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雪芹著书黄叶村

雪芹著书黄叶村

 

作者:江其田

 

大家都可能读过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吧!这部古典名著,在中国人的精神解放史上起到了无可估量的作用,它敦促中国人从“瞒”的大泽中猛醒,“睁大眼睛”看世界,实现精神的真正的解放。《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正是在中国人的精神解放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曹雪芹(约1715或1724--1763或1764),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名芹圃、芹溪。祖籍有丰润,或辽阳之说。先世为汉人,约于明末或清初入满洲正白族籍,正为正白旗内务府“包衣”(即满洲语奴仆的意思),康熙朝,已是煊赫一时的贵族世家。他的高祖曹振彦随清兵入关后立有军功,历官山西平阳县府吉州知州、浙江盐法道。曾祖父曹玺因“随王师征山右有功”,成为顺治帝的亲信侍臣。祖父曹寅少年时作过玄烨的侍读。玄烨即帝位后,年号康熙,始设江宁织造,首任即为曹玺。从曹玺起,经祖父曹寅、父辈曹颙、曹頫,三代世袭江宁织造长达五、六十年。因此,曹家成为当时江南财势熏天的“百年望族”。特别是曹寅在世之日,曹府“花团锦缀”,“烈火烹油”,曹家鼎盛时期,康熙六次南巡,有五次都以曹家的江宁织造署为行宫,后四次是在曹寅任内,可见当时曹家权势的显赫以及与康熙关系之密切。后曹寅的两个女儿都被选作王妃。曹寅是当时的“名士”,能写诗、词、曲,又是有名的藏书家,著名的《全唐诗》就是由他主持刻印的。曹寅在任时,曾四次接驾皇帝康熙。这样的家庭传统对培养曹雪芹的文艺才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曹寅死后,家势渐趋衰微,尤其是从胤禛寺得帝位后,曹家遭到皇室的冷落。雍正五年(1727),曹雪芹父亲曹頫因以“骚扰驿站”、“行为不端”、“织造款项亏空”等,获罪落职,家产抄没。次年全家被迁回北京,家道遂衰。到了乾隆初年,曹家又遭到一次更大的祸变,从此一蹶不振,一败涂地了。

 

曹雪芹生长于南京,少年时代经历过一段富贵繁荣的生活。他十三岁时,过上了“锦衣纨袴”、“饫甘餍肥”的生活,十三岁迁居北京,初在宗学工作一个时期,曾任右翼宗学“舍夫”。这时,他结识了敦敏、敦诚兄弟。晚年时,他在北京西郊一个人烟稀少的小山村——黄叶村,开始了他的著书立说的生活。

 

曹雪芹在晚年写《红楼梦》时,过着“蓬牖茅椽,绳床瓦灶”的困苦生活,他从宫廷贵族一下子降到“举家食粥”的地步,这在他的心灵上烙下了许多难以磨灭的印痕,也使他从一个特殊视角,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有了清醒的认识。对社会上种种黑暗和罪恶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对封建阶级没落命运的感受更深切,这些也都铸成了他怀才不遇,愤世嫉俗,傲骨嶙峋的思想性格,并促使他“借‘灵通’之说,将其‘无材补天,幻形入世’”,在“红尘”中“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写出来,问世传奇”,“令世人换新眼目”(《红楼梦》第一回)。“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真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大约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因幼子夭折,感伤成疾,还不到五十岁,因家贫无力请医,于是年除夕“泪尽而逝”。这时候,浸透他心血的《红楼梦》只写定八十回。他死后,留下的只有琴剑在壁,“新妇飘零”,他的手稿也无人整理。

 

曹雪芹著书《红楼梦》时,人们都承认他在黄叶村,黄叶村怀抱长城日月,抗风轩窗含燕岭云烟。想当年雪芹在此叹人生苦短,惜红楼梦未圆。他的朋友张宜泉在题《芹溪居士》诗中,有“庐结西山别挥幽”的句子,敦诚赠曹雪芹诗中,亦有“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残杯冷炙有德色,不知著书黄叶树”的句子。可以肯定,曹雪芹晚年生活在西山是没有错的。至于“黄叶村”是诗人的命名,还是确有其他,无人考究,原因是北京地名十分庞杂。另外,据当地人讲,在香山脚下的“红旗村”,就是从前的“黄叶村”。但是,“黄叶村”具体在什么地方,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在白家疃。有的说,是在樱桃沟。还有的说,是在健锐营的碉堡下面一带。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说黄叶村,在白家疃的,理由是,白家疃有座“贤王祠”,建于雍正年间,还有碑记可证。这位王爷管领正白旗,掌管曹家命运。贤王祠建成大典,曹家男子照规矩必得参与的。即使当时曹雪芹并未成年,但后来还有例行公祭,那也有机会到这来的。何况这儿当年河水扬波,禾苗平芜,还是个游玩的好地方呢。至于说曹雪芹晚年实居于樱桃沟附近,特别根据当地人的记忆,四王府一带,曾有一小酒家,和曹雪芹故居应有沽酒处,亦甚符合。樱桃沟,原有寺庙,并有孙退谷旧居,曹雪芹住过这儿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再就是说,曹雪芹的居处是在健锐营的下面,有人确指其地,提出种种佐证,当时居民也自认为这儿就是黄叶村。他的朋友敦诚的赠诗“卧雪黄叶村,红楼梦无休”中,也都愿意认为这儿就是曹雪芹的西郊居住所在地,也就是所谓的“黄叶村”所在地了。

 

曹雪芹“黄叶著作”是很有故事的。据说,曹雪芹写《红楼梦》跟着魔似的。开始写,就有一个奇怪的办法:在铜笔帽里放着几块小碎墨,把墨泡开,连同毛笔一起插进笔帽里,把写书用的宣纸钉好本本,跟笔裹在一起,用块大包袱包着,往腰里一扎,外边罩上长衫,一点显露不出。在家闲坐,出门访友,只要见到好山好水,听到别人说句什么用得上的话,灵机一动,便掀开包袱,铺开纸,就写起来;有时对一些好景色,用文字一时不好写的,干脆就画下来,回到家后再琢磨。到了香山,他为了写起来方便,索性把包袱围在外边,去找鄂比先生说话,有时就随走随写,拿石头当书桌,趴在上面就写。有一回,他跟人在茶馆里聊天,说着说着,他突然站起来拔腿就往家跑。有人好奇,就跟着去看。等到赶至曹家,他已经趴在炕上写他的书了。不了解他的人,说他是疯子;了解他的人,都佩服他这股钻劲。

 

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前后,有个春天,阴雨绵绵,曹雪芹住的老屋子塌了,这一下,他唯一的立足之地也没有了。鄂比先生在香山脚下镶黄旗北营子,帮他找了两间东房,这里是个偏僻的地方,只有几户人家,这也许就是黄叶村,曹雪芹就住在这个不上眼的地方,写他的书,一直到死。

 

在他搬进这个新屋之前,他的原配夫人已经死了,跟他住在这里的,是他的续房和前妻的儿子。日子过得比过去更窘迫。流传到今天的当时敦诚送他的诗:“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敦敏送他的诗句:“野浦冻云深,柴扉晚烟薄。山村不见人,夕阳寒欲落。”这些都是描写他那时的生活景象的。

 

血染朝夕,泪浸寒暑,十载披肝沥胆。一部八十回的奇书——《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写的虽然是家庭琐事,闺阁闲情,却是一部内容丰富、意蕴深厚的“彻头彻尾之悲剧。”这悲剧表现为,首先,以主人公贾宝玉为代表的贵族青年生逢“末世”而无力“补天”的人生悲剧;其次,以宝玉、黛玉、宝钗为代表的青年男女,在传统礼法压抑下不能自由结合的爱情悲剧;再次,以“金陵十二钗”为代表的青春女性的美被毁灭的命运悲剧;最后,是以贾府为代表的贵族社会因自身痼疾走向没落崩溃的社会悲剧。有人认为,《红楼梦》是以曹雪芹的亲身经历和见闻为基础的,就是写曹雪芹自己的家庭历史,说贾政就是曹頫,贾宝玉就是曹雪芹。还有的说,《红楼梦》写的是康熙朝宰相明珠的家事,贾宝玉就是明珠的儿子纳兰容若;另外,还有人认为,《红楼梦》描写的是康熙的政治,说曹雪芹是抱民族之痛,目的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等等。

 

《红楼梦》以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表现,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所以,《红楼梦》问世不久,曾经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了三十年,被人们视为珍品。《红楼梦》的抄本有三种,即“脂砚斋甲戎本(1754),这是题名《石头记》”,基本定稿八十回,后面大都附有脂砚斋评语:“已卯本”(1759)和“庚辰本”(1760),都是残本。其中“庚辰本”较完整。只缺两回。这些抄本因为离曹雪芹写作年代较近,所以比较接近原稿。“当时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价,得金数十,可谓不径而走者矣!”(程刻《红楼梦》程伟元序)。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伟元同邀高鄂,将历年搜求所得的《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抄本“细加厘剔,截长补短”,合成全帙,以木活字排印,此即通常称为“程甲本”,以后又有“程乙本”、“程丙本”等,简称“程本”。活字印刷出版后,立即流行南北。

 

《红楼梦》出现残缺,这里是有个中故事的。曹雪芹就有一个儿子,这是他唯一的希望,不幸的是,在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冬,这个孩子得了白喉,不治夭亡。他陷入极度的忧伤和悲痛之中,这个沉重的打击,使得他原本不好的心情,更如雪上加霜,他经不起这沉重的打击,便得了重病,卧病不起了。尽管贫病交加,但他也没有停笔写书,鄂比先生去看望他,帮他整理文稿,劝他保重身体,他回答说:“我总算把它写完了,该写的写了,该骂的骂了,我是要不成了,你就把它拿去找个机会印出来。”就这样,他皆因爱子夭折,感伤成疾,还不到五十岁,他就在这年除夕之夜病逝于西山。

 

鄂比先生忙着为他料理后事,敦诚、敦敏兄弟也闻讯从北京赶来。按照旗人规定,活着的人住旗房,死了进祖坟。曹家是正白旗,祖坟在通县东坝一带,最近的一处也在德胜门外。曹雪芹家穷,这样远路发丧办不起,最后就只能就近下葬了,据说墓地在香山地藏沟的一块旗人义地里。

 

帮曹家料理后事的,除了鄂比先生这几位朋友,还有一位邻居的老太太。他心疼曹雪芹,见他死后,家里连买纸钱的钱也没有,心里很难受。她不言不语地在曹家柜底下找出了一些写了字的纸,拿没有写字的一面当正面,剪了许多祭奠亡人的纸钱。曹雪芹的后妻哭得死去活来,鄂比先生忙得两天两夜没合眼,没有顾及管这些杂事。这些纸钱烧了一些,送葬时又沿路撒了一些。送葬归来,鄂比先生忽然发现这些纸上有字,大吃一惊,捡起来一看,原来它是《红楼梦》的手稿。他赶忙跑到曹家,仔细地查对了曹雪芹的全部遗稿,发现《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文稿便这样焚为灰烬,或随风飘落散失了。幸好,鄂比先生在另一包《红楼梦》前八十回遗稿中,发现了曹雪芹写书全部的回目和概要。鄂比先生把它一并保留下来。曹雪芹在世的时候,他也曾经对鄂比先生谈过他写《红楼梦》的全盘计划。所以,鄂比先生很想来续后四十回。可是力不从心,鄂比先生的文学修养使他没能担负起这样的重任。据说,过了好些年,鄂比先生的过继儿子高鄂长大了。高鄂,字兰墅,别号“红楼外史”,乾隆时进士,做过内阁侍读,刑科给事中等官。他根据继父鄂比先生的大概叙述,亲自执笔,按照原书的回目和线索,把宝玉、黛玉爱情写成悲剧结局,使《红楼梦》成了一部结构完整、故事首尾齐全的文学巨著,从此在全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京师流传的竹枝词说“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在谈论时,有时因双方争执不下,“遂相龃龉,几挥老拳。”民间戏曲,弹词演出《红楼梦》时,观众为之“感叹欷歔,声泪俱下”(梁恭后《劝戒四录》。甚至有人读了《红楼梦》,由于酷爱书中人物以至痴狂(邹弢《之借庐赘谈》)。

 

陋室自有高人在,书香远引知音来。曹雪芹著书黄叶村已成为历史,但他的《红楼梦》那字字珠玑仍震撼着后人,故此,两百多年来,人们对《红楼梦》研究工作一直没有间断,这在我国是文学史上是罕有的,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幸事,值得庆贺。

 

雪芹千古,红楼梦不朽!一杯浊酒还酹曹公英灵在九天。

 

作者简介

江其田,吉林省白城市国土资源局不动产登记中心退休,现居大安市。

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吉林名人》杂志社 记者;白城市作家协会文学评论委员会主任、名誉主席;白城市政协文史专员;大安市政协文史专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新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