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兄如师,亦亲亦友
——怀念军旅作家耿耿
桑农/文
在部队大院,战友们经常看到一位戴眼镜、穿胶鞋、脑门儿亮亮的文职干部,他就是政治部创作室作家耿耿,我尊称他:“耿老师。”我和他认识主要是通过一位天津籍女战友,听女战友说耿老师的父亲曾经也是军人,在执行任务中牺牲了,耿老师跟着妈妈长大,上学后耿老师随妈妈姓耿。
我在上海上学时,因为我是典型的北方人,初到上海,那里的气候和环境一时半会儿不好适应。一天下午下课后,我看到校院路旁的大树下站着一位戴眼镜的文职干部,远处看似曾相识,走近看,原来是耿老师。耿老师笑眯眯地看着我说:“大学生,跟着我到家里吃晚饭吧,我已经和你们学员队长帮你请过假了,我爱人正在家里包饺子呢!”于是我和天津籍女战友,也是我的女同学一起去了耿老师家。耿老师家在我所就读院校的东院,那里是教职工家属院,那房子是耿老师爱人单位的,耿老师爱人在我所就读院校图书馆做图书管理工作,那时耿老师在北京部队只有一间干部宿舍,他的家主要在上海政治学院,也就是我所就读的学校。到他家后,家里只有他和爱人,女儿在外地上学,很少回家。耿老师爱人在桌前包饺子,女同学进屋后一起过去帮忙,我和耿老师在厨房烧水准备煮饺子。厨房不大,耿老师穿着厨师围裙倚靠在厨房门框那里,我在门外和他聊天,饺子包好了,我和耿老师的水也烧开了,女同学把包好的饺子递给我,我传递给耿老师。耿老师一边煮饺子一边放声高唱:“阿诗玛呀阿诗玛……”耿老师是兄长,也许那歌声是唱给我和女同学的,那时候女同学已经有男朋友了,女同学的男朋友不是我,耿老师不知道女同学有男朋友,我估计他放声高歌,是想用歌声为我和女同学牵线。吃过饭后,耿老师让我俩去看他的书房,那间屋子不大,但是屋里的壁柜和桌子上全是书,壁柜上的书是整齐的,桌子上的书是乱放的。耿老师的爱人说:“他就喜欢书,每次回来,他不是来看我的,而是来看书的,在家里看书,还到我们学校图书馆去看书……”离开耿老师家时,耿老师赠送我和女同学每人两本书,并且叮嘱:“你们是经过高等院校的人了,一定要多读书,别人会随着你所就读的院校高看你们,如果你们不读书,别人高看的目光就会瞬间消失……”
上海学习结束后,我回到了北京,每到周末,耿老师带着我去见他的作家和音乐家战友,耿老师的战友名叫吕澍,他是位中学音乐教师,他的手风琴拉得非常好。吕澍老师的战友阎明是位词作家,那天晚餐期间,吕澍老师拉手风琴,阎明朗诵了他的代表作:“见面问一声,曾经当过兵,彼此就亲热,如同亲弟兄……”随后耿老师趁着酒兴放声高唱:“我要沿着这条细长的小路,跟着我的爱人上战场……”接着吕澍老师用手风琴独奏《马刀舞曲》,耿老师和阎明随着音乐跳起了舞蹈……那天晚上,三位老师喝多了,我也陶醉在了美妙的诗歌和音乐之中。从那以后,耿老师多次带着我去见吕澍和阎明老师,在路上,他给我讲郭兵役,刘亚洲等他身边的军旅作家……到了吕澍老师家后,吕澍老师给我讲述音乐创作理论基础知识,并且还帮助我提高手风琴演奏技巧……阎明老师为我讲解歌词创作基本要素,通过和他们深入接触,我的歌曲创作、歌词写作和文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为我以后考取解放军艺术学院奠定了扎实基础。
我从部队转业到北京市朝阳区文联工作后,我经常给耿老师寄我们单位的《芳草地》报纸和我自己的散文集,偶尔我们也通电话。和耿老师通话时,他总是说:“你终于喜欢写作了,你是桑干河畔长大的,你有生活基础,你能写出好作品的;另外一定要多读书,读书一定要一边读一边思考,作家读书要带着学习的态度去读,一定要仔细看名家的叙事方式和语句结构……”
由于工作忙,我近两年没有和耿老师联系,一次我打他手机,他没有接,往家打话也没有人接,我想耿老师可能外出了。一天,我在作群里忽然看到了耿老师穿军装的照片,那照片的底色是黑的,当时我想怎么会是黑底色呢?人去世了,后人才会把底色专门调成黑色的,难道耿老师不在啦?我仔细看照片下面的小字,不由得惊讶:“啊!耿老师已于2020年4月去世啦。”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耿老师带着他那美好的读书和写作梦永久地离开了我们,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爱书的精神和给予我如兄如师般的关心和帮助。
作者简介:桑农(笔名),即桑干河畔的农民,山野村夫,果园居士,十八岁入伍,三十八岁转业,军旅生涯二十年,曾就读空军政治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现工作于北京市朝阳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要负责文学创作协会工作,现为北京作家协会会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