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的奇缘
作者:彭忠彦
朝拜
我从孕育你胎气的汝窑故乡走来;我从注入你五行精气的汝官窑遗址走来;我从煅烧你魂魄和灵气的窑炉中走来;我从掩埋你玉体近千年的坑穴旁走来,一步三叩来到河南博物院,朝拜你——举世无双的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
庚子年望夏节,朝圣——在河南博物院,目睹你绝世的风采!
你像瓷乡身着天蓝色简装的清丽少女,亭亭玉立,优雅大方。你敞着口,口沿外撇,恍惚中似有花神插入口中一丛兰花,于是馨香飘溢而出;你项直而忻长,状若鹅颈,凝神品味中,仿佛隐约飘来骆宾王《咏鹅》的奶音;你腹部圆鼓,大肚容物,屏气朝觐中似乎传来了弥来佛爽朗的笑声;你的圈足底部无釉,露出香灰色胎,圈足托大器,衡立天地间;你全身曲线流畅,灵动又不失庄重,美轮美奂的造型在汝窑传世品中独树一帜;你的颈部和腹部分别镌刻的两组若隐若现的折枝莲花纹,连带着不染污泥的莲花穿风尘走日月,携着历史的情怀、理学的歌音,一直传唱至今;你整体表面满施天蓝釉,釉层均匀莹润,开片疏密有致,其清新秀丽的风格,彰显了北宋时期自然简约的审美取向。
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
也许是我的虔诚打动了讲解员,她为我一个人娓娓道来:汝官窑只在北宋晚期烧制大约20年。南宋周辉《清波杂志》等古文献,均有汝窑“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的记载。靖康之耻彻底粉碎了大宋梦华,汝官窑与它的烧瓷工艺,自此在中国大地上神秘消失。公元1987年,在汝州宝丰清凉寺,有幸挖掘出天蓝釉汝瓷刻花鹅颈瓶的赵青云先生说,目前存世的150件汝官窑器物中,弥足珍贵的天蓝釉器物只有5件,而刻花者,唯有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这件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其他的天蓝釉器物,全都是素面的。一样的器物,刻花者当然更为珍贵,何况就此一件,可谓绝世珍品。如果说汝官瓷是中国瓷器的皇冠,那么,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就是皇冠上的明珠!
心诚则灵。仿佛看见一只天蓝色的精灵从神器中翩然飞出,蓝色的弧光中传来了讲解员甜美的声音:汝官瓷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出土问世,挤掉河南博物院众多镇院之宝——郑州大河村遗址出土的仰韶彩陶双连壶、郑州商代遗址出土的原始瓷尊、安阳北齐范粹墓出土的黄釉扁壶、洛阳南郊出土的唐代三彩骆驼及牵驼人物俑、南阳方城出土的钧窑玫瑰紫葵花盘、明代藩王周静王墓出土的元代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瓶等,成为陶瓷类器物中唯一入选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的代表作品……
出土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的发现本身就是一段传奇。
1987年隆冬,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清凉寺村边的麦田里进行考古挖掘。春来了,汝官窑遗址仍不见踪迹,考古工作即将告一段落。就在此时,一个震撼世界考古界的奇迹出现了:一辈子痴迷寻找汝官窑遗址的赵青云在一个汝民窑遗址旁,意外挖出一个储藏有天蓝釉刻花鹅颈瓶等7件汝官窑瓷器的“宝库”!就在这一个小土坑里,出土了7件汝官瓷珍品。除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外,还有天青釉盘口折肩瓶、天青釉小口细颈瓶、粉青釉莲瓣茶盏托、天青釉外裹足笔洗等。此外,从该坑穴中还出土了钧瓷等其他瓷器,一共22件,件件都很完整。
尽管孟春的风还有些刮脸,但赵先生心中升起一轮暖洋洋的太阳。那惊天的发现把他弄懵了:似梦似幻,亦真亦假。掐脸拽耳,疼痛使他走出幻觉。埋没近千年的7件汝官瓷,在春阳下的春风中真实地映入他的眼帘。历久弥新——土生土长的瓷器,千年来非但没有被阴曹地府的魔鬼吸尽灵气,反而经过老娘土长年累月的浸润和喂养,愈发变得温润清丽,灵光四溢。精灵再现——这只在熊熊炉火中炼狱重生的鹅颈瓶,若非瓷精灵,岂能埋藏千年而不碎不裂,完美无缺,开创天下之奇迹?
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先生怀抱着那件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如同怀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振奋和激动的泪水“滴答滴答”落在鹅颈瓶上,打湿了来自遥远大宋的那一抹天蓝,惊醒了瓷精灵千年的梦幻……
一穴藏天青,惊艳天下客。举世哗然中谜团越滚越大,传说越来越多,传奇越来越奇。而赵先生则始终认为:这些瓷器是被窑工挖坑私藏的,一个小土坑穴里竟然出土7件汝官瓷,件件是珍品,件件是汝官瓷中的佼佼者,除去私藏,这是很难用其他理由去解释清楚的。
作为一个本土作家,尽管想入非非,却也跳不出赵先生框定的圈子。是啊,如此简陋的储藏,显然不是宋代窑场公开的储存,只能是烧窑工匠的私藏。因为烧造御用瓷器的汝官窑厂,戒备森严,管控严密,管理者不可能、也不敢把这些出类拔萃的瓷器公开留下来,不供奉皇帝享用。工匠都是行家,既然冒着受极刑的风险私藏瓷器,他们自会挑选最好的来留给自己。只是没能带出窑场,或因其他突然变故,这些珍品才留给了今天的我们,冥冥之中,等待着苦苦寻觅她的知己——赵青云先生!
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家贼”偷匿的“中国(CHINA)之冠”:你的皇家血统,你的“根正苗红”;你的妙手偶得;你的天蓝本色;你的天下第一,无不诉说着诡秘的传奇。何况“官窑”藏在“民窑(汝民窑)”中,你扑朔迷离的身世,还有那尘封近千年的沉默和等待,无不向世人昭示着一段段的传奇。
藏宝
我曾多次站立在出土刻花鹅颈瓶的坑穴旁,思接千载,想象出一串串关于这件神器前世今生的传奇;我也曾很多次徜徉在汝官窑博物馆内,遐思万千,眼前幻化出她历经72道工序摔打磨砺、千锤百炼和浴火重生的一幕幕情景;我也曾无数次伫候在窑炉边,聚焦那伤痕累累的残垣断壁,努力把自己变成窑炉里的一粒焦土,透视鹅颈瓶蝶变成为蓝精灵飞出窑炉的奇景;我也曾无数次在清凉寺的沟沟岔岔、坡坡岭岭、池塘河湾,或游来荡去,或闭目静思,把自己融入这片神奇的土地,把自己想象成大宋末年汝官窑家乡的一棵草、一棵树、一抔高岭土、一块玛瑙石、一粒沙子,共同见证着“清凉寺到段店,一天进万贯”的辉煌;我也曾在无边的暗暮中一遍又一遍的冥思苦想、绞尽脑汁,甚至跪拜窑神,谛听神灵关于“窑匠藏宝”的絮叨;我也曾闭目躺在干涸的响浪河河床上,思绪穿越历史的雾霭,摩挲宋代一块通灵的玛瑙石,听她诉说“藏宝”的故事;我也曾跪在青龙寺(清凉寺)的神龛前,把从汝官窑遗址捡来的瓷片贴在胸口,梦回大宋,在悠扬的钟声中,被经声佛号蜕变成一位时光老人,窥视大国工匠练泥、拉坯、配釉、烧成、开窑的过程,还有藏宝的秘密……
说到藏宝汝官瓷,忽然想起了苏辙“盗窃名器”的罪名。苏辙刚巧在汝瓷鼎盛之时被贬汝州,由二品尚书右丞相降为从四品知州。据陈万里先生记述,苏辙在汝时曾被指责“盗窃名器”,史树青先生则说:“名器”就是贡于北宋宫廷的汝官窑精品。作家张皓先生认为,“盗窃之论过于苛责。汝官窑场属州府管辖,在那里烧制出的精妙绝伦无二佳品,让父母官苏辙先睹为快也合乎情理。文豪见美器,赏玩之际不能自持,情有可原。他带回官署或私邸,先把玩一番后再奉御,不无可能。”由此而论,被鹅颈瓶神韵倾倒的窑匠或窑工,冒着丧命危险把其藏于洞穴的举止符合生活的真实,也在情理之中。那么,这些窑匠或窑工是如何在严密的管控中,把鹅颈瓶等珍品藏匿于坑穴中?
汝官窑的烧造应当分为早、中、晚三期,这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早期汝官窑制品脱胎于民窑风格,汝官窑遗址发掘报告指出,初期是马蹄形窑炉,中晚期是椭圆形窑炉,窑炉的改进必然与产品质量的提高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成熟期大量出现的素烧器和二次上釉的厚釉产品逐渐增多,汝窑青瓷烧造达到了历史的巅峰。从鹅颈瓶等器物的质地来看,这些器物应属于晚期的产品。
2000年前后参与清凉寺窑址发掘的北大教授秦大树在《清凉寺窑址发掘资料研读》中谈到汝窑的管理体制,他认为宋代的官窑最初是由监官来进行管理的,有专门的“监窑官”(窑司)“转运使”(负责运输的官员)。这说明宋代已有对皇宫用品专门进行管理的机构和人员,所以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的记载应是准确的。汝窑在被选作贡窑以后,烧造贡瓷的区域从面积达几十万平方米的主窑场中分出,在旁边另建一处面积不大,但备料、制坯、烧制等各生产工序相对集中的窑区,专门精工生产贡御瓷。而汝官窑的高级工匠是在广大的民窑区域内专门召集的,收集最好的制作原料和开辟特定窑区为皇家烧制贡瓷。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唯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的记载也是准确的。所以2000年前的第六次考古发掘,已发现在清凉寺村民住房下的窑址是御窑中心烧造区,村外农田下的窑址是民窑烧造区。
研读汝官窑遗址发掘报告和专家学者的论著,我放飞思想的野马,穿越大宋,追宝青龙(凉)寺,于是,那一段关于藏宝鹅颈瓶的传奇悠然飘来——
那许是徽宗执政晚年的一个农历二月十五日,这天是道德天尊圣诞日。道君皇帝赵佶参加斋蘸祈祷仪式已近正午,用膳后还沉浸在赞扬神仙功德悦神的情景中,似乎还没有一丁点儿的睡意,一边品茶,一边品鉴墙上挂的他前几天才刚创作的那幅《蜡梅山禽轴图》:那一株腊梅枝干略弯而劲挺直往上伸,极富弹性,互相交错而有变化。枝头几点黄梅开放,腊梅枝头上的一对山雀相互依偎,均向着左侧画面……在赏画的艺术享受中徽宗放下了手中的汝瓷茶盏,这就看见了那只立在书案上的汝窑天青釉玉壶春瓶。他走近书案拿起玉壶春瓶把玩,由天青釉想到天蓝釉,由玉壶春瓶联想到鹅颈瓶,由上午的祭天祈祷想到无量佛祖,由无量佛祖想到“佛门圣花”的莲花,于是这个极富艺术天赋的皇帝眼前,就跳出了一只天蓝釉刻着折枝莲花纹样的鹅颈瓶形象……
将作少监萧服来到青龙寺御窑厂,下达了烧制天蓝釉鹅颈瓶的皇命。窑司就把完成皇命大任交给了御窑厂的金牌工匠严天蓝。严天蓝是由汝州严和店贡窑厂选召到御窑厂的。贡窑有命则贡,无命则烧青瓷器来养活自己。严天蓝在妹妹天青跳入窑炉祭窑,助父严和完成烧制天青釉三牺尊后的第三年,就被强行选派到青龙寺御窑厂的。清凉寺原是一座大寺院,香火旺盛。御窑厂开建时,撵走了那些吃斋念佛的和尚,让选召的窑匠和窑工住进去。严天蓝等秘密地为皇宫烧造御用瓷器,外人不许入内,因为这是大宋皇帝的机密。
烧天青釉难,烧天蓝釉更难,难于上青天。然皇命难违,严天蓝在一次次败窑的煎熬中,顶着窑司的催逼和责罚毅然试烧。半年过去,一年流逝,二年溜走,天蓝釉刻花鹅颈瓶研制仍然没有成功。烧造出的鹅颈瓶不是天蓝色不纯正,就是刻花的折枝莲花纹样显衬不出来;不是瓶子烧髺垦,就是器表烧薜暴,火候难控,天蓝不蓝,神器难成。在历经1099天的磨难后,最后一窑住火将要开窑了!金兵的呐喊和马蹄声隐约传来。青龙寺民窑、御窑厂上只剩下了他一个人了。不能按常规等窑炉冷却后却再进去出窑,他把一条破棉被放进水缸浸湿,裹在身上钻进窑炉,抱出匣钵,迫不及待地打开,眼睛直了:天蓝釉刻花鹅颈瓶终于烧制成功了!
严天蓝哆嗦着双手抱起瓶子喜极落泪,而此时马蹄声急,利箭已“嗖嗖”飞来。他把炙热的瓶子揣进怀里飞跑,而铁骑已紧追而来。他跑出御窑中心烧造区,下到山洼里的民窑厂时,一脚蹬空栽倒了。拔出腿脚一看是一个土坑穴,里面竟然还埋着一些瓷器。他顾不得多想,顺手就把怀里的鹅颈瓶放进去,双手拢土掩埋了坑穴。然后他朝着奔涌的响浪河跑去,没等他跳进河里泅渡过岸,就被利箭射中身亡……
这只是演绎的藏宝鹅颈瓶的一段传奇,我的心中还有许多的演绎。不论我的演绎怎么漏洞百出,不堪一击,而千年后的今天,鹅颈瓶等宝物埋在坑穴里被考古挖掘出土,这是不争的事实。
品读
品读汝窑神器的日子里,常常被刻花鹅颈瓶的那一抹天蓝吸去魂魄。你冰冷的色彩如此纯净,让我联想到“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水;深邃无垠的海洋;碧玉一样晶莹剔透的太空;宽厚实诚的大地;幽谷飘香的兰草……你纯净的天蓝色表现出一种美丽、冷静、理智、安详与广阔。天蓝色沉稳的特性,映衬得你更具有理智和精确的意象。
然而,汝官瓷最常见的釉色是天青釉,如雨过天晴般匀净淡雅。但鹅颈瓶的釉色更深,更显宁静。从你身上体现的——是中国古代哲学和审美的最高境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为巅峰!汝窑天蓝釉鹅颈瓶流传至今,它的成分测定,也为已经失传的汝窑工艺提供了极高的科学依据。
其实,天蓝釉早在唐代汝州的汝民窑中已经出现。从鲁山县段店、梁洼生产区古窑址内发掘的残破天蓝釉汝瓷缸,证明该地汝窑烧制时间最长,是从唐代中叶即已盛行的窑厂。从汝州城北的唐代墓葬中,曾出土一件残破的天蓝釉汝瓷碗,属晚唐时期展品。
再仔细端详刻于器表的折枝莲花纹样,排列疏密得体。流畅的刀法,使得莲花纹样在釉面下,似乎随着蓝盈盈透明的高温釉光的波动而摇曳。折枝莲花纹样与器表天衣无缝地融为一体,宝光如此养眼,大器如此萦怀。
站在玻璃展柜前,凝视鹅颈瓶上活灵活现的莲花纹样,被称为“佛门圣花”的莲花仿佛就在眼前绽放,清香扑鼻而来。早在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心就发现莲花的有关化石遗存,因此在我国自古就有爱莲花的习俗。《中国纹样史》中说:“莲花纹样随着佛教的兴起大量应用于石刻、彩画以及陶瓷、金工、刺绣之上……”被誉为“君子”之花的莲花,出尘离染,清净无瑕,一品清廉。好马配好鞍,名器配名花,此乃汝窑天蓝刻花鹅颈瓶傲立天下之本也!
从民窑、贡窑、御窑,汝窑天青釉更加纯净淡雅,天蓝釉愈发深沉温润。吕成龙在《试论汝窑的几个问题》中写道:“淡天青色介于蓝、绿二色之间,绿色是一种充满静谧感的温和色彩,而蓝色则是带有神秘感的冷色,淡天青色既有蓝色之冷,又兼具绿色之暖,是一种冷暖适中,优雅和谐的色调,这种色调体现了宋人所追求色彩中的理想境界,迎合了当时统治者的审美趣味。”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老子在《道德经》中写下如斯哲言,似乎是专门说给当下的我们去聆听的。我去河南博物院那天,参观者摩肩接踵,但发现很少有人在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前驻足观看,一个个与之擦肩而过,失之交臂。正如河南博物院社教部主任刘玉珍所说,“当讲解员告诉参观者,它是难得一见的绝世珍品,千万不可错过时,很多人以为我们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说‘就那么个小瓶子,有啥看头?这东西,还没有电视鉴宝栏目中那些花花绿绿的明清瓷器好看呢!’”
然而,花花绿绿的世界,给了我们过分的感官享受,致使“审美疲劳”,酿成“审美遭难”,这岂不是现代人的一种肤浅和悲哀?
我自汝官窑的故乡来,怀着拜谒的虔诚,深知你吸上苍之灵气,纳大地之精华;吮江河之乳汁;融窑匠之智慧;注道学之琼浆;施儒学之釉水;修佛学之坯胎;经炉火之炼狱,神韵天成。
我读着老庄而来,深谙老庄的审美观点,摒弃繁复炫目的色彩和纹饰,崇尚自然和质朴。而除去雕饰的汝官窑器却浑然天成,毫无人工雕琢之感,静谧优雅,清净幽玄的天青色巧夺天工;碧玉莹润的天蓝色火神绘就;似玉浑厚的质感和简洁古朴的造型,直接把我带进了道家返璞归真、清静无为、顺应自然的哲学境界,让我不得不纵情歌赞:“古瓷之美,至此为最!”
是的,真正的美,不在声色,只是自然本身。就像这只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以自身优美古朴典雅的形质神韵,给人带来视觉美感。这样的美,就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鉴赏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如同鉴赏最美的音乐——“此时无声胜有声”;欣赏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就是欣赏宋瓷最美的形象——“菩提无树挂禅音”。你看:“大象无形”才能“气象万千”;你听:大音无声方能声飘千里!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循道而生的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哟,你注定是要创造中国陶瓷史上的这段奇缘!
2023年12月13日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