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行走在神台河畔

 行走在神台河畔

 

作者:管懋晴

 

我爱神台河,爱它有美丽的名字,有传奇的故事,有旖旎的风光。我对神台河怀有特殊的情愫,从1970年底开始,我在建湖齿轮厂、县乡镇企业局、县粮食局等三个单位工作,前前后后、断断续续与神台河零距离接触30多年。退休后,我喜欢每天清晨在神台河两岸散步,去探索历史的足迹,寻觅过往的喧嚣,品味今日的繁华。

神台河是建湖县一条东西流向的河流,总长17千米,西起嘎粮河,经县城城区会南北走向的西塘河,在宝塔镇宝塔村汇入射阳河,然后注入大海。这是里下河地区水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为两岸人民提供了灌溉、航运、舟揖、排洪等便利。

神台河原名建港沟。为提升品味,彰显绿色生态、水乡园林、宜居宜业的特色,本着尊重历史渊源、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群众意愿的要求,建湖县人民政府根据《地名管理条例》相关规定,于2011年11月18日发布公告,自即日起使用神台河新名,停用原河名。

追溯历史,神台河的来历则因河上有一座神台桥。而神台的来历,又有多种版本的民间神话传说,有古代的“神仙架桥说”,宋朝的“神台庵说”,明万历年间的“祭水神说”等等。在众多传说中,流传最为广泛的是,神台桥系明代永乐年间监察御史刘洵捐资初建的。

据传,刘洵年轻时参加乡试,行至兴化大白米这个地方,见一只白公鸡在太阳下引颈高歌,一副对子的上联脱口而出:白米白鸡啼白昼。他一时想不出下联,竟因此感到此次乡试无望,便打道回了家。一天,他来到建港沟旁摆渡女屋里歇脚待渡。那女子倒了一杯水说:“这是冰冷水,你喝了一定凉快。”刘洵心头一动:“冰冷水一点二点三点”。摆渡女说:“你这是给我出的对子吧?三个月后我一定给你对出下联。”其实,刘洵并不是有意给她出的。

半年后,刘洵想起了摆渡女,决意去看看她对的下联。刘洵来到渡口,却未见到摆渡女。一位妇人告诉他:“她走了,不会再摆渡了。”经追问,方知她为了对出刘洵的上联,搜索枯肠而未得,竟忧郁成疾而亡。刘洵特地买了纸钱到她坟前去焚化。一见坟上长满了丁香花,顿时见景生情,不假思索:“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从此,他下定决心,越发好好读书。

有一天,刘洵去拜访一位举人,行至湖垛镇(今建湖县城旧称)南边黄土沟,天已黄昏,一只黄狗望着他吠叫。他觉得上次走到大白米时想出的上联忽然有了下联:黄狗黄狗咬黄昏。第二年乡试,刘洵顺利中举。在官场,他没忘摆渡女,捐资在原渡口处建桥。工程伊始,桥桩一连三天打不下去,有人说是碰上了老鳖窝,老鳖显灵。刘洵按老人指点,买了些纸钱,到摆渡女坟上烧化,请求相助。说来也怪,刘洵离开坟莹时,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不到半个时辰,云开日出,晴空万里。造桥人赶忙施工,桥桩全部顺利就位。为了纪念摆渡女,人们把这座桥定名为神抬桥。随着岁月更迭,人们出于对神灵的信仰、敬奉和感谢,将“抬”改为“台”,故称神台桥。

建阳与湖垛,是建湖县两个历史最悠久的古镇,两镇名的首字组成了县名。神台河似一条纽带,西头系着建阳,东头连着湖垛。两镇遥相呼应,牵手孕育了建湖的千年文明史。

位于东端的湖垛镇,原为土垛,因胡姓人家居住而取“胡”字;“垛”字,源于它的地形,东、西塘河淤成的一个垛。两字组合,取名“胡垛庄”。其名在明末进士孙榘所著《被缨集》和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中,均可查到。明代之前的胡垛,是一个小村落,贫穷、荒凉、偏僻,频繁的天灾,加上封建官僚残酷剝削、地痞流氓和土匪敲诈勒索,使居住于此的人,民不聊生,雪上加霜,苦不堪言。崇祯5年,即1632年7月,有官兵船运米10万余担,停泊胡垛庄,民众迫于饥荒,结船百余艘,抢夺米粮而走。这是胡垛庄二字以悲凉、勇跷、壮烈的形象,在《盐城县志》的最早记载。

同样在明代,一批管、徐、黄等姓氏人家,从苏州阊门出发,迁徏来到这里安家立业。清朝初年,又有徽商、湖北帮、苏南商家来此从事商业活动,胡垛庄兴为湖垛镇。改胡为湖,则因官僚、文人厌俗崇雅,湖自然比胡雅了许多,且具水乡地理特色。清光绪《江苏省舆图•盐城县》记载:“湖垛镇在城西北七十里。”其时,湖垛的米市、青货、灰竹、修船、当铺、钱庄、餐饮、旅馆业等,已日见兴隆,具有相当规模。

近现代,湖垛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抗日战争时期,湖垛是新四军、日伪军、国民党军三方争夺的“据锯战”地区,刘少奇、陈毅、黄克诚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块热土上指挥过无数次对敌斗争,留下了许多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故事。改革开放后,老城焕发新活力,经济建设、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近年来新质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

从金港湾沿着河道西行5.2千米,便进入建阳古镇区。唐、宋时期,建阳名为长建里。明万历年间更名建阳街。清朝时称建阳镇,为当时盐城县八大镇之一。

位于神台河北岸的周庵冶铁旧址,历史上曾是周家庄。据清光绪《盐城县志》记载,明代洪武年间,周氏先祖周畏庵举家由苏州阊门迁移至此,由于不善农耕,凭借冶铁浇铸的手艺为生。随着世代繁衍,形成了自然村落,傍河而居,村民200余户,600多人囗,80%的人从事冶铁浇铸手工业。周庵冶炼距今已有近700年历史,其特点是,工艺流程复杂,分为塑模、熔炼、浇铸、打磨等多道工序。主要浇铸农用铲头犁铧,采用泥模砂芯,一模多铸,生产40多个品种,年产量2万多件,享誉江淮一带的广大农村。抗日战争时期,周庵冶匠为新四军三师军工部铸造迫击炮弹和手榴弹。在解放战争涟水战役打响后,周庵冶铁匠连续七天七夜不停炉,为革命胜利作出了贡献。解放后,为传承这一传统工艺,组建了县属集体所有制企业周庵冶炼厂。周庵冶炼是全县冶铸工业的发源地,也是全县机械制造工业的发源地。

民族英雄陆秀夫是建阳人。神台河南岸建有陆秀夫纪念馆,馆内有他幼年读书处。陆秀夫生于南宋嘉熙二年(1238)十月初八,殉国于祥兴二年(1279)二月初六癸未时分(下午一至三点钟)的广东崖山海战中,明朝万历四十四年追谥“忠烈”。他自幼聪明超群,才思敏捷,7岁便能诗文,19岁时考取进士,与留下传世警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同榜。1275年,元军大举进攻南宋。两年后,大宋江山风雨飘摇,陆秀夫临危受命担任左丞相,拥立赵昺为新帝,率领20多万军民与元军在崖山一决死战。元军攻破崖山,他不甘被敌所俘,先驱妻儿跳海,又背起8岁幼帝,从容投入水天一色的茫茫大海。他的壮举,为世代人所敬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后,建阳建成了机械、铸造、轻纺、建材、电子、石化装备等行业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推进,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先后入选“全国千强镇”“江苏省文明乡镇”“盐城市综合实力十强乡镇”等。

建阳早在明清时期,就已商贾云集,商业贸易十分活跃。建镇历史悠久,虽几经行政区域和机构调整,但建阳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并曾作为县名,名存历史。

两镇之间的联系,在新中国成立前,主要靠水路,另在神台河北岸,沿着河边有一条羊肠小道。20世纪60年代中期,将沿河小道改造成砂石公路。1980年后,盐淮公路开建及扩建,使两地之间有了第一条高等级公路。如今的两个地区,随着西延东扩,已经联成一体,有多条黑色马路连接。

漫步神台河畔,总会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仿佛在触摸着历史的脉搏。沧海桑田,岁月有痕。尽管这块土地上有许多美好的神话传说故事,但在旧社会却是满目疮痍、野草丛生的乱坟场,被人们称为北大荒。新中国成立后。这里经历了三次颠覆性变化。20世纪50年代,在神台河北岸率先建起了全县第一家地方国营造纸厂,又在南岸建起了拖拉机站,县粮食局、油米厂、日杂果品公司等相继迁入。由于这些单位的入驻,神台河畔初显生机。

第二次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后。1962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造纸厂停产,拖拉机站被撤消,从60年代末起,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神台河两岸建起了数十座工厂,逐步发展成为全县最重要的工业经济走廊,并成为全县粮油、饲料、种子以及金属、建材、煤炭、石油、农用生产资料等大宗物资的交易中心。

伴随时代脚步,神台河畔崛起一大批规模骨干企业。建湖农机配件厂是明星乡镇企业,被国务院授予国家二级企业。生产的黄海牌旋耕刀被评为农业部部优产品,一度占据全国销售市场60%的份额。国家有关部门将该厂制订的产品标准作为国家标准,颁布实施。厂长葛兆金是首批全国乡镇企业家。县面粉厂是中央电视台首届春节联欢晚会的赞助厂商,也是全国粮油加工行业中,首家广告上央视的企业,“仙姑驾白云,飘洒四海情”的广告词,风靡一时。齿轮厂是全县机械行业的翘楚,被誉为“工程师摇篮”。油米厂生产的大豆油、晚籼米等被老百姓称为“放心产品”,深受国内外市场青睐。蛋厂生产的皮蛋等,是全县早期出口商品之一。

第三次蝶变发生在党的十八后。全县人民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力,在神台河两岸打响了城市改造的攻坚战,努力构建现代化园林城市新格局。经过三次大规模拆迁改造,神台河畔发生了天翻地覆、日新月异的变化。站在神台桥上,抬眼望去,昔日低矮简陋、杂乱无章的厂房,冒着滚滚黑烟的大烟囱,以及直排的工业废水、废气、废渣不见了;河道里千舟竞泊的吵闹声,震耳欲聋的柴油机声听不到了;河畔砂石公路上,每有汽车经过或大风吹来,卷起的尘土遮天蔽日,行人经受的“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尴尬,都已成为历史。

今天的神台河畔,满目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比肩而立。两岸的风光带,草木丛生,柳姿袅娜。曲径幽深的红色人行步道,若隐若现地镶嵌在凝翠吐绿的林荫中。轻风微拂,花香四溢,沁人肺腑。河水清澈见底,碧波荡漾。原来的两座高桥,改建成六座平桥,使河道回归了平静,成了一条景观河。河滨两岸,相继建起阳光水城、东方广场、人和新村、京都国际、帝璟湾、宇航文苑、世纪鑫城等20多个商住小区。沿河商铺林立,黑色大道上车来人往。河在城中流,城在河边绕,水清岸绿,水城共融,成了人们观光、健身的打卡地。

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雕塑作品,遍布神台河畔,一种特有的、厚重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令人目不暇接。这是神台河风光带的一大人文景观,可以充分调动起人们丰富的想象力。通过这些精妙绝伦、工艺精湛的作品,人们可以追寻到建湖的文脉渊源。建湖有国家级双非遗淮剧和杂技,这是两张靓丽的名片。2023年5月2日晚8点档,《非遗里的中国》(江苏篇)在央视一套重磅推出,这个节目很多镜头是在建湖九龙口淮剧小镇拍摄的,节目中推介了建湖的淮剧、杂技等。

淮剧“生旦净丑”四个行当的人物雕像和两座场景戏的石刻,充分展现了淮剧的艺术魅力,作品所呈现出来的动态感非常强烈,仿佛在向人们讲述剧情和剧中人物故事,让人有一种沉寝式的感受,好像那悠扬、婉转的淮剧唱腔和带有湖垛方言的道白,就响彻在耳边。雕塑所处的环境非常适合,如同在广场这个大舞台上演出。

托举、手技、肩上芭蕾等雕塑,将杂技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作品的造型独具匠心,展示了雕塑者高超的创作技艺和审美水准。采用的不锈钢材质,环保且具耐久性强的特点,能够长期保持良好状态,并且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位于港汇城地段的河滨风光带上,立有四座花炮工人制作鞭炮的塑像,最西边的一座表现的是工人卷筒子。筒子,即鞭炮的炮身,在作坊里制作的过程是,先将按一定规格裁好的纸卷成空筒,再在外表糊上一层彩纸。糊彩纸,最初是为了防水,后来更是出于装饰作用,多用红纸或者蜡光纸。卷筒子主要工具是一张用硬质木材做成的小长凳子。建湖与湖南浏阳曾同为中国花炮之乡,建湖花炮多次承担国家重大庆典活动的烟花燃放任务,在国际烟花大赛上屡次夺魁。由于花炮工业属高危行业,2010年不得不忍痛割爱,关停了全县所有花炮企业,花炮行业从此退出了建湖工业序列。

九狮图是一种传统的文化形式,具有丰富的寓意,象征着吉祥安泰、幸福美满,也代表着生活富足、家族兴旺、人寿年丰,体现了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祝愿。在风光带上,有一座背临神台河而建的单面琉璃影壁,因壁面上贴有九只狮子,而得名《中国建湖九狮图》。图中的狮子,呈活态跳跃状,威风凛凛,展现出力量与意志。

风光带上,还有一尊神牛的雕塑,坐卧在草坪上。神牛在古代文化中被尊奉为神兽,被视为一种神圣而威严的存在,象征着力量和智慧,既包括对自然力量的崇拜,也涵盖对家庭、事业和国家的祝福。这座卧像采用传统形态,与周围景观相得益彰,表现了祈福镇水、永保平安的寓意。

建湖县文化、教育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金之愚先生,生前于癸巳年蒲月撰写《神台河赋》:“观光于兹,可以品香茗,听淮调声脆;详览于兹,可以知建湖,喜经济腾飞。河口传说,各臻其美;古有神庙,惜乎已毁。冠以神台之名,实乃庙基之谓。今人铸铜牛于其旧址,用示风调雨顺、水旱无忧之愿景云尔。”

一条神台河,半部建湖史。站在神台河边,望着波光粼粼、汩汩东去的神台河,抚今追昔,我不禁心潮激荡,浮想联翩。啊,神台河,它流淌着历史,诉说着沧桑,还将见证建湖人民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中,踔厉奋发,砥砺前行,谱写新的绚丽华章。(文/管懋晴  摄影/赵小青)


神台河风光

神台河风光   摄影/赵小青

神台桥今貌

神台桥今貌   摄影/赵小青

淮剧石刻

淮剧石刻   摄影/赵小青

杂技《托举》

杂技《托举》   摄影/赵小青

九狮图

九狮图   摄影/赵小青

神牛镇水

神牛镇水   摄影/赵小青

淮剧花旦

淮剧花旦   摄影/赵小青

杂技《肩上芭蕾》

杂技《肩上芭蕾》   摄影/赵小青

花炮工人制作鞭炮

花炮工人制作鞭炮   摄影/赵小青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