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有竹人家

有竹人家

 

作者:肖劲风

 

北京的初秋在人们还回味着朗朗的骄阳,爽爽的秋风已经悄然而至。北京市东北西坝河湍急的水流涌起团团涟漪向西奔涌而去。西坝河东里一幢三层小楼门前,一簇簇娇绿的修竹在微风中迎着半边的夕阳,晃动着娑娑的枝叶,向人们颌首示意。

有竹人家便是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文联主席、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管桦先生的寓所。

 

(一)

 

管桦 1922 年 7 月生于河北省丰润县农村。1938 年,在冀东抗日联军领导发动的冀东抗日大暴动中,管桦先生的父亲毅然抛妻舍子参加了革命,几年后在与日本侵略军浴血激战中,壮烈牺牲。从那时起管桦幼小的心灵中,就树立起一种驱逐日寇,还我中华的爱国激情。1940 年冀东地区形成根据地。正在天津上中学的管桦在反复征得党组织的同意下,回到抗日战争的前线——故乡冀东大平原。回到冀东军分区报到后,他被党组织安排在冀东军区机关报《救国报》任战地记者。在这期间管桦深入到前线。他既用手中钢枪使得侵略者肉体消失,又用手中的笔使侵略者罪恶的灵魂受到人民的鞭挞。因此,当时的冀东根据地的老百姓称管桦先生为:“双枪将”。那时管先生的战地报道文章激励着根据地人民在对日寇地反扫荡战场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二)

 

战场上不同寻常的经历,文学生涯不间断的磨练,使他的笔锋日臻成熟。

1948 年,全国进入解放战争末期。管桦因病离开了硝烟弥漫的战场,调到华北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研究室做研究员。三十年代左翼作家联盟的老作家周立波为文学研究室主任。管桦先生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创作起小说来的。

管桦的第一篇反映抗战时期儿童团生活的短篇小说《小英雄雨来》被周立波先生赞誉为“一个非常好的短篇,我要是报刊编辑,一定登载这个短篇!”并且周立波鼓励管桦:“我们的儿童文学作品太少了,你继续往下写,一定会成功。”平津解放后,《小英雄雨来》最初第一章在《人民日报》发表,以后选入小学语文课本。

六十年代初期,党中央号召广大作家到基层中去体验生活,管桦最初在北京市第一机床厂体验生活,因为他的生活基点创作源泉在农村,因此感到很不适应。适逢此时,周立波先生的“不要呆在城市里过交际生活”的话语促使他和在全国总工会已然是成绩斐然的受到刘少奇主席赞誉的爱人李婉毅然放弃都市生活,全家来到他梦绕魂牵的故乡河北省丰润县女过庄农村。并且,周立波先生在农村最困难的时期,也应管桦的盛情到丰润县女过庄小住几天,用他浓重的湖南口音同农民聊天。在这个时期管桦深厚的农村生活使他创作出一篇又一篇脍灸人口的《辛俊地》、《葛梅》、《暴风雨之夜》等反响很大的作品。

管桦的另一好友萧军先生曾是文豪鲁迅先生青睐的作家。萧军一身白色粗布裤掛,鲁迅式的平头、齐唇的短胡子已是花白,虽有了老人斑的丰满脸颊,却仍是红膛膛充满青春气息”。这是管桦先生在 20 余年后回忆萧军文章中的一段精彩地描述。

萧军从建国初期到十年动乱,被迫害 30 余年,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不辍地勤奋写作,对毛主席、中国共产党深沉的爱始终打动着管桦。在管桦的诸多文友中,他把周立波、萧军喻为罡风中的苍竹。

 

(三)

 

也许对竹子的爱在管桦幼年时期就已然培植在心扉。他的这种深沉的爱已经由感性的对修竹本身的情有独爱升华为对具有修竹这种刚直迎风雨,挺直不弯人性理念的爱。

老祖母一边摇着嗡嗡的纺车,一边抚摸着幼小的管桦童稚的脸孔,北宋宰相寇准为真理直谏皇上发配雷州半岛的故事娓娓道出。寇准因奸臣陷害被害死雷州,灵车运回他故乡,途径荆南公安县,成千上万的百姓,把折断的竹竿儿插在地上,挂上纸钱焚烧,祭奠寇准。一个月后,这些插在地上干枯的竹竿儿竟然长出尖尖的嫩笋叶片,不久便长成一片青绿欲滴茂密的竹林。当地百姓为祭奠寇准,在这里修建了一座竹林寇公祠。

竹子等同于忠臣在幼小的管桦心里打下深深的络印。

1957 年,管桦响应党的号召,全家住在丰润农村深入生活,他的老战友凌云深知管桦喜欢竹子,特意从唐山挖采一根竹子,栽到后院墙下。每天写作之余,他都要在微风吹拂的修竹前静思。1974 年正月,管桦因劳累患心肌梗塞病倒床榻。病愈出院时,抢救他的大夫再三嘱付他三年之内不要写作。因大夫们深知管桦喜欢竹子,便说:“画几笔墨竹还可以,但不能累着。”他的邻居,一位很有名气的中医姚大夫顶着风雨,从紫竹院要来一包竹根,亲自刨土种在管桦的窗前。他们许多人都希望管桦像竹子一样坚强。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管桦用画笔来勾勒竹的风骨。

管桦在他的文集中大约有四、五篇文章专题写竹子。如:我第一次发现竹根像它的枝干一样,也是有节的。尤其使我惊讶的是嫩小的尖尖的竹笋,却能够在沉重的大石块压迫下,从石缝里笔直地生长出来。怪不得人民从来就把竹子作为民族气节的象征。(散文《竹》);再如,他的诗歌《竹》中,当那庞大而威严的风暴轰然而至∕弹雨般的飞沙走石中∕刺穿黑暗的闪电的亮光里∕你扭动着身躯惊扰于失去自己的尊严∕你暴怒的吼声∕吞没了隆隆的雷声。管桦把竹子当成一种人性去写竹的品格、修养、奋进。

也是从那时开始,管桦便不断地画墨竹。他的墨竹打破了中国传统的画法,和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竹子形成鲜明对比。郑板桥的竹子以细枝、细叶的技法受人青睐。管桦的竹子则以粗竹节、宽叶被海内外画家盛誉为“管式竹”。1976 年清明节,管桦从天安门广场悼念敬爱的周总理回来,途径紫竹院的竹林,看到头上乌云密布,狂风肆虐着满园翠竹,竹枝发出惊心动魄的呼啸声,同暴风勇敢地搏击着,于是,管桦用整张巨幅宣纸,画了一幅“一阵风雨摧不折的竿动竹”,表现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力量,“四人帮”的疯狂只不过是一阵风雨。

管桦把这幅画挂在会客厅的中央显目位置。在追查“四·五”天安门事件时期,管桦给文艺界的几位朋友每人赠送一幅风雨竹,用以鼓励同仁树起同“四人帮”斗争的毅力和决心。管桦在周立波重病期间赠送给周立波的是一幅迎风长寿竹。

 

(四)

 

粉碎“四人帮”后,年过半百的管桦先生以年轻人那种精力投入到文学,绘画创作中去,追赶流逝的时光。1976 年 10 月,他的长篇小说《将军河》第一部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这部 1957 年前后开始做准备工作的长篇小说因受“四人帮”的干扰,每次写作都要派他的儿子在门前站岗,见来人便惊慌的跑进来:“爸爸,来人了!”他便急忙收起。直到粉碎“四人帮”以后才撤掉了“岗哨”公开写作。目前,管桦的一百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将军河》已全部出齐,并且收入六卷本《管桦文集》。他的六卷本《管桦文集》目前已经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五卷,第六卷“儿童文学卷”预计明年全部出版。融注着管桦先生一生心血的《管桦文集》无疑是他人生的写照,同时也是为后人留下最宝贵的精神食粮。

1993 年初,管桦先生的墨竹画册《苍青馆墨竹画选》顺利出版。他的绘画历史是受其父亲的影响,在幼年就临摹《三国》、《红楼梦》、《水浒》等人物的国画。当时他临摹的芥子园画谱中的一幅《风雨归舟图》,在当时同龄人中广为传颂。管先生真正绘画的高峰在“四人帮”迫害老作家们不允许他们拿笔写作的时期,他便用手中的墨笔勾画出一幅幅迎风斗雨的墨竹,既鼓舞朋友们反对“四人帮”坚决的斗争,又发泄出自己心中的怒火。

著名国画家李苦婵、刘海栗二位大师高度评价他的墨竹说,管桦的墨竹是真正的文人画。笔墨可以具有不依存于表现对象(景物)的相对独立的美,强调主观精神境界,是绘画形式新的突破。管桦先生的墨竹是一种民族精神和力量的象征,他的画是他崇高品德与情操的结合体,是他以雄劲文字为自己的利剑之外,另一种更直观的再现:同时亦是他留着热血直抒胸臆的呐喊。

端坐在管桦先生的太阳宫寓所,作为管先生的学生、同乡,我仿佛又看到那个冀东平原挥笔骑马年轻的“双枪将”;仿佛又看到那个面对“四人帮”迫害,挥毫泼墨抗争的中年战士。管先生稀疏、花白的头发证明他的苍老、年迈。但他铿锵的步伐、惜时如金笔耕不辍的勤奋,又告诉我们,他和我们年轻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拼搏、赛跑。

金秋给我们送来的不是硕果。管桦先生于 2002 年 8 月 17 日上午 11 时 10分,因心脏病突发病故于故乡丰润县女过庄。一颗文坛巨星陨落在冀东大地。

《小英雄雨来》的故事穿透时间的隔膜,唤醒激励着两个世纪的青少年。

 

初稿 2002 年 8 月孟秋北京 

修改于 2024 年仲春北京大成路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