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集锦(二十五)
作者:徐业君
一、坚决不插“五一”秧
大集体时代,农村的田野上总是回荡着一个口号:“坚决不插‘五一’秧!”这是全公社的呼声,是每个大小队干部心中的坚定信念。五月一日,对于大集体时期的农民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也是一个挑战。
这一天,全公社的早秧都应该在田间插完,这是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任务。各大小队的干部们更是肩负重任,他们不仅要在自己的队里带头完成插秧任务,还要到公社开会,接受检查,展示自己队伍的劳动成果。
然而,“坚决不插‘五一’秧”的口号却在这个时候响起。这并不是因为农民们懒惰或者不负责任,而是因为他们深知,为了赶在“五一”前完成插秧任务,往往会导致秧苗的质量下降,影响后期的生长和产量。
于是,他们选择了另一条路:不求速度,只求质量。他们提前规划,精心准备,确保每一棵秧苗都健康茁壮。他们推迟了插秧的时间,让秧苗在田间多生长几天,这样能够更好地适应土壤和气候,为后期的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个口号背后,是农民们对土地的敬畏和对农业生产的深刻理解。他们知道,农业生产不是一时的热闹和冲动,而是一项需要耐心和细心的长期工作。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够获得大自然的馈赠。
如今,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生产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然而,“坚决不插‘五一’秧”的口号依然值得我们铭记。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应该保持对农业生产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规律,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平衡发展。
二、温室育秧红红火火
在一个温暖的午后,阳光斜斜地照进我的小屋,洒满了每一个角落。我正在整理家中的杂物,一件物品突然引起了我的注意——那是一个育秧托盘,上面布满了岁月的痕迹。它静静地躺在角落里,仿佛诉说着一段尘封的历史。
我轻轻拿起这个托盘,抚摸着它粗糙的表面,思绪被带回到了四十年前的那个大集体时代。那时,我的父亲担任着技术队长的职务,负责温室的育秧工作。每当春天来临,他都会带领着一队人,忙碌在温室里,为新一年的农业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温室内,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一排排整齐的秧苗在温暖的空气中舒展着身姿,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春天的力量。父亲和他的队伍,每天都会在温室里忙碌着,浇水、施肥、除草,每一项工作都做得井井有条。
在那个时代,温室育秧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秧苗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后期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因此,父亲总是格外用心,不断地研究新的育秧技术,希望能够提高秧苗的成活率和产量。
我还记得,每当夜幕降临,父亲总是会在灯光下,仔细地观察着每一棵秧苗的生长情况,记录下每一个数据。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对农业生产的敬畏和热爱,那种执着和专注,让我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如今,看着手中的这个育秧托盘,我仿佛能够感受到当年温室里那种红红火火的气氛。那是一个充满激情和希望的时代,每一个人都在为了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奋斗。
回忆着父亲当年在温室里忙碌的身影,我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流。那是对父亲的敬佩和怀念,也是对那个时代的怀念。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人们却拥有着无尽的热情和信念,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美好的未来。
如今,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生产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然而,那个大集体时代所蕴含的那种团结、奋进、创新的精神,却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
我将手中的育秧托盘小心翼翼地放回原处,让它继续静静地躺在角落里,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和家族的传承。而我,也将继续前行,在生活的道路上不断追求着更好的自己,为了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三、顶风冒雨插早秧
清明时节,春意正浓,田野间已是一片繁忙的景象。大集体时期,这是农村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刻,过完清明,到处都是犁耙水响,人们忙着准备插早秧。
那时,农村的生产力相对落后,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大部分农活都需要依靠人力完成。因此,插早秧这项任务对于每个农民来说都至关重要。它关系到一年的收成,关系到整个集体的生计。
在这个时节,无论天气如何,农民们都会毫不犹豫地顶风冒雨来到田间。雨水打湿了他们的衣服,泥泞的土地沾满了他们的鞋子,但他们从未有过丝毫的怨言。因为他们知道,只有在这个时候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才能换来秋天的丰收。
在田间,农民们分工合作,有的负责犁地,有的负责送秧,有的负责插秧。他们动作熟练,配合默契,仿佛在进行一场盛大的表演。虽然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汗水,但他们的脸上也洋溢着满足和自豪的笑容。
在这个过程中,农民们不仅要面对自然的挑战,还要面对生活的压力。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农民们的生活并不富裕。他们每天起早贪黑地干活,却只能勉强维持生计。但是,他们从未放弃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幸福。
如今,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生产也实现了机械化、现代化。但是,那种顶风冒雨插早秧的精神却依然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工作的敬业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回忆着大集体时代那些顶风冒雨插早秧的日子,我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流。那是对那个时代人们的敬佩和怀念,也是对他们坚韧不拔、勤劳勇敢的精神的赞美。这种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永不停歇。
四、大力造绿肥
大集体时代,农村的生活节奏仿佛与大自然更加紧密地相连。那时的我,尚是个稚嫩的孩童,却也在大人们的带领下,投入到了这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劳动中。那时的口号是“大力造绿肥”,而我们,正是这场运动的小小执行者。
每到春夏之交,天空湛蓝,阳光正好,大人们便开始了绿肥的制造工作。我跟着他们,天上扒树叶,地上割绿草,水里捞水草,实行着“海陆空”一体的全方位绿肥收集。这不仅是一项劳动,更像是一场与自然的游戏,让我们在嬉戏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
天空中的树叶,轻盈地飘落,仿佛是大自然的馈赠。我们用竹竿轻轻敲打树枝,树叶便如雨点般落下,我们小心翼翼地收集起来,带着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地上的绿草,生机勃勃,我们割下一束束青草,感受着生命的活力。而水中的水草,更是丰富了绿肥的种类。我们赤着脚,踏入清凉的河水中,捞出那些肥美的水草,仿佛在与河流嬉戏。
这些收集来的绿肥,被运回田间,撒在土地上。它们在阳光的照耀下,渐渐分解,化为土壤的养分,滋养着这片土地。而那些曾经在我们手中跳跃的树叶、青草和水草,也成为了这片土地上最宝贵的财富。
那时的我,虽然还不太明白“绿肥”的真正意义,但在参与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劳动的乐趣和大自然的神奇。那些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日子,成为了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如今,时光荏苒,大集体时代已经远去,但那些关于绿肥的记忆,却依然清晰如昨。它们不仅让我怀念起那段时光,更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在未来的日子里,愿我们都能像那时一样,尊重自然,珍惜资源,用我们的双手和智慧,创造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五、小时候,我最喜欢放牛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独特记忆,而我,最怀念的便是小时候放牛的那段时光。
在那个时候,牛是农村家庭的重要劳动力,而放牛则成了我们这些孩子的“专职”。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满大地时,我便会牵着自家的牛,踏上那条熟悉的小径,开始一天的放牛生涯。
放牛的生活虽然简单,但却充满了乐趣。我会选择一片草地,让牛儿自由地吃草,而我则坐在一旁,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蓝天、白云、绿树、红花,还有那远处袅袅升起的炊烟,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我会沉浸在这份宁静与美好中,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烦恼。
有时候,我会和伙伴们一起放牛。我们会比赛看谁的牛吃得快,或者在草地上追逐嬉戏,欢声笑语此起彼伏。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如今回想起来,依然让我感到温暖和幸福。
放牛的过程中,我也学到了很多。我学会了如何与动物相处,如何观察自然的变化,如何尊重生命。这些经历让我变得更加独立和成熟,也让我更加热爱这片土地。
如今,我已经长大成人,离开了那片熟悉的土地。但是,每当我回想起小时候放牛的那段时光,心中总会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那些美好的记忆,如同璀璨的星辰,永远闪耀在我的心中。
我想,无论时光如何变迁,那份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都将是我永远的财富。感谢小时候那段放牛的时光,它让我学会了珍惜和感恩,也让我明白了生活的真谛。
六、插秧是件累活
插秧,对于许多人来说,或许只是春天田野上一道普通的风景,但对于真正参与其中的农民来说,它却是一件不折不扣的累活。
当春风拂过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稻田也迎来了它的新生命——秧苗。而将这些嫩绿的秧苗插入田间,成为了一道必不可少且颇为繁重的工序。
清晨,太阳还未完全升起,农民们便已经踏上了田间的小路。他们背着沉重的秧篓,里面装满了绿油油的秧苗,脚下是泥泞的田埂,每一步都需要小心翼翼。稻田里的水冰冷刺骨,但农民们却无暇顾及,他们弯腰、伸手、插秧,每一个动作都重复了无数次。
插秧不仅要求手法熟练,更要求体力和耐力。长时间弯腰劳作,让腰部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双手不断插入泥水,让手指变得肿胀;而长时间的站立和行走,也让双腿感到酸痛无比。即便如此,农民们依旧默默坚持,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辛勤的付出,才能换来丰收的喜悦。
在这个过程中,农民们的心情也是复杂多变的。有时候,他们会因为看到稻田里一排排整齐的秧苗而感到满足和自豪;有时候,他们也会因为身体的疲惫和劳动的繁重而感到无奈和失落。但无论如何,他们都从未放弃过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期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逐渐升高,田间的温度也越来越高。农民们的衣服早已湿透,汗水顺着脸颊流下,滴入泥水之中。但他们依旧保持着稳定的节奏,一步步向前推进。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正是插秧这一累活所需要的。
终于,当最后一株秧苗被插入泥土之中,农民们才会长出一口气,抹去脸上的汗水,看着那一片新生的稻田,心中充满了喜悦和希望。
插秧虽然辛苦,但它却承载着农民们对未来的期待和梦想。每当夏天来临,稻谷成熟之际,那片曾经泥泞的田野,将会变成一片金黄的海洋。而这片海洋的源头,正是那一株株被农民们辛苦插入泥土的秧苗。
如今,虽然农业生产已经实现了机械化,许多繁重的农活都被机器所替代。但那种插秧的辛苦和劳累,却依然深深地烙印在那些曾经参与其中的农民心中。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书写着属于春天的故事,也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种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都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正如插秧这一累活所传递给我们的那样:只有付出辛勤的努力,才能收获满满的希望与幸福。
七、小时候我们儿童最爱玩的:锅米灶
在童年的时光里,有一样游戏,简单而充满乐趣,总是让我们乐此不疲——那便是“锅米灶”。对我而言,那不仅仅是一个游戏,更是一段温暖的回忆,一段与小伙伴们共同度过的纯真岁月。
“锅米灶”的玩法简单而原始。我们会在户外找一块平坦的空地,然后用小石头围成一个圈,作为“锅”的边缘。接着,我们会从家里拿出一些碎米或者沙土,填进这个由小石头围成的“锅”里。随后,便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点燃这堆“米”。
火光的映照下,我们的小脸充满了兴奋和期待。火焰跳跃着,照亮了我们的眼睛,也温暖了我们的心。我们会围坐在火堆旁,一边烤着“米”,一边聊天、唱歌、讲故事。那火光,那笑声,那纯真的对话,都成为了我心中最珍贵的记忆。
这个游戏虽然简单,但它带给我们的快乐却是无法衡量的。它让我们体验到了合作的乐趣,学会了分享和等待,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友谊的温暖。在火焰的映照下,我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我们的友谊得到了加深。
如今,时光已经流逝,我们都已经长大。但我相信,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还保留着那段与“锅米灶”相伴的美好回忆。每当回想起那些日子,我们的脸上都会露出会心的微笑,心中都会充满感激。
“锅米灶”不仅是一个游戏,它更是我们童年的一个象征。它让我们明白,快乐并不需要复杂的条件,有时候,最简单的游戏,最纯真的笑容,就是最大的幸福。让我们珍惜那些美好的时光,怀念那些与“锅米灶”相伴的日子,因为它们是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八、躲猫朦,儿时的日常游戏
在悠远的童年时光里,躲猫朦如同一个五彩斑斓的梦,温暖而纯真。那是一场没有输家的游戏,每个孩子都是赢家,因为我们收获的,不仅是欢笑,更是童年的美好回忆。
当阳光洒满大地,一群小伙伴便聚集在一起,开始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躲猫朦。规则简单易懂,却充满了无尽的乐趣。一个人蒙上眼睛,站在圈外,其他人则四处躲藏,寻找着最佳的藏身之地。
孩子们如同小麻雀般叽叽喳喳,讨论着哪里是最安全的地方。有的藏身于大树之后,有的躲进草丛之中,还有的甚至跑到了远处的墙角。每个人都在用尽全力,想要找到一个既安全又隐蔽的地方,以免被那个蒙着眼睛的小伙伴找到。
而那个蒙眼的孩子,则像一只敏锐的猫头鹰,用耳朵聆听着四周的声音,用心灵感受着每一个细微的动静。他们或许看不见,但却能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美好与温暖。每一次的寻找,都是一次对未知的探险,每一次的发现,都是一次惊喜的收获。
躲猫朦的游戏中,最有趣的莫过于寻找与被发现的过程。那些藏在暗处的小伙伴们,总是在期待着那个蒙眼的孩子能够找到他们,而那个蒙眼的孩子,也总是在期待着能够找到那些隐藏的身影。这种期待与惊喜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躲猫朦独特的魅力。
在这个游戏中,每个孩子都是主角,每个角落都是舞台。我们在这个舞台上尽情地欢笑、奔跑、躲藏,享受着属于我们的快乐时光。那些纯真的笑容、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都成为了我们心中最珍贵的回忆。
如今,我们已经长大成人,再也无法像小时候那样无忧无虑地玩耍了。但是,每当回想起那些躲猫朦的日子,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份纯真与快乐。那些回忆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也温暖了我们的心灵。
躲猫朦不仅是一种游戏,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它让我们学会了合作与分享,让我们感受到了友谊的温暖与力量。在这个充满竞争与压力的世界里,我们需要这样一份简单而纯粹的快乐,来滋润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不忘初心,勇往直前。
让我们珍藏那些躲猫朦的美好回忆吧!它们是我们童年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未来前行的动力源泉。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我们心中还保留着那份纯真与快乐,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阳光与希望。
九、野炊,是儿时最大的乐趣
在儿时的回忆中,野炊总是占据着一片特殊的位置,它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户外活动,更是我们探索自然、感受生活、体验团队合作的绝佳机会。
每当春暖花开,或是秋高气爽的时节,我们便会迫不及待地扛起背包,带上锅碗瓢盆,还有那必不可少的食材,向着郊外的大自然进发。在蓝天白云下,我们挑选一片绿树成荫的草地,或是靠近清澈小溪的岸边,作为我们的野炊营地。
搭起锅灶,点燃柴火,那一刻的期待与兴奋仿佛能够点燃整个森林。火焰跳跃着,照亮了我们的笑脸,也温暖了我们的心。我们一边小心翼翼地翻炒着食材,一边谈笑风生,分享着彼此的趣事和梦想。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了,只留下我们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和无尽的欢笑。
野炊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品尝到了美食,更品尝到了生活的滋味。在自然的怀抱中,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馈赠和生命的活力。每一次的野炊,都是一次对自然的探索与敬畏,也是一次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悟。
此外,野炊还是一次难得的团队合作的机会。我们分工合作,有的负责生火,有的负责切菜,有的负责烹饪,每个人都在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沟通、协作与分享,也收获了友谊和成长。
如今,我们已经长大成人,或许已经很难再找到那种纯真的快乐。但每当回想起那些野炊的日子,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份简单而纯粹的幸福。那些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时光,那些与小伙伴们共同度过的快乐时光,都成为了我们心中最珍贵的回忆。
野炊,是儿时最大的乐趣,也是我们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之一。它让我们学会了珍惜自然、热爱生活、团结合作,也让我们明白了生活的真谛——在简单中寻找快乐,在合作中收获成长。让我们珍藏那些野炊的美好回忆吧!它们将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也永远温暖我们的心灵。
十、儿时的风筝
在遥远的童年时光里,风筝是那片天空中最自由、最绚烂的舞者。每当春风拂面,它便带着我们的梦想和欢笑,翱翔在蓝天白云之间。
记得那时的风筝,大多是自己动手制作的。一根细长的竹竿,几张轻薄的纸,再加上一些彩色的线和一些简单的工具,便是我们手中的宝贝。我们小心翼翼地剪裁、粘贴,然后在竹竿上绑上线,一个简单而美丽的风筝便诞生了。虽然它的造型简单,远不及现在市场上的那些精美风筝,但它在我们的心中,却是无价之宝。
每当春风渐暖,我们便迫不及待地拿起风筝,奔向那片宽广的田野。伴随着阵阵欢笑声,风筝在风的助力下,缓缓升起,越来越高,直到化为天际的一点。我们牵着线,感受着风筝的每一次振动,每一次上升,都仿佛是在与风共舞,与天空对话。
风筝的飞翔,不仅仅是一种游戏,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我们会在风筝上写下自己的名字,或是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让它带着我们的梦想和愿望,飞向那遥远的天空。每当风筝飞得高高的,我们便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期待。
儿时的风筝,也是友谊的见证。我们会和小伙伴们一起制作风筝,一起放飞,一起分享快乐。在风筝的陪伴下,我们学会了合作、分享和包容,也收获了珍贵的友谊。那些与风筝相伴的日子,成为了我们心中最美好的回忆。
如今,我们已经长大成人,很难再像小时候那样无忧无虑地放飞风筝了。但是,每当回想起那些儿时的风筝时光,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份纯真与快乐。那些与风筝相伴的日子,不仅让我们学会了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更让我们明白了生活的真谛——在简单中寻找快乐,在自由中追求梦想。
让我们珍藏那些儿时的风筝回忆吧!它们是我们童年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未来前行的动力源泉。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我们心中还保留着那份纯真与梦想,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阳光与希望。就像儿时的风筝一样,无论飞得多高多远,始终有一根线牵引着我们,带领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作者简介:徐业君,男,汉族,出生于1958年,中共党员,大学文化,曾在《奔流》、《参花》、《散文百家》、《鸭绿江》、《长江文艺》、《速读》等省内外50多家报刊发表文学作品。作品先后被选入多种经典读本并获奖。湖北省仙桃市作协会员,中国作家文学联盟会员,中国微型小说会员,中国乡村杂志认证作家。文学欣赏杂志副主编。世界华文作家联合会终身理事和终身副主席。代表作中篇小说《苦菜花儿香》获得多项奖。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