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沉淀心灵的地方
作者:张宪
想去成都是由来已久的事了。
那几日,恰逢休假,隧决定去成都走走,于是踏上南下的火车。列车一路疾驰,当车窗外成片的玉米逐渐变成稻田,心中想着:近了,更近了……同时,脑海中不断憧憬歌曲中演唱的浪漫情景。虽然,此时不是深秋。
似乎只小睡了一觉,列车便已接近目的地。下车后,随即被扑面而来的热浪席卷,舌尖上竟似也有了热辣的火锅味。被肩扛手提行李的人流和“要得,要得”的川味口音簇拥着向前,心底默念一句:成都,我来了!
住宿安顿妥当后,按事先的约定去见了素未谋面的文友。文友是位文艺女性,和想象中一样,言谈举止充满文化气息。互赠了礼物后,我们闲聊起来。在得知她平时的工作状况后,深为她骨子里透出的那股毅力折服。作为文化学者的她,也时刻能从其言语中体味到那股人文情怀。最后聊到她农村老家的一些趣事,更引起了我的共鸣,心底有了相见恨晚的感觉。
首次来蓉城,文友特意为我安排了游玩路线。
一
来成都,怎能不去宽窄巷子走走?
天色擦黑,信步于成都街头,距离宽窄巷子还有百十米远,早已被巷口的灯火阑珊和人潮涌动所震撼。此时,或许才是这座城市夜生活的开始。说实话,我并非喜欢热闹之人,尤其面对潮涌般人群,内心甚至会莫名有种畏惧心理。可猎奇的心态却像被磁石吸引,“随波逐流”。
目光所及,皆为往来人群,瞬间感觉自己已然淹没其中。此刻,仿佛身处湍流之中,已不容许我驻足停留。打卡、拍照已是游人必备的动作。喧闹、狂热也因闷热的天气愈加鼎沸。不得不说,成都的火热在这里体现地淋漓尽致。
在拥挤的人群中,我尽量放慢脚步,稳踩脚下每块石板,轻触两旁的独特建筑,滤除周遭的纷繁喧扰,吮吸来自巷子本真的历史气味。眼前的巷子全为青黛砖瓦的仿古四合院落,房屋大多采用木结构,青瓦白墙,古色古香,路面由青砖铺就而成,似乎是年代久远,青砖已有些油亮,稍显光滑。稍微躲于人群某个角落,顿感置身于久远的时空,恍如隔世。朦胧中,似乎可看到百年前人们的市井生活。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朝时期,当时是成都的军事重地,康熙五十七年,在平定了准格尔之乱后,年羹尧在当年少城的基础上修筑满城,专驻满蒙八旗官兵。随着历史变迁,基地已失去原有的作用,而成为人们日常的生活场所。从清朝满城时期的八旗子弟提笼架鸟、莳花弄草,到民国时期达官贵人觥筹交错,再到现如今文人游客品茶听戏的日常,巷子已然成为典型的成都符号。
顾名思义,巷子分为宽巷子和窄巷子,虽都较好保留了清代建筑风格,可稍有差异。宽巷子规模大些,较完整保留了清代庭院格局,融合北方胡同和四川庭院的结构。窄巷子在此基础上,融进了西洋建筑风格。巷子两边建筑如今已全改为商铺,吃、喝、玩、乐,琳琅满目。从各式的门牌、门楼足见往日的辉煌。走进其中一家,典型的清代茶楼建筑即刻映入眼帘。一层为四合院式,镂空雕花的木门,青色的砖墙,古色古香的桌椅,瞬间将游客拉回到百年前那遥远的年代。纵然深处喧哗之地,却可感受与历史亲密接触的雅静。天井中那盆偌大的假山,更为之增添了古朴的元素。天井斜上方,便是戏台。此时,恰有一位妙龄女子身着旗袍,坐于椅上,轻斜上身,双手抚弄眼前的古筝,美妙的旋律回荡四周,曲调悠扬,游人如醉。此刻的位置,当年不知聚集过多少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他们或提龙遛鸟,或吟诗作对,或品茗闲聊,面对戏台上的名伶,是否也上演过才子佳人的风流往事?不可而知。但肯定的是,时光在此容易放慢脚步,带给人深深的缱绻的回味。
这里本该是吃货的天堂,可偏偏不争气的我对吃不敏感。一则怕辣,另外习惯了素食的我对好多美食只能望而却步。这里汇集了几乎所有成都的小吃:三大炮、老妈兔头、钵钵鸡、伤心凉粉、甜水面、肥肠粉、赖汤圆、糖油果子……当然,各式冒菜和麻辣火锅更是随处可见。巷子两旁尽被各色美食占据,灯火通明,火焰般冲向夜空。不吃,只是看着、闻着,早已被“麻”和“辣”占据心房,仿佛这座城市就由这两个字组成,似乎深吸一口气,即刻被辣倒。于众多口味中,我选择了绵软口感的小吃-----红糖糍粑,咬一口嚼在口中,软糯香甜,虽体会不到其它小吃的火辣热情,却也代表了成都的另一种情怀。
巷子两旁古建筑深深吸引着如织的人群,其质朴古雅的气质似乎在滔滔不绝向外人诉说着繁华的过往,给人无限遐想。然,就像暴露于世人面前的古董文物,强加于其上的一些现代元素,反而使其显得不伦不类,失去本真味道。眼前这喧哗热闹的街巷有多少还是原汁原味的本来面目?
二
翌日,天气依旧闷热难耐。起早,并非可享受到稍许凉意,炽热很快如约而至。
像大多数成都市民出行一般,我也选择了公共自行车。其实,这种便捷的出行方式似乎成了这里人们外出的首选,满街都是脚踏共享单车的往来人群。
由导航指引,不消一会儿,便来到杜甫草堂。伫立馆外,深情仰望匾额上的“杜甫”二字,思绪早已飞溯千年前,努力回味诗人所处的艰苦岁月……不容多想,脚步已迈入馆内。尽管有专人讲解可供选择,亦有免费的电子导游,总觉着历史的真谛需亲自探寻,如一处山水美景,纵使有高超的画家临摹,难以反映真实的韵味。所以,我选择亲临伟人,听之诉说。
来此研学的学生和如织的游人汇聚于“大雅堂”前的杜甫雕像前静观瞻仰。雕像如实逼真地展示于世人。一如穷困潦倒、历尽坎坷的诗人的一生,雕像身材干瘦,头戴官帽,眼神忧郁凝重,侧坐岩石,手扶岩面,微转头颈,表情凝重,一腔难以言表的悲愁情绪紧锁于两眉之间。岩面刻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此时,怎能不让人遥想到诗人哀叹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秋天不定是可悲的,不过,当诗人目睹过苍凉之景后,不由得与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相关联。即使此刻,也能深深感到当年他跳动着的脉搏。
由此,不难理解杜甫对在外漂泊、流离失所有着深深的触动了。当年为避安史之乱,他携家由陇右入蜀辗转来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资助下,在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开始了他四年的避难生涯。直至四年后,友人病逝,无所依靠,才又携家告别成都,又一次流落他乡。
草堂正门正对着的是一座通堂式敞厅,两壁悬挂有一副意深语工的长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踞几诗客;先生亦流离,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其真实墨迹或难觅踪迹,却体味到历代后人对诗人的崇仰。
漫步其内,各建筑都与诗人的生平息息相关。从各角度都可作为了解诗人的切入点。静默于诗史堂,一尊杜甫半身像矗立堂中央,依然可见诗人忧郁沉闷的神情。诗人留下的众多诗歌中,真实生动体现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屏气凝神,有关《三吏》、《三别》的动人故事正从眼前的雕像口中娓娓道出。那是跨越千年的历史回音,传递了动乱时代的声响,久久不绝于耳。工部祠内,后人因推崇杜甫,清代时将黄庭坚、陆游像配祀于杜甫像两侧,故此又称为“三贤堂”。由此,不得不佩服古人绝妙的想象和大胆的举动,有点穿越时空,却也合情合理。这种由衷的心理崇拜岂是如今社会颠倒三观、盲目跟风,甚至歪风邪气般的扭曲崇拜所能比拟?
徜徉于诗歌长廊中,诗人的众多诗歌被以各式笔体镌刻其上。《登高》、《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首首诗句无不是诗人每段时期的辛酸历程。驻足其间,每个字符都是了解诗人的密码,任一一首足可读懂诗人的某段人生。
长廊尽头,穿过一个圆形石拱门,来到一条两旁栽满参天翠竹的红墙夹道的小径,小径蜿蜒向前,曲折通幽。诗人有诗云:“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当年的花径或早已淹没于历史的尘埃中,眼前这道小径却承载了世人对诗人无限的追念。信步其上,手抚墙壁,仰望翠竹,恍恍惚惚中,在路的尽头,似有木门开启的声音。随着“吱呀”的声响,走出一位身材消瘦,发须花白,手持扫帚的老人。他正倚仗候荆扉,笑迎宾客至,甚而可闻到淡淡的酒香。这是难得的相聚,久违的敞怀。唯愿这一刻再次重现眼前,可历史会重演吗?也罢,只有在心底无限畅想。
不知不觉,随人流来到一间茅草屋前。莫非这就是诗人当年居住的茅屋?如蚁般人群早已占据茅屋四周,无奈,只能站高远望。眼前,修葺一新的茅屋呈现着人们想象中古时的模样,完好的屋顶,整洁的墙体和窗棂,却难以和诗人笔下的茅屋相匹配,多了些人为的豪华,少了历史的违和。若诗人再世,定被眼前的奢华所震撼,再无须担心八月的秋风卷走三重茅,也不用为天下寒士有无定所而呜呼哀哉了!我也只能遥想,只能猜测,在风雨交加的秋夜,破败的茅屋难以抵御外界的风寒,雨水早已淋湿被衾,体弱多病的夫妇正为娇儿遮挡风雨,怎奈难捱漫漫长夜……
诗人的一生是悲苦交加的、命运多舛的,同样更是忧国忧民的。那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对动荡时代中人才的疾走呼救,也是对慌乱社会的一声叹息和无奈。这种无奈,终其诗人一生。
三
傍晚,去了趟锦里古街。
印象中,凡带“古”的建筑大抵都有它的独特之处,脑海中不由浮现出古香古色的亭台楼阁,穿越时空般令人遐想连篇。走进古街,确也被眼前的明清风貌的建筑吸引,不少的清末民初风格院落得到很好保护,可心里难有被带入其中的感觉。商业化的改造模式,使得古街商铺林立,灯火通明,饮食、酒吧娱乐设施遍布其中,某一瞬间,有种误入豪华都市的感觉。心中不禁纳闷:何以寻找古街的“古”?现代文明充斥下的古街,犹如一位古代布衣荆钗的老妇,手撑一把油伞,步履蹒跚于钢筋水泥的丛林中,显得那么格格不入。
罢了,回头随便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吧!
四
都说一首歌可以成就一座城市,《成都》这首歌则让玉林路被外人熟知,令无数人心向往之。未去之前,脑中满是情侣、柳树、小酒馆的浪漫画面,伴着熟悉的旋律,早已心驰神往。待漫步街上,虽少了悠闲散步的情侣和嫩绿的垂柳轻抚面庞,却能感触到街道两旁散发出的浪漫气息。街道两旁酒吧林立,满街飘扬着专属于酒吧的特有韵律,行人脚步悠闲,三三两两,无时不搜寻着幸福的味道。临近路尽头,还真有一家“小酒馆”!彼时的酒馆门前,拍照打卡的人络绎不绝,酒馆不大,里面座无虚席,却仍有排队等候入内的人群,那首耳熟能详的《成都》间或会响起,时刻引起人的共鸣。
对此,我不大感兴趣,徘徊其外,用心感受那种氛围,足以聊慰心境。本该是浪漫气息浓厚的时刻,此时,内心无端有了感伤情愫。想起自己以前的种种偶遇和邂逅,皆因当时的木讷和不懂情怀,错失过太多美好。后来竟有意识学起了浪漫,却再没了当年懵懂无知的爱情带给人的清纯和羞涩。那是一种愿景、一件未见天日的稀世古董、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充满着种种可能,引人入胜。如今,却鲜有闲情体味手插裤兜、衣袖被挽的幸福,只能于舒缓的旋律中感知那份轻松和舒心。
五
返程的当天早上,来到位于人民公园的鹤鸣茶社,近距离感受一下地道成都人的市井生活。
一大早赶来,占据了位于湖边的有利位置,点一杯清茶,轻轻拽住时间的脚步,和自己来一场约会。湖面偶有三两游人荡舟水面,一两个清洁工手持工具清除水面的藻类和杂物,沿湖的小路行人往来,成都的慢从他们的步伐可看出来。
眼前成片的竹椅桌子逐渐被早起的赶来的人们占据,不大功夫,周围坐满茶客。人们挑选喜欢的位置落座,服务员穿梭其间,忙于端茶倒水,茶艺师间或会表演独特的倒茶技艺……很快,刚才的清净被人声和盖碗清脆的碰撞声打破。
我独坐一旁,手托杯座,一手有模有样地滑动杯盖,试图从中感受那份典雅和淡定。这对不喜喝茶的我稍显做作,却也无妨,因为这本身是一种生活姿态。我更多的还是将目光扫视周围的人群,从他们悠闲的神态中,丝毫未察觉快节奏的生活意味。一杯茶由浓到淡,直至无味,开水一壶又一壶,也难以促使他们起身离开。有人说,成都人的慢是刻在骨子里的,是一种生活状态,或是常态,这可不尽然,那样,多少会对成都人有些误解。深埋其中,从他们不太听得懂的方言中,略微得知,在这种貌似悠闲的表面下,隐藏着他们的另一种生活方式。有人谈着生意,有人讨论工作,有人沟通感情,即便真无事可做,也可看见手捧书本认真阅读的人…..喝茶,于他们已成为一种社交礼仪,或是连接彼此的一种方式。此时,茶的品味的优劣已无重要,由茶引深出去的各种交际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此时的我,就显得有些奢侈了。
忽然接到大学同学的电话。来成都当天,同学忙于外出,未能接待,今天特意赶来为我送别。十年未见,他未有多大变化,还是当年的模样,笑起来也如当年那般灿烂。只是头发多了些花白的颜色,脸色稍有沧桑之感。他一个劲的赔礼道歉,似乎于我的到来未能尽到地主之谊而深感惭愧。我当然深知他的身不由己,不断说着“没事,没事”,可看到他自责的表情,内心不由感触:世事难料,何况临近中年,身处家庭事业当中,怎能任由己性?稍稳情绪,我们追忆当年,畅谈时下,互相交流思想。从他的言语中可看出,他俨然已是一个新成都人的模样,在此安家落户后,身上明显多了种种责任和担当。
很快就要离别。同学再次陪我到街头走走,所经之处,鲜有慌忙赶路、边吃边走的人群,就连到了地铁内,也少有拥挤不堪的时候。时间也像受到感染,故意在此放慢了脚步,留给人们更多思考的空间。
成都,一个来了就想长久驻足的地方,那里,一个全新的自我,一个历史的自我,一个深度思考的自我在等着你。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