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一)
作者:安玉琦
题记:进入八月,天热仍频,令人心神不定。空调底下,面对案上一摞图书,随意翻页浏览,偶有所得,姑且记之。
01
《独孤明》是张炜先生《也说李白与杜甫》里面的一篇短文,读来不仅涨知识,而且深明一些道理。
“关于独孤明的记载不多,只知道他是信成公主的丈夫。”我也第一次听说叫这么古怪的名字。而且他很不寻常,因为“这个人对李白曾经很重要,当年提携过李白。”李白自古以来,几乎妇孺皆知的大诗人,而“独孤明”呢,当年“对李白曾经很重要”,其“能量”要比李白高出一筹吧?然而,其名声并非显赫。
“一个人既要‘孤独’(独孤),还有‘明’。”或许这就是高人不露面的本真品相吧!然而,“现在好多人恰好相反,不是寻找那种状态,而是极其恐惧孤独,害怕寂寞。一般人有了专业成就还不大满足,还要做一个闻人……”,诸如此类的“闻人”,我们还见得少吗?什么名人效应啦,什么出镜率啦,什么曝光度啦,甚至绯闻也在所不惜,要的就是“闻人”名声。
由此看来,“既要‘独孤’又要‘明’,讲的就是清晰和洞彻,是距离的功用和能量——他不再是一个搅在一团世俗生活中的人,而是一个目击者和思悟者。思悟和思考还有区别,悟是冥想玄思,是心的力量而不尽是脑的力量……”这样的人则称之为“独孤明”。
02
《饮食与中国文化》(王仁湘著)里面有篇《袁枚的戒单》列举14戒,读着很对胃口,其中两戒正好对号入座,不妨摘抄如下,以飨诸君。
八戒纵酒。酒宴上饮酒不可过度,饮得醉醺醺的,再好的肴馔也吃不出什么味道了。“事之是非,惟醒人能知之;味之美恶,亦惟醒人能知之。”酗酒的人,是不知菜肴滋味的,他们吃佳肴如咬木屑,心不在焉,想到的只是酒,别的一概视而不见,使“治味之道扫地矣”。袁枚也为酒徒想出了一个两不误的法子:“万不得已,先于正席尝菜之味,后于撤席逞酒之能,庶乎其两可也。”这办法应当说是可行的,酒徒们不妨试一试。
嘘!鄙人也是“酒徒们”中的一个哟!
十戒强让。所谓“强让”,就是过分殷勤劝菜。袁枚以为强劝是一种很不好的做法。“治具宴客,礼也。然一肴既上,理宜凭客举箸,精肥整碎,各有所好,听从客便,方是道理,何必强勉让之?”有的主人生怕客人吃不好,拿起筷子频频夹菜,都堆到客人面前。……有时劝得太邪乎了,夹来一堆菜,照例客人得把菜吃光,这就太难为人了,吃不了怎么办?……赴这种宴会,不仅不是享受,简直就是一种惩罚了。
对不住啦!鄙人也有“强让”的毛病。往后切记,在席面上,“各有所好,听从客便,方是道理”。
03
因“惜字”二字,便在当当网上购得《惜字亭下》(胡竹峰著),翻阅下来,的确篇篇“惜字”如金,仿佛每个字是掂量着分量写下来的,多一字少一字,那文章就不是这个味了。
仅以《登楼赋》为例,足见笔法老成凝重,文字简洁干练。
写原野,“日光灿烂,光耀大地,影子静默在原野上,一切吉好。”好一个“吉好”,把生机勃勃的原野,完全人格化了。
写村庄,“疯长的禾苗与疯长的葡萄藤,古树,老屋,白墙,黑瓦,是烟火之美,是梦境也是幻觉,又真实又虚无。”几笔勾勒,便把读者带进了那个人人向往的“世外桃源”。
写王粲,“王粲并不信张仲景的话,二十年后果然眉毛已开始脱落,大俱,此时无药可治,一百八十七天后死去。”这正应着“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咎由自取吧。
写博物馆,“战马兵车只剩一堆白骨化石。曾经的烈马或昂首而嘶,或奔蹄长鸣,或奋力跳跃,定格成倒卧姿势过了两千多年。”多年前,我也曾参观过秦皇兵马俑,也有类似的况景,但苦于诉说不清,这段文字让我若释重负。
写喝酒,“头一次喝汾酒,酒性如君子,又士大夫气,出可山野,入可朝堂。一点点醉,微醺中,踩碎了古城夕阳。”三分酒意,何等快哉!
可是也别忘了,“三十岁后,开始喝酒,喝了十几场酒,微醺多次,大醉一次。屡屡要戒酒,屡屡戒不掉。酒里有人情,戒得成酒戒不了人情。……酒里也有神,指引人歌之咏之舞之蹈之,忘掉这一世肉身沉重。”
不错,酒是粮食精。喝对劲了,“酒里也有神”哪!
写黎明,“犬吠如响箭射上天际,猛地划开了宁静的空气。公鸡也一声长鸣,窗外,美人蕉色如鸡冠。门板吱吱扭扭,然后听见脚步进出。”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快乐的、勤劳的一天开始了。
这就是人间烟火!
这就是浓浓乡情!
04
《心有锦缎》(央视新闻编著)有篇《我不想忘》,是敬一丹写的,表露了她的心历旅程,而且坦诚得不得了。
“幼儿园时,我想给我姐带一块麸子面的馒头回家尝尝,被老师发现了。……老师从我的裤兜里把它拿走的时候,那种‘失落’我记得。”——童真珍贵;童真无邪——大人们(如老师)何曾体会到呢?
“少年时,我在夜里一个人补一条秋裤。如果把那十几个窟窿都补上的话,我就有秋裤穿了。”然而,“我妈妈在几百里之外。那种‘隐忍’,我记得。”——这种“隐忍”是对母爱的呼唤啊!殊不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我不想忘——6岁时,我和我弟弟偷了一个茄子,躲在食堂菜窖通口偷着吃的那种感觉。”——偷吃生茄子,一面是甘甜,一面是苦难——只要从那个岁月过来的人,就不会忘记“那种感觉”。
“我不想忘——我在银幕上看到让我心动的男主角,可是我还不敢跟别人说。”——“那是少有的青春的彩色记忆”,记忆里满载着少女的芳心与爱情的憧憬……
如是,“趁着我们还没有忘记,把觉得有价值的,不该忘记的,记下来吧。”虽然“记忆看不见,摸不着,存在于人的头脑中,都是人生中最宝贵的。”
如是,不想忘记的永记心里,比如感恩,爱慕,知足,回报,还有手足之情,患难之交……
如是,该忘记的抛至云外,比如痛苦,焦虑,不满,怨怼,还有仇恨,报复……
如是,难得糊涂,心若止水,大千世界,享乐人生!
05
《风的嘴唇》(胡弦著)其中有篇《吆喝》,让我记起了儿时那些走街穿巷的吆喝——“货郎的挑子是一座移动的百货商店,东西又多又有趣,装在玻璃瓶里的糖球,五颜六色地诱人,仿佛聚集了整个世界的甜……”
“在我很小的时候,乡村里游走着挑担的货郎。先是拨浪鼓的声音,接着是或长或短的吆喝:‘大针洋线桃木梳——’这是针对村妇的;‘糖豆帽卡玻璃蛋’——这才是吸引孩子的。”
这些“吆喝声是让人愉快的,在商业不太发达的年代,它带来浅浅的喧哗,但不含疯狂的成分,像很熨帖的平民化的乐声。”但又表述着不同的心声。
戗剪子来磨菜刀——,任怎样迟钝的心也会因之锋利且轻快起来……
卖冰棍啰——,细嫩的童声里有着劳动的艰辛和生活淡淡的苦味……
热腾腾的肉包子——,嘹亮的女高音是迎面扑来的鲜美的浓香……
然而,在“商业发达的今天,真正的吆喝在逐渐淡出,慢慢趋向寂静。”
原本“吆喝声也是可以入诗的。”那就心吟往昔的吆喝声吧!
2024.08.02-06随记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