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都江堰(外三篇)

都江堰(外三篇)

——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迹

 

作者:高拥军

 

那年初冬,单位组织部分优秀复转军人到遵义参观,作为工作人员,我也一同前往。

途经成都时,领导安排我们参观了著名的都江堰和青城山。

一提到都江堰,便让人想到那宏伟浩大的水利工程,它的清流浸润千里沃土,铸就了今天美丽的天府之国。

我们驱车一千公里,到了成都。

站在大门口,一座红砖碧瓦、雕梁画栋的大门映入我的眼帘。

门的正上方,是用行书写的“都江堰”三个字,写得龙飞凤舞、字字传神,仿佛能看到蜿蜒的岷江水和秀美的青城山,让我想起古人“问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的意境来。

进入景区大门后,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翠绿;扑面而来的是道路两旁那高高的大树。大树都长得挺胸抬头、傲然威武、郁郁葱葱,好像两排守卫都江堰的武士。

站在观景台俯瞰,都江堰的全貌尽收眼底。

江水就像一条丝带,从远处“飘”来。

导游说:这是李冰父子在公元前256年,带领川西广大劳动人民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

沿着观景台顺坡而下,远远望去,两座索桥宛如两道彩虹,横跨江面,好一派壮观的景象啊!两旁古木参天,树木苍翠,千姿百态。

沿路直走就到了安澜索桥,只见江水湍流而下,索桥似乎成了一艘大船。走在桥上望着滔滔不绝的江水,气势磅礴的景象让人赞叹。

习习的凉风迎面扑来,脸上、手上都有了一缕清醒的感觉,仿佛身体也轻了,心情也豁然开朗了。

沿着道路继续往前走,我们来到了安澜索桥。

踏上索桥的第一步,脚下就开始不停的发抖。继续往前走,那摇摇晃晃的桥身打断了我的思绪,桥似乎随时都有可能坠落下去,再加之桥下那滔滔江水,不禁让我心底生起一缕寒意。

前半截路,我小心翼翼,脚像蜻蜓点水般地走过;后半截路,我鼓足了勇气飞奔过去。过桥之后,回头再看安澜桥,一颗悬着的心仍然怦怦在跳,可是我一种胜利的感觉,因为过安澜索桥让我收获了心惊肉跳的刺激和安然通过的喜悦。

踏着厚重深沉的青石路,循那逐渐清明于耳的淙淙涛声,长青的丘陵逐渐雄阔,迄今已两千多年的都江堰伏龙观殿宇,正矗立于参天古木间。

两千多年——就连那盘踞峻岭的长城,震撼豪壮的兵马俑,也仅是勉强与之比肩。城楼古瓦早已不供人瞭战鼓雷;雄猛石人亦仅承蒙赞叹美誉;而“天府之国”,至今仍源源不断地索着都江堰的灌溉。

过了安澜索桥继续往前走,我们来到了鱼嘴。这片陆地像鱼的嘴巴,伸向宽阔的岷江水,将其一分为二,所以,人们形象的称这里为“鱼嘴”。

这清澈的河水,吸引住了我的眼球,只见那浩大的岷江水像被仙女像施了魔法一样,自觉地分开了,分水之处泛着雪白的浪花和层层涟漪,十分壮观。

这里人山人海,每一个人都像在挤热活呢,居然还有人在这里游泳呢!

导游说:公元前两百多年,李冰踏上有着“泽国”之名的大秦蜀郡,时任蜀地郡守。此时在青衣郡守的眼前,是险峻的穷山以及野马脱缰般的岷江。江水泛滥之时,这里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

面对饱经水患之苦的蜀民,李冰深知,治水,是唯一拯救这方土地的方法。他以一位郡守的心切,投入了一个治水的庞大任务。没有官位厚禄,没有丰富的水利知识,他决定用自己的毕生,进行一次博弈,只为驯服那湍急的江流。

道家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李冰眼中,也许“治水”以土掩水,便是对险丘与湍江施以时间的调配。当然,在遥远的公元前,即便拥有再丰厚的水利知识,也支撑不起一个如此浩大的工程。手中不仅得有治水长钗在握,还需执起学研的笔。不过李冰的学堂,是眼前狂放的江;他的知识,是来自于江流山野的智慧。他以生命为资费,用人类天生的求知,去探索待人发现的秘密。

定堰位、观江律、筑坝堤……治水的韬略在时间磨砺中终于展露出锋芒:“深淘灘,低作堰;遇湾截角,逢正抽心……”也许当时的人们尚未知晓,一个跨越时间长河的奇迹正在发生。不过,蜀郡的山田沟壑印刻下他的灌溉,岷江的涛声久久回荡着他的呼号。

李冰用自己的学识,带领蜀地百姓筑起一座两千年不倒的不朽工程。岷江湍急如初,然而狂啸的江水追逐着,却再没有奔腾错了方向。分水堤、宝瓶口、溢洪道,至今仍相辅相成、互功互用。

都江堰的筑成,几乎耗用了李冰的大半生,换来蜀地此后的沃野千里。如今伏龙观内,李冰石像巍巍而立,泛青的石柱雕刻出他手握治水令,俯眺岷江时深远的目光和暮年面对富足蜀郡时欣慰的笑……

这雄伟浩大的都江堰,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评价:“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比万里长城还要激动人心。”它造福了川蜀大地的千万百姓,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工程!

据导游介绍:都江堰建于公元三世纪,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的水利工程,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

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子民的伟大的水利工程,是我国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

都江堰是由渠首枢纽、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堰等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工程系统,担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7市(地)36县(市、区)1003万余亩农田的灌溉、成都市50多家重点企业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发电、漂水、水产、养殖、林果、旅游、环保等多项目标综合服务,是四川省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础设施,其灌区规模居全国之冠。

全灌区呈现出“长龙地上走,银河天际流;彩虹起深谷,高峡出平湖”的壮丽图景。

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有分水堰(鱼嘴)、引水口(宝瓶口)和飞沙堰三大部分组成。

当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筑都江堰,其中最重要、也是最艰难的工程,便是用竹笼装上卵石,浸入江心,垒砌分水堰。

分水堰的前端,状如鱼嘴,“鱼嘴分水堰”也便因此得名。

汹涌而至的岷江,在“鱼嘴”处被分成内、外二江,内江流过宝瓶口,浇灌川西万顷农田;外江滚滚南下,最终汇入长江。

由鱼嘴分水堰向后延伸的防护堤,被称做“金刚堤”。

飞沙堰位于金刚堤内江侧的南端,起着泄洪与排沙的功能。

由于飞沙堰低于金刚堤,洪水来临时,洪水便可从堰上溢出,控制了内江流入宝瓶口的水量;而内江傍山而行,恰好在此形成螺旋流,抛出水中携带的沙石,起到了防止沙石淤积、堵塞内江水道的作用。

江水,撞击着脚下的堤坝,望着那翻腾、咆哮,溅起飞扬的浪花,我不由得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凭着简陋的工具,与大自然搏击抗争,是何等的气概,何等的豪情!

竹笼卵石垒砌的古老堤坝,早已被钢筋混凝土替代;而前人留下的字字珠玑的防洪治水理论,却是千秋不变的准则。

不知是谁说了句:“当年李冰及其子肯定没没有吃回扣,否则,都江堰是就不会成为文明世界的最伟大的杰作和造福子民的伟大工程了。”

听了这话,我们大家都笑了笑。但这话的确有一定的道理,纵观当前建筑业出现的楼倒桥塌现象,不就是因为腐败官员太多了吗?……

但“堰声静犹壮,喷薄激如滩”。闪烁着祖先智慧光芒的都江堰,不仅是一个造福后人的水利工程,其严谨的科学性和混然一体的完美结构,亦堪称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伟大奇迹。

 

问道青城山

 

清晨,我们来到山门前,只见大门上苍劲有力的三个大字“青城山”,配合着早晨混合着泥土自然的空气,立刻给了我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觉。

俗话说:“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

站在山脚,望着山上,感觉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山脚下,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潺潺流淌的溪流,溪水和岸边的石头如同嬉戏一般,发出一串悦耳的响声。

慢慢的我们便爬起山来,走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听着虫鸣,会让人觉得心旷神怡,神清气爽。

小溪蜿蜒在山间,溪水清澈见底,晶莹剔透,摸上去冰凉刺骨。要是遇上断崖,溪水从上面留下来,形成了水帘,像一串银链子似的。

才到半山腰,我早已累得腿脚发软,刚好前面有一座小亭子,我们便在那儿休息了一会儿。休息途中,我看见一旁的池塘里的荷花粉嫩嫩的,像一位姑娘羞红的小脸,荷叶像一片片碧绿的大盘。休息了一会儿,我们便继续前行。可是天公不作美,下起了蒙蒙细雨。尽管下起了雨,可也不能阻挡我们前行。

顺着石梯,一路向上。

道路两旁的数木长得高达茂盛,它们又像一位位战士,笔直地站在那里,保护着青城山,路两旁开满了不知名的野花,红的,绿的,白的……

再往上走,石梯越来越陡峭,我们爬山的速度也越来越慢,两旁的树木却越来越多,越来越茂盛,耳边还传来了鸟叫声,像在唱歌一样,好听极了!

就这样,我们越爬越高,在这时,我们到了一个可以拜佛的地方,香火十分旺盛,我们也赶忙拿了香进去拜了拜。

再继续往上走,石梯的坡度越来越小,我已经累的气喘吁吁,快坚持不住了,这时,旁边有人说:“快到了”!

越过小溪,爬上陡峭的台阶,不一会我们就来到了月城湖。仔细一瞧,发现湖面几只水鸭悠然戏水而过,往来的船只破开湖面拖起一串串水波,清晨的水气也仿佛薄烟般缭绕,笼罩着整个湖面,不知不觉雨点轻轻的洒向湖面,泛起层层涟漪。

前往上清宫的路途是艰辛的,需要先坐船到步云廊,再转乘缆车到凌云山庄。不要以为这就完了,还要跋涉一段才能到达我们的目的地。

在上行的路上到处弥漫着雾气如同仙境一般,可稍稍不慎也会有跌倒的风险,家人也不断嘱咐我小心。但我心里却想着:哪有人那么傻会跌倒,下一刻,那个倒霉蛋就成了我。当时没注意脚下的路,刚踩上去就心想:完了!然后屁股就顺着台阶滑了下去,幸好没有受伤,不过我也为我的轻狂付出了代价,我要对我的家人说声对不起,因为我的年少无知,没有听取他们的善意提醒。

在途中,我们飞快的掠过了路边的摊贩,因为我们想尽快的去到仙境般的老君阁。站在直插云霄的老君阁楼上,往下俯瞰,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恍如自己也成了会腾云驾雾的仙人一般心旷神怡。

我们又走了一段时间,在我累得筋疲力尽时,终于登上了山顶。

一路辗转、留念、不舍我们终于抵达,一眼遍识匾额上“上清宫”几个大字,了解后方知“上清宫”三字为民国蒋介石所提。

上清宫里现在还是有许多道士,大多在大殿跪拜着道家三清,随后我从导游的介绍中了解到,青城山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初时是唐玄宗将道教安排于青城山,张天师也在此地传授过道法等,我心想:难怪一路清远宁静,步步美景如同仙境,原来不愧是拥有“仙风道骨”的青城山。嘴里也不停的地称赞“道教可真是历史悠久啊!”

站在山顶上,极目远眺,只见远处群山连绵起伏。站在这高山之上,仿佛“手可摘星辰”。俯视之下,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导游说:晋代以后,山中道教渐盛,极盛时有道观70余处,胜景108处。晋隋时期,北天师道和南天师道相继兴起,一些新教派产生,青城山所传属于南天师道的正一教派。

隋唐统治者对道教的扶持,使这一时期的青城山实乃“神仙都会之府”。隋唐时期道教兴盛,青城山宫观遍布,高道辈出。天宝之乱后,中原不宁,唐玄宗、僖宗先后入蜀避难。唐僖宗命青城山修灵宝道场举办罗天大醮,设醮位2400个。唐末五代,道门的一些著名人物也都出入蜀中,如彭晓、陈抟等曾游青城山,杜光庭、谭峭等皆终老于青城山。其中唐末五代著名道士杜光庭长期隐居青城山白云溪,整理和撰写了大量道书。后人在白云溪畔建“杜光庭读书台”,供人凭吊。

北宋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曾来此朝拜,在常道观再兴天师道脉。

明代,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明朝末年,战乱不断,道士四散。清康熙八年(1669),武当山全真道龙门派道士陈清觉来青城山主持教务,又使局面得到重新改观。

青城山的现存主要道观有:常道观(天师洞)、祖师殿、上清宫、老君阁、建福宫、圆明宫、玉清宫等。

建福宫坐落于丈人峰下。始建于唐开元十八年(730),后经历代多次修复,现仅存两殿三院,现存建筑为清代光绪年间(1888)重建。现有大殿三重,分别奉祀道教名人和诸神,殿内柱上的394字的对联被赞为“青城一绝”。建福宫筑于峭壁之下,气度非凡。其左侧是明庆府王妃遗址,西行一千米,即至岩石耸立、云雾缭绕的“天然图画”。宋代诗人范成大曾在此为宋帝祈祷,皇帝特赐名为“会庆建福宫”。

祖师殿位于天师洞右后侧山腰间,出天师洞过访宁桥即到。祖师殿又名真武宫,创建于唐代。唐代诗人杜光庭、薛昌,宋代张愈均曾在此隐居。唐睿宗的女儿玉真公主也曾在此修道,以求成仙。该殿环境幽静,殿内有真武祖师、吕洞宾、铁拐李等神仙塑像及八仙图壁画、诗文刻石等。

朝阳洞位于主峰老霄顶岩脚,洞口正对东方,深广数丈,可容百人,传为宁封丈人栖息处。清人黄云鸽曾在此结茅而居,并撰联曰:“天遥红日近,地厌绎宫宽。”

老君阁位于青城第一峰绝顶(即彭祖峰顶,或称高台山、老霄顶),海拔高1260米。顶上原有呼应亭,取“登高一呼,众山皆应”之意,是赏观日出、神灯和云海奇观的绝佳地点,2008年“5.12”特大地震毁坏后重建,20世纪80年代末改亭建阁。

圆明宫坐落在青城丈人山北木鱼山的缓坡谷地。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因供奉圆明道母天尊而得名。宫内有四重殿堂:前为灵祖殿,供奉灵官神像;二殿为老君殿,供奉太上老君;三殿为斗姆殿,斗姆即圆明道母天尊,为北斗众星之母;后殿为三官殿,供奉天、地、水三官大帝及全真道的吕祖、丘祖和重阳祖师。殿堂之间,各有庭院,宫内宫外,瑞草奇花,楠木成林,松竹繁茂。

上清宫位于青城山第一峰、距峰顶约500米的半坡上。上清宫始建于晋代,现存庙宇为清朝同治年间所建,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宫门“上清宫”三字由蒋介石题写。宫内祀奉道教始祖太上老君,有老君塑像和《道德经》五千言木刻,还有麻姑池、鸳鸯井等传说遗迹。

常道观(天师洞)自建福宫北行两千米即至青城主观——常道观。因张道陵曾在此修行,故称天师洞。天师洞始建于隋朝大业年间,三面环山,一面临涧,古树参天,十分幽静。

现存殿宇建于清末,规模宏伟,雕刻精细,并有不少珍贵文物和古树。洞中有天师张道陵及其三十代孙虚靖天师像。

观内正殿为“三清殿”,殿后有黄帝祠和天师洞等古迹。天师洞右下角有一小殿,名三皇殿,内有轩辕、伏羲、神农石像。

据导游说:西汉末年,被称为“蜀中八仙”之一的阴长生入青城山修道。但真正奠定青城山为道教名山地位的是张道陵。东汉顺帝初年,张道陵入鹤鸣山(今成都市大邑县境内)修道,创立五斗米道,亦即天师道。东汉汉安二年(143),在写毕二十四道书两年后,张道陵到达青城山,在此结茅传道,并羽化山中。

 

沧州狮子应州塔

 

那年重阳节前夕,单位组织老同志到山西大同秋游赏景,我作为工作人员一同前往。

我们乘车沿高速公路奔大同驶往,在途经山西应县时,我们慕名参观了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以挺拔的身躯,端庄的造型和悠久的历史被国内外建筑学界称之为建筑瑰宝,又被人们称之为“天下第一塔”。

有流传于晋、冀两省的民谣说:“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府里的大菩萨”,说的都是历史遗存中的珍品,应州塔即指此塔。

 

据导游介绍:应州木塔建于1056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高的木构建筑。

全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外观九层,可用空间只有五层,有“明五暗四”之说。

整座塔比例适当,巍巍耸立,蔚为壮观……

塔是随佛教传入我国的,早期的塔大都为木塔。如我国第一座塔——洛阳白马寺塔就是木塔,可是这座九层宏大建筑建成几十年后即被焚毁。

有我国古代摩天楼之称的洛阳永宁寺塔,高达160多米,登上塔顶犹如置身云霄,大有飘飘欲仙之感。

可是,此塔仅存15年,便被雷击中,毁于火灾。

历史记载:元顺帝时大震七日,应州木塔却岿然不动。

350年前明王朝时,山西灵丘一带曾发生烈度为九级的强震,房屋倒坍,人死几千,而木塔却安然无恙。

1926年,山西军阀混战,对木塔炮击200余发,塔身弹痕累累,有多次击中后燃烧起火,可是很快“自行”熄灭。

矗立晋北高原900多年的木塔抗震、防火能力,至今未有公认的科学解释。

高层木构建筑另一个最大的自然灾害是雷击。历史上的木塔大部分曾毁于雷火。

应县木塔可以说是一个杰出的防雷范例。它为何不受雷击,长期以来是一个不解之谜……

 

研究表明,不受雷击和它高达10米的金属塔刹有关。

塔刹全为铁件制成,有覆钵、相轮、露盘、月牙、宝珠等,略显亮光,中心有铁轴一根,插入梁架之内,周设八根铁链系紧,迄今完好无损。

导游介绍:说:从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防雷装置——现代消雷器的原理看,应县木塔的塔刹是一个很典型的“伞形离子发生器……法拉第笼的上盖”。

因此,可使木塔千年不受雷击。事实上也是如此,木塔四周在雷雨天常有雷击现象,仅上世纪50年代,在离塔一百米左右的地方就有两次雷击,但木塔却安然无恙。

有关专家认为:应县木塔是科学、艺术与宗教的完美结合,是人类木构建筑史上的奇迹,也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但由于700多吨的重量全部通过一二层传到地面,所以下层木材不堪重负,很多柱头、房梁等关键部位都发生扭曲和断裂。

另外,塔的中心部分,作为主要承重构件的三根梁现在已经完全压碎了,如今它的间隙调节功能已经丧失,而且自身的荷载功能也失去了,已成为一个劈裂的陈材。

据导游介绍:从1991年起,国家共拨款800多万元,组织有关部门先后对应县木塔现状、残损程度、所在区域地震影响力等十个方面进行仔细的实地勘查与分析,认为木塔本身已经严重扭曲变形,已到了非修不可的地步。

人们期待着木塔能早日焕发出昔日的光芒。

 

大明塔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后期,我曾两次到内蒙古的宁城采访,两次全是宁城县委的杨主任接待的我,并两次陪我去了大明塔游览……

一次是秋高气爽的季节,一次是寒风凛冽的冬天。

两次的内蒙之行,杨主任都带我去参观了大明塔,不同的季节,景色各有不同。

据杨主任介绍:赤峰地区是契丹人的发祥地,也是统治中国北方达200余年之久的辽国中心。

公元1007年,辽宋两国结束了敌对状态,辽圣宗率兵归来,见大明镇一带地理位置重要,气候宜人,风景如画,便在这里仿制宋都开封筑成中京,并将辽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移至这里……

然而,经过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辽中京早已化为一片焦土,当年的墙垣、宫殿仅剩下遗址,唯有大明塔经历千秋而巍然耸立,不禁使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而发出由衷的赞叹……

走近大明塔,只见最底层的高大立面上,一周巨大的莲花宝座托起了海天佛国的八大部洲,每个立面中心砌出券顶佛龛,一尊尊高大的圆雕佛像,头顶佛光,慈眉善目,俯视人间。

佛像的两侧,各站有威武的金刚力士,怒目狰狞,手持各种法器以维护佛祖尊严。

在佛祖的上方宝盖左右,一群飞天女神漫天飞舞,彩带、花篮和衣裙雕刻细微,栩栩如生。塔角挂有风铃,清风吹来,余音枭枭,恍若来自半天。

据:辽圣宗统和二十二(公元1004年)路过这里,遥望南方霞光闪烁,有郛郭楼阁之状,一派瑞气,因议建都。统和二十五年五日竣工。

中京城的布局仿北宋都城汴梁城,分外城、内城和皇城。外城东西长4000米,南北宽3500米;内城东西长2000米,南北宽1500米,内外两城略呈“回”字形。

皇城呈正方形,每边长一千米,居于内城中北部,以内城北墙为皇城北墙。中京城自兴建到失于金,历经150年,一直是辽的重要都城……

有资料显示:金兵攻陷上京后,于公元1122年攻占中京。金时改辽中京为北京大定府。

元初改为北京总管府,至元二十五年改为武平路。明初在此设大宁卫。

明太祖死后,因诸王纷乱,此城遭战火遂成废墟。辽中京城内地面建筑已荡然无存,惟塔独立。

大明塔为八角形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高80.22米,塔基底径48.6米,塔体直径34米,在现存辽塔中雄居魁首……

据杨主任介绍:大明塔仅次于陕西泾阳的崇文塔和河北定县的料敌塔,为全国第三高塔,体积则全国第一。

该塔雄浑凝重,巍峨矗立。

晴日,便在百里之遥,亦可用肉眼望见……

用清乾隆皇帝描写此塔的诗句就是“自远早见郁迢娆”,若到跟前看一看,却是“逼近欲瞻翻不易”,观者无不为工程之浩大、造型之壮观、雕刻之精细而叹为观止,使人不禁肃然起敬。

大明塔兴建的具体年代,至今尚无资料……

根据1982年维修从塔上发现的一块砖上写有“寿昌四年四月初八……”等几字推断,认为大明塔应为辽统和二十五年到寿昌四年(公元1007年—1098年)间所建。

第一层大檐下塔身高近十一米,每面雕有细致入微、栩栩如生的菩萨坐像浮雕。

每位菩萨左右各有两个肋侍,上端有一对飞天,每面左棱上象是一个二截塔的造型,上截刻有本面菩萨说法地名,下截刻有本面菩萨的法名。如:正北面左棱塔上截刻“曲女城边说法塔”,下截刻“金刚手菩萨”,全是汉文。

不论是佛像浮雕,还是其他文饰,堪称罕见的艺术珍品。

大檐仿木结构,二层以上为密檐。塔顶基部高7.16米,铜顶高2.88米。整个大塔建筑宏伟,造型秀美,工艺精湛。

由于数百年的风吹雨打,特别是经历了元代七级大地震及1976年唐山地震,塔顶倾斜,风铎、铜鉴大部坠落。

历史上对大塔可能有过多次维修,但未见史料记载。只是在塔正面菩萨像两边有蒙文字两行,翻译为“大清帝国咸丰甲寅年修”……

为了保护这珍贵的建筑,1981年国家投资五十多万元进行全面维修。施工三年,于1984年8月全部竣工。维修后不仅将残损部位全部修好,而且更换了原铜顶,新挂风铎一千多个,铜鉴四十个……

尽管大明塔为世人所敬仰,但尚有许多秘密没有解开,如此塔究竟由谁设计?建于何时?塔下有无地宫等。

其中人们最为关注的是有关塔下地宫的传说……

传说大明塔下有很大的地宫,里面供奉着释迦摩尼佛祖与其弟子的塑像,佛前供案上点着九九八十一盏长明灯,正中一个油灯特别大,也特别亮,虔诚的佛教徒们无论向这些油灯添加多少油也不外溢,多长时间不添油,油也不减少,灯也照样明亮。

但有一年,一位小各尚仍然顺着通道进去添油,可再也没见他出来,别的和尚去找时,通道早已不见了……

据介绍:按一般建塔规则,塔基中心部位应有地宫,即放置佛舍利等物的地方。

1986年清理塔基时,曾于塔正南面进行了试掘,但进深7米仍未发现地宫,因怕危及大塔的安全,没敢开凿塔座或塔身,因此,还难以断定塔下有无地宫……

如大明塔下确有地宫,肯定会保存建塔的相关文献。一旦地宫被发现,有关此塔设计者、建造时间等秘密就有望得到破解。

 

作者简介

高拥军,男,1959年2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期刊编辑,石家庄人,大学文化(河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笔名:高军、高仁。(网名:高山大海)

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

198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作品:

散文集《美丽的回忆》,书信体散文集《羽高家书》,散文集《笑对人生》,游记散文集《足行山河》及诗集,词集《梦歌畅吟》,科普集《龟舟搏楫》等。

曾任报刊社编辑,期刊主编,国企宣教处长,学院国学教研员等职。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新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