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矢志不移,玉汝于成

矢志不移,玉汝于成

——青年艺术家崔珂的艺术人生

 

作者:王永德

 

认识崔珂,是在一个春意盎然的时节——2021年2月10日,在云南省“首届小型艺术作品展”书法作品展现场。他的篆刻作品《印屏》前,站着几位书法家,他们或低头细观,或轻声点评,眼神中流露出对这件作品的赞赏与肯定。就在这时,一位中等身材,面容和善,气质文雅,约四十岁左右的男子缓缓走来,他的眼里闪烁着激动的光芒,仿佛要将内心的热情全部倾注在这幅作品上;他自我介绍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言辞之间,透露出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听口音,很像是甘肃老乡,再仔细一看,竟觉得有些面熟,记忆的大门悄然打开,我突然想起十年前在一次甘肃同乡联谊会上,他现场挥笔洒墨,龙飞凤舞,书写春联赠送给大家的情景。他叫崔珂,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人,1978年出生,曾在云南某部服役四年。

时光流转,两个月之后,在“首届中国爨体书法临创作品展”上,我又目睹了他的书法作品《金石·黄庭联》。那幅作品收放自然,端庄古朴,典雅遒劲,却又不失飞动飘逸之势,令人叹为观止。旁边一位老者更是赞不绝口,言语间透露出对崔珂书法技艺的深深敬佩。

由于自己在文艺单位工作,对于文学艺术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愫,因此每当遇到从事文学艺术的战友或同乡,心中总是涌起一股难以言表,又相识恨晚的激动。而崔珂,就是这样一位让我倍感亲切的同乡战友。自此,我俩常在一起谈天说地,谈文论道,分享彼此的艺术见解与生活感悟。

前几天,在崔珂充满艺术气息的工作室里,他向我回忆了诸多往事:

 

军旅路

 

1999年8月,正值雨季,天空像被一层湿润的纱幔笼罩,细雨如织,轻轻地拂过大地。作为一名部队汽车运输兵,崔珂接受了一项艰巨任务——从昆明运送10吨军用物资及部分学员到瑞丽。那时路况不像现在这样宽阔平坦,狭窄、陡峭、弯道接连不断,不少路段一边是山,一边是万丈悬崖;尤其是途经高黎贡山那段约20公里长的陡坡,更是让人心惊胆战,对任何驾驶人员来说都充满了挑战。执行任务的那天,大雾与小雨交织,将能见度降低至极限,仿佛每一步都踏在未知的边缘。副队长李金柱,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兵,眼神里透露出坚毅与沉稳,他深知此行任务的艰巨,为确保整支车队安全,他决定让平时驾驶技术好、反应灵活、作风硬朗的崔珂行驶在车队最前面,打头阵,当先锋。

那时的崔珂,年轻气盛,心理素质和驾驶技术是那批战友里的佼佼者,毋庸置疑。他的眼神中闪烁着自信的表情和坚毅的斗志,仿佛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挡他前进的脚步。然而,命运总是在不经意间设下考验的关卡。在一个向下的急转弯处,刹车突然失灵,而前方,一大群牛正慢悠悠地迎面走来。生死攸关之际,冷静与果敢被瞬间点燃。他果断向左猛打方向,同时拼尽全力踩已经失灵的刹车。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每一秒都充满了紧张与不确定,崔珂心跳如鼓,但他眼神却异常坚定,紧紧地盯着前方,用尽全身力气与命运抗争,与危险抗争,也与自己抗争。最终在山体的庇护下,车辆由快到慢,与一头牛擦碰后,稳稳地停住,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更大的灾难。当一切平静下来,崔珂的双腿仍在颤抖,但心里却充满了欣慰。他回头望去,车上的学员和军用物资都安然无恙,这是他最大的欣慰。

副队长李金柱紧急赶到现场,看到这一幕,也是对崔珂的临危不乱、处置得当敬佩有加。路旁,一位农民大叔正惊魂未定地站在那里,不知所措。他眼神中透露出惊恐,仿佛刚刚经历了一场噩梦。李金柱副队长连忙上前安慰,并表示要赔偿损失。但大叔回过神来后,用不太清晰的当地方言表达了他的感激之情:“解放军同志,你们远离家乡和亲人,保家卫国,我要感谢你们。刚才路面又湿又滑又陡,驾驶员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这头牛不用赔,送给你们改善伙食。”但李金柱副队长坚决要赔偿,他搜遍全身,并向其他班长借钱,凑了520元,迅速塞到大叔手中。他的语气坚定而真诚:“我们部队有纪律,军人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这一刻,李金柱副队长的形象在所有人心中变得更加高大。

这次事故,崔珂展现了冷静、勇敢和高度的责任心,他在危急关头不顾自身安危,果断、合理地采取行动,成功避免了更大的灾难,保护了人员和军用物资安全。这次经历让崔珂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军人既肩负着保卫国家和人民的重任,又必须立足本职,提高警惕,不断提升自己的军事技能和各项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应对各种突发事件。而李金柱副队长能遇事不慌、合理妥当的解决问题,让所有人看到了军人的风骨与担当。在这场扣人心弦的较量中,他们书写了一段难忘的传奇。

 

创业路

 

2012年的7月,夏日的阳光炽热而充满希望,崔珂心中怀揣着一个炽热的梦想。他从老家亲戚那里得知,湖南人对腌制辣椒情有独钟,尤其是陕西大秦川一代,那片沃土孕育和生长的线辣椒,更是他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于是,他决然争取抓住这一商机,贷款五万多元,踏上了前往陕西省凤翔县的路途。在那里,他层层把关,精挑细选了20吨优质线辣椒,雇了一辆大车,满载着希望与梦想,开始踏上漫长的南下之途。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中途遇到一场大暴雨,将他的辣椒全部淋湿。路途遥远,车行缓慢,气温升高,而辣椒在潮湿与闷热中开始腐烂,散发出一股令人心焦和接近崩溃的气味。心急如焚的崔珂终于抵达了湖南岳阳的花板桥蔬菜批发市场。却没想到,这里等待他的不是期待中的热销,而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噩梦:十多个戴着墨镜、身纹刺青的男子突然冲过来,像一群恶狼般围住了他,强行压低价格,其他买家在他们的威慑下不敢冒然接收。崔珂的怒火瞬间被点燃,他试图反抗,与这些欺凌霸市的恶势力展开了激烈搏斗。但寡不敌众,他最终被打得伤痕累累,瘫倒在地。而那些飞扬跋扈的男子扬长而去,只留下满地的狼藉和崔珂的绝望。

最后,他只勉强收回了5000元运费给了司机,自己已身无分文,狼狈不堪。在这个陌生的城市,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和无助。幸运的是,昆明一位战友得知了他的遭遇,立即寄来了路费,并请他去云南发展。

在回昆明的火车上,崔珂坐卧不安,心中充满了挫败与迷茫。他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风景,感到自己仿佛被囚禁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无法呼吸,将要窒息。这次经历,对他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训。但他又知道,绝对不能就此放弃,因为梦想还在前方等着他。

 

植树路

 

2018年3月,崔珂从昆明打工生活中暂时抽身,回到甘肃定西通渭县老家,看望正在医院生病的父亲。在医院陪护的那些日子,父亲的一声长叹,如同沸沸扬扬的落叶,沉甸甸地落在他的心头;“你哥种的五万棵松树苗啊,眼看着一天天地长高了,可连年干旱,树苗长不高,至今无人问津。好不容易来个买主,出价低得连本钱都不够,更别说这四年里的人工、肥料、运输、水电等费用了!”父亲的话充满了无奈与焦急,崔珂看着父亲虚弱的身体和那紧锁的眉头,心中也不禁泛起惆怅的涟漪。

夜晚,当崔珂回到家中,七十多岁的奶奶坐在门前的石凳上,指着那片荒芜的山丘,缓缓讲述起往昔的故事:1956年,党中央和毛主席发出了“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那时的店儿大队,乡亲们满怀激情地在这五百亩的山丘上种满了树苗。然而,由于干旱缺水,大多数树苗都未能成活;奶奶的眼神中闪过一丝难以言表的神情;她说自己在那段时间里,因为干活卖力,植树最多,表现突出,还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但随后,奶奶的话语又变得沉重,她唉声叹气地提起了哥哥那五万多棵松树苗面临的困境。

第二天,当同学安宁来医院看望父亲时,他谈起了自己承包荒山植树造林和养殖的经历。这如同一粒种子,悄然在崔珂的心田生根发芽了。一个宏大的想法开始在他的脑海中酝酿。他立即找到村干部,满怀激情地提出要承包那500亩荒山进行植树造林的构想。这样,既能解决哥哥树苗滞销的现状,最主要的是能绿化500多亩荒山野岭,造福于家乡和乡亲们;村干部听后大为惊叹和赞赏,立即向镇政府报告,镇政府也同意承包,期限为40年,每年租金仅需2200元。

第三天,镇政府对此事高度重视,号召全镇村民义务出工,共同参与到这场声势浩大的植树造林工程中。临时修建的道路蜿蜒而上,农用车和推土机轰鸣作响。由于是春季,沙尘满天飞舞,狂风不停地呼啸,但这并未阻挡崔珂和乡亲们的劳动热情与决心。他们迎着风沙,顶着烈日,一起拉线、挖坑、浇水、填土。

第四天,崔珂更是身先士卒,他挥舞着铁锹,汗水湿透了衣背,手上打起了血泡,但他毫不在意。乡亲们也被他的创业精神所感染和鼓舞,纷纷加快了手中的动作。他们互相协作,默契配合,尽心尽力,将一棵棵松树苗栽入土中。仅用5天的时间,那原本荒芜的山丘便被满山遍野的松树苗所覆盖。

第五天,崔珂的事迹在通渭县迅速传开,成为一段佳话。2018年4月5日,《定西日报》以《退伍老兵返乡绿化家乡》为题,详细报道了他退伍返乡后带领乡亲们植树造林的感人故事。他的坚韧不拔和勇于担当精神深深地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六年多的时光匆匆流逝,如今那片曾经荒芜的山丘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满山遍野的松树郁郁葱葱,挺拔而立,茁壮成长,像无数个严阵以待的战士,正接受乡亲们的检阅;有的已经长到了两米多高。它们如同崔珂坚毅隐韧精神的化身,静静地守护着故乡这片土地。每当微风吹过,那沙沙的树叶声似乎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坚持与梦想的故事。而崔珂也从一个普通的打工者成长为一名受人尊敬的植树造林带头人,他的故事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于绿化家乡,保护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中。

 

艺术路

 

崔珂,1978年出生于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一个被誉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华诗词之乡”的地方。翻开通渭县历史,群星璀璨,东汉时期著名的“夫妻诗人”秦嘉、徐淑就是通渭人;而明代工部尚书赵荣,四川按察使牛树梅,清代“陇右真儒”李学界,开封知府王瓒等历史名人皆为通渭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深刻、深远的影响。崔珂的话语中,流露出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与自豪。

崔珂回忆起自己的艺术之路:小学四年级的一次美术课上,他用铅笔临摹达芬奇的头像,被老师当场表扬,说他画得非常好,很有美术天赋。那次表扬,如同一粒种子,深深种在了他幼小的心田,激发了他对书法美术的热爱与追求。上初中时,他所在的学校共有16位老师,其中竟然有8位是省书协或省美协的会员,这样的环境无疑为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艺术熏陶;而他的哥哥,更是甘肃省美协会员和中国美协会员,这样的家庭背景,无疑又为他的艺术之路铺设了坚固的基石。

崔珂说,他从小就喜欢写写画画,尽管小时候家境贫寒,买不起笔墨纸砚,但他从未放弃过对艺术的追求。放羊时,他经常拿着石块或树枝在地上写字画画,将大自然作为他的画布,将多姿多彩的生活作为他灵感源泉。到部队后,他更是经常被指导员安排办黑板报、抄笔记、布置舞台等任务,他的才华与努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与赞赏。

退伍后的25年里,崔珂经历了无数次的坎坷与波折。打工期间,他省吃俭用,精打细算,购买纸墨,有时为了艺术甚至熬夜影响到第二天的工作,好几次被老板“炒鱿鱼”。但他从未放弃过对艺术的追求,心中始终燃烧着艺术的熊熊火焰,那火焰照亮了他的创业之路,艺术之路,也照亮了他的人生。

功夫不负有心人!近年来,崔珂的书法与篆刻作品频频亮相于省、市、区各级展览,赢得了广泛的认可与赞誉。其篆刻佳作《印屏》成功入选了云南省“首届小型艺术作品展”之书法作品展,展现了其深厚的篆刻功底与艺术造诣。而书法作品《金石·黄庭联》更是脱颖而出,入选了“首届中国爨体书法临创作品展”,彰显了崔珂在书法艺术领域的非凡才华。

不仅如此,崔珂的陶瓷艺术作品同样令人瞩目。作品《梯田印象》《滇池壶韵》《紫陶三乡瓶》相继入选由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陶瓷艺术作品展”,以其独特的创意与精湛的技艺,赢得了业界人士的高度评价。

凭借他不懈的努力与卓越的成就,崔珂于2022年荣幸地加入了云南省书法家协会。今年,他即将成为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再次证明了他在艺术创作上的全面才华与不懈追求。崔珂的艺术之路,无疑是一条充满汗水与勇毅前行的奋斗之路,也是一条且走且收获的荣耀之路。

如今的崔珂,仿佛一位遁入艺术深海的隐士,整天将自己关在充满墨香与创意的工作室里,刻苦钻研,潜心创作,与世无争。他的世界是书法、篆刻、国画、陶瓷等艺术相融的广阔海洋,每一滴墨汁、每一道刻痕、每一笔挥洒、每一寸陶片,都是他心灵的航标,引领着他在艺术之海中遨游。在这艺术的海洋里,崔珂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宁静与满足。他不再为世俗的纷扰所动,不再为名利所累,他只想在这艺术的殿堂里,尽情地挥洒自己的才情与热情,将每一个瞬间都定格为人间的美好,定格成岁月里的永恒。

他的生活虽然简单,但却充满了无限的乐趣与意义。他用自己的双手与心灵,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艺术奇迹,让这个世界因为他的存在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这就是崔珂,一个真正的青年艺术家,一个与世无争的隐士,一个用艺术书写人生传奇的人。

 

作者简介:

王永德: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人,曾在边防部队服役多年,现居云南昆明市;有散文、诗歌作品刊于《西藏日报》和“作家网”等诸多文学平台。

 

本文由史映红推荐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