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张策点评《春柳湖》
作者:杨远新
著名作家全国公安文联副主席张策
著名作家张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公安文联副主席;曾任中国作协第七、八、九届全委会委员,中国文联第十届全委会委员,全国公安文联副主席兼秘书长;长期从事公安文学创作、评论与组织工作。其代表作《血色风筝》《无悔追踪》《危险生机》《最后的99天》《心灵搏击》《新闻发言人》。小说《女民警的坎坷经历》获全国首届金盾文学奖,报告文学《追寻两行犯罪足迹的跳跃镜头》和《法制在沉思:周志远现象》分别获第二、三届《十月》文学奖,《大潮下的沉浮》和《颠狂的书潮》分别获中国潮报告文学征文三等奖及全国首届公安期刊优秀作品奖,小说《无悔追踪》获全国第二届公安期刊优秀作品奖。其作品,无论小说,还是影视剧,皆受众面广泛,社会影响深远。他被公认为中国公安文学领域的核心人物之一。
张策侦探小说《无悔追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张策侦探小说《血色风筝》群众出版社
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张策在国家层面的相关报刊和“传播网”开辟“公安小说创作刍议”专栏,连续重磅推出《忠诚与荣誉》《职责与奉献》《侦查与推理》《真实与虚构》《学习与演变》《眼界与胸怀》《恢弘与精炼》《地域与民族》《虚拟与现实》《展望与期待》10篇评论文章,可谓对近年来全国公安小说的现状,进行了一次x光扫描,对其强健的筋骨,奔涌的热血,正常的器官,给予了科学的鉴定,同时,也对高血压、胃反酸等常见性的病症,作出恰当的诊断。令广大公安文学作家钦佩不已。
他在这十篇评论中,对《春柳湖》的点评,主要体现在《眼界与胸怀——公安小说创作刍议之六》《恢弘与精炼——公安小说创作刍议之七》《展望与期待——公安小说创作刍议之十》等篇章中。以他独特的视野,对《春柳湖》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眼界与胸怀——公安小说创作刍议之六》一文中,他指出:“作品的思想深度问题,扩展作家的眼界与胸怀,显然是必要的。就公安作家来说,这个问题很有值得探索的需要。就表象而言,写不写公安题材?是不是仅仅写公安题材而不顾其它?这是个答案并不复杂的问题,在实践中也有许多范例可供参考。而深入下去,我们其实要思考的是:公安作家理应在公安题材小说创作上下功夫出成果,但仅仅囿于公安题材的创作而不顾其它,甚至不了解不思考公安题材以外的问题,能不能真的写好公安题材小说?
“我们不妨先来看两部近期的作品。湖南省公安作家杨远新与妻儿共同创作的四卷本长篇小说《春柳湖》,2021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杨远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供职于湖南省公安厅,现已退休。杨远新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即开始文学创作,从写案例,到写纪实文学、报告文学,写小说,创作从未离开过公安题材。而退休数年之后,他竟潜心创作,推出了这样一部二百多万字的非公安题材巨著,可见用心良苦。杨远新说:‘创作一部反映中国淡水渔业百年变迁的史诗小说,是我几十年追求的目标。’‘《春柳湖》的创作,前后跨越50年,支撑我们坚持到底的,是出于对渔民的真爱。如果说一部作品就是一条大江,那江里滚滚奔腾的,就是作者的情感,或者说,是作者的情感催生了江里的波涛。’
《春柳湖》(全四部)作家出版社
“很显然,出身于渔民家庭,又多年工作在渔业发达地区,杨远新对于渔民与渔业,有着深厚而朴素的情感。这并不妨碍他对从事了一生的公安职业的热爱,相反,作为人民利益的保卫者,身份上的某种交叉使得作家的眼界和胸怀更加宽阔,思考也更具责任感。”
张策接着列举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绍兴市公安局民警朱建平于202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轻纺城》。其“取材于绍兴当地轻纺产业自1988年至2008年的发展变化,展现了改革开放对中国人思想和生活的巨大影响和改变。”他高度赞美作者 “用小说的创作手段,以小见大,做了历史的见证和纪录。”
张策与杨远新于2016年8月10日在公安部边防局边防之家合影
他就《春柳湖》和《轻纺城》归纳:
“从上述两部作品来看,其实我们可以明确地说,公安作家对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探索,几乎就是一种必然。
“文学本就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反映或折射着社会的政治形态和道德意识。有专家指出:‘从文学的发展看,文学原先是隶属于一般的社会政治、道德等文化活动的。文学活动本身没有独立性,而是与政治、宗教祭祀、道德教化等社会文化活动融为一体。’从这个角度而言,任何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家或作者,都不可能离开对社会的关注和探索,而好的文学作品,也必然是对社会的某一层面某一角度有着深刻而精准的反映和分析。由此说来,公安题材文学的创作,则显然是通过公安工作这一社会的窗口,窥视并了解社会的林林总总,进而展开从公安角度切入并展开的褒扬、评价或批判。公安题材小说,当然是其中最直接、最准确的文学利器。
“而一个有趣并值得探讨的现象是,公安作家们似乎具备着天然的对社会的强烈关注和介入意识,他们在自己的作品里都或多或少地体现出这种关注和介入,鲜明地表达着自己对各种社会现象的评判,并在其中流露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而这种责任感,以文学的方式存在于他们的作品中,颇有韵味并值得思考。”
接下来,他分析了山西公安作家曹乃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供职于山西省大同市公安局),广西公安作家龚桂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广西自治区桂林市某公安分局政委,广西区作协副主席)的小说作品,“他俩的创作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在公安题材小说的创作之外创作了大量非公安题材小说作品,并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他们的创作,更多体现出的是对中国社会形态的强烈关注和对中国人命运风云变化的悲悯。”
2016年8月10日在公安部边防局边防之家,龚桂华向杨远新赠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坦白》合影
张策最后总结:“如果我们把曹乃谦、龚桂华的创作与杨远新、朱建平的创作做一比较,我们就会发现,时代的变迁在富有责任感的公安作家们笔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变化,呈现着与时俱进的形态。成名于改革开放之初的曹、龚二位,较多把目光放在‘过往’,直接地批判也好,委婉地展示也罢,历史与人文中的优劣、人性与道德上的善恶,他们在其间呼唤社会的进步与人的觉醒。而杨远新和朱建平,他们更多关注‘当下’,对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社会变化非常敏感,他们的眼光更投射在社会与人的改变与进步之上。
“可喜的是,近年来,公安作家们普遍对于公安题材本身与社会题材的关系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也在自己的创作中有意识地进行了拓展和深化。他们有的对中国四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给予了深切的关注和探索,如我们前面提及的《春柳湖》《轻纺城》;有的对中国社会种种现实状态和人们价值观的变化进行了剖析和评判,如新疆自治区公安厅张驰的长篇小说《群氓》、吉林省四平市公安局孙学军的中篇小说《二人转》《圣索菲亚教堂》等;有的把目光投射到历史的深处,试图从中国历史长河中找寻某些问题的答案或线索,如张蓉的《福州路一百八十五号》、崔楸立的长篇小说《满江红》、河北省邢台市公安局吴东林的长篇小说《红土地》;有的注重于展现中国人的情感变化与纠葛,如甘肃省公安厅卿晓晴的长篇小说《从此直到永远》、山东省济南市公安局刘晓霞的长篇小说《许你今生》。即便是公安题材作品,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们的眼界普遍更加开阔,胸怀更加宽广,笔触涉及的内容也更加繁复而丰满。社会已经成为公安题材小说的必然背景和必有内涵,社会诸相的有意识展现,使公安题材小说摆脱了行业文学的某种限制而更显丰富。
“其实在当代,在众多公安作家的创作中,对更广阔的社会现实的关注已经是随处可见的,是一种在眼界与胸怀上的高度自觉。
“恩格斯曾经说过:‘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可见文学不仅仅是理应真实而准确地反映社会生活,而其本身就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作家的眼界与胸怀,理应是对我们所处的社会有所全面的了解,这种了解应成为一种自觉,是一种作家的责任。于公安作家来说,公安工作的责任与作家的责任叠加,更是重任在肩不容松懈。”
张策在《恢弘与精炼——公安小说创作刍议之七》中,又对《春柳湖》作了点评:
“更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近年来公安作家的眼界日益开阔,胸怀更加宽广,他们的眼光已经越出公安题材的限制,他们的思考已经站到了更高的层面之上。这方面的优秀创作,我们已经做过些简要介绍,如杨远新的《春柳湖》、朱建平的《轻纺城》、张驰的《群氓》等,都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作品。”
张策在《展望与期待——公安小说创作刍议之十》中,再次点评了《春柳湖》:
“在未来的发展中,公安题材小说的视野将更加开阔,公安职业的特殊性将与中国社会的丰富多彩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形成一种创作的自觉。越来越多的作家可能跳出公安题材的限制,而向更广阔的天地投去关注的目光。他们会运用他们在职业中培养出来的独到的观察力观察这个世界,观察这个社会,并且对人性进行更深入的剖析。他们的价值观和他们的责任意识仍然是属于公安的,仍然带着公安作家的警觉的视角。而更多如《春柳湖》《轻纺城》《红土地》《玛珥湖》这样的作品将会出现,它们将为公安题材小说创作提供出更丰富多彩、外延更广泛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公安作家们作品的地域性特征也将更加明显,地域将成为他们创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符号和内容。这实际上表现出的是公安作家们对生活的更深介入和更深认识,是他们作为作家身份而存在的价值体现。”
综上,作为《春柳湖》作者之一,我如同聆听了张策先生在中国最高学府开坛主讲的必修小说创作课,从诸多方面深受教益和启迪。他鲜明的创作观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说:“警察这种具有强大冲击力的职业,对人的塑造、改变甚至可能是扭曲,都是显而易见的。警察职业在每一个警察身上,在每一个身着警服的文字工作者身上,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这种印记也必然反映在他们的创作之中。而这种印记的关键词,首先就是忠诚与荣誉。”他还说:“在向市场妥协的环境下,宣扬正能量的公安题材文学作品似乎成为了‘小众’作品。但如果文艺不能够引导受众,而是一味迎合受众,一切向‘钱’看,那将是文艺最大的悲哀。文艺必须要有引导、教化功能,不能媚俗,否则,就会陷入恶性循环。”这对全国公安作家来说,既是鞭策、警示,也是希望。有评论家对张策的评价是:“张策是执意在历史的阳光下深沉地行走,在民族的性格中积淀生生不息的文化核能,其创作动机旨在反思历史前行的脚步,通过人物、历史、时代故事传递作家对生活和世界的独特理解与感悟。”
总之,张策其言,其行,为我树立了榜样,将引领我在今后的小说创作中大胆开拓和勇敢创新。
对此,我向张策先生表示敬意和谢意!
2024年1月1日、5日于蒙特利尔211号
2016年9月杨远新在共和国十大大将之首粟裕将军塑像前留影
【作者简介】:
杨远新,湖南汉寿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湖南省公安厅高级一级警长、三级警监。出版有18卷本880万字《杨远新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春柳湖》(全四部)《爱海恨涯》《红颜贪官》《百变神探》,儿童长篇小说《欢笑的碧莲河》《险走洞庭湖》《雾过洞庭湖》《孤胆邱克》,儿童中短篇小说集《落空的晚宴》,长篇报告文学《内地刑警与香港警方联合大行动》《创造奇迹的人们》《奇人帅孟奇》《县委书记的15个日日夜夜》,作品曾获国家图书奖、公安部金盾文学奖、湖南首届文艺创作奖、湖南首届儿童文学奖等。散文《我的祖母》被编入大学教材。《春柳湖》(全四部)入围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