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溢贡水河
作者:胡斌
多情的贡水河常年流淌着,她用甘美的河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勇敢善良的宣恩人民。
熟悉胡勇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心系百姓、作风踏实的好干部,作为县社保局副局长、县政协常委,经常与百姓打交道,了解百姓的想法,为百姓谋利益,是他的基本职责,而政协提案又是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主要渠道,要想通过政协提案发挥好参政议政作用,就必须生成高质量、有价值提案, 也就是说要谏务实之言,献可用之策。随着宣恩县改革开放步伐 的快马奔驰和经济高速发展,农村经济条件大大改善,老百姓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反应也越来越强烈,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一般性的娱乐生活外,读书增涨知识已成为一种比较新的高尚的追求。胡勇看在眼里,想在心里,为此,他常常挤抽出时间下乡一段时间,与村民们滚成 一片,拉家常,讲改革开放后农村日新月异的变化,谈如何发家致富,振兴乡村经济,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了解底层百姓心底的愿望和如何实现这些愿望作为唯一目的。
胡勇1994 年在宣恩县桐子营乡担任过副乡长,他把下乡任 副乡长的桐子营乡作为调研重点,率先建立起了第一家农家书屋, 把党的政策、关怀和各种致富知识手册及时送到了老百姓手中。 为了让更多的村村寨寨的百姓都能及时了解新的知识,胡勇除带头捐书捐款建立新的读书点外,还倡议村村建立文化广场,他先后多次向政协领导提出了《在宣恩县各村建立书屋和读书点的建议》《建立村文化广场的必要性》的提案,得到了县委政府和政协领导的高度重视,现逐步在各村得到了实现。现在的乡村,村村都有了读书屋、文化广场,村民聚集时跳广场舞锻炼身体、读书看报了解时事、增涨知识已成为一种时尚。
每每胡勇同志出现在田间地头与百姓聊天时,乡亲们都亲切地 称他为小胡先生。在小胡先生的亲自指导和耐心讲解下,有数十人根据新知识的启发,结合市场情况和本地区域特点分别办起了绿色天然健康农产品加工点、养鸡场、养牛场和养猪场,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分别先后走上了致富之路。
宣恩县城与恩施州其他县城相比,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县,人口不足三十万人。但宣恩县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早在清朝乾隆年间,伍家台一姓伍氏昌臣者将所制茶叶敬献宫廷,因其“栗香持久,滋味甘纯”, 得乾隆皇帝亲赐匾额“皇恩宠锡”,宣恩也因此而享有“贡茶之乡”的美誉,在全国甚至国外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宣恩作为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名城,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前来购茶及旅游的客人不断增多,但宣恩老县城人口不足 5000 人,面积不过 1 平方多公里, 仅有两条狭窄的街道。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旅游的需要,胡勇同志根据多次调查研究的资料,数次向上级领导提出了《加速加快城区园林绿化及亮化规划的建议》和《加快贡水河的开发》的提案,得到了县委政 府领导的赞赏。近年来,宣恩县立足县城四面环山、贡水河穿 城而过的实际,以贡水河建设为主轴,对宣恩县城的发展方向、功能分区、重点建设项目及公用设施等等进行科学规划。短短数年,县政府投入了几千万元对县城进行总体规划,工农街、解放街小区控制性详规等 5 个规划以及城区园林绿化详规、城区亮化规划等进行专项规划。到 2010 年,该县城市控制区面积约 12平方公里。
在多年的城市建设中,宣恩县投入资金6.7 亿元,建成两级水力自动翻板坝,贡水河大景观,墨达楼等景观,建成了兴隆大道贡水走廊和小型户外健身广场,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完成 800 万元建设工程等。现在的宣恩城面积已达到 5.5 平方公里,人口 4 万余人,大小街道 20 多条。成为与湖南凤凰古城齐美的湖北边城。2023年春节期间,来宣恩贡水河旅游突破40万人,以至于出现了挤破街道,从蕉园进宣恩城到贡水河边花了五个多小时而蚂蚁移动的传奇故事。宣恩小城以其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中外游客面前,成为恩施南面的一颗金光闪闪的灿烂明珠。
胡勇常说:“给人一点温暖,世界就多一份爱,给人一 点挚爱,世界就多一点光。”胡勇在社保局主管的是离退休老同志的工作。老同志年纪大,离退后与工作在岗时的反差很大,并且因为人老了,唠叨话也多起来,在生活上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难,胡勇总是不厌其烦地耐心地做老同志的思想工作, 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及时把党的关怀和政策送到老同志手中。 有一次,胡勇的儿子病了,发着高烧不退,孩子的妈妈正在紧张的中考监考,脱不了身。胡勇正准备去医院给孩子看病输液,恰在这时,一位退休老同志打来电话,微弱的声音 只模糊地听着一句“胡局——长,你——快来——一下……”
话没说完,便没了声音,胡勇同志立刻回呼了数次,总是听不见对方回音,他知道这位老同志患有高血压,当时吓了一大跳, 慌忙把儿子交给一位朋友,请朋友带儿子去医院检查,自己却慌忙拦了一辆面的,直奔老同志住处。当胡勇同志汗流满面地赶到住处时,只见老同志的门大敞着,老同志则晕倒在沙发上。胡勇同志二话没说,急忙把老同志背下楼,打了120,直接送到了医院,医生检查后对胡勇说,如再晚几分钟,老同志就有生命危险了。胡勇同志忙里忙外,安顿完老同志后,已是晚上。他顾不饥饿,寻找到儿子住的病房时,儿子已在输液并昏睡了。朋友埋怨说,胡老弟,你儿子昏昏沉沉的一直闹着要爸爸,我好不容易才把他哄住。为这件事,儿子一周没有理会胡勇。而老同志的儿女赶回来知道后,到胡勇家千恩万谢,说道:胡局长,是您救了我父亲啊!而胡勇只是微微一笑,说道:不管是谁,碰到这样的事都会这样做的。
胡勇同志对困难学生具有相当的爱心,他每年总要捐助几位家庭特别困难的同学上学。他经济并不宽裕,那时每年也就三万元左右的工资收入。他不吸烟,不喝酒,把捐助困难学生当作一种使命,作为生命善举的一个过程。桐子营有一位家庭条件特别困难的学生,成绩相当优异,但由于经济条件的原因退了学,胡勇知道后,替他报了名,交了学费,并跑到这位学生的家中,做他父亲的工作,说道:养儿不读书,等于养头猪!在胡勇的耐心启发下,这位学生终于又回到了心爱的学校。后来,考上华中师范大学。毕业后,这位学生专程到胡勇家致谢!胡勇同志说道,不要记在心上,你有用了,能为国家做贡献了,这是宣恩的福气啊!多教几个好学生,多给国家培养几个人才,这就是对我最大的感谢!这位学生点着头说,如果没有您的资助,我也上不了大学,我一定记住您的话,为国家多培养有用人才!
胡勇对父母也是非常孝敬,他的两个哥哥都在外地工作,父母有什么日常的三病两痛也都是他们夫妇照顾,是出了名的孝心楷模。
胡勇默默留给世界的就是一系列闪光的真诚与爱心,面对地震、洪灾、旱灾、冰雹等自然灾害时,胡勇同志总是涌跃捐款捐物,并及时把爱心送达到受灾地区和人群,面对贫困村民,胡勇总是积极帮助他们脱贫致富,面对困难学生,胡勇同志总是主动资助他们完成学业。为此,老同志都亲切称他为贴心人,老百姓则称他为大好人……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