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章的历史文化
(三、四)
作者/池征遥
(三)守护宗祠
从1772年历经500余年,章氏子孙代代传递着香火,为“章氏享祠”安然无恙,与世长存,付出了难以斗量的心血。
近代史上,为了保证祠堂香火不断,章氏族人曾专门划出400余亩圩地“以田养祠”,即将族田租谷收入作为固定的经费,用于祠堂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如日常的卫生清洁,上香、烧纸等开销。并推选族人中的能人负责族产财务,还聘请了族中志愿者担任祠堂管理员。
据陈塘族人介绍,族人章金才虽有婚配,但没有子嗣。因此他的夫人去世后,便一人孤苦伶仃。为了保持本家香火,他从兄弟那里过继一个侄儿,两人相依为命,吃住在祠堂。每日将祠堂打扫得干干净净,确保了祖先供案前的香火不断。逢年过节时,若有族人前来上香、烧纸,章金才便主动提供开水,若需要祠堂招待吃饭,他都会尽心尽力去操办,族人交口称赞。
祠堂的维修并无定期,如果是小修小补,直接从族田的租谷收入中开支;如果需要较大投资,一般通过长老会和老祠长的商议后确定。由于章氏族田较多,租谷收入颇丰,每年除了基本的日常开支、救济以及“大锅饭”,一般均有盈余。因此,即使祠堂需要进行大规模的翻修,亦有充分保证,无点滴后顾之忧。
据族人介绍,章氏族人中的“老板”即地主较多,家有上百亩土地的族人不在少数,每当需要为族中贫困者捐资捐物,这些“老板”都会毫不吝啬慷慨解囊。
每年清明节都会有一次大型聚会,族人应邀从四面八方赶来,欢聚一堂,举觞共饮,祈愿吉祥。
“章氏享祠”建成后,族中长老常思族人之心,念祖先之德,聚族中博古通今之人,修撰族史,以传后世。
据考证,自公元1427年颜公一门迁来安至今,已传至第19代。后人栖身之地分布在县内的吕庄、新庄、刘庄、罗庄、叶庄、段庄、老章、大庄、常郢、齐大郢、韩郢、高岗刘、道仕、巩庄、水东、山坂子、金冲、段郢等30余个村庄。子孙繁衍及安徽、北京、上海、江苏、湖南、湖北、云南、陕西、山东、山西、吉林、黑龙江、四川、河南、青海、甘肃、新疆、广东、福建等省和香港、台湾,有的已移居海外。
来安章氏族谱,自颜公迁来安至今已历六修。第一次《章氏族谱》(1426~1574年),由章桂廷、章其秀二人编修;次修《浦城章氏宗谱》(1574~1670年),由北支章乐昭(字王官)等编修;三修《章氏重修族谱》(章氏会谱)(1670~1717年),由章尔清、章尔昆二人编修;四修《章氏族谱》(1717~1785年),由章志晃、章志国二人编修;五修《来安章氏家乘》(1785~1845年)由章观平、章国昆二人编修;六修《新编来安章氏族谱》(1845~2006年),由章道宁等编修,目前尚未定稿。
迁来始祖于颜公,第一次修谱时奉颜公为一世。自三世始,各世派字辈份排序为:文、然、南廷(北秀)、君、尔、昭、林、志、观、国、之、光、正、道、世、守、义、永、祖、基、忠、厚、贤、承、德、泽、华、庆、爱、敬、长、宏。我属正字辈,在北分章排行中居第十五位。
随着家族不断壮大, 修族谱理顺世家祖传关系,是为要务,于族人责无旁贷,我亦乐此不疲积极参与其中,旨在希望家族,各房各柱,各家各户精诚团结,和睦相处,本是同根生切勿相互煎;希望家族,更加昌盛,更加繁荣,更加富强;希望家族,守国家之法,结家族之盟,扬先祖之德,立后裔之志,尽己之力,共创千秋之伟业。
(四)德尚传家
章姓在《百家姓》中排第40位。全国人口大普查显示,当代章姓人口有15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0.12%,排列第118位。但在历史上章姓功德无量,从典业中就能窥见一斑,章姓无不以此为自豪。
板桥章的历史源远流长,且不说史有汉帝刘炟、明帝朱瞻基、清帝爱新觉罗·福临三位皇帝姓章,推而广之,最早可追溯到远古神农时期,可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千年。
族史载,神农娶妻生儿育女,生活与姜水今陕西省岐山县西,因以姜姓传数十代到四岳公。当时舜帝即五帝后期,夏朝之前,封四岳未吕国今南阳宛县面侯。四岳之子就以国名吕为姓,叫吕伯夷,实姓吕侯。又传数十代,历经一千一百余年,传到太公时期,又复姓姜太公名姜尚,字子牙。子牙的后裔穆公被封为鄣国,今山东东平无盐县侯。穆公的子孙及臣民后裔以国名鄣为姓。传五十代到胡公时期,鄣国被齐国所灭,齐人为使鄣人忘国忘祖,追其更而姓章,即由鄣去邑为章,居住在河涧。秦末年,大将章邯得到朝廷重用,章姓接续发展,至浦城人氏章仔钧满门创造了章姓新的辉煌。
章仔钧(868~941年),字仲举,号彰良,浦城人(今属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唐代福州军事判官章修的长子,唐末至五代十国时期官员,世称太傅公。五代行乱之世,保闽立勋。其妻练嶲(873~952年),浦城仙阳练村人,世称练夫人。在危急存亡之时,她不愿独生,捐生取义,得免屠城惨祸,保全了建州城(今福建建瓯,别称芝城),被誉称为“芝城之母”。章仔钧生15子,搢笏朝端。有68孙,个个显达。在南唐时,章文谷以文词中进士第一,自是科第接踵。五世孙章得象(978~1048年),同平章政事(宰相),封郇国公。六世孙章惇(1035~1105),字子厚,为尚书左仆射(宰相)兼门下侍郎。章楶(1627~1120年),为同知枢密院事(副宰相)。七世孙章衡,宋嘉祐二年(1057年)状元。子孙日盛,浦城章氏遂为天下望族。后有子孙分支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江苏等地,依然门庭若市,鸿福高照,享誉中华。
章显祖业繁荣昌盛,荫及后代子孙,世人皆认同得益于一本天书,名曰《章氏家训》,创立者乃章仔钧公。
“传家两字,曰耕与读;兴家两字,曰俭与勤;安家两字,日让与忍;防家两字,曰盗与奸;败家两字,曰嫖与赌;亡家两字,曰暴与凶。休存猜忌之心,休听离间之言,休作生愤之事,休专公共之利。吃紧在尽本求实,切要在潜消未形。子孙不患少,而患不才;产业不患贫,而患喜张门户;筋力不患衰,而患无志;交游不患寡,而患从邪。不肖子孙,眼底无几句诗书,胸中无一段道理。神昏如醉,体懈如瘫;意纵如狂,行卑如丐。败祖宗之成业,辱父母之家声;乡党为之羞,妻妾为之泣。岂可入吾祠而祀吾茔乎,岂可立于世而名人类乎哉!戒石具左,朝夕诵思,切记切戒。”
此乃世人颂扬的章氏之美德。
细分板桥章氏列位祖先:神农氏→吕侯伯夷→姜子牙→穆公→鄣→章显。章显之后名祖:章邯公→章仔钧公→厚公→升远公→颜公。章显之后的祖居地:山东河涧→福建浦城→浙江桐庐→安徽徽州→安徽来安。有德能行千万里,泽被后世,其中海量典故被载入史册,可钦可点。
凡板桥章氏子孙,听老祖之言,如闻洪钟大吕,皆以此践行为荣,形成了为人景仰的章氏家风。
掠过板桥章的演化过程,回过头来再看板桥章“章氏享祠”中厅联语,就会顿悟其来龙去脉和唯德兴家的道理。“族望重东南居于唐显于宋卓起元明约千二百年往绩如新国史家献光载集”;“孙谋衍堂构祖奉闽宗奉浙派承江皖历三十六世引绳勿替兰从玉树继来贤”。读之品之,认祖归宗之心定会油然而生,平添对祖先的崇敬和热爱,厚德载物,德尚情怀永存不衰。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