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情怀茂家园
作者:王德兴
每当我静下心来,仔细翻阅一至五续《王氏族谱》时,眼前依稀浮现出这样一种景象:
一派繁荗的园林,虽历经沧桑,但依旧茁壮参天,不仅规模日趋扩大,而且促进了周围生态的持续优化,成为美丽中国、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此过程中,每个历史阶段、每个重要时刻,总有一些人或振臂一呼、或拓疆扩土、或奋笔疾书、或慷慨解囊、或寻根溯源、或寄情抒怀,展现出应有的担当、过人的心智和极大的热忱,他们既是家族的中流砥柱,也是岁月长河的璀璨星辰,令人仰视与钦敬。
(一)
2023年5月11日晚,素有黄金之都之称的招远市,一位老者带四位中年人,蹀躞十字街头,虽略显疲惫,但每个人都虔敬满怀,他们点香焚纸,面朝城南方向躬身、叩首——这是山东夏津王氏家族的几位领头人肩负重望在寻根问祖,因族谱记载“始祖原籍登州府招远县距城六十里红山社瓦子庄”,后经热心族事、在深圳山东商会工作的王德强的多方考察论证,推演认定:原来的“红山社瓦子庄”乃现在的招远市南毕郭镇大霞坞村,所以,他们此行的目的是实地考察。
当时,虽正值春夏之交,但一行五人的心中,不免生发些许凉意甚至苦闷,虽寻根有果,但问祖无终,他们心有不甘,发愿:此后无论如何艰难,用时多长,也要千方百计继续寻找,直到溯源成功,为12000名族众有个交待。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子:新盛店的王传荣、王世峰,刘芦的王世奇,箭口的王德河、王德峰,他们不仅是族事的策动者,更是率先垂范的践行者。正得益于以他们为代表的历代族人的前赴后继、殚精竭虑和衣带渐宽,才确保了五次大规模续谱的圆成,为确保我王氏家族世次有序、支脉不紊和分迁村居的明晰,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
如把时光倒拨至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
当金秋八月的曙光再次普照大地,氤氲在庄禾馥郁之中的新盛店南街王家大院的北大厅内,年近古稀的十九世王化昌老人,推窗眺望,远处的田畴玉米茁壮、棉花蕾桃满枝,书房的案台上摆放着他用毛笔为续修王氏宗谱所撰写的序言。其中明确了自二十世起需遵循的十个世次铭字——“传世德保裕,增修广延成”,之后三续族谱时又增至二十字,即“传世德保裕,增修广延成,景彩以从善,兆宪启书荣”,自此,我王氏家族赫然跻身赖以传统文化规序血缘的科学轨道。
其实,早在首续《王氏家谱》之时,南王庄十四世万林、十五世懋修和寅旭、十七世榛敬就曾有过明晰世次铭字的动议。
(三)
大事难事看担当 ,逆境顺境看襟度。三续谱展开推进之时,适逢全民抗战和罕见的灾荒的交替降临,也就是在这双重危难之际,我王族家族的坚韧、勇毅与担当的秉性,再次因砥砺而迸发。
当清脆的马铃声在菜园街巷萦回,那辆由四匹马拉动的马车给十里八村所带来的不啻是孩童们的新奇,更有王氏家族的期待与惊喜。因近期以来,整个家族都在合力推动三续族谱编纂。督修连台(十七世,南王庄)、化昌(十九世、新盛店)宵衣旰食、多方协调,率家族相关人员,一方面多方筹集资金,另一方面努力丰富内容、创新形式,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把历时两年才编纂完成的两卷谱本原稿交付天津石印局承印。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修谱所筹资金遭土匪洗劫,成百册、逾万页的族谱搁置在印局仓库而不能运回。
族众莫不心急如焚。消息传至正在天津经商的十九世王明远(新盛店)那里,在先后两次捐资的基础上,明远公再次慷慨解囊,不仅支付了全部印刷费用,还另外出资委托天津石印局,用马车把印好的族谱从数百里外的天冿专程运回故里。这对地处西北内陆的古鄃之地来讲,既感意外,又倍加欣喜,乡下父老怎见过如此威风的阵仗——驱使由四匹马拉动的马车专程逐村挨户发放族谱,这在当时引起巨大轰动,一度成为县内外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明远公的高风亮节、桑梓情怀,灿若日月,天地可鉴。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历次修谱过程中,像明远公那样义字当头、仁爱为先的人,绝不在少数。王子双、王玉柱、林森、王传镛、王传荣、王传贤、王建峰、王世震、王世馨、王世顺、王治国、王德河、王德山、王德立、王德强等,均为组织、编写、印制族谱,开展相关活动,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资源出资源,不遗余力,各尽其能。据不完全统计,仅五续谱时资助千元以上的,就达300多人,充分反映出我王氏家族乐善好施、义播云天的传统家风与仗义为人的处世之道。
(四)
620年前的一个夏日,雨后初晴。
在奉迁鲁西的人流中,缓慢行进着一名肩挑篓筐的中年妇女,担子一头坐着一个小男孩,另一头放着一些破旧的衣物,两位稍大的男孩则跟随着她,或前或后地走着……
实在太累了。她一边招呼两个孩子到路边树下休息,一边仔细打量周边的环境,但见眼前田畴阔平如砥,还有一条蜿蜒的小河流淌其间,她喃喃自语:“再不走了,就是这里了!”毕竟随着西迁的人流,她们走走停停,已超过一个月了。
——这是我王氏家族的始祖母李氏,从千里之外的山东登州府招远县红山社瓦子庄,初登夏邑城南王家庄时的情形,也由此开启了“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历程。
从那时到现在,六百多年前赴后继,六百多年胼手胝足,我王氏家族已由最初的母子四人,发展壮大到超过12000之众,散居在县内外47个地方,堪称鄃城第一姓氏。
(五)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我王氏家族之所以生齿日繁、渐露峥嵘,关键在于上承忠厚传家、艰苦创业的祖训,中继和睦团结、互敬互助的美德,下倡勤学善思、克己精进的风尚,推动家族发展不断向内修心性、外树形象、序次井然、葳蕤参天的生动局面不断跃进。
事实为证。从2013年起,便以弘场家风祖德、倡导爱家爱国为宗旨,集聚家族之力,开展系列公益活动:为始祖墓立碑、迁建新墓园、为德高望众老人颁发荣誉匾、奖励家族优秀学子、赴招远寻根问祖……通过这些务实举措,既极大增强了家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又昭示着我王氏家族的蓬勃生机和光明前景。此情此举,其效其果,不仅夏津县绝无仅有,在全国也屈指可数。
(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族是人类的血缘组织。我王氏家族六百多年的自强不息与发展壮大历程,既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鄃城建设发展的有生力量。
面对先辈,我们薪火相传,不负重托,继往开来;面对民族复兴伟业,我们匹夫有责,同舟共济,汇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滚滚洪流,有一份光发一份热,光大我王氏家族的传统与荣耀,续写我王氏家族的未来与希望!
一至三续族谱照片
王氏家族三支春节时祭祖
王氏家族二、三续族谱督修王化昌公
作者王德兴近照
作者简介:王德兴,山东夏津人,现居北京,专职研究员,著有《嫩黄色的旗语》《以各种方式走向你》《强军梦》等文集。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