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再忆军旅十六年

再忆军旅十六年

——从摩尔斯的密语到豆腐块的荣誉

 

作者:张程

 

在浩瀚的网络商城中,一本日记本以其独特的封面设计吸引了我的目光——“五年——每日一问”,这几个字犹如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尘封的记忆之门。我毫不犹豫地购入两册,一本为自己,一本赠予正踏上求知之旅的儿子。翻开这本日记,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青涩年华,那时的我面对白纸,不知所措,便自设问题,寻求内心的答案。

岁月如歌,我披上了军装,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战士。在军旅的道路上,无数挑战如山岳般屹立,我用行动铸就了答案。去年,我告别了十六载的军旅生涯,脱下了那身象征荣耀与责任的军装,步入民间。我知道,新的征程上,更多的问题正等待着我去解答。十六年的军旅岁月,锻造了我坚韧不拔的品质,军营的历练已融入我的骨髓,成为我未来道路上无畏前行的力量源泉。

回忆如细雨般洒落,点点滴滴皆饱含深情。我将那些珍贵的军旅记忆,化作新生活的助推器,它们是我精神的灯塔,指引我不断前行。

我从未后悔过穿上那身军装,甚至梦想着一生都不褪下它。然而,十六年的军旅生涯中,亦有些许难以释怀的遗憾。记得离家参军的那一天,父亲站在窗前,默默地目送我离去,他的手轻轻挥动,却始终没有说出一句告别的话。那一刻,我未曾预料,那竟是我与父亲最后的相见。

那时的通讯,仍以书信为主。我满怀期待地给家中寄去信件,报告我在新兵连的好消息,希望能让父母为之自豪。然而,久久未收到回信的我,心中不免泛起涟漪。直至新兵训练结束,母亲的回信如晴天霹雳般传来噩耗:“儿子,你父亲因肺癌晚期离世,你离家后的第十四天,他便离开了我们。因无法联系到你,加之家乡习俗,我不得不独自完成了葬礼。”

读罢此信,我心如刀割,悲痛欲绝。忠孝两难全的痛苦,让我这个刚满十八岁的青年几乎无法承受。我深感愧疚,未能陪伴父亲度过最后的时光。在那段黑暗的日子里,我的情绪几近崩溃。

幸运的是,连队领导和战友们的关怀如春风化雨,他们不离不弃,用温暖的话语和耐心的倾听,将我从绝望的深渊中拯救出来。凭借出色的新兵训练成绩,我被选派至陕西渭南参加报务培训。在那里,我怀揣着对父亲的思念和对自我的期许,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中。我压缩了课间的休息时间,甚至在去洗手间的路上也不忘加快脚步,只为能多挤出一些时间来练习收发报。我还利用小录音机录下了课堂上的摩尔斯电码声音,在睡前、闲暇时刻反复聆听,不断加深记忆。终于,在毕业之际,我以全科满分的优异成绩荣获“优秀学员”称号,成为同期学员中唯一的列兵获得者。

当我跪在父亲墓前,泪水模糊了双眼,我知道这泪水不仅饱含着对他的思念,更蕴含着我对未来的坚定信念。那一刻,我深刻地意识到,这身军装不仅赋予了我人生的价值,更让我的生命变得丰富多彩。

在军队中,整理内务是一项极其严格的要求,而叠被子更是其中最具挑战性的技能之一。我们需要将一床松软的棉被,在短短几分钟内折叠成棱角分明、线条流畅的“豆腐块”,这不仅考验着我们的技巧,更磨炼着我们的意志。每一次折叠,都需要我们像雕琢艺术品一般精益求精,不容许有丝毫的褶皱或瑕疵。为了达到这个标准,我曾向多位经验丰富的战友请教,他们只给了我一个简单的建议——“捋”。于是,我便开始在地上铺展开棉被,用双手一遍遍地捋平褶皱,使其变得更加平整紧实。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汗水与棉被融为一体,而我也逐渐领悟到了军人的纪律与严谨。

每周三、周五和周六的自由活动时间里,我几乎全部投入到了叠被子的练习中。每个月,我都会清洗和缝补一次被子,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被子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它变得越来越有“记忆”,形状愈发规整,宛如一个完美的几何体。即使在被芯较薄的情况下,加上毛毯后也能轻松折叠出高度仅为十二厘米的“豆腐块”。因此,我的名字和被子照片被张贴在了全团内务标兵的展示栏上,并且在后续的评比中一直名列前茅。2005年,在湖北襄樊学习期间,我的被子再次成为了全校三千多名学员中的佼佼者,被公开展示。

每一位军人,都是通过将“软塌塌”的被子变身为“豆腐块”的过程中,学会了自律与坚持,在严格的训练中不断成长与进步,那么,为什么退役军人总是能够被人一眼认出呢?我想,这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脑海中时刻准备着任务、眼中始终注视着潜在的威胁、肩上永远承担着责任、心中永远燃烧着激情。”部队这座大学校教会了我太多宝贵的品质:令行禁止、永不言败、不抛弃不放弃,以及那份属于军人独有的自信与骄傲。

因为曾经身披军装,所以在未来的道路上,无论山高水远,我和那些同样退役转业的战友们都将铭记军人的本色,继续书写属于我们的新篇章。

 

张程:白城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作品见于《中国退役军人》杂志《吉林退役军人》杂志《白城日报》《辽源日报》等。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