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歌乐听涛

歌乐听涛

 

作者/池征遥

 

重庆,歌乐山,两次留下了我的足迹。

 

第一次是1972年秋末,正是一年之中天高云淡,神清气爽的黄金时节。因父亲生病在上海住院,我从拉萨乘飞机出藏到成都,往上海的途中路过重庆。

 

第二次是1980年,还是路过,在探亲返藏时,那是百花盛开,草木葱茏的春季末。

 

这两次都值重庆最佳的旅游旺季,这段时间气温适宜,既不太热也不太冷,非常适合户外活动和观光。去看一眼歌乐山却是我的一个愿望,因为这里有太多的念想,且是一处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主要还是源于父辈,生前给我们讲过江姐与红岩的故事,产生了影响。

 

1.

 

来到重庆,初见歌乐山就有一种神圣的历史厚重感。

 

这座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的历史名山,不仅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著称,更因其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扮演的重要角色而闻名。他见证了无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他们的故事至今仍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

 

在抗战时期,歌乐山曾是陪都重庆的重要区域,许多政要云集于此,商业也异常繁华。

 

这里的白公馆原为四川军阀白驹的郊外别墅,1939年被国民政府军统局买下并改造为监狱,关押了许多革命者,包括江竹筠、许建业等。

 

这里的渣滓洞原为人工开采的小煤窑,1943年被国民政府军统局改为看守所,也是集中关押革命者的重地。

 

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特务在解放前夕对关押在白公馆、渣滓洞的革命者进行了集体大屠杀,造成了300多名革命者的死亡,这一事件震惊了中外,歌乐山也因此成为了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重庆解放后,人民政府在歌乐山为牺牲的革命者修建了烈士公墓和烈士纪念碑。

 

我在这里细细地观看了革命历史遗迹,被先烈们的英勇献身精神所感动,受到了一次触及灵魂、彻及肌理的革命传统教育,永世难忘,常在心头回荡。

 

后来,我经常给子孙讲述这其中的三个故事:

 

一是江姐,即江竹筠,她是歌乐山革命故事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于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中共重庆新市区区委委员,负责学运工作。1948年6月14日,因叛徒出卖在万县被捕,后转押渣滓洞看守所。面对酷刑,她始终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被狱中难友称赞为“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

 

二是许晓轩与姜绮华。许晓轩是小说《红岩》中许云峰、齐晓轩等人物形象的原型。他和姜绮华的婚姻生活只有短短6年,但他们的爱情故事感人至深。许晓轩在狱中写给爱人的家信,展现了革命者对爱情的坚守和对未来的希望。

 

三是张学云与余显容。张学云是四川越西人,于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1月因叛徒出卖被捕,关押于渣滓洞看守所。“11.27”大屠杀时,他试图夺枪未成即挺身堵枪口,壮烈殉难。张学云写给余显容的家信中,透露出对革命的崇高信仰以及对妻子的爱恋。

 

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象征,我希望用这些故事,激励下一代,继承先烈遗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

 

再次来到重庆,登上歌乐山观景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感慨气象万千、风光无限。

 

歌乐山,不愧是名山,其历史背景丰富多彩。

 

它地跨中梁镇和歌乐山镇,属于大巴山系华蓥山脉的分支中梁山。呈东北——西南走向,长22.6千米,宽4.6千米,海拔高度在500~700米之间。主峰云顶峰为沙坪坝区至高点,海拔693米,可目极嘉陵江及市区。

 

有两种传说。一种说法,歌乐山的名字来源大禹治水,他曾在此召众宾歌乐,因此得名。另一种说法,李冰的次子二郎在此制伏了嘉陵江里的孽龙,感动了天官葛萝仙子,奏起仙乐,因此得名。

 

歌乐山在国内算得上是顶级的国家森林公园,以山、水、林、泉、洞、云、雾等组成的自然景观被誉为“山城绿宝石”,素有“天然大氧吧”的美誉,是重庆主城的“四大肺叶”之一。

 

深秋,这里到处是一片红火的景象。我问当地护林人:“这里的枫叶为什么这么红?”她很认真地告诉我:“是因为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稍事片刻,她又告诉我:“它之所以特别红,主要因为秋季气温下降和光照减少,导致叶绿素逐渐降解,而红色和橙色的类胡萝卜素得以显示出来。这一过程是植物为适应秋季环境变化所做出的生理反应,帮助植物存储能量和准备冬眠,所以枫叶的色彩最为丰富和鲜艳。”她还向我讲述了歌乐山的其它自然景观,除了枫叶,还有马尾松林、水杉林、木荷等名贵物种。

 

歌乐山的名胜古迹众多,有飞云桥、金九公馆、烟云亭等。

 

相传大禹治水时与涂山氏相爱在此,涂山氏等待多年未见大禹归来,最终化身为石,被称为“呼归石”。

 

还流传着古人刘国江和徐朝清的爱情故事,刘国江为了方便妻子徐朝清出行,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出了一条石梯,被称为“爱情天梯”。

 

诸多名人在这里留下了诗作,如王尔鉴写下的诗文:“山回清音远,聿谁弄管弦。崖呜风度壑,松韵雨霏天。讵迓吹笙客,俨来御鹤仙。昔曾赓雅调,云顶响流泉。”于右任写下的《浣溪沙·泪桐花》和《小园》。冰心在歌乐山“潜庐”度过的岁月中,创作了《关于女人》《再寄小读者》等文学作品。不仅展现了歌乐山的美景,也反映了历史名人的情感和思想;不仅是自然之美的象征,也是文化和历史的见证。

 

歌乐山,秋天的风景独好。狮峰幽岩、云顶烟云,也都是绝佳景地,游人如织。

 

但最让我迷恋的还是歌乐灵音,风动谷应,涛声渐起,由远及近的悠鸣声。风小则鸣音微弱,风劲则涛声大作,若遇暴风骤雨,则风松齐鸣,水石相击,可谓山呼海啸,堪称大自然最为奇绝的交响乐演奏。置身其中恍若仙境,让人陶醉,顿发感叹:“歌乐听涛名不虚传”。曾经历史的吼声与今日的松涛声浑然一体,无比壮观,乐此涛也。

 

挥别重庆歌乐山,看青山依依,听江水涛涛,仿佛不愿我离去,想着我们还能第三次相见。

 

转眼又过四十年,有幸在文学的路上遇见了重庆人汤圆文学社社长歌乐听涛,他的名字闪耀文坛,我们彼此结下不解之缘。从他的诸多文学作品中更多地知道了重庆、歌乐山与嘉陵江的故事。

 

时又入秋,文学社成员相约来一次重庆采风之行,很遗憾,我因沉疴在身无法前往。但与那令人神往的重庆钟情未了,再次伴我进入了梦乡。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