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历史深处的黄埔四分校

历史深处的黄埔四分校

(纪实散文)

 

作者:蒙泽敏

 

流金岁月,时光荏苒。六月南风兴,百年黄埔情。

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学校,培养了众多杰出的军事将领和革命志士,堪称中国的西点军校。2024年6月16日,在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暨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4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充分肯定黄埔军校的历史功绩和黄埔军校同学会的积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饱含亲切关怀与殷切期望,令广大海内外黄埔同学及亲属倍感温暖振奋,深受鼓舞激励!

黄埔军校共有九个分校,1940年 2月西迁到独山的第四分校,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训部指令招收海内外青年学生的定点军事院校。

黄埔军校第四分校,前身为陈济棠1927年在广州创建的燕塘干部学校。1936年夏,蒋介石派陈诚、陈芝馨接收燕塘军校,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广州分校,蒋介石兼任校长,陈诚兼主任,陈芝馨为副主任,后升任主任。

1936年冬,陈克球为总队长的第四路军军官总队编入该校,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抗日战争爆发,日机轰炸广州,校部迁往白云山,不久迁往肇庆。1937年12月,迁往德庆,军校负责人陈芝馨主任不幸沉船遇难,保定军官学校毕业的海南文昌人韩汉英接任主任。1938年底,第四分校官兵家属7000余人,由德庆举校搬迁至广西宜山县境内办学两年多点,期间学生军奉命参加了昆仑关外围作战。

1940年2月初,由广西宜山迁至贵州独山。校本部设在城东北5公里的铜鼓井,距盟军前进飞机场约2公里。韩汉英任分校主任,实际负责人,政治部主任余博伦。五里桥和抹马(现独山县第七小学)各设一个总部;基长镇(今基长中学)设第二十三总部,总队长陈家炳少将,大队长胡皓魂上校,中队长黄所衡中校,区队长柯桂芳上尉。

本来广州黄埔分校的条件相当不错,但战乱中多次迁徙,设备散落殆尽,辗转到独山几乎白手起家。幸好学生中特科兵很多,动手能力很强,木匠、铁匠、泥水匠都有,倒也样样不愁,学生们相当于去开荒,要自己去平整山地,再在上面建房。建房时他们用田土烧成砖,再拌以田里挑来的牛粪,因为牛吃的是草,排泄出牛粪也有纤维。经五月余十分艰苦的创造性劳动,建成一个总队部,三个大队部,十个中队部。每个中队有宿舍、课堂、饭厅、炊事房、澡间、厕所、操场、运动器械等,总、大、中、队部之间道路相互贯通。

1940年初秋,四分校十七期二十三总队如期举行开学典礼,主任韩汉英中将、总队长陈家炳少将先后讲话,盛赞同学们战乱中经得起行军、建校等严酷考验,希望努力学习,早日成为抗日救国的中坚力量。

据传,位于铜鼓井的黄埔军校四分校本部比广州黄埔军校本部更具诗情画意。1940年10月白崇禧将军到校视察,四分校本部留给他印象颇为深刻:“有一条从独山县城通往铜鼓井直至平桥村的公路,是四分校十七期学生修建的,能行吉普车和马车,甚至卡车。铜鼓井柏树古树参天,有一小溪,水流潺潺。黄昏时分,黄埔生在此洗衣服。跨过小溪桥,自西向东走过空旷的操场,就来到了黄埔军校四分校大门前!”

当年苏联军事顾问团由军训部人员陪同前来参访,现场感慨:“中央军校四分校如此美好的校舍,竟出自千余名爱国青年之手,真是奇迹,令人敬佩!苏联红军能攻克世界上任何军事要塞,你们军校学生一定能打败日本侵略军!”当天,苏联军事顾问团特意额外再向四分校赠送了俄式机枪等教练器材和大量毛毯。

独山分校的本部是排小平房,而各个纵队分布在不同山头上,晚上读书时也没有灯,只好自己做油灯,就连灯芯也靠自己用线编成,先用碟盛着,再用一个竹筒装好,就可以点灯。桌子、椅子、床铺,屋内一切无不凝聚着学生们的心血。在抗日时期国家财物十分困难之际,军校入伍生穿的是粗布军装、草鞋,吃的是糙米饭,几乎填不饱肚子,每人分配到的菜是4根豆芽,或是12粒豆豉,每天还要坚持紧张的训练和学习。

比太阳早起半个钟头,这是军校的规定。学员们一般早上4时半起床,几分钟搞好内务清洁,便到操场集中早操。白天,除了三餐和午睡,其它时间全在上课。晚上是自习,每周两晚进行“夜间教育”,教授如何夜间作战。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漆漆夜晚中,他们要学习如何辨别方向、联络、通讯、放哨、警戒、如何趁夜突击警戒线,以及潜入敌方阵营等,每逢周二、五的晚上,用过了晚饭之后的6时至9时,学生们被命令离开营房至外面的荒野郊外,接受对陌生环境的训练等。

走进学校大门,“革命者来”四个横批大字扑面而来,大门左右边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十六个大字非常醒目。黄埔军校的课程文武俱全,当时的说法是:文人的考场,武人的操场。那时军校的文化课程相当于大学水平,有总理遗教、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美术等,由于是抗日战争时期,与日本人交锋是常事,军校还特设了日文课程。所以大家心里清楚只有用功才能把文化课这块“硬骨头”啃下来。学习军事课程则是学生们最高兴的事:因为课程太丰富了,参谋、作战、后勤都能学到。当时的校区面积大,和外面的联系少,同期的1000多名学员分可为12个中队进行学习操练,当时学校里很重视培养狙击手,狙击手可以不计子弹地练习射击。

为宣传抗日,通报战情,军校于1941年始在独山创办了《新军日报》。由军校国文教官王燮君、邱梦彤(东方既白)、汪静之担任正、副主编,每日发行5000份。

1944年夏,由于日本军国主义在太平洋战争上节节失利,为扭转危局,实现其打通中国大陆与南亚的战略通道,同时掐断我滇缅公路外援补给生命线和战略上威逼重庆。对我豫、湘、桂等战场进行疯狂反扑,于下半年继攻克衡阳,拿下全州,占领桂林,得手柳州后又进一步西犯贵州,窥视重庆。

1944年11月,桂柳会战失利,国军退却,日军追击急进,贵州局势全面吃紧。经过多场大战,第四战区的部队损失惨重,溃不成军。散兵、难民以每天十万至二十万的数量沿黔桂公路、黔桂铁路向独山奔涌而来。黔桂边区空虚,而援军短期内又不能到达,独山形势非常危急。为应对危局,同年11月下旬,最高统帅部决定于独山成立黔桂边区警备司令部。任命当时在独山的黄埔军校四分校中将主任韩汉英为黔桂边区警备司令、都匀炮兵学校教育长史文桂为副司令、陈汉平为参谋处长。并由两校师生迅速整编为学生军和练习团,开赴广西南丹前线阻击敌人。

黄埔军校四分校4000余名师生,在少将总队长邢定陶指挥下,全副武装在独山冒雨誓师出发,徒步行军到达了广西南丹。从11月18日拂晓至20日23时,参加了激烈的大山塘阻击战。11月21日,军训部出于保存实力的战略考,以“军校生是未来的军队骨干,决不可以轻易损失”为由,命令教官带着黄埔学生返回独山,跟随韩汉英向北撤往湄潭。

1944年12月2日,日军侵入独山县城,发生了震惊中外的黔南事变。日军进入独山县城后大肆烧杀抢掠,居民逃散四乡,文化名城付之一炬,黄埔四军校在日本侵略军铁蹄下亦不能幸免。

自1940年2月至1945年8月,西迁独山5年半的黄埔军校第四分校,设无线电通讯科、炮兵科、工程兵科、步兵科4个科,办学第17、18、19期,毕业学员15212人,这一万五千多名无线电通讯、炮兵、工程兵等方面专业人才,为中国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我国军事教育和革命历史中都具有重要地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国际形势发生变化,该校奉命裁撤,从此湮没于历史烟云中。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国难当头,当年一批批热血青年踏入黄埔军校大门,用鲜血诠释民族大义、浩然正气,用生命铸就“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

黄埔军校和黄埔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是广大黄埔同学及亲属共有的光荣记忆,也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和情感纽带。

爱国,不仅是情感的归宿,更是行动的指南与责任的担当,体现着个体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承诺与奉献。现今生活于海内外各地的黄埔军校第四分校将士后代,以及当年因战乱大量滞居于独山的黔南事变亲历者后代,对独山都怀有特殊的深厚感情,大都视独山为第二故乡。

习近平总书记致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暨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40周年的贺信精神,极大鼓舞激励广大黄埔同学及亲属更好地团结起来,致力于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独山境内的深河抗战文化园,是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0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是目前贵州省唯一一个以“抗战”为主题而修建的教育基地。独山是名副其实的贵州南大门,两年前已经列入贵州省委省政府打造培育的重要节点城市。这样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下,恢复建设黄埔军校第四分校天时地利人和已然具备。

家国情怀笃厚的有识之士形成共识,及时向国家有关部门建言: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独山城铜鼓井恢复建设黄埔军校第四分校,为现今生活于海内外的黄埔军校第四分校将士后代和当年因战乱大量滞居于独山的黔南事变亲历者后代搭建寻根、交流、投资的平台,为其回报第二故乡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创造条件和机缘。

跨越时空的回响,聆听时代的印记。

悠悠岁月,人间芳华。位于独山铜鼓井的黄埔军校第四分校仿佛就在眼前:瓦舍勾栏,小桥流水,古柏参天……

 

附注:本书序作者蒙泽敏系中国作协会员、国内知名实力作家、黔南州文联主席

 

2024年7月5日三稿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