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精忠报国 风范长存

纪实散文


精忠报国 风范长存

——《血洒淞沪——抗战英烈滕久寿》书序

 

作者:蒙泽敏

 

“昨日午前十时,吴山亲往华北公寓十一号房,慰问滕(久寿)夫人杨佩瑶女士。见其怀抱未满二月之遗腹婴儿,涕泣答云:先夫滕参谋长…在吴淞要塞邓司令振铨部下,任职三年。二月四日上午十时左右日舰轰击吴淞炮台,弹中左膀,随身护兵,请暂退避,烈士愤怒叱曰:我辈军人,负有保国卫民之责,速还炮杀敌,退者立斩。话尤未毕,不幸右腋又中敌弹,轰去右手,炸片洞穿胸腹,炮台虽得保全,氏夫竟粉身以殉。遗体由炮兵用棉絮包裹掩埋。三月中旬,普善山庄蓝十字会,前往寻获,面目如生。现拟择期安葬于永安公墓。家有老母八十一岁,寡妻佩瑶三十岁,长孤肃敏,十八个月,甫能举步,遗腹次子,将界两月,家具衣物,均在淞寓,被日焚毁无余,母寡儿孤,伶仃凄惨,抚养教育,惟盼社会贤达仁慈匡助,生死同感云云……”

2010年4月2日16时,上海市档案馆。滕建松捧着从浩如烟海的档案资料中,好不容易才翻找到的78年前载有祖父滕久寿壮烈牺牲经过的那张泛黄的《申报》,如获至宝!握住一路陪同帮助查找有关祖父资料的陈瑾女士的手,滕建松喜极而泣,泪如雨下!

此时档案馆外,雷鸣电闪,大雨倾盆。冥冥之中,可能是上苍安排,那一天正是滕建松祖父滕久寿将军在吴淞要塞炮台阵地壮烈殉国78周年忌日!

1932年4月10日这天的《申报》第一版新闻《慰问滕烈士遗族纪》,报道了滕久寿阵亡经过、遗体处理、将军遗言,烈士遗孀、遗孤孤苦无依的状况以及社会各界慰问等内容。

滕久寿(1899—1932),字祺之,贵州都江厅(今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人。其父滕子青,任职都江厅,后于当地集资兴学,开化子弟,滕久寿自幼在此启蒙。1913年滕久寿辗转贵阳投考贵州省立模范中学校并被录取,1916年投笔从戎考入贵州讲武学校炮科学习,1919年毕业进入黔军,历任排、连、营、团长等职务。1926年参加第二次东征,后调黄埔军校潮州分校当战术教官。1929年获何应钦举荐到南京训练总监部担任炮兵监员。1930年调上海吴淞要塞司令部任参谋长。

1932年1月28日,淞沪抗战爆发。2月3日,日军向吴淞要塞炮台阵地开炮挑衅,滕久寿奉命指挥炮台官兵向位于吴淞口的日舰发炮还击,击沉一艘,击伤三艘,击落敌机一架。

2月4日清晨,日军猖狂进攻,吴淞全镇几成火海,滕久寿临危受命领司令之职,率领要塞全体官兵,向对我要塞发起疯狂反扑的日军,展开最顽强的阻击战,要塞重地寸土未失。7时40分许,终因兵力悬殊,炮台被摧毁殆尽,到处是一二丈深的炮弹坑,官兵伤亡惨重。滕久寿临危不惧,巍然坚守炮台阵地,指挥炮火奋力还击。又激战约两小时,一枚弹片击中滕久寿的左臂,随身护兵要他暂时退避,滕久寿拔出手枪,说:“我是军人,负有保国卫民之责,速还炮杀敌,后退者枪毙!”话音刚落,他的右腋又被敌弹片击中,整个右手刀切一般被弹片削断,紧接着,又一枚炮弹爆炸,弹片直接穿透他的胸腹,滕久寿当场壮烈牺牲,时年33岁。

在以后20多天的战斗中,每天敌机敌舰都对炮台进行扫射轰炸,要塞守军岿然不动,始终固守阵地,直至3月1日受命撤退为止!

“一·二八”淞沪抗战,中国军队死亡4270余人。淞沪停战后,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亲自书写“血洒淞沪”条幅,以慰英灵,上海《申报》、《新闻报》、《时事新报》等都报道了滕久寿壮烈殉国的事迹。时年24岁的大夏大学教师王遽常,与将军实无一面之缘,但出于爱国热忱,特从报纸上汇集资料,为烈士撰写了《滕将军传》。上海沦陷后,滕将军之妻杨佩瑶生活失去依靠,被迫带着孩子长途跋涉,历尽艰辛,返回数千里外的原籍贵州三都居住,1975年病故。

经海峡两岸抗战研究学者共同考证确认,滕久寿烈士是自“九·一八”事变以来抗日战争中第一位在战场上牺牲的抗战将领。1984年6月26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原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吴淞要塞司令部参谋长滕久寿将军为革命烈士,国家民政部同时向将军次子滕树威发放了革命烈士证书。

2014年9月1日,国家民政部公布第一批300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滕久寿名列第三位。第一位孙铭武,第二位罗伯特·肖特。孙铭武(1889年—1932年),辽宁抚顺人,1916年参加讨袁革命军,1919年改编为东北军陆军第十六师,先后任排长、连长、营长。1924年充任河北昌黎县警察局长,直隶(今河北)临、抚、昌、卢、迁五县警备司令部上校参谋长兼地方保甲团团总。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孙铭武积极动员乡民亲友举旗抗日,打击日本侵略者。1932年1月,成立辽东血盟救国军,迅速发展到一千多人,大家公推孙铭武为总司令。1月19日,孙铭武被汉奸于芷山杀害。罗伯特·肖特(1905年—1932年),美国抗日志士。1930年来华任美国波音飞机公司试飞员兼教练。1931年6月任军政部航空学校飞行教官。1932年2月21日,驾机支援十九路军对日作战。22日驾机与日机搏斗,击落敌长机,因寡不敌众牺牲。罗伯特·肖特是第一个在与日军战斗中捐躯的美国飞行员。

烽火岁月,家国难安。

从1931年到1945年,日本侵略中国,930余座城市先后被占,4200多万难民无家可归。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四万万中国人团结一心,无数战士前赴后继,以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1945年8月15日,是每个中国人永远铭记的日子。这一天,日本天皇宣读《终战诏书》,日本无条件投降!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反抗侵略争取独立的一部史诗,是超越意识形态的民族卫国战争。这场战争的胜利,是3500万中华儿女用生命换来的结果。这段历史我们无法忘却,我们不能忘却,我们不敢忘却!

缅怀先烈,铭记功勋,是炎黄子孙共同的职责。

滕建松系滕树威之子,将军长孙。将军殉国后,烈士遗孀杨佩瑶女士携幼子从上海返回三都居住,以后在历次运动中受到冲击,关于将军生死详情未能告知家人。随着将军遗孀、子女相继去世,孙辈对祖父的生平事迹更是不甚了了。

列宁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自2005年以来,滕建松不断辗转北京、南京、重庆、贵阳等地的档案馆、图书馆,查寻有关祖父壮烈殉国的资料,遗憾收获甚微,特别是最权威的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也记录甚少,且语焉不详。

北海日报记者陈瑾女士,系1986年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2015年名列民政部公布第2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英烈之一的陈蕴瑜将军嫡孙女。陈蕴瑜将军(1900—1938),贵州平坝天龙镇人,与滕久寿1916年双双投笔从戎考入贵州讲武堂二期的同学,1938年徐州会战中,陈蕴瑜率部为掩护会战大军撤退,在安徽砀山与数倍于己的日军精锐殊死血战,壮烈殉国。陈瑾在协助著名抗战英烈滕久寿将军后裔寻找滕将军的有关史料居功至伟。陈瑾从事新闻工作多年,基于对新闻历史的了解,她认真分析后认为,20世纪30年代初,江浙沪一带已发展成为全国报刊的核心地区,单单是上海一地报纸就超过五十家,记者、编辑从业人数全国之最,日发行量超过五万份以上的报纸也全部集中在这座城市。而且,欧美等国际势力云集上海经营多年,上海当时已是誉满全球的“远东第一大都市”,号称“东方巴黎”,国际关注度极高。滕久寿是自“九·一八”事变以来第一位阵亡的国军抗战将领,当年噩耗传来,举国震动,当时全国的报纸特别是江浙沪地区报纸应该做了相应报道。

于是,陈瑾向滕将军后裔建议:从当时上海最著名的几家报纸如《申报》《大公报》《新民晚报》上开始搜索。

堪称“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的《申报》,原名《申江新报》,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1872年4月30日(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上海创刊,1949年5月27日停刊,前后总计经营了77年,历经晚清、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三个时代,共出版27000余期。申报数据库保留原报所有信息的数码全文,包括正文和广告、文字和图表,总计影像超过42万页、全文超过二十亿字。

寻找当年有关滕久寿将军的新闻报道的切入点就从《申报》开始。果然,通过《申报》数据库,一下就穿越到了五光十色、十里洋场的上海滩时代。

没想到,首先查到关于滕将军的第一篇新闻报道,竟然是一则噩耗——《滕久寿遗体运沪》(1932年3月27日《申报》第一版),全文如下:“吴淞要塞阵亡参谋长滕久寿氏遗体,昨由其家属备棺,到淞收敛后,将灵柩用轮运至上海,安葬於霍必兰路永安公墓,在沪贵州同乡,决定呈请中央,抚恤滕氏遗族,并择日举行追悼大会,以慰忠魂云。”

接着,又查到第二篇关于滕久寿将军的报道,1932年4月10日《申报》第一版《慰问滕烈士遗族纪》,紧接着在《申报》上越来越多发现,比如,1932年4月6日第1版刊登《中原织造厂赋赠滕氏家属》,新闻言及慰问时见到滕久寿烈士遗孀,手抱刚出生仅双月的烈士遗腹子,情形甚为凄惨。1932年5月22日第4版刊登《巨款赠给滕久寿遗族》,社会各界表达对抗日守土以身殉国的滕久寿将军崇敬之情,并对烈属进行抚慰。1932年8月20日第4版上刊登《侨胞厚恤滕久寿烈士遗族》,乃是菲律宾侨胞通过中兴银行汇款贰佰元,委托《申报》报社转交滕久寿烈士遗孀,表达海外侨胞对滕久寿抗战殉国的敬重。

在《申报》上寻找有关滕久寿将军的新闻报道中,他们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查到当年的社会名流为纪念滕久寿将军所写的两篇诗文,即是1932年4月5日《申报》增刊笔名“梦苕盦主”撰写《滕将军死事诗》,1932年4月10日《申报》第3版王蘧常撰写的《滕将军传》。两篇诗文皆为作者泣血而就,《滕将军死事诗》片段如下:

一弹再洞将军腰,未死犹能呼杀贼。中军吹折熊虎旌,大星策水光芒傲。孤忠耿耿自千古,耳其事者皆涕泣。将军死国事未毕,老母在堂妇在室。沈沈虎豹今当关,太息褒忠知何日。夜郎天远风云寒,千山万水归亲难。我为此诗表忠烈,毋令志士催心肝。

史笔苍苍,千秋遑遑。缅怀将军,爱国情长。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纵然时代造就英雄,也非毫无魄力之人可以胜任。自幼在北京出生长大工作转眼已逾五旬的滕建松,自2010年3月从京城出发辗转全国各地,致力还原祖父英勇事迹。功夫不负有心人,2024年6月,以其十五载搜集的资料、撰写的文稿为基础,一部以纪念抗战英烈滕久寿生平事迹的文史专辑书稿《血洒淞沪——抗战英烈滕久寿》编撰完成。全书共十部分,近30万字,真实全面地再现滕久寿这位民族英雄短暂辉煌的一生。

将军故里三都县高度重视,慷慨出资,公开出版,以敬慰将军在天之灵!

身处和平时代的我们,享受着无数先烈先辈用生命用鲜血换来的国泰民安,我们时刻需要记住:如今的和平是很多国家仍在渴望的稀有之物,没有强大的祖国何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战争不是敲锣打鼓,不是吹拉弹唱,是要死人的,而且死的是同胞手足,甚至亲生儿女。山河重振,盛世繁华。和平来之不易,我们铭记历史,不是延续仇恨,而是珍惜和平,奋力开创未来!

今天,请不要忘记:曾经,有一个名叫滕久寿的抗战英烈,在20世纪国难当头山河飘摇的抗战年代,用33岁的生命书写了一段惨烈的历史,走出了一段悲壮的血路,为当年弱小的中国,发出时代最强音!

我情不自禁就记起彭总1953年7月28日在朝鲜开城说的那段荡气回肠的话。那天,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于开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之后,说了一句让整个国际社会都记住的名言:“帝国主义在东方架起几门大炮,就可以征服一个国家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曾经的苦难已成为历史,如今的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但那段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充满硝烟的历史,我们铭记在心,永不敢忘!

2024年8月18日,天高云白,山水舒朗,一年一度的中元节日子。中元节,俗称七月半或鬼节,是一个追怀先人虔诚祭祖又表达祈祷祝福的既古老又现代的华夏传统节日,它在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已经远逝的亲人!是夜22时许,明月清照,我伏案行文至此,那首慷慨激昂同仇敌忾的古代战歌《无衣》,古筝弹奏,从窗外传来,久久回荡在寂静的夜空——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

 

2024年8月18日

 

附注:

本书序作者蒙泽敏系中国作协会员、国内知名实力作家、黔南州文联主席。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