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海棠故事(五、六)

海棠故事(五、六)

 

作者/池征遥

 

(五)海棠国殇

 

在古老的东方世界,曾经有一个海棠国,无人不晓那首歌谣,名曰:《海棠国殇》。

海棠泪痕映战旗,梦驼铃声断故园。烽火连天烧碧落,明珠蒙尘映血丝。墨羽英魂凝剑霜,公主悲歌动九霄。铁马冰河入梦来,爱恋国殇共长宵。

金戈铁马绘宏图,公主挥剑斩迷雾。海棠花开血未干,重绘版图待春锄。烽燧熄灭见朝晖,战鼓静默诉离愁。月色洒满墨羽冢,驼铃悠悠诉情幽。

原来这首歌讲述的是古代海棠国公主——海棠,因外敌入侵流离失所,希望光复家园的英烈凄美故事,她的美丽与坚韧,如同海棠花一般,印在破碎的版图上。

海棠公主,本是海棠国的明珠。她的国家原本形如一片海棠叶,饱满而娇艳。然而,战争的烽火焚烧了她的家园,国势衰败,领土流失,海棠国风韵不在,使她无家可归。海棠国虽在风雨中挣扎,终未逃过厄运,最后七零八落变了模样。一场场外敌的入侵,打破了宁静的生活,给海棠公主留下了伤痛。

在那个混乱的年代,海棠公主始终不忘恢复家园,她选择了智慧勇敢与坚强,化身为一名普通的士兵,投身到了卫国战争的前沿,试图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挽救国之于民。这也就成了后天的故事,被人们口耳相传,化作《海棠国殇》中最动人的旋律,唤起了人们对过去的怀念,对未来的期盼。

在一次战斗中,海棠公主遇到了国之英俊帅气的将军墨羽。他是一位伟岸的男人,他的眼神深邃如夜,仿佛藏着无尽的故事。墨羽被海棠公主的坚韧和决心所吸引,他们共同战斗,一同抵抗侵略者,彼此的情感也在战火中悄然萌生。

然而,命运却对他们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墨羽被曾经最信任的随从出卖,陷入了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他带领海棠公主左冲右突,最后身中毒箭壮烈牺牲,倒在了疆场。海棠悲痛欲绝,但她明白,他们的爱情虽然短暂,却是如此炽烈,足以照亮她心中的黑暗。

在墨羽的墓前,海棠公主吟唱起了那首让她痛彻心扉的《梦驼铃》:攀登高峰望故乡,黄沙万里长,何处传来驼铃声,声声敲心坎。盼望踏上思念路,飞纵千里山,天边归雁披残霞,乡关在何方。风沙挥不去印在历史的血痕,风沙挥不去苍白,海棠血泪。这里每一句歌词都深深打动激励了她。她向墨羽发誓,她将带着他们的愿望和理想继续战斗下去,用自己的生命去守护海棠国,哪怕只剩下最后一口气,也要坚持到底,夺回失地,让海棠国重新焕发生机。

《梦驼铃》的旋律在战场上回荡,海棠公主身披战甲,手持墨羽赠予她的利剑,眼中闪烁着坚毅的光芒,仿佛看到了海棠国的未来。她带领墨羽手下的士兵,在一次次激战中,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她的身影如同海棠花,坚韧不屈,迎风飘扬,激励鼓励着士兵。在最后的殊死决战中,她以智谋与勇气,成功反击,收复了失地,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心愿。当她站在高山之上,听到大江欢歌,林海呼啸;看到海棠花盛开,海棠叶在风中起舞;泪水与汗水交织,嘴角露出了微笑。她知道,此时墨羽的灵魂正在云端看着她,为她的胜利而骄傲。

海棠公主的故事传遍了天下,她的名字成了勇气和爱情的象征。人们千里迢迢赶往京城,都希望能与这位英雄公主见上一面,向她致敬,表达谢意。而《海棠国殇》这首歌,便成了人们心中永恒的记忆,提醒着每一个聆听者,要牢记初心,不忘使命;即使面对困境,也要坚持不懈,永不言弃。

我突然被骤响的铃声惊醒,原来这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梦。

 

(六)海棠花语

 

在古都,中南海,有座名扬天下的古宅——西花厅,这里住着一位伟人,他看中的不是屋宇豪华,而是这里的海棠花——西府海棠。

西府海棠(Malus × micromalus Makino),为木兰纲、蔷薇科、苹果属的植物,小乔木,高达2.5-5米,树枝直立性强,为中国的特有植物,是众多海棠花中唯一有香味的品种,因晋朝时生长于西府而得名。西府海棠,彰显了其身份尊贵。皇家为了营造“玉堂富贵”的意境,将西府海棠与玉兰、牡丹、桂花等相伴植种在一堂,使得官府既香且艳,犹为尊贵。

伟人看中的不只是这些,是为了圆他心中的梦。那海棠叶曾是中国的版图形象,如今变成了大公鸡,他把历史上的屈辱铭刻在心上。

再则是伟人的夫人也酷爱海棠,她懂得伟人的心,那也是他们爱情的象征。

当你看了上述文字,你就知道了这位伟人正是曾经顶天立地、叱咤风云,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已故的总理——周恩来,他一生受到世人的敬仰,被称为“人民的好总理。”

伟人已逝,恩情永在。

在他走后的第12年,他的夫人和战友,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社会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邓颖超,写下一篇千古绝唱的散文,对他表达深深地怀念。

春天到了,百花竞放,西花厅的海棠花又盛开了。看花的主人已经走了,走了12年了,离开了我们,他不再回来了。你不是喜爱海棠花吗?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这个海棠花盛开的院落,就爱上了海棠花,也就爱上了这个院落,选定这个院落,到这个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你住了整整26年,我比你住得还长,到现在已经是38年了。海棠花现在依旧开得鲜艳,开得漂亮,招人喜爱。它结的果实味美,又甜又酸,开白花的结红海棠,开红花的结黄海棠,果实累累,挂满枝头,真像花果山。秋后在海棠成熟的时候,大家就把它摘下来吃,有的把它做成果子酱,吃起来非常可口。你在的时候,海棠花开,你白天常常在繁忙的工作之中,抽几分钟散步观赏;夜间你工作劳累了,有时散步站在甬道旁的海棠树前,总是抬着头看了又看,从它那里得到一些花的美色和花的芬芳,得以稍稍休息,然后又去继续工作。你散步的时候,有时约我一起,有时和你身边工作的同志们一起。你看花的背影,仿佛就在昨天,就在我的眼前。我们在并肩欣赏我们共同喜爱的海棠花,但不是昨天,而是在12年以前。12年已经过去了,这12年本来是短暂的;但是,偶尔我感到是漫长漫长的。海棠花开的时候,叫人那么喜爱,但是花落的时候,它又是静悄悄的,花瓣落满地。有人说,落花比开花更好看。龚自珍在《己亥杂诗》里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你喜欢海棠花,我也喜欢海棠花。你在参加日内瓦会议的时候,我们家里的海棠花正在盛开,因为你不能看到那年盛开着的美好的花朵,我就特意地剪了一枝,把它压在书本里头,经过鸿雁带到日内瓦给你。我想你在那样繁忙的工作中间,看一眼海棠花,可能使你有些回味和得以休息,这样也是一种享受。你不在了,可是每到海棠花开放的时候,常常有爱花的人来看花。在花下树前,大家一边赏花,一边缅怀你,想念你,仿佛你仍在我们中间。你离开了这个院落,离开它们,离开我们,你不会再来。你到哪里去了啊?我认为你一定随着春天温暖的风,又踏着严寒冬天的雪,你经过春风的吹送和踏雪的足迹,已经深入到祖国的高山、平原,也飘进了黄河、长江,经过黄河、长江的运移,你进入了无边无际的海洋。你,不仅是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国家的人民服务,而且你为全人类的进步事业,为世界的和平,一直在那里跟人民并肩战斗。当你告别人间的时候,我了解你。你是忧党、忧国、忧民,把满腹忧恨埋藏在你的心里,跟你一起走了。但是,你没有想到,人民的力量,人民的觉醒,我们党的中坚优秀领导人,很快就一举粉碎了“四人帮”。“四人帮”粉碎之后,祖国的今天,正在开着改革开放之花,越开越好、越大、越茁壮,正在结着丰硕的果实,使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给我们的人民带来幸福。

这段历史性的闪耀光辉的文字,不容你作任何改动,每个字都饱含着深情厚谊,读了让人浮想联翩,潸然落泪。

曾记否?遥想当年,伟人之间经过鸿雁传书,飞过欧亚大陆,越过了海洋,从名城巴黎,到渤海之滨的天津,绿衣使者把书信送到他们的手里。

有一次,邓颖超突然接到周恩来寄给她的印有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像的明信片,他在明信片上写了“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那样,一同上断头台”这样英勇的革命的誓言。那时他们都加入了无产阶级先锋队的行列。宣誓的时候,我们都下定决心,愿为革命而死,洒热血、抛头颅,在所不惜。

他们之间的书信,可以说是情书,也可以说不是情书,他们谈的是革命,是相互的共勉。因此,革命几十年,相濡以沫,出生入死,艰险困苦,患难与共,悲喜分担,矢志不渝,战斗在一起,即使有时分散两地,也无畏无私,他们的爱情,经历了几十年也没有任何消减。 他们追求革命的前进,建设的发展,无限光明美好的坚韧与热情永远激励着后人。

一百多年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他们的献身精神激励了无数的英雄儿女和爱国革命志士,为了挽救祖国,建设新中国,被敌人的屠刀、枪弹杀害。他们的忠骨埋在祖国一处处青山下,他们的鲜血染红了祖国的大地山河。在我们党的鲜艳的镰刀斧头红旗上,在我们的五星国旗上,展现着他们血染的风采。

正义永远属于革命者,属于人民。

革命取得成功后,周总理双肩上的任务很重很重。有外宾问他:“你哪里来的这么充沛的精力去工作?”他说:“一想到我们死去的那些烈士,我们亲密的战友们,就有使不完的劲,要加倍地努力工作,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这也激励着我,使我无限振奋。”

邓颖超在回忆与周恩来的情感时说,1919年,在我国掀起了五四爱国运动,反帝、反封建、反卖国贼,要救亡图存。这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包括工农商的举国上下的最广泛的一次伟大爱国运动,反对签订凡尔赛和约。就在这次运动高潮中,他们相见,彼此都有印象。

在那场运动中,比较进步的学生,组织了“觉悟社”,“觉悟社”的人相约,在整个运动时期,不谈恋爱。她听说周恩来主张独身主义,还天真的想帮助他实现愿望。她那时对婚姻也抱着一种悲观厌恶的想法,认为在那个年代,一个妇女结了婚,一生就完了。所以她在上学的时候,路上遇到结婚的花轿,觉得这个妇女完了,当时就没有考虑结婚的问题。就是这样,他们只是为着共同的斗争,发扬爱国主义,追求新思潮,追求进步,在交往中发展建立起了纯正的友情。

不曾想到,他们分别后,在欧亚两个大陆上,相互通信之间,增进了了解,增进了感情,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走到了一起。直到三年后有一次他在信中对她明确地提了要求,从友谊发展到相爱,定约了。但在定约后的通信中,还是以革命的活动、彼此的学习、革命的道理、今后的事业为主要内容,找不出我爱你、你爱我的字眼。他加入了党,她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双方仍遵守党的秘密,互相没有通报。他们的思想受了国际、国内新思潮的影响,彼此走上了共同的道路,这使他们的感情不只是个人的相爱,而是上升到了为革命、为理想而共同奋斗的高度,这成了他们能够相爱的最可靠的基础。

于1925年的8月他们结婚了。当时他们要求民主,要求革新,要求革命,对旧社会一切的封建束缚、一切旧风习,都要彻底消除。那时没有可以登记的地方,也不需要什么证婚人、介绍人,更没有讲排场、讲阔气,没有举行什么仪式,就住在了一起。在革命之花开放的时候,他们的爱情之花并开了。经过几十年的战斗,结成这样一种战友的、伴侣的、相爱始终的、共同生活的夫妇。他们把相爱溶化在人民中间,溶化在同志之间,溶化在朋友之间,溶化在青年儿童一代。

这是一段革命者深情的独白。

1964年6月14日这一天,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难得与邓颖超共同进餐的周恩来,就在这芳香满院的西花厅和妻子邓颖超坐在一起,同饮了家乡绍兴的花雕美酒,邓颖超挥笔写诗书赠周恩来:“夫妻庆幸能到老,无限深情在险中。相偕相伴机缘少,革命情义万年长”。

多少年来,西花厅的海棠花依旧。历史的长河在不断地向前,周恩来和邓颖超留给后人的精神之花永在。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