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往昔不是云烟

往昔不是云烟

 

作者:宇腾

 

 

我这个人,有很多短板,但如果仔细找,也能发现若干长处。就我自己来说,我最看重的,当属擅长写作。

当然,"擅长写作"也是相对而言。毕竟我一没有那么强的实力成为一名作家,二不曾通过写作挣过哪怕一分钱的稿酬。以前没有,以后估计也没什么希望。

尽管这也没有,那也没有,然而擅长写作依然不失为我手中的一件利器。在怅然若失的十七岁那年,我用力一挥,虽属无意,却硬生生地把我头顶那片灰暗的天空划开了一个口子。一道曙光照射进来,我沿着这道光向前走,一直向前走,于是误打误撞进入了另一个关卡。我握紧了手中的剑,从此开启了完全不同的人生模式。

至于我用这把剑做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后面自会重点讲述。在这之前,我想先说说我是如何得到这把剑的。

 

二  

 

1987年,我到了读“育红班”(幼儿园)的年纪,那时候村庄小学的条件比较差,一个老师同时教语文数学,同时教好几个年级。直到今天,我依然很清晰的记的一个场景:老师给我们讲过“a,o,e”之后让我们自己练习,他走出去给外间教室三年级的学生继续讲课。我趴在桌子上写了一遍又一遍,但就是写不好看。我心里急,怕老师回来熊人,当时也不知道脑子怎么想的,(因为我的座位在门边)站起来,伸手就把里屋和外屋的门掩上了。——虽然那时候我还没学过“掩耳盗铃”的成语,但是我已经用实际行动来诠释这个故事了……

我刚上学就这么的缺心眼儿,也是没谁了。不过一年级第一次期中考试,我考了两个85分,全班十二个人,我名列第二。公布成绩的那一刻,我还有点不敢相信,但是心里很高兴,拿着奖状美滋滋地回家了。爸妈也很高兴,奖励了我一个手工缝制的新书包。35年过去了,我到现在都还清晰地记得那个书包的模样。

按说从此我就可以被贴上“好学生”的标签了吧?常规剧情肯定是这样的,但我这个人偏不按套路出牌。也不知道那个下半学期我都干啥了,期末考试居然考了个第八,也就是倒数第五。这是从天上掉到地下了,差距也忒大了!我记得发成绩的那天傍晚,老爸干完活儿回到家,吃了两口西瓜,问我考得怎么样?我怯懦的回了个:第八。老爸听了很震惊,作势就要动手揍我。不管是真揍还是只打算吓唬我,反正我害怕得不行,也惭愧得很,一溜烟儿就跑到村外的地里,躲起来了。直到天黑了,老妈来找我,才敢回家。

后面的事没印象了。反正我知耻而后勇,到了一年级下学期和二年级,我忘了考没考过第一名,但前三名是没跑了。我逐步确定了自己“好学生”的身份。

到了三年级,我们需要去邻村“中心小学”念书。我特别喜欢那个语文老师。虽然她只是一名民办教师,但是讲课生动,有意思,水平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此我就非常喜欢上语文课。

每周的语文会有两节作文课。刚开始接触作文,同学们都不会写,语文老师有个妙招:每次把作文题目写在黑板上,她都会拿出她的往届的得意弟子的作文本,给我们读几篇范文。别说,这个方法还是很有效的,刚才我还空空如也的脑袋,瞬间受到了启发。我仿照他们,但不抄袭,总能构思出和别人不一样的内容。

每次作文课,老师就坐在讲台上看着我们写。谁先写完了,就去讲台找她批阅。无论是写作速度还是完成质量,我比较有优势,每次都是前几名。看着老师给出的肯定的评语,我心里很欢喜。

课堂上没能及时完成作文的同学,课后写完自己交到办公室。平时都是语文老师给他们批改,但如果老师特别忙,她就会把我们几个语文成绩和作文水平都比较好的学生叫到办公室,每人发一支红笔,帮她批改作文。

我特别喜欢干这个活儿。一方面可以满足自己小小的虚荣心,另一方面这其实是个“采纳百家之长”的机会。人家写得慢,不代表水平一定差,反而有的时候是“慢工出细活儿”。看了那些文字特别美、内容特别出彩的作文,我就在心里琢磨自己的差距在哪里。而看了那些写得一塌糊涂,甚至不知所云的作文,我又在心里默默提醒自己一定注意躲开这些“坑”。——看得多了,写得多了,我的作文水平无形之中其实已经提高了一大截。

然后1993年来了,我订购的《童话大王》来了。那一年,除了对我影响特别大的12期《童话大王》,我还看了《故事大王》《少年文艺》,以及各种“优秀作文选”。不知不觉中,我的阅读量就上来了。也正是在那个时候,我爱上了阅读。阅读让我学会思考。阅读为我打开一扇窗。

94年,我小升初。那个时候还没有“九年义务教育”这个词儿。初中学校得自己考,而不是“按片分”。那时候全班28个人,我一直稳定在前三名,成绩可以,但我还是不那么自信,填报志愿的时候,我没有选第一档的“一中”,而是选了“六中”。

本来这也没啥,但是老爸觉得应该报考一中,因为我叔叔在是那里高中部的老师,并且很有威望,我如果去一中上学,家人比较放心。而且班上其他几个学习成绩好的人都报考一中,我成绩不比他们差,为什么不报考一中呢?

这样想,也是有道理的。那就改志愿吧。但是改完志愿,考试的时候,出问题了。我的语文倒是发挥挺好,100分的题考了90,但是平时不差的数学,我却在考试时“晕场”了。不知道是紧张还是别的什么原因,脑子一阵迷迷登登,答题时写得乱七八糟。下了考场,其实我就很担心,但已经这样了,只能等结果。

结果出来,我差10分不到一中的录取线,多出了六中的分数线10分左右。——唉,看来我当初的第一选择才是明智的。这个时候肯定没办法再次改志愿了,只能花钱上一中。

 

 

以我的成绩,去了六中,我是中上游;但是现在我在一中,只能是中下游水平。后来每次一想起这些,我肠子都能悔青。很多时候,“起点决定终点”,一个好的起点能给人足够的自信,而以“自费生”的身份跨进一中的校门,除了“自卑”,我还能有个啥?

我可以像小学考砸了那次一样,“知耻而后勇”啊!——我也想,但是“勇不动”啊!县城里的小学,尤其是实验小学的学生实在是太猛了!我们这些“村儿里”来的孩子根本就没能力和人家竞争。水平根本就不是一个层次,好吧?

那时候,我们严格按照成绩排座位。前三排中间,“学霸区”;后三排,“学渣区”。后三排的学生压根没资格和前三排说话!人家懒得理你!——不用想,我的入学成绩肯定是“学渣区”,虽然初一期中考试我的语文成绩是全班第14名,但是别的科目实在太不给力,全班70多个人,我的总成绩五十多名。

初一初二的时候我也在认真学习,但是基础不行,成绩没什么起色,一直维持在这个档次,没往下沉,也上不去。

初二下半学期发生了一件事:为了赶教学进度,学校让我们去借初三的各科课本。我没地方借。那时候又不像现在可以网购,所以不止我一个人,当时后三排没有几个人有课本。——借不到怎么办呢?学校根本不管。老师在上面讲课,我只能在下面瞪着眼干听,我又不是那种特别有天分的孩子,干听能听会多少?时间不长,我的数学和物理就什么都听不懂了。课后作业,以前我还能独立完成,现在也只能抄了。

这里要说一下我的语文成绩。初一期中考试惊艳了一次之后,我忘了后来维持在一个什么水平了,我只能说我的语文成绩一直都不差,妥妥的优势科目,可以提高我的班级名次的那种。就在我的数学和物理一蹶不振之时,在没有课本的那么艰难的情况下,我的语文成绩依然经受住了考验,没有滑落。

1995年12月,我邂逅了我的老朋友《童话大王》,此后我们继续维系了两年八个月的坚不可摧的友谊。每个月,我为他花钱,他“罩着”我的作文,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的写作能力。那时候我开始在班里写打油诗,水平怎么样先不说,反正后三排的很多同学都爱看。他们投给我的佩服的眼神让我沾沾自喜。

然而这些对于我的中考是没有什么帮助的。——我考的那点可怜的分数,哪个高中都不可能要我。我才16岁,怎么办呢?去六中复读吧。如果复读一年,能考上四中(县城唯二的高中里面那个差的。一中根本不用想,无论复读几年,我都考不上)就去读高中,否则就找个中专好了。

 

 

我闺女的初中数学老师总是跟她们讲:“一定要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将来才能找一份坐在办公室,吹着空调,翘着二郎腿,喝着茶水的工作”,如果她知道了她的优秀学生的爸爸,一个曾经有着“小升初,没考上;考高中,考不上;去复读,‘副班长’”的光荣历史的人,如今也从事着“坐在办公室,吹着空调,翘着二郎腿,喝着茶水”的工作,会作何感想?

当然,这其中的过程也是充满曲折,一言难尽。

咱继续往下说。

其实在复读班,我也不是每次都考倒数第一(“副班长”指的是倒数第一,足球用语),因为有一个人经常和我“竞争”。我俩是“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比赛着抢这个别人都不会要的“宝座”。惺惺相惜,我俩还成了朋友……不是我不想学习,在复读班不学习怎么可能?但是能力有限,只能考那一点点分数,咱也没办法不是?

1997年9月,世界杯预选赛,国足输给了伊朗。作为球迷的我,很难过。难过的时候,我写了很长的一篇文章来记录这件事和我的心情。现在想来,那篇文章是啰哩啰嗦的,眉毛胡子一把抓,想到什么写什么,布局上存在不少问题;但是贵在感情真挚,而且有一定的文采(毕竟读了那么多《童话大王》,我的作文水平可不是白给的)。

这应该是我写的第一篇有别于作文的“文章”。我把它寄给了一家出版社。本来没报什么希望,但是我居然收到了回信。——不是采纳稿件予以发表,而是在肯定我的文章具备一定的水平之余,让我花几十块钱加入会员,以后投稿的时候,编辑老师会给予指导,可以提高写作水平。几十块钱不算啥,我心动了。

交了钱之后,我就写稿吧。但是实在没什么素材可写,我就把之前写的那些打油诗挑选了一些自己满意的寄了出去。编辑老师倒是认真的写了评语,但是折腾来折腾去,最终也没能把我写的东西变成铅字。渐渐的我也就失去兴趣了。当时的我还不知道,这次比较失败的经历,对于我,其实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第二次中考的时间到了。也是上天终于可怜我了,平时我几乎什么都不会做的数学试卷,这次竟然会做第一道大题!最终我狂砍50多分(满分120),以多出录取线30分的成绩,顺利考入四中。那时的我,还为我的数学成绩感到欣慰,却不知那却是我初高中数学最后的“高光时刻”……

 

 

1998年9月,我去到离家几十公里的夏津第四中学的所在地——苏留庄镇读高中。

去学校报道的第一天,我就很失望:这学校也太破了吧!学生宿舍居然要三个人挤两张床,中午伙食也很差,馒头没加玉米面,竟然是黄的。哎哟!……但是有什么办法呢?已经走到这一步了。就这条件,很多人想来,(没考上)还得“自费”呢!  

这一年,我十七岁。

我现在站着的这个地方,食宿条件是苦的,教学环境是差的,考大学是无望的,混天度日是可以想见的,我的内心是彷徨苦闷的。

这个时候,我想起来手中还有一把利剑。我要砍砍砍,我要挥挥挥!虽然我的剑招可能还没办法弄出多大的动静,但是我可以排解情绪、发泄苦闷!

于是我写下了《人生之路》。

我在好几篇文章中提到过我写下了55字的《人生之路》,公开发表出来的字数确实是这些。不过我一开始写的稿子却并不是这个样子的。我写了很多心中的郁闷情绪,边写边开导自己。文章的最后,我为自己加油打气,写下了——

“人生是一个谜,不曾亲身经历过,永远不会懂得其中真谛。那么,该出手时就出手吧。风风火火,把这渺茫的人生路——去闯!”

写完之后,正好看到广西宜州一个叫韦焕刚的老师在为他的《首届全国校园语花集》征集作品。由于有限定字数的要求,我就截取了我的文章的最后一段投递出去。结果,居然真的发表了。

其实,在这则短文发表之际,我的写作水平已在班里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刚开学的前几周,语文老师点评的优秀作文名单,每次都有我的名字。这个是非常厉害的。忘了是哪位同学开始戏称我为“文豪”。不巧被别的同学听到了,他觉得这个绰号有创意,然后就小范围传播开了。这也是大家善意的玩笑,是对我的作文水平的一种认可。我心里美滋滋,但还得装得很谦虚。真是答应不是,不答应也不是,索性就由他们去了。

这时候班里组织了一次演讲活动。别的同学基本都是找文章朗读。我别出心裁,带着我的数百字的《人生之路》上台朗诵。我读的时候就听到有人在下面小声嘀咕:这篇稿子是他自己写的,听说还发表了呢。等我读完走下讲台时,我听到了热烈的掌声,并且持续了好长时间。掌声刚落,班主任就说:“朗读完的同学把演讲稿都收好。”这不就是在夸我的演讲稿写得好吗?哈哈!那一刻,我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为了更进一步证明自己的实力,我的写作热情空前高涨。我摒弃了以前写的幼稚的打油诗,想写一些正儿八经的文章。几经尝试,我的一篇有着真实情感的文章在某个杂志社发表了。不过更多的时候,我缺少素材,凭空“创作”的东西,总是不尽如人意。写作投稿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很多,收获却几乎没有了。在这种情况下,我意识到“此路不通”,也就不再痴迷于此了。

 

 

一开始,两篇文章的发表并没有给我的生活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改观。我还是那个我。语文课认真听讲,英语和政史地生循规蹈矩,数理化浑浑噩噩。但我不知道的是:我的这番折腾,却“硬生生地把我头顶那片灰暗的天空划出了一个口子。一道曙光照射进来。”——只不过由于中途被什么东西遮挡,它进入我的生活的时间发生了延迟。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后,班长开始分发被学校扣押了好几个月的“普通书信”。这里我解释一下:“普通书信”就是当时贴最低价位邮票的信件。与之对应的是“挂号信”,贴高价邮票,投递速度快。学校为什么要扣押信件呢?美其名曰“减少外界干扰,一心扑到学习上”。 政教处除了挂号信不敢扣,怕耽误了重要的事,担不起责任,任何学生收到的普通信件一律扣押,到学期末统一发放。虽然这样很不人道,很不合理,但是学校就这么做了,你能怎么滴吧?

起初,当大部分同学满是期待地竖着耳朵等着念自己的名字的时候,我完全没在意。我觉得这个事和我无关。但是突然我就被点名了。意外之喜!居然有人给我写信?哈!但我的大脑迅速搜罗了一圈也猜不出谁会用写信的方式和我联系。等拿到信,我更疑惑了:山东莱西?在哪里?谁?——读完来信,我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说起来也简单:当初《全国校园语花集》里面留了每个作者的通讯地址,这是有人找我交“笔友”来了。我很兴奋,也很骄傲。无论怎样,我这是凭自己的文采交到的“笔友”,本事不小哟!这件事虽然我自己很低调,但是架不住身边同学的起哄和“大喇叭”,我再一次成了班里的焦点。

“penfriend”,那几年特别流行这个。没想到我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好多人表示羡慕嫉妒。虽然他们没办法像我一样写文章找笔友,但是他们可以在《语文报》登“交友启事”。高一下学期,班里掀起了一股“笔友热”。不过大部分人就是图个新鲜好玩,写着写着,没什么好写的,没意思了,彼此也就不再联系。这股由我引发的风潮来得快,去得也快。

但是对于交笔友这件事,我和他们不一样,我是特别认真对待的。我是班里第一个给笔友写信的,也是唯一一个直到高中毕业时还在给笔友写信的。

为什么我会这么执着于这件事呢?说白了还不是因为我的高中生活太无聊了嘛!这封信就是一道光,照亮了我灰暗的生活。以前我靠写作投稿抒发情绪,现在来了一个欣赏我的文采,愿意了解我,倾听我的女孩子,你说我能不受宠若惊,能不甘愿为之赴汤蹈火吗?那时候,生活里的我是内向、自卑的;而文字世界里的我,却是骄傲、自信的。这种可以展现我的厉害的一面的机会来到我面前,我怎么可能不好好珍惜?

寒假里,我认认真真的给这位山东莱西的苏晓筠同学写了回信,我展现了自己优美的文笔,坦诚了真实的自己。我把通讯地址改成了我舅舅的工厂,这样每个月放假我可以收到回信,不存在再次被学校扣押的风险。我很快收到回信,晓筠说给我写了信两个月未见回复,本来都不当回事了,没想到竟真的收到了回信。她很高兴,愿意结交我这个远方的朋友。

因为一个月我们只能通一次信,所以每次写的时候,我都用心对待,挖空心思地制造话题,使出浑身解数把内容写得又多又好,让晓筠喜欢读,读了还想读,不由自主的就期盼下封信能够早日到来。

晓筠呢?她是个妥妥的学霸,数学英语成绩贼棒,语文也很好,书写漂亮,文采飞扬。每次看她写的信,我都是面带微笑,特别的享受。就这样,我们谈论写作、文学、各自的学习和生活,越聊越投机,越聊越热乎。后来我们互寄了照片,彼此更加熟悉,成了无话不谈的,可以倾诉最隐秘的情感的知心友人。

 

 

2001年7月,我高考结束。不用想,我肯定什么学校也考不上。语文成绩114,这是我平时的水平;英语和政史竟然都没及格,80分上下,关键时刻掉链子,我对自己不满意;最让我生气的是我的数学,平时总维持在二三十分,高考的时候竟然只考了个9分!——是的,个位数,你没看错,我也没写错……

我找谁说理去?我还在考场上“认真”的给选择题“相面”,看看哪个长得更像标准答案。结果,我费了那么大气力,却只对了一道题(另外蒙对了一道4分的答案为“0”或者“1”的填空题)!你说,你们对得住我吗?我后悔啊!早知道这样,我还不如都选C呢!——唉,不过这不是考英语,全选C也不一定对得更多,全选B?还是D?……

没有公立大学录取我,最后我去了民办院校山东民进中西医进修学院。在那里,我和晓筠终于可以畅通无阻的写信了,我们的联系一直都没有断。而这一年,晓筠迎来了她的高三毕业季。她们的紧张程度肯定和我那时候不可同日而语。不过压力越大越需要精神慰藉。而去了“民进”的我,也不再浑浑噩噩。为了可以顺利拿到学历文凭的专科证书,我在非常努力地学习。我们互相鼓励,互相打气,一直保持着一定的通信频率。

而且我们宿舍装了电话,我把号码给了晓筠,我们听到了彼此的声音。一旦有合适的机会,我们就会亲热的聊天。那种相处模式,那种感觉,我们虽是笔友,却也像多年的老同学。我们好比形和影,谁也离不开谁。无论自己说什么,做什么,在对方眼里都是极好的。

但是晓筠高考结束后的那个夏天,我突然就失去了她的消息,两个月的时间,我寄出去的信都石沉大海,我一直没能收到她的回信。那个时候,我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绝望和无助。我惊慌失措,我心痛难忍。为什么?这是为什么?难道晓筠真的就这样毫无征兆地在我的人生里消失了吗?她怎么了?我怎么了?……

我难过了一个暑假,但等我开学回到济南时,晓筠的信却姗姗来迟。她告诉我:她高考发挥失常,没能如愿考上本科,她特别痛苦,几乎把自己与外界隔绝了。不想复读,最终去了潍坊学院读大专,在经管系学会计专业。再次读到晓筠写来的信,我死灰复燃,激动得想死的心都有!——哦,不不,晓筠来信了,我可不能死!我得好好的!我要给她写信!

我写的那封信哟!我把积攒了太久的难过和委屈一股脑儿倾诉了出来。有一种炙热的情感冲击着我,让我没有了以往的含蓄,字里行间表达的牵挂和思念已经严重超越“友情”的范畴了。我知道这封信肯定会触碰晓筠特别柔软的内心,我们的感情会因此而升温,还是会降至冰点呢?我已经顾不上后果了。我要勇于表达最真实的情感!……

很快,我收到了晓筠的回信。这是一封判决书啊!我心里砰砰直跳。我用颤抖的手撕开了信封,又紧张又期待地读了几行。——哎呀,我的个天!我知道上封信我很“勇”,但我没想到晓筠她人更“勇”!她比我更勇敢,比我更大胆!这妥妥的就是一封告白信啊!她深刻地剖析了自己的内心,她觉得她爱上我了!……

这该死的幸福!这个美好的人儿!——我也爱你啊!可是,可是,我们两情相悦之间却隔了一千里地,隔了一个素未谋面啊!

我反而冷静了下来。我这样的一个人,真的有资格和晓筠这么优秀的人谈情说爱吗?她的家人会同意吗?很多现实的问题我是不可能回避的。我跟晓筠分析了很多。但是晓筠,已经听不进去了。她陷入爱情,无法自拔……

于是,有了“一一二〇•济南见面”。

于是,有了“爱上未曾谋面的人”。

 

 

现在的网友见面,很多都是“见光死”。其实一开始我心里也比较害怕,但是我的晓筠是一个为了爱情可以不顾一切的人,她怎么可能在意我的外貌和身体呢?

——晓筠用行动证明了她对爱情的执着和决心,我肯定不能患得患失了!丘比特之箭击中了我,我怎么可能逃避呢?

我和晓筠真真正正的相爱了。我们煲很长时间的电话粥,电话卡打废了一张又一张;说得再多却总也说不够,每周还要写厚厚的相思信。那时候,我的学习和考证任务很重,平时不得空,我就专门拿出双休日中的一天,去教室给晓筠写信。别人在看书学习,我却在奋笔疾书。每个周末在教室复习的人都会有变化,但是总少不了我的身影。我上午写不完,下午继续干,每次一呆基本就是一整天。每次都写二十页以上的“炸药包”,不写到吃晚饭舍不得停笔。

晓筠也是如此,后来她自我创新,在每周的固定信件之外,还用笔记本随时随地给我写信,写满一本,就邮寄给我。我们班的同学都震惊了:天哪,这是什么神仙爱情?每周二十页的情书?都写啥!——什么?何宇飞收到了一“本”情书!情书还可以“本”做量词?没听过!

没办法,实力太强想不出名都难。很快,就有同学找我代写情书了。第一次,我不好推脱,洋洋洒洒,极致发挥,居然真就让他表白成功了!我这个同学很服气,又跑来找我代笔。我意识到这个事不能继续了:这是他谈恋爱还是我谈恋爱?!这种事叫助纣为虐!——他也不好强人所难,终于不再有下文。

 

 

2003年发生了很多事。

正月十二,晓筠来到了我的家乡,——夏津县。这件事不仅在我们家,就是在整个家族,整个村子,也是一件大事。其实他们都在观望:如此不般配的两个人,真的有可能修成正果吗?

沉浸在爱情之中的我们,根本不会在意这些,我们知道前方不会是一片坦途,但是爱情是如此美好,我们必须享受当下。至于未来,我们当然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晓筠到达的当天,我做了一件糗事。电视节目没啥好看的,我提议看电影。打开VCD,我就把《黑客帝国》的碟片放了进去。看了大约二十分钟,晓筠一脸懵:这看的是个啥?难道不是应该看爱情片吗?——唉,我真是个大直男!关键时刻情商咋就这么低呢?其实吧,我那时候因为刚刚接触这部科幻神作不久,内心满满的崇拜,我是想着把最好的东西都给晓筠,给我最心爱的人!可惜啊,直到今天,晓筠和我闺女都时不时拿这件事来揶揄我……

正月十六,我们坐车回学校,我在济南车站把晓筠送上去潍坊的客车。晓筠后来说那天看着我变了个人似的,她感觉我对她突然格外冷淡。怎么可能呢?分别在即,我心里痛苦极了,大脑一片空白,我说不出话,脸上做不出表情……我甚至想跟着晓筠一起坐车,陪她去潍坊……

然而怎么可能呢?我只能看着她一点点消失在我的视野……

相见时难别亦难……

其实在02年底,在我们初次见面后,仅仅隔了两个星期,晓筠又耐不住相思之苦跑到济南找我来了。但由于我们学校是军事化管理,进出校门,还有别的一些事都很麻烦,所以我们商定了以后都我去潍坊找她,至少一个月一次。——以后,就是晓筠目送我坐车了。但是不管谁送谁,每次分别的感受都一样:难受,想哭。想跟着对方走,想每分每秒都腻在一起,不分开……

异地恋好难。但是再难,我们都要坚持,就算是咬着牙,流着泪,我们也要到达幸福的终点站!

潍坊这座城市我并不熟悉,但是我对潍坊却有特别的好感。潍坊学院附近的街道见证了太多我们手牵手一起走的幸福身影。在潍坊,我们拥有了彼此,品尝了爱情里最诱人的滋味。

感谢潍坊,感谢潍坊学院!

 

 

2004年,我在我们县医院实习,晓筠还在潍坊学院,一有机会,我还是屁颠颠地跑去看她。3月份,有个特别兴奋的事——我们配备了手机,开启了随时随地打字聊天话相思的模式。

一句话总结:幸福大了。

那时候的手机资费忒贵,接打电话双向收费,打长途我们可受不了,我们有座机,有电话卡。我们主要用手机来发短信。一条短信限定字数70个字,每条1毛钱。但是移动推出的“动感地带”实在是太人性化了。短信包月,你就可着劲儿地聊吧!

书信自然而然就写得少了。不过我们每天一有时间就敲击出十几二十几条短消息,而且每条消息的字数都发挥到极致,接近或者正好等于70字,每天的文字书写量,其实比写信也少不了多少。

我们的9键拼音打字就是那时候练出来的。没有双拼和智能联想,摸着凸出的按键,百分百可以实现“盲打”,无论打什么字,存在错误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然后时间来到了05年。实话讲这是个糟心的年份,在《七年窥人生》中我比较详细地写过这一年。在此只做补充。其实那时候我已经有了写作之才,但是人比较木纳,不善言语表达,而且我的左侧肢体轻微残疾,身体状况在那里摆着。我的岳母实在是看不出我到底什么地方吸引了她的宝贝闺女,以至于会让她这样为之疯狂。但是晓筠为了爱情啥都顾不上了,我的岳母虽然不甘心,但却也只能看着我们继续发展,只希望有一天女儿可以自己回头是岸。

不过自从晓筠一意孤行来到夏津,我们的生活堪比蜜甜。莫说回头,她只恨不能一步跨进我们的婚姻殿堂。

2006年,我结束糟糕的待业状态,晓筠也不再给人打工看人家脸色,我们开了家具店,自己当老板。生活和工作越来越好,晓筠和家人的关系也逐渐缓和。

2007年,我们有了电脑。26岁的我,是个电脑盲。其实在高中和大学里我是有机会学“微机”的,但是我都故意错过了。因为一想到如果我在教室学习时只能单手操作电脑,可能会迎接多少异样的目光,可能得面临多大的难度,我就怵得慌。因此我一再逃避。

这次,有了自己的电脑,我心里是痒的。我暗下决心不管有多难我一定要学会操作。我从开关机和使用鼠标学起,虽然我身体不好,但我脑子不笨,甚至还挺聪明,悟性高,学东西快。很快基本操作就不再话下了。这时候我开通了博客,我要看郑渊洁的文章,我也想在网上写文章!

必须承认,打字对于我是有难度的。单手操作,实在有诸多不便,但是在家里没人笑话我,我可以慢慢练习。我做到了,我打字越来越熟练,速度越来越快,准确率很高。当然我不可能学会“盲打”,这不是九宫格,不借助眼睛,我没办法用一只手覆盖整个键盘。

从我在博客敲出第一篇文章,到2012年改为用手机写作,前前后后,我差不多用键盘打了十万字。这些,为我以后熟练操作电脑,机考中级会计实务顺利通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8年是大丰收的一年。

对于我来说,除了我降生在这个世界的1981年,没有哪一年会比2008年更重要。

这一年,岳母终于对我和晓筠的婚事点头。2月27日,我们登记结婚(《永远只为这一天》);5月1日,我们举行了结婚典礼(《一生只为这一天》)。

这是幸福终点站吗?不,这是幸福驿站。我和亲爱的晓筠走过了三年笔友,六年恋爱,终于走进了神圣的婚姻殿堂。稍作停留,我们再出发。

下一站:生个漂亮的女儿,取名叫甜甜。甜甜的爱恋,甜甜的家,甜甜的味道永伴你我她。

 

十一

 

我们甜甜的爱情故事圆满了。

其实,我的心里清楚得很:原本我的人生轨迹应该是——经媒妁之言,找个和我情况相仿的女孩子,只要彼此不讨厌,就结婚生子,过完普普通通的一生。

然而,真实的情况却是——我拥有着被人津津乐道的传奇爱情。

我要感谢带给我极限好运和巨大幸福的写作之剑!

毕竟,故事的缘起是它。

 

十二

 

说完了。

是终于,彻底,说完了。

从小到大,我听过太多充满不屑甚至质疑的问话:你写这么多有用吗?你的写作水平再厉害又能怎么样?你挣过稿酬吗?你写的书能出版吗?你能成为作家吗?

今天,我用了一万多字来回答这个问题。

写作可以创造奇迹。

对于我来说,这一点儿也不夸张吧?

 

作者简介:宇腾,本名李建儒,1981年7月出生,山东夏津人。会计师。现就职于夏津某企业。闲暇时爱好读书写作,擅长用文字记录生活,已累计写作十余万字。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