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上海老兵(七、八)

上海老兵(七、八)

 

作者/池征遥

 

(七)东海边围长堤

 

这是一个传奇的故事,发生在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上海警备区的指战员们在南汇东海边展开了一场改变命运的壮举。他们决定围海造田,将荒芜的芦苇浅滩改造成了丰沃的良田。主人公是一个名叫王昊的年轻指战员,他是一名军事天才,精通各种战术和策略。王昊自小志向高远,一心想为人民服务,保家卫国。当他得知南汇东海边的围海造田计划时,义无反顾,主动请缨,加入了这场改变命运的行动。在这片曾经被荒无人迹的土地上,年轻的解放军战士们,披肝沥胆,不畏艰难困苦,甚至不惜生命代价。王昊带领着一群志同道合的战友们,凭借顽强的毅力和智慧,一步步克服了重重困难。他们修筑道路、种植庄稼、筑起房屋,一片片荒芜之地被改造成了一座欣欣向荣的小城镇。然而,命运总是充满着无法预料的曲折。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袭击了南汇,摧毁了他们辛辛苦苦建设的一切。在危急时刻,王昊挺身而出,带领战友们奋勇抵御灾害,最终化险为夷,重新建立起了被毁的城镇。在这一次次的生死考验中,王昊和他的战友们不仅磨炼了自己的意志和勇气,更懂得了团结协作的重要。他们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关乎生死的赞歌,成为了一代人心中的英雄。最终,南汇东海边的小城镇变得繁荣兴旺,人们赞誉着这群年轻人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新生。

 

我是在一个网络小说里看到的这段文字,作者正是我的弟弟池征遥笔名水也。让我感动不已,那些正是我所经历过的事啊!

 

南汇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是上海市郊成陆较晚的地区。

 

据《旧唐书》记载,713年(唐开元元年)在周浦、下沙一线重筑古捍海塘,故南汇西部地区当成陆于唐以前。

 

随着时间的推移,陆地逐渐向东南延伸,沧海变桑田,宋、元时期,惠南一带成陆。

 

1386年(明洪武十九年),明政府为防倭寇,在南汇嘴(今惠南镇)筑城,设守御南汇嘴中后千户所。

 

1726年(清雍正四年)从上海县划出长人乡与下沙盐场建立新县,因县治设在原守御所南汇嘴,故县名为“南汇”。

 

2001年8月南汇撤县建区。全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总面积688平方公里,海岸线45公里。至2000年底(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区共有常住人口78万,户籍人口约69万,全区共有14个建制镇1个街道,10个开发区。

 

这就是我所知道的南汇,亲身参与,目睹了南汇的发展。

 

那里的新港镇,我就更熟悉了。就是在那里的海滩涂地,我们筑起了一道亘古未有的长堤,把那方土地打造成了一座美丽的花园。

 

我是参加这次围海行动的第一批军人,有幸见证了它的不凡历程。

 

那是一九七一年三月,我所在的四营接到了上级命令,整建制地开往南汇新港镇东南围海造田。

 

记得那年元旦过后上海下了一场多年不遇的大雪,那个冬天格外的寒冷。

 

春节过后,部队就传出,马上要去南汇县东海边上围海造田。听到这一消息后,有的感到好奇想到海边走走看看去长长见识;有的城市兵听了后就害怕,因为他们从未干过苦力活;还有的怕以后再回不到市区了。总之,一时议论纷纷,各打算盘。

 

“同志们,我们部队现在生活面临困难,每天每人生活费只有4毛5分钱。我们要自己动手,去创造条件,改变这种状况。我们要走向大海,去围海垦田。虽然会很苦,白手起家,但只要我们去努力奋斗,将来一定会越来越好。”

 

没过多久上级领导就下达任务进行了动员,讲了此次围海造田的意义,描绘了宏伟蓝图,以及具体实施的步骤和方法。动员会后,各单位纷纷召开誓师会表决心。

 

从动员会上还知道,这次围海行动并非我们一个团孤军作战,而是整个上海警备区统一组织领导的一次大会战、大战役。整个围堤有数公里的路程,要求在三个月内必须完成,因为后面海潮来了就无法进行了。

 

我跟随先头部队很快出发了,先去安排住宿、勘察地形,做仼务划分及工具准备等。

 

一九七一年三月十六日,各路人马浩浩荡荡地开进了场地。

 

我们营驻地在新港镇,营部设在一个姓蔡的房东家。他家虽然很大,但我们的人太多,他家被挤的满满的。我们睡觉的木板一张张紧挨着。房东一家人对我们特别好,就像当年苏区百姓迎接红军归来一样热烈隆重。虽然他们的生活受到很大影响,但从无抱怨。

 

进驻新港的第二天,我们就上工地了。这里到工地要走一个多小时,我们每天早出晚归,大家情绪高昂,干劲十足。

 

我们营部按人头和连队一样有任务。各单位把事先准备的旗子、横幅标语都插在各自任务的正面。每个连队都有一个电喇叭,工地红旗招展一眼看不到边。

 

大堤的设计要求,底宽25米,上宽5米,高3米。都是在内侧20米处挖出一条小河取土夯实而成的。

 

开始天气很好,风和日丽。各单位你追我赶,工程进度非常快。总指挥部也常在有线广播中通报表彰工地上的先进单位和个人,更激起了广大官兵的干劲。

 

每天,饮饲员们把中饭送到工地。由于劳动强度大,体力消耗也很大,还未到点,大家的肚子就饿得直叫唤了。每次开饭都是争先恐后,狼吞虎咽,看的让人潸然泪下。

 

但天有不测风云,好天气没有几天,接下来阴雨连绵,有时一下半个来月,给施工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大堤内到处是积水,一片芦苇荡,里面根本没路可走,工地上到处泥泞不堪。时刻面临着考验。

 

我原以为应该借此停工稍作休整一下。但指挥部下令:“任务一刻也不能停,雨越来越大潮水也渐涨,必须争分夺秒与潮水赛跑!”

 

尽管天公不作美,指战员们仍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披星戴月,连续奋战在大堤上。

 

每天早上,5点多就起床。穿着潮湿的衣服裤子,鞋子也是如此。有时午饭送到工地都凉了,大家穿着雨衣站在水中吃饭,饭菜和着雨水吞进肚里,浑身冰凉。就这样,听不到一个人叫苦叫累。

 

晚上,回到住处吃完饭,还要坚持天天读,学毛选和报纸,还要讲评当天的好人好事。

 

有的连队为了争标兵每天提前起床到工地干活。我营十三连表现突出,进度领先,指挥部提出:“学习好八连,赶超东海前哨十三连。”

 

十三连还成立突击队,发现哪个兄弟连队落后了马上组织突击队帮他们拉上去,做到了全营整体推进。

 

许多同志写了入党申请书,要求火线入党。

 

我们营部工地相对比连队要落后些,人少,特别是有的通信员个头偏小体力差,有的来自城市不会干活。我把挖土轻一些的活让给了他们,一直坚持挑土上堤。日子久了,我的两个肩膀由红肿脱皮到结了茧,有时衣服和皮肤粘到了一起,脱衣时经常衣服上有很多血。

 

日复一日,大堤一天天长高,战友们一个个消瘦了许多,有的人体力不支生病累倒在工地上。

 

一条长长的堤坝,犹如巨龙横空出世,横卧在了东海边上,看上去十分宏伟。我们提前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当我们面对这条巨龙时,感到前面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八)重返联义山庄

 

很多人以为,当兵就是去打仗或站岗放哨,孰不知他们有许许多多的身份。有人说他是“大厦的基石”;有人说他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有人说他是“战斗队”也是“抢险队”、“突击队”、“施工队”;也有人说他是展现时代精神,进行形象教育的“宣传队”等。

 

让时针回转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那时上海和全国一样,许多食品物资紧缺还需凭票供应。

 

为了缓解城乡居民生活压力,减轻地方负担,上海警备团所属部队,多措并举保供给。

 

历时三个月的南汇新港围海筑堤工程刚刚告竣,我们满怀喜悦准备回上海原驻地,没想到我们四营接到命令,留在了那里垦荒造田建农场。

 

“我们围了堤,现在倒把自已圈在里面了!”“我们是从市中心来的,是荣耀之师,怎么能待在这里开荒种田?怎么像亲人们交代啊?”包括我,很多人有想法。

 

“这次确定四营留下是团党委的决定,是报警备区批准同意的,而且各部队都有人留下来,要一边搞基建一边开荒。将来我们每隔一段时间实行轮换。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为了稳定战士们的情绪,团首长及时进行了现场动员。

 

当时部队还住在群众家里,急需尽快把营房建起来。为此一场轰轰烈烈的基建工程开工了。

 

硬是在一望无际的芦苇荡里,部队一边建营房,一边翻耕土地,进场的大型履带式拖拉机和大型轮式拖拉机,日夜不停地拉土回填。后来,又调进了旋耕机,用来打碎土块。

 

各连都分得了土地,按统一规划整理出了一块块网格化农田;一条条灌溉水渠,一条条排水沟相继建成。

 

整个农场一派热火朝天景象,不到三个月已成雏型,焕发一片生机。

 

就在此时,营里决定:“各连抽调人员回上海联义山庄,去养猪种菜。”那里是我们营的生产基地,还有许多物资在那里必须有人看守。

 

营部指派我带领两名战友也回联义山庄养猪种菜。那时我是营部通信班副班长。一九七一年六月六日下午,我们跟随留守人员乘车回到了联义山庄。

 

不用说,联义山庄那样差的条件比起眼前的农场要好上百倍。

 

“我们回来不是享福的。养猪种菜是个既脏又苦又累的活,也是一门学问。要把养好猪种好菜,提到为全营官兵提供给养的高度来认识。”我多次反复向两名战友说明此次任务很重要很艰巨。

 

好在,我的小表哥张凤余在二营当饲养员养猪时,曾摸索出一套成功的经验,我们直接借鉴采用了。在此基础上,又想出许多新办法,在具体实施中很快显现出了效果。

 

营部原有生猪9头,为了保证每月给营部供应两头肉猪,我们又购买了一批小猪,并喂了一头种母猪,确保了小猪梯队自然接续。

 

战友高益民擅长饲养、爱动脑筋、能吃苦,我就让他负责养猪。另一名战友余志章和我负责种菜。

 

余志章是营部卫生员,他还负责给全营的留守人员治病防病。

 

虽然我们分了工,明确了各自的任务,但还是分工不分家,有事大家帮着干。

 

为了把猪养好,我们还到各连队去参观取经。回来后,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对猪舍进行了扩建改造,为20头猪提供了舒适的环境。

 

我们把猪睡的地方、活动的地方、大小便的地方,用砖砌了一道道隔墙。把喂食的槽重新加宽加长。天热,就用黑塑料编织网架在猪圈上方遮挡太阳。做到:“粪便垃圾随时清理,经常冲洗,保持猪舍干燥、整洁、干净,无污染。”

 

为了让猪吃得好长得快,我们往市里几个大菜场联系到了剩菜和菜皮,每天用三轮车或板车运回做青饲料。又联系上了豆腐渣,用最低的成本换回了许多急需的物品。我们还种了山芋,用山芋藤和山芋做成了精饲料。

 

由于精心组织,齐心协力,成绩斐然,兄弟单位的人都来参观。领导每次回来看望我们时,都表示很满意。到年底,仅半年时间,我们出栏肥猪14头。

 

除了养猪,我们的蔬菜种植也取得了好收成。

 

我们将十几亩地,重新规划种了十多个品种。菜种按季节科学衔接,做到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当年种了5亩山芋,个个肚大腰圆,讨人喜爱。还有大白菜、青菜、青萝卜、胡萝卜、茄子、辣椒、冬瓜、南瓜等,我们都及时跟进,科学锄草、浇水、施肥。大热天,每天每人要挑几百桶水浇地。天不亮就起床,有时很晚才收工,大家从不叫一声苦。

 

我们还因地制宜,养了40多只小肉兔、几十只小鸡。

 

每次营部来人拉去生猪、蔬菜等,战友们都会给予很高的评价。

 

《前哨》报为此做了综合报道。在按语中写道:“这是一批有理想、有志向、有追求的时代青年,在部队需要时,毅然决然选择去养猪种菜,为前哨部队供给提供保障。某部四营的留守战士表现的非常出色。他们几乎废寝忘食,宁愿住在破漏的山庄老宅里,也要给猪住的干净舒适;宁愿自己不睡觉或少睡觉,甚至于饿着肚子加班加点工作,也要让猪吃好睡足,千方百计让猪长得快长得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一批又一批生猪,伴随着一批又一批蔬菜送到了东海前哨,鼓舞了前线官兵的斗志。他们的青春年华,在平凡的岗位发光闪耀,为他们骄傲。并写下赞美诗。

 

山庄也有金凤凰

战士舍己勇涅磐

破宅老庐寓奋斗

平凡岗位志不迁

汗水播洒田园里

养猪种菜也甘甜

爱心滋润千里外

前哨官兵笑开颜

成果不负勤劳人

青春无悔乐奉献

甘将热血付流年

多彩华章载史篇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