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那些艰苦读书的日子

那些艰苦读书的日子

 

作者:梁耀鲜

 

小时候艰苦读书的一些片段经常出现在我眼前。

那时,我们在家里读书是没有书桌的。我们几兄弟同睡一间房。哥哥们在靠近窗户的那面墙,穿稳几根小横条,上面摆上用刨子刨过的拼在一起的两块光滑木板,约三米长,用铁钉固定,那就是我们的“书桌”了。白天干活,到了晚上,“书桌”中间就放着一盏小煤油灯。那灯管一个人用,也管两三个一起用,反正只有那一盏。天黑之后,在那拥挤的“书桌”前,那根小小的火焰在夜色中摇曳,如同生命之舞,在照亮着黑暗之中的希望。我们或读或写,没有人监督,没有任务,没有目标,自在逍遥,但不会间断,晚晚那样。我们似乎在那个被时代遗忘的角落里努力寻找什么。

我那时也没什么书读。记得有一本《天安门诗抄》,隐喻深奥,多有不懂,但却是我的最爱。“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这首词锋锐利、有着战斗号角般的短诗,画面感极强,每个字都在颤动。每当读起它,都会唤起我的无限遐想和满腔情绪。

我的中学语文老师钟老师在暑假时借给我的那本《野火春风斗古城》,写战争事大人活,烽火硝烟,甜蜜心弦。特别是金环和银环的故事,惊险、刺激、温馨,我一知半解,囫囵吞枣,但也沉迷其中。在无数个漫长的夜晚,在那盏煤油灯的陪伴下翻走了一页又一页。

在没书看的时候,我就以抄书为乐。在那里,我把《红楼梦》前二十回工整地抄了下来。在读中抄,在抄中悟。“好便是了,了便是好”的《好了歌》,浅显而朦胧,至今我也还没有真正清楚它具体要说什么。还有刘姥姥进大观园,其中生成的歇后语就很多:头一回、都新鲜、眼花缭乱、长长见识、少见多怪、洋相百出、满载而归.....。《红楼梦》之所以是高考试题的常客,就因为它就是这样的无与伦比的博大精深。当时我抄写正文一本,做读书笔记两本。一本记生字生词,一本记美好句子、段落。读红楼我真的读得很辛苦。

有时我也学做读书卡片,把一些唐诗抄到纸片上,留到第二天出门放鸭、打柴、放牛时,或者在做其他农活的空隙时,趁机找个能够苟然歇脚的地方,拿出来读一读背一背。那时最大的拦路虎是那本《唐诗三百首》是繁体字。有些字出现频率比较高,不一会就猜出来了,如收获的“获”,虽难,但见多了就很容易认出来了。有些生僻字,又偏又冷,比如“彧”字,我根本猜不出它是繁体呢还是简体,每次碰到它就头痛,只好作罢。

更辛苦的是在夏天的晚上读书。我们读书的环境很特别,干栏式,牛住一楼,我们在二楼。牛粪味和煤油灯味共享,蚊子声和牛的喘气声齐飞。没有蚊香,更没有风油精。为了防蚊,我会穿两条长裤,一条正常穿,另一条裤头只拉到膝盖,这样裤脚也刚好包住了我的脚。有时我也会与蚊子捉迷藏,把脚放到水桶里,让一大帮蚊子急得在我的身边团团转。想着能如此轻松地戏弄着这些狡猾的蚊子,我的得意心情也会慢慢升腾起来。

我们“书桌”靠着的那面泥砖墙上,挂有一张长方形镜框。镜框的右上角有我哥写的一行字:“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毛笔书写,蓝色油漆稀释后作的墨水,半草,遒劲,稚嫩中显得鲜活,颇有生气。

当时我也略微知道,那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名言,他在告诉我们,勤奋和艰苦在攀登知识高峰和探索知识海洋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没事的时候,我会面对着那一行字出神。

 

2024年4月18日

 图片1

作者简介

梁耀鲜,壮族,广西田东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著有散文集《写给小城》等。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