朱,细眉长日,鼻准方直,双耳垂肩,身着褒衣搏带,通肩袈裟,给人端庄、肃穆、慈祥之感觉。

主佛的右侧是未来世弥勒佛,左侧为过去世迦叶佛。主佛的对面是两层高约1米的8尊佛教造像,衬托着主佛更加高大、雄伟。

第6窟是云冈石窟中精巧著称的一窟,称“第一伟窟”。

第6窟平面呈正方形,后室为中心塔柱,塔高15米,分上下两层。

四壁和塔柱的佛像采用近似圆雕的高浮雕,佛像立体感很强。

四方塔柱—上层的立佛是具有极高水平的镂空雕刻法,这种立佛被称为“接引佛”。

第7窟的主像是三世佛,造像风化严重。后室北壁佛龛分上下两层,上龛正中为弥勒佛,两侧是倚坐佛像,下层佛龛为释迦多宝对坐讲经论法图。

前后室壁面分层分段大面积布置了本生故事浮雕,以及佛传故事的佛龛,以释迦佛降伏火龙的雕刻较为精美。

第8窟门拱东西两侧的雕像,是云冈石雕中罕见的艺术品,西侧是三头六臂的鸠摩罗天乘孔雀的造像,东侧为三头八臂的摩醯首罗天骑牛的造像。

两组造像中,以鸠摩罗天像著名,被认为是东西方艺术最巧妙的组合。

第9窟后室主佛释迦像,面相方圆,右袒式的服装。西北壁下层雕凿附有榜题的分栏长卷式画面,是太子本生故事图,手法简朴()后室两侧雕护法像,显示出高超的石窟寺艺术魅力。

第10窟的主像是弥勒菩萨,壁画布置有释迦多宝并坐像。

后室门楣雕饰非常精细,门楣上方的须弥山层峦叠嶂,山间二龙交首盘环,山腰间有参天的林木和奔跑的动物,山体左右雕有阿修罗天和鸠摩罗天护法神。这组雕塑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对称均衡,别具匠心。

第11窟为塔庙窟,塔柱下层皆以立佛雕像出现,上层南面为弥勒菩萨,其他三面为倚坐佛像。

窟东壁有太和七年(公元483年)邑义信士女等造95驱石庙形象铭,西壁有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铭龛和七佛立像。

第11窟的题记是:云冈石窟研究的重要资料,太和七年是现存最早的题记。

第12窟是云冈石窟中著名的音乐窟,也叫佛籁洞。后室的雕像分上下两层,布局庄严肃穆而又隆重。

上层表现释迦牟尼出世以前的生活,在兜率天宫作为护明菩萨修道以备出世;下层则雕刻了释迦牟尼降生人世后,修成正觉而成佛的一段经历。

前室则充满了音乐活力,雕满了舞蹈伎群和乐伎群。

我们又来到了“万佛洞”,看到窟内雕满小佛坐像,佛像数量可大致统计近千个,亦有“千佛洞”之称。千

佛的开凿流行于北魏,源于“三劫三世千佛”术语。

佛教将过去劫、现在劫、未来劫称为“三劫”,每一劫又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统称“三劫三世”,每一劫世中各有一千人成佛教化众生,这就是“三劫三世千佛”。

还有一个佛教术语是“三劫三世十方诸佛”,每一世有一个空间,以须弥山为中心,划分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个方位,统称十方,每方内又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教化众生。

十方诸佛是无数无量的意思,“千佛’、“万佛”指数量很多,并不一定是“一千”或者“一万”。

“万佛洞”内佛造像排列整齐,雕凿大同小异,可以说是千佛一面。

西区第16、17、18、19、20号洞窟宏伟壮观,场面开阔,为北魏早期的石窟,由著名高僧昙曜负责开凿,习惯称:“昙曜五窟”。

昙曜,少年出家,原是凉州(甘肃省武威市)的高僧,到达平城后受到太子拓跋晃的礼遇,开始管理众僧。太武帝灭佛时,他逃离了平城。

文成帝兴佛后,昙曜在路边巧遇文成帝车队,俗话说:“马识善人”,文成帝的马咬住昙曜的袈裟不放,于是昙曜就成为管理全国僧尼事务的“沙门统”。

昙曜是以禅业著称的高僧,在文成帝的赞同下,选择了武周山南麓这块幽静之处进行开窟修禅。

从公元460年开始,昙曜组织了开凿石窟的建设,现在我们看到的西区五处石窟,就是著名的“昙曜五窟”。

据介绍:北魏晚期的石窟造像题记内容丰富,主要有延冒、正光年间的题记,个别有“证生净土”、“腾神净土”记载。

净土宗是北魏名僧昙鸾在山西中部交城兴建玄中寺创立的佛教门派,在下层民众中广为流传。

早在北魏时期,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游览云冈石窟时,发出感慨,他在《水经注》中写道:“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境,缀目所眺”……

由于近年煤尘的污染,给石窟蒙卜了一层灰色的外衣,尽管政府拨巨款修路改道,但石窟的损坏还是十分严重。

有自然的风化,也有人为的损害,这是令我们国人所惋惜的。

对云冈石窟的保护,不仅是文物部门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位游客义不容辞的义务,这样我们才能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2、龙门石窟

 

那年的三八妇女节前夕,单位组织部分优秀女工到河南省登封市参观被登封市委设为党员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任长霞同志先进事迹展览馆”……

我作为随行记者也一同前往。

任长霞同志拼搏、敬业、奉献、为民的精神及她平凡而又光辉的一生,给每位参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参观之后,我们又驱车去了洛阳,参观了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十三公里处,它同甘肃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并称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

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龙门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这里有东、西两座青山对峙,伊水缓缓北流。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所以,古称“伊阙”。

自古以来,“伊阙”就是游龙门的第一景观。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

据导游讲: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

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1300多个石窟。

现存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造像10万余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

这些都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高的艺术造诣。

奉先寺是龙门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石窟,长宽各30余米。

据碑文记载,此窟开凿于唐代武则天时期,历时三年。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

我们随导游边看边听,每到一留影佳处,导游都给我们拍摄时间。

在石窟正中卢舍那佛坐像下面,导游说:这是龙门石窟最大的佛像,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造型丰满,仪表堂皇,衣纹流畅,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实在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

据佛经说,卢舍那就是光明遍照的意思。

这尊佛像,丰颐秀目,嘴角微翘,呈微笑状,头部稍低,略作俯视态,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

有人说,在塑造这尊佛像时,把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感情、开阔的胸怀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

卢舍那佛像两边还有二弟子迦叶和阿难,形态温顺虔诚,二菩萨和善开朗。天王手托宝塔,显得魁梧刚劲。

而力士像就更动人了,只见他右手叉腰,左手合十,威武雄壮。

金刚力士雕像比卢舍那佛像旁的力士像更加动人,是龙门石窟中的珍品,1953年清理洞窟积土时,在极南洞附近发现的,是被盗凿而未能运走遗留下的。只见金刚力士两眼暴突,怒视前方,二手握拳,胸上、手、腿上的肌肉高高隆起。整座雕像造型粗犷豪放,雄健有力,气势逼人。

导游还给我们讲:龙门石窟中另一个著名洞窟是宾阳洞。说这个窟前后用了24年才完成,是开凿时间最长的一个洞窟。

洞内有11尊大佛像。主像释迦牟尼像,高鼻大眼、体态端祥,左右二边有弟子、菩萨侍立,佛和菩萨面相清瘦,目大颈平,衣锦纹理周密刻划,有明显西域艺术痕迹。窟顶雕有飞天,挺健飘逸,是北魏中期石雕艺术的杰作。

洞中原有两幅大型浮雕《皇帝礼佛图》、《太后礼佛图》,画面上分别以魏孝文帝和文明皇太后为中心,前簇后拥,组成礼佛行列,构图精美,雕刻细致,艺术价值很高,是一幅反映当时帝王生活的图画。

万佛洞在宾阳洞南边,洞中刻像丰富,南北石壁上刻满了小佛像,很多佛像仅一寸,或几厘米高,计有1500多尊。

正壁菩萨佛像端坐于束腰八角莲花座上。束腰处有四力士,肩托仰莲。

后壁刻有莲花54枝,每枝花上坐着一菩萨或供养人,壁顶上浮雕伎乐人,个个婀娜多姿,形象逼真。沿口南壁上还有一座观音菩萨像,手提净瓶举尘尾,体态圆润丰满,姿势优美,十分传神……

古阳洞也很出名。这里有丰富造像题记,为人称道的龙门十二品,大部分集中在这里。

清代学者康有为盛赞这里的书法之美为: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越、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

还有一个药方洞,刻有140个药方,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成就。

把一些药方刻在石碑上或洞窟中,在别的地方也有发现,这是古代医学成就传之后世的一个重要方法。

龙门石窟不仅仅是佛像雕刻技艺精湛,而石窟中造像题记也不乏艺术精品。龙门石窟造像题记遍布许许多多的洞窟,约有3600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国内外学术界、书法界有很广泛的影响。

龙门二十品,十九品集中于古阳洞,另有一品在西山中部偏南老龙洞崖壁的慈香窟里。

古阳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的一个窟,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一年。

洞内小佛龛琳琅满目,雕刻精巧。

龙门石窟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书法、音乐、服饰、医药、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实物史料。

因此,它堪称为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从龙门石窟出来,我思绪万千,我们的先人太伟大了,创造出这么伟大的工程,这么辉煌的艺术。

但历代的小人也太可耻了,使石窟的损坏十分严重,尽管有自然的风化,但更严重的是人为的损害,这是令我们国人所惋惜的。

对石窟的保护,不仅是文物部门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位游客义不容辞的义务,这样我们才能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作者简介

高拥军,男,1959年2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期刊编辑,石家庄人,大学文化(河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笔名:高军、高仁。(网名:高山大海)

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

198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作品:

散文集《美丽的回忆》,书信体散文集《羽高家书》,散文集《笑对人生》,游记散文集《足行山河》及诗集,词集《梦歌畅吟》,科普集《龟舟搏楫》等。

曾任报刊社编辑,期刊主编,国企宣教处长,学院国学教研员等职。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新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