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又见洮南

又见洮南

 

作者:董知远

 

接到省作协“古城新姿.善美洮南”主题采风活动的邀请,心中不由一动,洮南这座城市,又一次在我的脑海中清晰了起来。

 

洮南——曾经不止一次去过。五年前,我在文明办工作的时候,去洮南参加过精神文明创建现场交流会,“洮之宝”创业团队的业绩让我印象深刻。前年十.一到白城自驾游时也去过,但每次都是浮光掠影,没有深入地了解。

 

在生命的历程中,总有一些名字反复出现,这就是缘分吧。

 

我随着吉林省作家一行,又一次踏上奔赴洮南之旅。

 

商务客车在松嫩平原上驰骋,秋收后的田野一望无际,车窗外时而闪过采油机和风力发电巨大风车的身影。

 

洮南之行,注定是不寻常的。

 

善美之城

 

洮南是个美丽的地方。

 

在我心中,洮南之美分为两个层面,一为精神之美,二为物质之美。精神之美,我早有领略,全国那么多文明城市,但谁又敢提出“首善之城”的口号呢。

 

洮南市一直致力于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和志愿服务活动,是全国第二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市,近年来他们全力推动“日行一善”公益志愿品牌,使精神文明的创建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而第二种美,在我的角度来看,体现在洮南的美丽乡村建设上,这也是此次采风活动的重点。

 

这次活动选取的参观地点,有黑水镇黑水村、瓦房镇互助村、万宝镇碱土村、太平村等,都是乡村振兴的典范村,这是跟我过去的洮南之行完全不一样的地方。

 

到达黑水镇黑水村已是下午,只见村庄整洁干净,墙上写着“善美传家久,幸福继世长。”几个大字。我们参观了善美乡村建设情况,黑水村注重创建善美家庭,有一个善行积分超市,做了好事的人可以得到积分,并可用积分换取所需要的商品。村里还设了道德评议会,用来促进村民道德水平的提高和村风民风的好转。

 

除了精神文明创建得好,黑水村的经济发展也充满活力。

 

听了解说员介绍,我们知道了黑水村有名的特产——黑水西瓜。 “黑水西瓜皮薄个大、汁多,含糖量高,软中有脆,沙中有甜,素有‘瓜开满屋香,一口永难忘’的美誉,全镇西瓜总产值将达到近亿元。”

 

能生产出名优特产,还能打造出远近闻名的品牌,厉害!

 

参观线束时,大家还观赏了黑水村民组织的广场舞,村民们穿着统一的服装,伴着轻快优美的音乐,用优美的舞姿展现着乡村生活的美好,据说连广场舞的音乐都是当地作者创作的。

 

接下来的行程,我们又紧锣密鼓地走访了瓦房镇互助村 万宝镇碱土村等,行程的安排,充分体现了省作协对乡村振兴宣传工作的重视。

 

洮南还打造了万亩小冰麦,用冰麦做的面食筋道、顺滑,别提多好吃了,连我这不爱吃面食的人都要盛两碗面条吃。

 

洮南一、二、三产业都蓬勃发展,近年来筹划建设了三个百亿规模的项目,为经济腾飞助力。洮南不光是善美之城,更是发展动力后劲十足的奋进之城。

 

洮南的两个文明建设果然名不虚传。

 

走访中还有一个发现,洮南的乡村普遍都建有村史馆。村史馆一般占地面积不大,是在村部附近找一处房子,装潢也很朴素,但都有详实的资料,那些老照片,老物件儿,仿佛穿越了时光,把人们带入了曾经的过往。

 

参观过程中,还看到一个很少看到的知青馆,馆内详细介绍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从1969年起,陆续有大批来自出京、长春、白城的知识青年到洮南农村插队知青集体户,接受再教育,学习农村农业生产技术技能,参加农业劳动。一直到1978年,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才基本结束。这是一代人的记忆,一代人的奉献,是无法也不应该忘记的。对这段历史,村史馆内有这样一段评价:通过上山下乡,知识青年锻炼了身体,学到了课本上无法传授的生产劳动技能,增长了社会阅历,为后来参加其它工作打下了基础。

 

馆内还列出了当年知青户户长,户员的名字,配上了当年的老照片,让这段历史一下子鲜活起来。

 

当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与今天的乡村振兴干部驻村,不能说不是一种传承,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使命,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风采,那一代人为国家奉献了青春,今天的人们并没有忘记他们。

 

村史馆——留下了史料,留住了乡愁。

 

散文的调性

 

作家协会的采风活动,当然和文学密切相关。

 

采风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其中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举行吉林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授牌暨“古城新姿.善美洮南”主题采风活动启动仪式。在洮南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会议室里,省作协一行和当地领导、作家们济济一堂,省作协张丽书记亲自为洮南市万宝镇授予了“吉林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牌匾;赵培光副主席还将一面“古城新姿.善美洮南”主题采访活动的旗帜交到洮南市作协主席李晓平的手中;省作家协会创联部主任郝蓄芳还与洮南市文联主席张宇靖、万宝镇党委副书记(文联主席)韩苗义签署吉林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合作协议。

 

活动中有一个惊喜,就是赵培光老师专门讲授了一堂题为“散文的调性与写作”的文学课。赵老师是散文大家,同时从事编辑工作多年,有独到的眼光。他从突破、眼光、情怀、语言四个方面讲了散文的写作,娓娓道来,深入浅出。

 

我过去以写小说为主,散文写得少,听了赵老师的课,受益匪浅。其中印象深刻的是他讲的散文与阅历的关系,他说50岁以后才适合写散文,我深以为是。他说真正的好散文讲不出来的,我也非常赞同,不是说散文框架少就可以乱写,否则就失去了散文的本质。

 

赵老师说写作要默默看,默默写,要写独特,写自己,散文的脸就是真情,要从日月星辰降落到柴米油盐,要朴素、诚恳,舍弃清高与偏执……我记住了!

 

赵老师还举了不少例子,比如毕淑敏、贾平凹等名家的作品。他还举了一篇自己的作品,篇名记得叫《云是云 烟是烟》,这篇散文我没有读过,回去一定找来读读。

 

一个半小时的课,赵老师说还没有展开来讲。与会的省作协一行和洮南本地的作家们都认真地听着,珍惜这难得的机会。

 

在坐车时,我和赵老师坐在一起,又请教了许多问题,他对我的一些看法居然赞同,让我有了信心。我想,关于散文,我是时候在这方面加强了。

 

洮南的烟和云

 

此次洮南之行,与往昔相比,目的不同,层次不同,感悟不同,收获也不同。

 

洮南环境整洁,所到之处乡村都很美。街边的种的花,在初冬依旧开得鲜艳。坐在车后排的郝主任说是格桑花,我有点惊讶,我没去过西藏,但我知道这种花叫扫帚梅,也叫波斯菊,从没听说过这就是格桑花。说实话,我当时以为郝主任讲错了。

 

我与景主席坐得近,就与他探讨,景主席确认这种花就是格桑花。我用手机查了一下,从图片上看,格桑花,波斯菊,扫帚梅基本看不出有什么分别,原来他们真的是同一种花,我确实是孤陋寡闻了。

 

采风的最后一站,是太平村的敖牛山,这是值得一看的地方。在我这生长的长白山区的人的眼中,这座山并不高,山上的树木也谈不上茂密,树木普遍较矮。但这里的风光真的是美,初冬的天气,淡淡的天光云影下,那山是五颜六色的,杉木的绿、桦树的白、枫叶的红、松树的青、橡树的黄……好似一块绚丽的调色板。树叶落了满地,但有的树叶就是不肯落,仿佛有一种不服输的个性,就像这块土地上的人们。

 

据当地的领导介绍,这里将要开发出旅游景点,这趟沟里的杏花很多,每当春天杏花开放,能吸引很多远方的游人前来欣赏。这里还是适合举办户外活动的地方,但这里有个不足之处就是缺水,他们正想办法引水过来或者利用地下水……

 

我仿佛看到了他们规划的远景。我期待着,杏花开放的时候,这山坡披上绿装,这溪中有春水流淌,到时候我还要再来这里看看。我期待有一天能来这在夏夜里露营,在夜色中数星星,在帐篷里做一个大自然的梦。

 

感谢省作协组织这次采风活动,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张书记的平易近人,景主席的渊博睿智,郝主任的风趣幽默,袁老师和张岩的细心安排,还有负责接待的洮南市委宣传部的吴部长,作协李晓平主席,当地领导,都给参加活动的作家们留下了诸多美好的记忆,给我带来一次浪漫、新奇、愉悦的洮南之旅。

 

紧密的行程中,傍晚时分作家们依旧在路上奔波,那天在不经意间,遇见了平原的落日。

 

远天的落日,灿烂而温暖,正在依依不舍地落下,光芒似乎燃着了地平线上的房屋树木,也燃着了天边的一抹烟云。那一刻云蒸霞蔚,美得不可方物。我这生长在长白山区的人,习惯了抬眼就是山,很少有机会看到平原地平线上的日落,那一刻,忽然有一首歌在心头响起:“夕阳别落下,陪伴他万里走天涯……”

 

感谢同行的作家们,感谢这千里之行有你们相伴。

 

大家惊叹于这平原的落日之美,纷纷拍照,王长元老师眼疾手快,抓拍了几张很美的照片……

 

此情此景,我想起赵培光老师讲的散文《云是云 烟是烟》,忽然理解了这篇散文的寓意:烟和云自有各自的含义,各自的使命,烟是生活,云是理想。

 

洮南就是这样的城市,有人间烟火气,有冲天凌云志。

 

董知远:本名董筠、中国作协会员,曾出版和创作长篇小说《春风几许愁》《长白山之恋》《老电影院》,并在《上海文学》《海燕》《绿洲》《作家》《辽河》《吉林日报》《文坛风景线》《天津日报》等报刊发表过多篇作品。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作家网新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