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南游记之(一)
猜想:云龙地缝是裂开的
《大西南——鄂湘黔渝四省市游记》
(图文版)
作者:陈长青
从今年初一开始就“计划”着出游了。群友们在导游顾辉的提议下,决定在三月份去大西南旅游。为此我给大家打气,写了一首“定游”诗:“阳春三月好风光,姹紫嫣红百花香,无须多虑囊中涩,不负时节备行装。愿友相约多出游,观罢风景美食尝,早趁众友尚能饭,多走勤动体健康。”
为了出游方便,大家新建了一个“大西南旅游群”。出行日期尚没有临近,群内就开始热闹起来:有的群友开始发出行目的地天气预报,有的有点“剧透”似的介绍当地的景观特色,导游也将这次旅游行程安排发给了大家。我也不甘落后地提示大家:“古言巴地多夜雨,白日少有几晴天,梅熟常伴春汛至,雾冷气湿衣难干。”所以虽然“阳春三月西南行,一要备伞二厚衫,山林背阴海拔高,风雨湿衣透骨寒”。还有的酒友想起了车上要有的下酒菜,于是我将大家的发贴内容以打油诗记之:
《行前凑趣》
炸鸡美味配酒香,
家弘回想馋得慌,
心生一计引话题,
有酒无菜谁人帮?
韶文问酒可过检,
只带两瓶且无妨。
由生转熟套亲近,
只为再次把鸡尝。
段姐从容来应答,
小菜不必费思量。
永琴悔为不同行,
大快朵颐观在旁。
众友闲来忙打趣,
看破说破直心肠。
顾辉添酒刘伶醉,
未行先有笑声扬。
临到出行前,有的群友身体出了点“状况”,不能与大家同行。为了安慰,我告之:“春分相约赴西南,闻有小疾不同前,祝君早日痊康复,夏至临海登邮船。”
终于等到三月二十日的出行日期了。虽然大家都已是六十五六岁的年纪了,但激情同年轻人一样地兴奋不已。早早起来将昨日当晚就准备好了的行李再检查了一遍。中午时分就赶到了天津西站候车室。热情的群友崔玉桐也前来为大家送行并与大家合影。
上车了。从天津西站十二点四十八分准时发车。到了北京西站天就下起了雨。与等在北京西站的两位群友戚本英、李铸会合后,登上了下午三点赴湖北恩施的火车。
在火车上,大家就按捺不住“激动”,早早地备起了首次晚餐:在卧铺车箱相对铺位的过道上,用四个拉杆箱两两码放一起,成了临时餐桌。美酒、香肠、加上段姐送来的炸鸡等,众友果然“大快朵颐”了一顿,一直到很晚。
三月二十一日,第一天的旅游正式开始。安排是直接赴湖北恩施大峡谷观光游览。
倍感遗憾的是雨一路在下。早上九点钟到了恩施站下了火车,地接导游直接带领大家乘大巴车赶往第一个游览地;恩施大峡谷所属的云龙河地缝景区。
天一直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自然天是阴沉沉的,景观雾蒙蒙的,色泽算不上“亮丽”。但大家的心情也随遇而安,还是愉快的。到了景区入口处,雨却突然大了起来。景点有不少商铺似早有准备地大声吆喝着推销防雨鞋套。考虑到这才是第一天,不知以后还有多少天在下雨的,所以都买了各色塑料制鞋套穿上。十一点四十分,进入云龙地缝景区。在写有“云龙地缝-国家五A旅游景区”标示牌前,大家就开始了“狂拍”。
进入景区入口,接着拐过数层木质青瓦飞檐屋顶的建筑旁就进入了景区狭窄的栈道。栈道路面是木板的,栏杆是木质的,雨虽然还在下,但小了许多。脚踩上去不算滑。雾气也小,景色倒也多了一些清新的感觉。
刚踏入景区岩壁半山腰的栈道内,不见江河水,却闻急流响。听似有万鼓齐鸣,又似千人呐喊。寻声在一可低头观望处,只见从岩壁上垂下来的一帘瀑布直击河底,发出震耳欲聋声响。深涧底处可见河道中分散着大小不一的巨石。这只是景区给游人的第一印象,后面定有不少妙景。沿着栈道继续前行。雨仍然在下,由于景色确给大家以吸引,所以顾不得许多,淋着雨忙着观景留影。在栈道上前行了百余米,给我的印象是此处景观“壁立千仞,雄峰对峙,峡长谷深,飞瀑弹唱”,确实独特新奇,世间少见。
所谓地缝,名确副实。整个山体裂开来的地缝深陷入地下足达百米,而在栈道上看对面的岩壁及从天而降的瀑布,最窄处只相隔一二十米的距离,飞溅的水雾可淋湿游人。巨大的水瀑似从头顶倾倒下来,或稍躲避不及会被冲浇到。特别是此处的瀑布不是一帘,而是一处瀑布群。数条瀑布几步一景地散布其间并毫不作态地竞相发声。有一巨大的瀑布水流直击下面河道中的状如坦克般地巨石上,发出轰鸣巨响,但巨石却面不改色,身不摇,体不动。常言道,“滴水石穿”。而我看到的是,“急流猛冲,石不凹坑”。是巨石坚强,还是水流弱小?或是时间太过于短?这给我留下了太多的思考。
过了地缝中部的一座吊桥,来到一处岩洞入口前,有一处“灵芝玉液”的观景点儿,只见眼前一急瀑当头而下,对面岩壁上却见一涓涓细流不紧不慢地悠然飘坠。两壁瀑布似开琵琶演奏会,声响大小音质清脆程度形成强烈反差。我想起白居易所写的《琵琶行》来,白居易用“急雨私语、银瓶乍破水浆迸、大珠小珠落玉盘”等不同的音质声响来比喻琵琶弹奏美妙之声;而我则逆向类比用不同的瀑布水声来形容琵琶“大弦小弦错杂弹”的丝竹之响,真是美妙动听。瀑布如此之多,地缝如此之窄,观者如此之近,都是世上少有的奇观。一边观瀑我还一边用“闲心”揣摩细究起地缝的成因来。
“地缝”是地学界的一个“喀斯特地貌”术语,它是指非常狭窄且有相当深度与长度的峡谷,形态上表现为地壳表面的一条深切“天然岩缝”。据中国地质大学考证,云龙河地缝是世界上唯一两岸不同地质年代的地缝。右岸为1.8-2.3亿年前形成的三迭纪地层,左岸是2.5-2.8亿年前形成的二迭纪地层,岩质为灰岩。云龙河地缝全长 3.6千米、平均深75米,平均宽15米,两岸岩壁陡峭,飞瀑狂泻、缝底流水潺潺。云龙河地缝曾是云龙河的伏流段,以暗河形式沉睡地下二、三千万年,后因水流在地下强烈掏蚀,在地表不断剥蚀、致使暗河顶部坍塌,地缝才得以面世,成为恩施大峡谷一大奇观。一般的地缝或上宽下窄或上窄下宽,而云龙河地缝上下垂直基本一致,断面呈“U”字形。这就引起我更多的质疑和联想:一般地山地河流,由于强烈的下切作用,会形成峡谷地形。特点是峡谷“上宽下窄”;溶洞顶壁塌陷形峡谷则会出现“上窄下宽”。很难想象,宽度只有十几米的云龙河地缝,是由于河水下切而成。纵有上亿年时间在“磨制”,也不可能做到河道只有下部深切而上部不再扩宽。难道瀑布群挂壁上亿年不会对岩壁形成磨蚀冲刷吗?如果流水对河底有岩溶和冲刷作用,为什么不对地缝底部进行扩展式打造进而形成下宽的河道?或进而形成新的溶洞?
从一开始我注意到,地缝两壁之间,随流而蜿蜒,特别是两壁凹凸形状似有相对应可拼接之可能。于是我有了自己一个大胆的想法:地缝是裂开的。理由是如果是水流下切而成,不可能会上下一般齐整;如果是暗河塌陷而成,不可想象重力作用竟然如此之大。这是因为在宽度只有十几米的岩体中,厚度达到近百米还可如此“冒顶”式塌方?如果岩层能够轻易地“冒顶”塌方,就不会有“太古洞”内的宽敞的岩溶“大厅”;就不会有“天生三桥”景观。由此推断,此地缝至少是因发生了地壳运动而导致地裂作用等而共同形成的。两壁的不同地质时代岩质不同,如二迭纪以灰岩为主,而三迭纪以白色的石灰岩和黑色的页岩之间的红色的三层岩石层是以典型的红色沙岩为主,这也佐证其处更易发生“脱层”而断裂。是不是暗河形成了地缝,还是地缝造就了暗河,还不得而知。至少在我这里是存疑的。我的推测主要是岩层发生错动,“山未崩而地裂”的大地震而形成的。不能轻易相信“水流冲刷或暗河塌陷”而成的结论。是或“岩层错动发生地裂”或“山体裂开加上方岩层塌陷加水流冲刷”共同作用的结果。单一水流冲刷就是时间太久也是形不成这样的结果的。要不的话,无论如何也解释不了地缝两侧的可拼接的裂缝形状的。正如大陆漂移学说中所说的南美大陆西海岸与非洲大陆东海岸的可拼接性,从而推测出两大陆曾经是连在一起的后来才裂开的那样。
大家在当头淋下的大瀑布前纷纷留影,算是对地缝景观最好的敬仰。
而我独作一诗记之:《观恩施云龙地缝瀑布群》
谷深壁绝栈道旋,
宽瀑飞啸细泉绵,
音同琵琶混声响,
裂帛碎银珠敲盘。
珠帘瀑下水梳头,
竹径栈桥雨湿衫,
峰回路转从容走,
山高道远略蹒跚。
从云龙地缝景区出来,已是中午一点十五分。大家来到一接待各类团餐的“合味居”餐馆就餐。餐馆及食客对菜品都并不“讲究”。团餐吃得卫生、饱腹即可。唯一特色菜品就是在一般蔬菜中点缀有几片“腊肉”的一盘菜。吃起来总带着一股烟熏的焦糊味。稍硬味道还算可以。以后的数天里,吃团餐等总能吃到腊肉菜的。
下午一点四十八分,吃罢午饭,要去恩施大峡谷去游览。大家分乘索道缆车而上。下得缆车,雨似已停。可能因为天气原因,游人并不多。但山上雾气相当大,让人看不清身处何方,只得依“常识”,拾级而上。
恩施大峡谷为国家AAAAA级景区,是恩施的主要旅游景点,被专家赞誉可与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相提媲美。这段大峡谷,气势磅礴,雄伟壮观。行走在奇特的恩施大峡谷中,走地缝、穿飞瀑、上山峰、看石柱,奔走在这里,虽然很累,但处处有惊喜,令人心旷神怡,沉醉于此。
下午两点钟,来到了景区。起初,我们看见一处有着明显层状纹理的石林景观。其特殊造型,独特的“溶纹”景观,是一大亮点,引得大家拍照留念。经中山大学、中国地质大学考证,确定石林形成4.6亿年前的奥陶纪时期,由奥陶纪灰岩组成。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区因地质岩溶现象而形成。整个石林犹如一座海底迷宫,美轮美奂。景观虽然布局不大,但犹如迷宫一样转弯拐角,如果玩捉迷藏,可能连人影都找不到的。
因为山上雾气较大,根本看不清“前程”。只能沿着山路一直走。后来知道我们可能是“上了贼山”——“上山容易下山难”。在海拔高程近两千米的山上坡路上,有看不到头的栈道,走不完的石阶,动辄以数千计。而且没有“回头路”可选,想不走都不行。在上坡阶段,路旁有当地抬游客乘滑杆上山的轿夫在不时地招揽着生意。
大峡谷是所有景点里最累的一个,大部以徒步走台阶上下的模式完成。
美丽的风景就在前方,能不去观赏吗?所以咬牙也都坚持着。
大家一路观景一路行,虽然天气不太好,有雾潮湿,游人稀少,但我们的游兴不减。群友李昭雯亮开金嗓子,带着“水音”地“阿哥阿妹”地飚歌伴行,歌声回荡在山间。
山路步道石阶旁,时常有景点位置提示。也有路程提示。一处路牌上写有“海拔1659米,您已走过4999步”的加油点赞。要知道,这5000步,可不是平路走,而是攀爬5000个石阶的量词代换!虽然在雾中游,也少不了观美景,将其尽收眼中。“什么“迎客松、玉笔峰、一柱香、大地山川”等,雾中的景观似更充满朦胧之美,是常规晴天丽日画面的补充。
在艰难行进中,并没有忘记观景。见景区提示牌上标明,此处为“一柱香”。抬眼望去,只见雾蒙蒙地一片,一柱香的身影藏在前面两个山峰后面。只见虚影不见真容。
“一炷香”,高约150余米,最小直径只有4米,此地的岩石的抗压强度是800千克每立方厘米,它风吹不倒,雨打不动,傲立群峰之中千万年,成为大峡谷景区镇谷之宝。
来此少不了拍照留影,尽管其身影如蒙头披纱,才更显得其美不俗,别有一番绰姿风韵。
还有迎客松,跟黄山上的那棵松是姐妹吧?也是影影绰绰的。再往前走就是最美的境地——大地山川。中间的是玉女峰,穿着露肉的绿丝袍。左边的小峰叫玉笔峰,右边的大峰叫玉屏峰,整体来看就像一个“川”字。再瞧瞧这玉笔峰,可是马良的神笔吧?这母女俩太像啦!母亲护着孩子,孩子搂着母亲,一副相依为命的样子,似在诠释着伟大的母爱。
在一处又见到写有“海拔1234米,您已走过8482步”的标牌。就是不言明此处距离各处还有多少米。可能有引诱游客继续前行当体力不支时,为作滑杆抬轿生意的当地人有生意可作。
当你来到半程处,是上还是下,都不好办。于是在上坡处的半路上不少轿夫不时的招揽着生意。当然价格不菲。我看了一下,关键一段不足百米的上坡路,抬一个人要价二百元。如果是体重稍大的胖人,还要加价的。一般地坐滑杆轿子的,以女孩子和老人居多。在我们团里,最佩服的是李铸,不仅身高体重,而且左腿曾在百多天前受过伤,接受手术治疗还没有完全康复。就拄着手杖跟着大家一起爬山。
平常我们经常说,老年人要善待自己。仔细想想,这个时候正是时机。坐一回滑杆,乘一回轿,也享受一把,怎么不行了?要知道,伤了腿脚膝盖可就不值得了。我们八五人同行的团队中就有几个人乘坐了滑杆。很敬佩她们能够做到善待自己。
在景区拾阶而上,还是要下来的。困难所在就是下山可苦了这些老年人。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下,少下一个都不行。本来上山时就很累了,下山时腿开始发软,不住地颤抖。膝盖开始疼痛难忍。只见一个个本来朝前迈步的脚,此时却侧过身来将脚掌外侧朝前,横着挪步,一步一倒地学着“横行”。见到一处观景点儿有座椅,就停下来歇一会儿。
在一处标牌上写有距离下山扶梯入口说有300米的距离,可觉得走了足有三个300米之多!要不是心中还有希望在,怕是再也走不动了。
早就从上面见到了七折八拐的灰顶飞檐式建筑长廊,一路上我们是挽扶着十步一停百步一歇地蹭下来的。终于走到了之字形扶梯入口大楼门。买票上了扶梯。该扶梯长达688米,为八段式下行自动扶梯。出得景区,腿已经累得不行了。此行有值得他人尤其是老年人记取的教训是:不要等到累得不行了,再采取“措施”。如稍有“差池”,“后果很严重”。
既游了美景,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还“空乏”了“其身”,于是有了:
《游恩施大峡谷》之一
恩施峡谷山涧深,
岩高万仞出石林,
修身成锥香一柱,
鬼斧神功敬山神。
曲径上下复盘旋,
高阶九千考验人。
虽然众友尚能饭,
体力不支盼驾云。
《游恩施大峡谷》之二
都言蜀道似登天,
不知巴山路盘旋。
怎知此程无回路,
游山如同上贼帆。
本该抬腿朝前迈,
无奈侧脚学横攀。
路标长度令人惑,
海拔高程似可参。
《游恩施大峡谷》之三
镇谷之宝一柱香,
亿年不倒坚如钢,
大地山川多峻秀,
裁剪雾纱作衣裳。
母子峰对相依紧,
神笔生花有马良。
虽有奇松迎远客,
只怨坡陡想家乡。
出得景区,乘车于晚上八点半进入“最楚非遗文化街”中“女儿城”中一处“四面敞开式”餐点儿用餐。本来天气湿冷气温不高,又是“露天作业”,加上汤饭又不是太热,吃得“很不舒服”。餐罢,在回程的路上,抓紧着寻找“恋爱之城”的苗家“吊脚楼”、“女儿城”及“世间男女不二心,永结同心女儿城”等处“最楚非遗文化”景观拍照。
《游女儿城》
土家民俗楚文化,
女欲成婚学哭嫁,
吊脚楼内长思恋,
备装阁中待春华。
直到晚上近十点钟,才入住恩施市“和谐壹号酒店”。
今天是这次旅游中最初也是最累的一天。感受是:一个字累,两个字很累,三个字特别累。
2021年2月16日整理 (待续)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