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起了一个大写的“人”
——深切怀念我的大舅范团员先生
作者:卢月文
2023年10月4日(农历八月二十日)下午三时许,我的大舅,讳范团员先生以92岁高龄无疾而终,走的很安详,但又走的太突然。八月十六我去看他,精神矍铄的大舅还言谈甚欢,谁知仅仅4天之后就生死相隔!痛哉,再也见不到老人慈祥的面容,再也享受不到过年过节让表弟喊我去家里喝酒的惦记,再也不会有悄悄抢我酒喝和我嬉闹的温馨。呜呼,长歌当哭,潸然泣血!
这个可亲可敬的老人走了,留给我的是无尽的思念。
大舅的慈祥可亲我从小就已领略。因为我的父亲门上没有至亲,所以,自打记事起,我们弟兄姊妹唯一可去的亲戚家就是大舅家。记忆最深刻的是无论吃饭睡觉或玩耍,从无拘束感,因为大舅总是那么和蔼。大舅宽厚亲切,大妗温和良善且饭菜可口,因此,只到上学的每每假期,几乎都在大舅家度过。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感觉到,大舅有一种长者之风,叫你既亲切又有一种无形的约束的气场。只到我年过花甲,在闲暇时经意不经意间经常思量。大舅西去的这些天,我细细盘点了老人的言行,我发现,老人家平凡的人生中坚守的是一种做人做事的品行,这种品行不仅书写了老人家可歌可敬、可圈可点的人生,某种角度讲,也树立了不输古人的一种榜样,一个坐标,甚至称得上是一座丰碑!
大舅最值得称道的,是一个长兄承担了一个父亲的责任。
姥爷家是个有八儿一女的十一口之家。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大舅每年利用农闲时组织村里人到城里打工。由于敦厚肯吃苦的品行和天生的组织能力,被破例特招为一个单位的正式职工。不久后,他所在的区政府选拔干部,他被提拔为区交通科科长。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大舅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姥姥突然患病辞世。一个家庭,特别是一个七八个孩子还未成年的家庭失去了母亲,其糟糕程度和将面临的艰难可想而知。城市户口和一个干部身份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然而,为了老父亲和弟弟妹妹,大舅毅然放弃了令人羡慕的城市生活和已是科级干部的身份,携大妗辞职回到了家乡。
一次和大舅攀谈时,我问大舅对当时的选择是否后悔?大舅告诉我不后悔。“他们还都是孩子,你姥姥去世后,你姥爷无法照顾他们的生活,我和你大妗如果不回去,你的这几个舅舅和你妈没人管怎么活?肯定要有饿死的。”大舅显的十分平静,“你说,”大舅反问我,又像自问:“我能为我自己活的好而置我兄弟们的死活于不顾?我做不出来。”为了兄弟们正常生活和健康成长牺牲自己的前途,大舅义无反顾,一个长兄,从此,担起了一个父亲的责任和重担。
对孩子们来说,家庭的温暖不外乎是有人关心呵护,依时按候吃饱穿暖。面对七大八小的七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大舅大妗首先叫他们感受到的是家的温暖。一日三餐,弟弟妹妹不再为冷锅凉灶而悲楚,一年四季,不会因脏衣烂衫没人打理而凄凉。勤劳宽厚的大妗,视兄弟们如己出,点灯熬夜,为兄弟们缝补衣衫,总是连夜浆洗干净,再用火烤干缝好,以不误第二天上学或下地穿,常常是通宵达旦,使得失去母亲的兄弟们的衣服鞋袜从没有破破烂烂过。
十几岁时母亲给我讲了大舅的故事。姥姥去世后,她们的天塌了。那时候母亲还小,兄妹八人加姥爷,不用说正常的生活,吃饭就是个大问题,用饥一顿饱一顿形容毫不夸张,大舅大妗回来才“撑大厦于将倾”。母亲告诉我,“半大小子吃死老子,”母亲说“我们年龄小不懂事,每顿饭只顾自己抢着吃饱,而你大舅大妗总是在我们吃完后他们才吃,经常是半饥不饱,有很多时候得刮盆底剩下的残渣兑水凑合。”小的时候我去大舅家,久而久之感到奇怪的是,大舅的一碗饭老是吃的很慢,而大妗总是最后一个才端碗筷,母亲的话才叫我明白,原来是要兄弟们先吃饱。有一个被六舅生前证明了的真实的笑话儿:六舅十几岁时的一天晚饭,吃饭快的六舅又一次盛粥时大舅笑眯眯地逗道“六六还吃?”六舅颇有点“委屈“”地说“人家才吃了六碗嘛。”而这碗那可是海碗啊。这笑话,佐证了大舅吃饭的慢和大妗最后一个端碗的目的,体现了他们对兄弟们关爱的程度。
在保证吃饱穿暖的同时,大舅对兄弟们呵护有加,每每看到有兄弟无精打采,大舅总是询问清楚哪里不舒服,而且总要摸摸额头看是否生病了;吃饭时哪个弟弟不在,必定要让叫回来一起吃;每天睡觉时,大舅总是看着他们入睡才离开。天蒙蒙亮大舅就下地干活,待兄弟们起床早饭时,大舅已经早工荷锄归来。
一个家庭,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吃喝拉撒、打打闹闹自是冗繁和叫人操不尽的心,而失去母亲的孩子,并且是一群未成年的男孩子,成长过程的玩劣更是不言而喻。姥爷是出了名的暴脾气,同时又是个特别讲规矩的人,信奉的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古训,对这些玩劣淘气的孩子缺乏耐心,对行为稍“不轨”者轻则怒骂,重则拳脚相加,每每此时,大舅总是拦着姥爷,用身体为兄弟们遮挡。一次和七舅谈起大舅时他十分感慨,“你姥爷脾气不好,而我又最是调皮捣蛋,”七舅沉浸在回忆中,“每当你姥爷打骂我的时候,你大舅就是我的保护伞。你大舅不在家的时候我心里就特别不踏实,有一种你大舅大妗才是我的娘老子的感觉。”当我问他们调皮淘气被大舅打过没有?七舅颇有点深情地告诉我“没有,不要说打,就是连骂也没骂过,你大舅不会骂人。”是的,兄弟们成长过程中,即使太出格的闯祸,大舅不仅从没动过一手指,就连骂也没有过,有的只是和颜悦色地指出,剖析清楚对错之处以引以为戒。我几十年和大舅相处,从没听过老人家说过一句脏话爆过一句粗口,和你交流时,总是和颜悦色地和你分析对错,讲清道理!
为了这个特殊家庭的正常生活,披星戴月中圆着兄弟们的好梦,起早贪黑操劳着这个特殊家庭的希望。养猪喂羊“多种经营”滋补着胞弟们成长。
过度的操劳和营养不良,使大舅的身体每况愈下,二十三岁时大舅患了阑尾炎,为了省钱,大舅硬抗着,只到疼的几天几夜吃不下饭睡不成觉,才被用担架抬着到近二百里外的呼和浩特治病。就是这样,临行时大舅还告诉姥爷,“如果花钱太多了就不要看了,在哪儿没了就在哪儿就地埋了。”到医院做手术时,阑尾已经穿孔,并已经粘连。当医生打开肚子的时候,粘连的部位已经腐烂发臭,不得已,被切除的肠子尽达七尺之长。如此病痛下的硬抗,生命垂危还惦记着不要多花钱,这得怎样的意志?而这意志来源于一种维系家庭的责任,是为了兄弟们成长的担当!
我钦服大舅的身教。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如果说大舅勤俭持家,确保兄弟们衣食无忧正常生活外,那么,大舅更是以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兄弟们的健康成长。只是,大舅这种教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而是日常生活中的身教。
古有“百善孝为先”之训,大舅的身教首先表现在对姥爷的孝顺上。
双龙村是个有五千人口的大村,是镇政府所在地,也是一个小集镇,供销社、对外食堂(饭馆)、小卖部应有尽有。为了叫姥爷生活的舒适,大舅总是为姥爷备好钱和粮票,如果觉得家里的饭不顺口,那就到食堂吃,一切随姥爷心所愿,而且几十年从未中断过。大舅的行为深深影响着他的兄弟们,因此,只到姥爷去世时,他的专用的小柜子还堆满了糕点、饼干、馍馍片、黄油、红糖、白糖等等食品。这些东西现在看很普通,但在那个年代,这些食品不是谁都能吃上的上品!
大体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只是,孝和顺不是一回事。孝,是从物质和精神方面关心父母,使衣食无忧,而顺,则是不顶撞,即使父母说的不对,也不当面反驳,事后慢慢规劝,讲清道理。对脾气暴躁又讲规矩还爱管闲事的姥爷,大舅一生中没有顶撞过姥爷一次,这得多大的耐心和修养?大舅以其良好的修养,不仅自己做到了孝、顺,潜移默化中使兄弟们养成了孝顺老人的良好习惯,而且已经得到了传承。
大舅身教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从小事上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界泰斗、教育大家蔡元培先生在论《中国人的修养》里定义:“道德之本固不在高远而在于卑近也,自洒扫应对进退,以及其他一事一物一动一静之间,无非道德之所在,其要不外乎习惯耳。”
农村最不良的习惯是晚饭后的串门子,津津的是东家长西家短,乐道的是此人是某人非。而大舅从不串门。晚饭后,总是和在家的几个兄弟到姥爷的房间,陪姥爷聊天。我问大舅是有意为之还是一种习惯?大舅告诉我,“一个人家怎能没有规矩?好人家的子弟那有半夜五更不回家串门子的坏毛病?”是的,大舅从小小的行为中,使兄弟们以及下一代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且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家风。
大舅的身教还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多少年来,不管什么时候,不分何种场合,大舅从没抽过香烟,都是随身带的旱烟;不管是因公还是朋友挽留,大舅从来不在外面吃饭;那时候交通不便,无论是因公出差,还是外出办事,倘若误了班车,常常是从近百里外饿着肚子步行回家。他不是抽不起也不是不想抽香烟,不是住不起店,更不是吃不起一个饼,是他时刻想的家里的兄弟们,时刻想着这个家,宁可自己受艰难,也要尽可能省下哪怕是几毛钱。久而久之,这种习惯成了他的自然。难能可贵的是,这种习惯延伸到他几十年村支书任上,即使上级领导来必须招待,他也是在安排完后仍然回家吃饭。
大舅以一个长兄承担了一个父亲的责任近二十年,先后送二舅、七舅参军,二舅退伍后安排到公社机耕站工作;七舅复原后,又被大舅推荐到钢铁学院就读,毕业后,分配到钢铁企业工作;送好读书且成绩优秀的五舅到城里读书,后五舅以优异成绩从兽医学校毕业后,在城里成家立业;为心灵手巧的三舅和干活不协力的六舅开办了最早的手工作坊——铁匠铺......大舅大妗牺牲自己的前途,给了在姥姥去世后无着无落的兄弟们一个温暖的家;独力赡养老人三十多年而不向兄弟们提出一点要求;近二十年含辛茹苦拉扯兄弟们长大成人并成家立业,其间兄弟们平时的穿衣戴帽、吃喝拉撒及适婚年龄成家的起房造屋、结婚的一应费用,其中的操心、艰辛,为人父母者体会自是深切,但大舅无怨无悔。试问,这种责任,这种担当,这无怨无悔,古今能有几人?物欲横流,道德缺失的当今,为了一点利益兄弟阋墙,因赡养父母姊妹反目,为争财产父子兄弟对薄公堂者数不胜数,而我的大舅范团员先生对老父亲的孝顺,为兄弟们成长的责任和担当,应该为世人树立了一个人生的坐标,甚至是一座丰碑!!!
兄弟们成家立业后按道理应该尽到了责任,但大舅不仅不居功,还把这种关爱延伸到了下一代。他的侄儿女中,有盖房缺椽檩者,他把自己栽种成材的树砍伐相送;有因近视家里不让继续读书,他让我的大表弟带钱领着进城配眼镜,使其最后被技校录取,毕业后有了一份良好的工作和一个还算可以的家庭;有兄弟外出打工而留守读书的孩子,吃住都在大舅家,......凡此种种,彰显了老人家一颗仁爱之心和博大的胸怀!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训,修身者,修的是德行,而这德行是日常生活中规范的言和行。大舅的言行为这古训作了最好的诠释。
公道正派做人,凭良心做事,是大舅一生的准则。
双龙村是个有底蕴的大村庄,又是镇政府所在地,因而对村干部的要求也自然很高,当然,人多免不了嘴杂。但大舅几十年村支书的任上,却不仅出奇地被高度认可,而且享有良好的口碑。这囿于他做事的公道,做人的正派,囿于他的自重和对人的谦和尊重,囿于他的不攀高结贵和不趾高气扬的以理服人,囿于他的良好的品德和人格魅力!
阶级斗争盛行的年代,大舅从没整过人,哪怕是对成份高的人,平时见面总是礼貌地打招呼,有困难找来的总是尽可能解决。农业社时,作为大队支书的大舅,下地时偶遇偷盗农田者,不是怒目责骂,更不上纲上线,而是平和地告诉这“贼”差不多就行了,使其在不失尊严的同时自然收手。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最难的是农业税和浇地水费的收取,而关键点是乡村干部及其亲属和公职人员。大舅先从自己的兄弟家收取,而后是干部及公职人员家。遇仗势拒缴者,大舅语气平和但不失威严地反问;“政策没规定干部可以免缴,你是党员干部,你看是占点便宜不缴叫人说三道四好,还是你的名声重要?我觉得做个人总得顾及脸面吧?”威严和正气折服了“势”,使得当年的农业税和浇地费得以顺利收缴,为“特权”画上了一个大大的句号!
他曾经在家里一块炖豆腐、一盘咸菜、一盘炒山药芥芥、一壶散酒接待过前来看望他的市委副书记;一碗米、一顿烩菜米饭招待过上门要饭的乞丐;慷慨解囊资助过不少前来求助的人;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他取出几千元的农业补贴费即刻全部捐献...这样的不巴结权贵,不欺压良善,这样献爱心的事例不甚枚举,彰显的是一种堪称高贵的品德!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爱党爱国的情怀。作为一个从旧社会走进新中国的有几十年党龄的老党员,他经历了社会的变革、时代的变迁,见证了共和国由穷变富、由弱变强的过程。对党有着朴素的感情。“共产党给分了地,我们这一大家子才有饭吃有衣穿,要不只能靠抗长工打短工,你的七大八小的舅舅们长大成人的过程的艰难不难想象,”一次和我攀谈时他对我说,“你也是从贫穷过来的,现在吃的甚穿的甚你有比较,做人得讲良心,我不能不感谢共产党。”当谈到现在社会的一些不好的现象时他说“一个家庭尚且有不尽如人意的事,何况这么大个国家?”
有一件令我感触颇深的事,一次我表弟上大学的儿子的几个同学来家里吃饭。这些还在校的孩子们,高谈阔论中,“憧憬”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富裕、民主、自由,对我们国家的现状颇有微词。实在听不下去的大舅打断他们的滔滔不绝,语气和缓但不失庄重地说;“娃娃们,听说美国挺先进,也富裕,有很多东西比我们强。但是,就像一个家庭一样,别人家的爹总有比你爹强的,你不能因为别人的爹比你爹强你就不认你爹而认别人的爹当爹吧?我看还是想想该为你爹做点甚吧!”这简单朴素的话语折射出了深刻的哲理,也折射出了老人的情怀!
自打记事以来,直到成人之后,耳濡长辈们的言行,目染十几年寒窗的书本,聆听众多师长的教诲,无不体现着“做人”二字。戏曲中古时的忠臣志士叫我五体投地,故事里历代的正人君子叫我无限钦佩,然则投地钦佩之余,甚觉遥远、缥缈和虚无。然而,当我盘点了大舅一生的言行后,我发现,这些历代备受推崇的贤良原来就在身边!
大舅的一生是平凡的,但他又是那么的不平凡,因为他用他一生的言行,撑起了一个大写的“人”!!!
大舅走了,洁身而来,干净而去。留下的是无尽的思念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我的德高望重的大舅,倘有来生,我还做你的外甥!
我可亲可敬的大舅,一路走好!
2023、10、19凌晨
同意转发其他网站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