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中学时住过的木屋

1 

中学时住过的木屋

 

作者:陈恩智

 

今年六月和父亲送一位朋友回昆寨老家,期间经过我在猪场中学求学时住过的木屋,一时间万千思绪,积攒多年的回忆渐渐漫上心头。仔细想来那是十五六年前的事了,从未想过那时住的木屋至今还存在,这是使我既意外又欣喜的。

意外不是惊讶木屋十多年后依然存在,而是为很早就破旧的木屋到今天没有改变样子感到诧异。也庆幸这个中学时的念想还存在着,这是让我所欣喜的。还清晰记得当时选择木屋作为住宿的地方是出于两个方面的考量,主要的一方面是因为木屋距离猪场中学路途较近,也挨着公路,上学便利;另一方面,由于木屋是猪场乡原供销社的房子,后来在企业改制中供销社被取消,这个木屋就闲置下来。因此,租金相比其他民房要便宜许多。这也比较契合我本不富裕的家庭情况。

当然,“一分价钱一分货”,木屋的住宿条件自然比不得那些租金偏高的民房。木屋是一个两层的房屋,呈田字型分布,第一层前后左右共四间屋子,第二层没住人都是放些杂物,我就住在从公路进去后面右边第一间。整栋房屋大部分由木材建成,唯屋顶用小瓦片封盖,但因为年久失修看起来都有些破旧和歪歪斜斜的,很多瓦片在我入住的时候也已经坏掉了。一遇下雨天气,都需把锅、盆用具在木屋的二层楼板上布置好,以便接住屋顶漏下的雨水,防止打湿下面屋里的床单被褥和书籍。

木屋除了雨天漏雨之外,部分门窗没有安装好也是它的一大劣势。我住的那间屋子碰巧窗户没有安装好,窗户玻璃不知掉到什么地方去了。屋子与左边的房间相通,中间那道门也没有安装。我和父亲第一次去房间打扫卫生就折腾了好久,虽说我们只是一间屋子,但是我们既要到街上买塑料薄膜封住窗户,又要到卖杂货的商户家讨要一些硬纸壳,用来堵住两个房间之间的那道门。弄好这些,将近耗去六七个小时,但房间看起来还是有些家的味道出来了,满温馨的,基本满足了求学住宿的需要。也应正了那句老话:“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开始在木屋仅我一人居住,后来父亲说家族里一个二伯家的孩子要过来和我住,我欣然应允。这个二伯家的孩子和我一样,也是来求学的,听说成绩挺好,同样读的初二,但是我们不同班。那时猪场中学的教学质量在县内还是小有名气,临近的几个乡镇有不少学生都跑到这边来求学,我和这个二伯家的孩子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在木屋住了一年,相处很是融洽,后来我转到龙场中学,便很少见他了。那年月不像现在,科技这么发达,有什么微信、微博、QQ、邮箱等联系方式,我们也没有手机,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就是书信。但我们那时都在求学,一天的课程任务就很重,很少有意识去写些书信交流。木屋一别后,对方的音讯就较少了。因此,我们的回忆大部分都在木屋。直到我上高一时,从旁人口中得知他后来辍学了,外出打工。听到这个消息,我是有些惋惜的。

不知人是不是都容易善感,至少于我而言是有些感性的。我住木屋的时间谈不上长久,只是一年时间,但这一年木屋却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象。在这里有我太多的回忆,也锻炼了我自立自强的品质。在木屋居住的这一年,我学业也取得不错的成绩,这是我至今都欣慰的。苦没白吃,总算有些收获。在应该吃苦的年纪,我以为就要去吃苦,那是一个人成长成熟的催化剂。现在,再见木屋我没有任何厌烦情绪,反觉得很激动很想念。

没见木屋之前,我还会莫名的想,那个木屋是不是早已被撤除,可能再也看不到了。这次看见木屋,我很欣喜,也很感恩。见到木屋依然是原来的样子,我就精神抖擞,劲头十足。因此,在车经过木屋的时候,我和父亲他们打了招呼,在木屋前停留了几分钟,我下车对着木屋拍下几张照片,也算是给自己留个纪念。

 

2023年10月10日夜于筑

 

允许其他文学类网站转发


2

作者简介:陈恩智,男,穿青人,笔名子非鱼,1989年10月出生,贵州纳雍人,法学硕士,热爱文学,系贵州省写作学会会员、贵州省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散见《贵州日报》、《西北文艺》、《新时代文学》、《齐鲁新文学》、《贵州写作天地》、《毕节日报》、《毕节文学》等多家刊物和报纸。现为中共毕节市七星关区委党校教研室负责人、基础理论与党史党建教研组长、讲师。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新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