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愿
作者:马光增
父亲是个普普通通的庄稼人,一生极为勤劳、节俭、质朴,骨子里有股子不服命运安排而极力抗争的倔强性格。虽然务农为生,但他从不甘人后,把一个普通农家经营得出人头地,殷实有余。
还在“人民公社”大呼隆的年代,父亲每天下地干活时都不忘肩上背着个架杆筐,回来时筐里总是满满当当的杂草、牛粪、甚至碎砖烂瓦。
我们村历史上曾经是国民党杂牌军的驻地,杂牌军司令王复成就曾兼任过阳信县县长。村子周围防御工事“三层围墙两层壕”留下来的遗址中,长满了茂盛的芦苇。别人家的芦苇割下来就卖,我们家的芦苇割回来深加工,编织成盖房用的苇箔,这无疑多了一层收益补给家用。在我的记忆里,父亲不吸烟,不喝酒,不饮茶,能吃饱饭就行。似乎只知道在田里终日劳作,风雨无阻。
我出生在六十年代初期,那时我的父母已近天命之年,老来得子,又是家中的老生“独苗”,自然喜不自禁,对我宠爱有加。父亲做起活来更加卖力,好像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父亲没上过学,可是他对上学读书却看得比天还大。尽管生产队大集体时期的日子过得很吃紧,但也从没有耽误过我的上学和学费出资。他似乎把“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改变家庭境况和命运的希望全都寄托在我的身上。
父亲没过上几天好日子,改革开放后,他已是古稀之年。即便是到了晚年,他依旧还是那个性格,不服老,不服输,拼命地劳作。他还一直盘计着要实现自己的几个小小的愿望。
周末我从单位回家来,有好多次,父亲悄悄地推走我的自行车,到门外空场上学着骑。我知道了,很是着急:这怎么行呢?万一摔个好歹咋办?可父亲太羡慕年轻人骑车了。他时常对人说:“你看,年轻人骑车赶集进城,又快又方便。我得学着骑。”我劝慰他老人家说:“过段时间攒了钱,咱买辆脚蹬三轮车吧,又好学又安全。”
自此,父亲再也没有学过自行车。也许他在等待着我兑现诺言的那一天。钱倒是积攒够了,只是我拗不过我的小儿子,最终我买回来的是一辆标致的小童车。在以后的岁月里,我不止一次地懊悔过,内疚过,为我的食言和失信。
父亲老了,可他的“思想”从没老过。年轻时,靠两条腿,走南闯北,发家致富;年岁大了,外面的景致再也没有观赏的机会了。有一次,他问起我说:“听说北镇(滨州)建了个黄河大桥,很好看,有空带我也去看看吧?”父亲的要求,是再简单不过了,我没有任何理由拒绝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去滨州出差的机会不能算少,可不是时间紧,就是工作忙,竟没有带他去过一趟,去观赏新建的黄河大桥,了却他老人家的心愿。心里还总是宽慰自己,为自己解脱:“有的是机会,下一次一定带老父亲去。”
毕竟年纪不饶人,父亲起早贪黑地做活儿,加之长期生活困顿,最终积劳成疾,倒下去了。那是1989年农历十一月廿七这天,父亲带着长久的期盼,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可是他始终没有等到去一趟滨州,看一眼黄河大桥的机会… …
今天,我带领着妻儿,架着纸糊的三轮车和黄河大桥的模型,又一次来到父亲这荒草萋萋,暮鸦声悲的坟茔。父亲在世时,我没有满足他老人家这几个小小的愿望,但愿今天父亲在冥世中收下车马,不再有憾。
2020年农历十月初一
·编辑评述·
这篇回忆性的纪实散文,情真意切,深厚感人。父亲的勤劳、吃苦、节俭、持家有方,运筹帷幄的高贵品质,通过几件小事儿,一一展于我们面前。在儒家学说中,“善事父母”、“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万章上》)”,被看作是人性的起点,是道德的规范、立身处世的根本。父母不辞辛劳地把我们养大,而我们长大后理应赡养父母,这是人生难得的机会和幸福。“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的生命是有限的,孝敬父母时不我待。作者的这篇文章,也警醒我们每个人——趁父母健在,一定要及时尽孝,哪怕是满足或实现父母的一个小小的心愿。
马光增
山东滨州市阳信县商店镇马腾霄村人
先于山东教育学院(现齐鲁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
后于山东大学古典文学硕士研究生毕业
先短暂留校,旋任阳信三中、阳信一中教师、县委新闻科长
后供职于新华社山东分社、《人民日报.海外版》、《经济日报.农村版》等报媒
现创办北京今日采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领新传媒有限公司,并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作为资深媒体人,
在从事新闻工作过程中,记写了大量消息、通讯等,另其报告文学、散文、诗歌等作品散见于各类报刊
在地方史志等古籍史学方面也有所研究
现居北京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