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从丰镇到丰镇

从丰镇到丰镇 

——时隔三年的还愿之旅

 

作者:袁春

 

一、初见丰镇

 

丰镇,现代中国一座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县城。丰镇,曾经的军事重地,历史名城。她是平常到若不是有友相约,就根本想不起来的地方;她确也曾经是边疆的一处要塞,漠北的一颗明珠,发出历史的尘埃也遮不住的熠熠光辉。

 

也许丰镇月饼和丰镇墨玉比丰镇本身名气更大更具有吸引力,所以第一次去丰镇也因着丰镇月饼而去。

 

老王是土生土长的丰镇人,与其相识十载,也许是离家多年,也许是读书改变气质,老王面相敦厚,怎么也看不出以彪悍甚至匪气著称的丰镇人特征。(不过有一次例外,老王在一个话剧舞台上,穿着杨子荣的戏服,却浑身散发着座山雕的风采)。

1

三年前,打着采购丰镇月饼的由头,于八月十五前应前丰镇人(现呼和浩特人氏)老王邀请,同行者还有另一书友李俊,来了个丰镇二日游。


首先来到了大名鼎鼎的丰镇月饼博物馆,不出意料吃了闭门羹。显然人们对月饼文化的热情不如对月饼的热情,正如钱钟书老先生所说:吃鸡蛋不一定非要了解老母鸡。

1

月饼博物馆有相当的规模,当地政府投入巨资应当是对博物馆寄予厚望。每年八月十五前整个丰镇车水马龙,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据说都是来买丰镇月饼的,唯独月饼博物馆门前冷落鞍马稀,看得出来,丰镇月饼的销售火热与有没有月饼博物馆关系不是太大。

 

当然,月饼博物馆的清冷并不代表博物馆建得不好。大概是为了表示丰镇月饼的历史悠久,博物馆整体风格也采用了古朴的青砖碧瓦的形式,设计者努力使建筑物像丰镇月饼一样平易近人,接地气,又因明清风格的建筑本身就透着端庄典雅高贵之感,让人也有着你爱吃不吃,地主家的闺女不愁嫁的感觉。

 

本着不失漠北大草原一贯地广人稀的特色,所以,大广场,大长廊是必备的。大广场无话可说,灰色花岗岩铺就,就材质而言,可用千年,其规模也可用一步到位形容。只是铺设工艺差了一点,平整度差强人意,局部不乏破损,破损处绿草茵茵,新新的就有年久失修之感。

2

大长廊最值得一提,为了呼应月饼之圆,两边设置了巨大的月亮窗,圆洞直径足有三米,一个接着一个,绵延不断,全部大青砖砌筑,尤其圆洞处采用拱桥砌筑手法,工匠手艺精湛,青砖形状齐整,材质细腻,勾缝均匀,唯此处让人流连忘返。尤其适合照相,或依偎圆洞处,或干脆爬上圆洞做半倚状,尽情搔首弄姿。

3

俗话说乐极生悲,就在为了拍照片在洞间爬上爬下之际,笔者裤子突然后臀开裂,半边撕开尺余大口,露出了“破腚”。

111

时间紧任务重,为了不影响下一步去大王庙,得胜堡参观,时间紧迫,所以未做任何处理,露着“破腚”忍辱直接去了大王庙,也叫“金龙大王庙”。

11

金龙大王庙。介绍如下:金龙大王庙,俗称大王庙,建于辽天庆五年(1115年),原址位于小元山旁, 五股村南的山坡上,直径不及一丈,以石条圈砌而成,状似蒙古包。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重修时,庙宇被迁移于飞来峰山巅。建庙者巧妙利用山势,铺设阶石,建造殿阁,使得建筑峻峙而灵秀,密集而不砌滞,飞檐高脊,巍然向西,气势恢弘, 成为丰镇一大游览胜地。

 

大王庙设有大殿3楹,寝宫3楹。吕祖阁最引人注目,又名望海楼,建于道光七年(1827年),耸立于飞来峰最前端,似凌空悬浮。阁内供奉吕祖坐像,金面长鬓,壁悬佩剑。阁上雕梁画栋装饰华丽,色彩斑斓,金碧辉煌。阁前原为一片海水,清澈如镜,后海水退去,海底变为草滩,滩中留下几眼清泉,俗称“灵泉”。清晨,站在望海楼上,透过薄雾,可将城市轮廓尽收眼底,犹如观赏海市蜃楼,令人心旷神怡,被誉为丰镇古代八大胜景之一的“海楼夜月”。

 

首先这是一处道教圣地,确定无误,人们经常习惯性以为庙应该是佛教特有,其实未必。即便如此,我也差一点迷惑,因为里面大大小小供着无数仙道神佛,各路神仙,各大菩萨,各种佛爷。仔细一思索,恍然大悟。这反映了丰镇人民对信仰的不拘一格和务实的态度~谁对我好我就信谁,你是谁,从哪里来,准备干啥去,并不重要。

1

据老王介绍,大王庙内有一霸,果然,进庙即得以一见。该人六十开外,精神矍铄,下颚有长髯,颇有点仙风道骨的感觉。此形象让人无法与一霸联系起来,所以对老王的说法颇感疑惑。

 

见到大王庙内颇似老道的“一霸”,忍不住上前攀谈一番。该“霸”(下简称为庙霸)倒也健谈,不必细问,来龙去脉不大一会儿就说的清清楚楚。言语之间更多流露出一种“霸气”。原来之所以称霸,是因为政府认为此人霸占了“大王庙”,多年在此居住,撵之不走。

1

“庙霸”称已在此居住三十余年,而“大王庙”是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于2007年12月1日公布的“全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以岂能容他人在此酣睡。几经拉扯,甚至政府还答应给其另寻房屋,但是“庙霸”坚决不搬,不知是图谋大王庙香火鼎盛,还是人与庙气息合拍,总之,说啥爷就是不走了。

 

奇怪的是,政府还真拿人家没办法,于是一住就是多年。难道政府是慈悲为怀?还是有什么其它不可告人的原因。

 

庙内还有一小伙子,“庙霸”说这是他儿子,长得眉清目秀,看来父子二人确实受益于庙内的香火。也不好细问“你老婆呢?”

 

恰巧庙内一间偏房因这两日大雨,坍塌了。“庙霸”痛心疾首,抱怨政府早该维修,防患于未然。见于此,我恍然大悟:政府大智慧也,去哪里寻找爱庙如爱家之人,一举两得,皆大欢喜。

 

下一站,得胜堡。

 

得胜堡是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堡子湾乡的一处明代古关隘。修筑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初名绥虏堡,万历三十二年改名得胜堡。是一座军事驻兵边堡。隆庆五年后,渐成为蒙明贸易口岸。是明代大同北门户和重要的军事和经济重地。(引曹建成~长城二日游初识得胜堡)。

 

从丰镇县城出发往南约半小时车程即到达得胜堡,属山西大同市境内,却与丰镇颇近,所以多数人将得胜堡看作丰镇名胜,我亦然。

2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青砖麻石砌就的关隘,高大威严,城门口上部两个阴刻大字“保障”。两边夯土城墙虽破败不堪,历经几百年的风吹雨打依旧顽强伫立,如一风烛残年的老兵虽破盔烂甲,却雄心犹在,面相威严。

 

据说这段土城墙在明初原本就是土筑,却于明万历年间包上了砖,后某个年代又被附近村民剥了去盖了民房,垒了围墙,于是又回归本来面目。我想,也许哪天该段土城墙大概率还会被大青砖包裹,反反复复,直至后人搞不清到底哪个才是原本真相,所有一切被时间湮没,不复存在。所谓历史,不过如此。

 

进得堡内,是一排排上个世纪北方特色农民平房。甚至有供销社,毛主席语录等等近代遗迹。有土坯房,有砖瓦房,只有大门与围墙,清一色城墙大砖,显示出与其它地方的与众不同来。

 

有民居就有村民,来来往往,不知是心理作用还是确实如此,觉得堡内村民多多少少也有点历史的沧桑感。

 

因来不及换新裤子,又不舍错过得胜堡雄伟风光,所以依旧露着“破腚”悠然于堡内。于是有眼光炯炯的村民在背后指指点点,方圆百米的村民无不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我相信,这一刻,已经有人身败名裂了。

 

在堡内,行至百米,遇一“人”,之所以加引号,是因为该人“瘦小黝黑”,身高不足一米五,赤裸上身,不知是多年沐浴阳光还是长年不洗澡,即使放在非洲,也是埃塞俄比亚之黑,黑到面目依稀。一度以为是人类进化史上某个环节穿越而来。以为是奇人,故交谈几句,也不记得说了些啥,准确的说应该语焉不详,内容魔幻。特合影一张,一个瘦小黝黑,面目模糊,一个胖大肥白,志得意满。屡屡看到这张照片,我都有一种罪恶感。

111

继续北行,即至玉皇阁。得胜堡南北中轴线上建有四座阁楼:北堡墙上有神武阁;堡中心建玉皇阁,阁下十字穿心,可通车马;堡门上建菩萨阁;月城南门上建有城阁。玉皇阁东面堡墙墩台上建有钟楼,上悬宏钟,按规定时间司钟,为驻军作息和马市开闭之用。玉皇阁西、东分别建有南、北两座衙门,南衙为朝廷命官坐镇,北衙为参将府。堡内还有火药库、制弹房和箭场等军事设施。堡内街巷店铺毗连,寺庙林立。堡外有练兵场和点将台等设施。关口四面的墙上分别镶有四块石匾,分别写着:护国、保民、镇朔、雄藩。可见当时修建此堡的目的与决心。

 

站在玉皇阁顶,夕阳斜辉,暮色苍茫,陡生沧桑之感。人生如寄,百年转瞬即逝,多少灿若星辰的名字落在历史的长河之中,都化为一捧黄土,一缕青烟。

1

离开得胜堡后,老王姐夫开着车满城为我寻一条合适的裤子。一想到由于己之不慎导致自己露出了破腚依旧坦然而行,可能给堡内村民带去了几天的谈资和笑料,心底就颇感欣慰。也不表老王呼朋唤友大摆宴席,席间把酒言欢,勾肩搭背,称兄道弟,最后都酩酊大醉,同去的李俊已达豪言壮语的状态。最后宾主尽欢,依依不舍,沉沉睡去。

 

第二天一大早,勉强爬起来满怀憧憬的去了老王口中的“东山大酒店”,据说无论是丰镇的达官贵人,还是富商巨贾,只要头一天喝多了第二天必去之所,因为这里有一种传统特色面食,解酒绝佳,叫“抿八股”。

 

“东山大酒店”据说历史悠久到已不可考,而“抿八股”作为传统食品几近失传,因此更增加了其神秘感和向往之情。

 

在老王精确导航下,顺利抵达“东山大酒店”,只是放眼望去不见有巍峨建筑,只见一年久失修,年代已不可考的小平房。与老王反复确认,这个破屋确实就是老王言之凿凿的“东山大酒店”。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只要里面谈笑有鸿儒,可谓其大。

 

进屋,果然人声鼎沸,满满当当,勉强寻桌坐下,只等“抿八股”上桌。须臾,好大一碗面食上来,汤清面糙,葱绿酱香,确实是解酒佳品。遗憾的是头一天饮酒太多,居然一口也吃不下,只好热乎乎的喝了一大碗汤。此后三年,引为憾事。

 

“抿八股”是山西特有面食,其来历与做法在此不细细表述了。我们需要记住的是丰镇有一个“东山大酒店”,东山大酒店里有抿八股。

 

值得一提的是,在东山大酒店又遇一奇人,不知是食客还是老板的亲戚,不知是偶然来还是经常来。看此人不吃不喝却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上讲天文地理,宇宙玄学,下谈市井传说,花红柳翠。与我偶一对眼,直接抛出了灵魂三问,问的我慌慌然不可招架。老王和李俊意味深长的看着我,想我如何回答。答问之间内容已不可考,只是让人由衷感叹:丰镇弹丸之地竟有如此经天纬地之才,遣倦于此,不甚唏嘘。

 

时光荏苒,转眼三年过去,往日种种,历历在目。老王和李俊每每提起“丰镇三奇人”,便啧啧称奇。老王说“我在丰镇这么多年,一次也没有遇见过,你来丰镇,一天就全遇上了”。

 

丰镇此行,收获颇丰,然也有遗憾。一因醉酒,未仔细品尝“抿八股”,二得胜堡遍地明砖满瓦,确未拾得一块仔细摩挲,三,时常思忖,“三奇人”现在如何了……

 

心之所念,必有回响,这不,老王又约大家去丰镇,不过这次人数众多,三车十余人,浩浩荡荡,于是又有了下文:又见丰镇。(未完待续)


12 

作者:袁春

来源:Enjoy英卓读书会

https://mp.weixin.qq.com/s/bNs6vuYcTG8zltzDKAoRNg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