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外二篇)
作者/池征遥
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希冀的春天带着满满的期盼和梦想,就这样迈着坚实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向我们走来了!
俗语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与立夏、立秋、立冬一样,反映着四季的更替,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春之我盼,等待花开。就让这个美好的春天,播种希望的季节,鼓满风帆起航吧!
从体感上来说,眼下各地依旧一派冬日景象,春的和煦还未明显体察到。其实,立春是一个略带转折色彩的节气,这种转折不是十分明显,但立春后白天渐长,最严寒的时期基本过去,天气开始逐渐回暖,万物渐次复苏。在南方,早春的气息已扑面而来,在北方,立春,更多只能说是春天的前奏,春天的序幕还没有真正拉开。
道说春来了,还要再说数九。回首冬至迄今也才到六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就写道:“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数九寒天,就是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数九歌是这样唱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由于各地气候寒暖不一,各地的九九歌也就有些区别,如九九歌为:“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缘凌走;五九半,凌碴散;春打六九头,脱袄换个牛;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宽;八九不犁地,只待三五日;九九杨花开,以后九不来"。
近年来,虽说气候有些异常,但只要节气到了,冰河依旧开,岸柳依旧青,大雁依旧归,“九九消寒歌”依旧唱,并无过时之感。到“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才到春光明媚春意盎然之时。
立春一回,百草回芽。东风解冻,草长莺飞。古往今来,人们喜爱春季,认为它是新的生命序曲。历经冬日的蛰伏,万物都将重新焕发生机,一切美好的等待都将渐次绽放。
欢声笑语传喜福,同坐一席剪个春。在文人墨客笔下,立春,是他们吟诵的重要意象。我只盼,春花开得更早些。
值此立春之时,特向亲友们问声好!祝愿春满人间!
《探访秦州文庙》
甘肃天水是中国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境内现有国家和省、市级文物保护重点一百六十九处。
天水古称秦州,是古代商贸之路上的“丝路明珠”,被国务院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天水的山川既有北国之雄奇,又有江南之秀丽,自古就有麦积烟雨、净土松涛、仙人送灯、石门夜月、伏羲卦台、南山古柏、玉泉仙洞、诸葛军垒等秦州八景之称。
天水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小陇山莽莽林海和连绵起伏的天然牧场让人流连忘返,是避暑、休闲、旅游度假的圣地。
天水的确名不虚传,充满了无限魅力,受到世人青睐。这里不愧是羲皇故里,不仅有古寺还有古观。有幸我在这里见到了一处孔庙,它位于秦州区龙城广场处。
据清乾隆年间秦州知州费廷珍编修的《直隶秦州新志》载:“文庙在城内西南隅,上为大成殿,左为崇圣宫,台下东西两庑各九间,前为戟门,门外左名宦祠,右乡贤祠,中为泮池,前为棂星门,外东西二门相对,门外为‘德配天地’,‘道贯古今’坊。相传元代大德六年教谕粱公弼始创”。
古时这里称为“学士街”,有一条金色的阳光大道。在仿古的文玩、字画背后,可以看到一座器宇轩昂的大殿隐隐露出飞檐,从旁边的小巷沿围墙迂回到正门,这就是我们要寻找的那座恢弘气势的“天水孔庙”,又称“天水文庙”即今“秦州文庙”。
它是当地民众祭祀孔子的祠庙,为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走到这里一派静穆、清雅的感觉。这里是繁华闹市中的一隅净地,到处流淌着儒家文脉。
首先映入眼帘的棂星门,这完全是文庙的标配式的牌楼。它居于整个文庙的中轴线上。古代传说棂星为天上文星,以此命名意味着孔子为天上星宿下凡,象征着孔子可与天上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天镇星相比。皇帝祭天时,要先祭棂星。袁枚在《随园随笔》中说:“后人以汉灵星祈年与孔庙无涉,又见门形为窗灵,遂改为棂。”在宋代,文庙修棂星门,象征祭孔如同尊天。
从棂星门往里看,一尊孔子的石雕栩栩如生,,他双手抱胸,面容慈祥,目光深邃,仿佛穿透两千多年的时空,向人们传递着他博大精深的智慧和思想。
立于戟门之前
穿过棂星门,进入文庙院中,有古柏 5 棵、古槐 6 棵。其中一棵国槐生长了约1100年。可谓大树参天,依然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如同老龙升腾,皆苍劲有力,且散发着森森的香气。看到的人都为之赞叹,长了精神,大饱眼福。还有历代碑刻 11 通。印证着天水历史文化悠久,古老苍桑。
这里果真是一块风水宝地。
与古时相比较,今天的文庙现存的规模显然小多了,被毁失去的都是那个特殊年代造成的,留下了千古遗憾。但又幸运的是,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大成殿和戟门仍然存在。
大成殿坐北面南,建于高大的月台上,重檐歇山顶,四周不出廊,面阔五间(24.4 米),进深五间(19.61 米),通高 14.2 米。室内柱子为双槽,减柱造,当心间减去八根金柱。四周两层檐下均施五彩重翘斗栱,出 45 度斜昂, 翘头雕刻为龙头、象头等。普柏枋大于阑额,石莲瓣柱础。屋面覆盖绿琉璃瓦,正脊、垂脊均用雕花琉璃脊筒子垒砌,正脊两端饰龙吻, 中间置二层桥亭, 垂兽、戗兽俱全。
正面明间檐下悬挂楷书“戟门”木匾,落款“乾隆三十六年(1791 年)八月,士子胡端敬书”。
它们与市区各著名景点相呼应,足以展现出古城天水昔日的灿烂辉煌。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宾客,不远万里前来旅游观光。
《秋霞圃的诗韵》
中国园林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将神州大地点缀得格外绚丽夺目。园林是人类眼中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是寄托精神的理想家园。身处园林,我们看到的不止是亭台楼阁山水花草,更有文人雅士的所思所想和造园匠人鬼斧神工的精湛技艺。
完美诗韵味的秋霞圃就是一个范例。
它既是中国南方古典园林艺术的一个代表作,同时也是上海五大园林之一,以其布局精致、环境幽雅,小巧玲珑的特点而受到广大游客喜爱。而其建筑风格中的“小中见大”、曲折有致特点更吸引了广大建筑学家们来研究。
据介绍,位于嘉定古城嘉定镇东大街314号的秋霞圃,由始建于明中期的龚氏园、金氏园,明后期的沈氏园,以及明洪武初移建于此的城隍庙合并而成,清初始称此名。
龚氏园以桃花潭为主景;金氏园以清镜塘得妙趣;沈氏园以凝霞阁见巧致;城皇庙为秋霞圃的出入口,则沿袭了邑庙传统。
全园精华以桃花潭为中心,南北假山隔潭对峙,薲藻风香室和丛桂轩东西临水相望。清澈潭水,映照沿岸景色如在画中。
该园整体布局紧凑,以工巧取胜。有亭台楼阁,华池曲径,茂林修竹,低栏板桥,断岸滴泉,假山奇洞。园内有园,景外有景;山具丘壑之美,水揽幽邃之胜;咫尺山林,再现天地;故有“城中山林”的美誉。
有游者如是说:“游园游的是一种心境。而造园者则是把这种随时间随空间都会变化的心境蕴造意境,通过四时地利的景致烘托,做到了每一处都别有意韵。脚步所踩之地,眼睛所观之处,一转身,同一个风景又有了不同的诗情画意。境随心转,心随景换,无不体现着造园者的深谙众相的洞察力。”
在寸土寸金的上海,每一片土地都是弥足珍贵的。秋霞圃精巧玲珑的布局,妙趣横生的取景,无一不体现了造园者的格调与匠心。
这里四季胜景一园出。春可看海棠莺语;夏可听芭蕉落雨;秋可观满眼枫叶红似火;冬可在岁寒亭上望松岭。
尽管四季皆风景,但最美的还是春秋两季。在其主体部分桃花潭景区的池上草堂,有一副对联:“一堂静对移时久,胜似西湖十里长”,是对该园的超级赞美。堂南还有一副对联:“ 池上春光早,丽日迟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草堂霜气晴,秋风飒飒,水流花放,疏雨相过”,将秋霞圃春秋两季景色描绘的淋漓尽致。
游者不无感慨地说:“沪上没有山林,大家都来秋霞圃凑一凑这里的诗情画意。秋霞圃向来以小见大,此刻形如巨伞的树冠织就了蓝天,笼盖了熙熙攘攘的人群。水边有美人照镜;树下有老伴儿互拍;桥畔有小儿牵手;山下有情侣偎依。与其说游人如织,不如说有点人满为患。”
“秋霞圃”确是一个充满诗韵的名字,据说取意于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起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著名诗句,它给人们带来了众多的遐想。
但在后来的时光中,该园却被两度易名。咸丰十年,园景毁于战事。光绪间,陆续重建。民国九年,邑人戴思恭迁建学校于后园,并劝修园内各景点,于民国三十五年改称为“邑庙公园”。
新中国成立后,于1960年又恢复了“秋霞圃”名,并于1980年和1983年先后分二期大幅修缮后对外开放。现占地面积3万余平方米。园内亭台楼阁、池塘山石,以及古树名木、翠竹花卉等,移步异景,秀色宜人,实为市民和中外游客休闲旅游的极佳目的地。
有专家称,秋霞圃对研究嘉定人文乃至整个江南历史文化及古典园林艺术等都具有极高的价值,已被列入上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史上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慕名而来并留下诗行赞美它。如一位游者在留言中写道:“曲水枫歌炫池塘,廊回移步揽珠霜。红叶漫天秋霞暖,翠影流金倚轩窗。”
游玩中兴致所趋,我也欣然令笔摹写了如下诗行。
秋霞圃,弦月深蓝入梦溪,溪白透窗棂。
秋霞圃,风过荷花落满池,池里听蛙鸣。
秋霞一抹映满天,圃之丽园。五彩绘长卷,辉煌欲燃。众游之,可圈可点。 百花开后荷花卷,争相奉献。凭栏于名轩,再续前缘。时光机,留住瞬间。
【作者简介】池征遥,笔名水也,男,汉族,1956年生人。有在西藏、甘肃及非洲工作经历。退休前为《甘肃建设报》社长,现定居西安。拥有专业高级职称。长期以来与文字为伍,尤其酷爱文学艺术,且多有文章发表在国家、地方刊物,获得过众多奖誉。被多个国家级媒体评聘为评论员、研究员、文化学者、文学领域优质作者,入选中国名人录和世界文化名人名典。出版发行过专著专集。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