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坟
作者:马光增
呼啸的西北风一阵紧似一阵,直刮得黄沙弥漫,天昏地暗。稍稍高出地面的坟头上,孑立着几根随风抖动的枯草,颤颤巍巍、瑟瑟索索。冷风凄凄,似雁叫声声,令我伤悲。
我跪立在母亲的坟前,费了好大劲儿才把纸钱燃着,虔诚地为天堂里的母亲述说着家中近况。我知道,这是母亲生前最牵挂的事儿。等着纸钱慢慢燃尽,然后双手作揖叩首,祝福母亲摆脱了生前的一切苦难和病痛,在天之灵安息安好!任焚片随风四处飘散,思绪就像上下翻飞的风筝,往事历历在目,浮于眼前… …
整整一年,我没能来母亲的坟茔看看。扪心自问:是因为北京离阳信路途遥远,还是因为工作繁忙?每当夜阑人静,举目端详挂在正堂母亲的遗像时,则百感交集,愧疚不已。伏案凝神,追忆舔犊之情,深深的忏悔便油然而生。
母亲在四十五岁那年,生下了我一根“老生”独苗。从此,我成了这个单门独丁家庭的中心。家庭困顿,无米下锅,母亲自然没有奶水喂我,父亲、两个姐姐四处讨要,我仍时常饿的哇哇大哭。实在没有法子,父亲砸锅卖铁,东拉西借,才凑够买只乳羊的钱。有了羊奶,我才得以在襁褓中渐渐长大。那些年,端勺熬奶,茹苦含辛,冷暖悲戚,都系于母亲的心头。直到我做了父亲,才深深地体会到那个贫穷的年代父母拉扯养育我的艰辛。
那年,大概是1968年吧,春夏大旱,庄稼歉收。麦收过后,我们全家五口人只分得生产队35斤小麦。除去留足自留地来年的麦种,所剩可想而知。有一天,母亲把一满碗白面面条端给了我,她说她早已吃过。然而,当我吃完之后,我看到母亲的汤水碗里,掰进的是黝黑的地瓜面窝窝头。当我明白了眼前的一切时,幼小的心像是受了重重的一击,眼泪簌簌而下,哽咽地说不出话来。母亲看我懂事了,安慰我说:“没事儿孩子,到过年了咱就包饺子,全家都吃。”
记得上小学的第一天,母亲把那个年代用布票买来少有的“洋布”,为我做了一身新衣服,让我高高兴兴地去学校。而她自己的粗布衣服则是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并且总是安慰我说:“我们庄稼人年纪大了,没啥好歹。”
记得我上中学时,每到星期六下午,母亲总是站在村口迎我。这已经成为母亲多年的习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春夏秋冬,衰草斜阳,风雨无阻。
到省城济南上大学了,离家就是半年。邻居告诉我说:一到星期六下午,你娘就拄着拐杖,站在村口,颤颤巍巍地向着南方的大路张望。望见一个远处走来的身影就问:“您见到我儿子了吗?”你娘简直就像抑郁了一样,絮絮叨叨的,真是让人心疼得很啊!我听到这些,心像打翻的五味瓶,难过极了。也许,母亲是期盼一个奇迹的出现:那天学校放假,我搭乘顺路的汽车,突然回来了!母亲喜出望外,浑身上下,把我仔细端详打量个遍。然而每次,母亲的习惯与等待,大都是失望多于希望,忧伤多于快乐。
我参加工作了,一间宿舍,三十几块钱的工资,不能把母亲接到身边,只有回家的次数多了起来。夏天,在院子里纳凉,母亲不知从哪儿摸出一个瓜果让我解渴;冬天,回到家,母亲总是把我从头到脚摸个遍:“冷不?”嘴里唠唠叨叨:“在外边工作,住不上火炕,受罪!”在母亲的眼里,我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孩子。
母亲明显地衰老了,踮着缠过的小脚走路,身子摇摇晃晃,再也离不开拐杖,有时还得扶着墙蹒跚挪步。后来连饭也做不了了,我只好从单位打回馒头,或是赶回家为母亲蒸好能够吃到周末的馒头,临走再把水缸挑满。
一个冬日的早晨,我早起上班,没想到母亲早早地坐在炕上。她喊住我,摸着我,从头到手。然后她竟像个孩子似的,“哇”的一声哭起来。后来我才意识到,这或许是母亲感觉身体异常不适、不愿让我离开她的缘故吧,哪怕在她身边多待一分钟,也是对母亲极大的慰藉吧。然而,我公事在身,哪能延误?只好松开母亲攥紧的手,安慰她说第二天下午就回来。那天,从家里回阳信县城学校的路上,我一直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心情异常不安烦乱。没想到,第二天上午,我突然接到邻居打来的电话,说我母亲病了,病得很重,要我赶快回家。我迅速请假骑车,风驰电掣般的直奔老家。刚进家门,来到床前,母亲还能断断续续地喊出我的名字。可是没到天黑,无情的脑溢血,让母亲带着对儿子的期盼和惦记,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爸爸,走吧。”儿子扶我起身,贴耳劝慰,才把我从回忆中拉回现实。是啊!“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人死不能复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只有望自珍重,才算是对母亲最好的报答吧!我立时擦干眼泪,一步一回头地离开母亲的坟茔,沿着田间小路,向着东方的大路走去… …
2020年农历十月初一
编者感评
此文情真意切,朴实无华,令人潸然泪下。回忆往事,以小见大。看到了艰难岁月中母亲的隐忍、宽厚、善良、坚强、生之希望。也看到了作者在泥泞跋涉中自强不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领和抱负及体谅、感恩母爱的拳拳孝心。
《孝经•开宗明义》有“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在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发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念父母的深恩,尤为重要,是德之本也。从本文中,我们看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
马光增
山东滨州市阳信县商店镇马腾霄村人
先于山东教育学院(现齐鲁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
后于山东大学古典文学硕士研究生毕业
先短暂留校,旋任阳信三中、阳信一中教师、县委新闻科长
后供职于新华社山东分社、《人民日报.海外版》、《经济日报.农村版》等报媒
现创办北京今日采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领新传媒有限公司,并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作为资深媒体人,
在从事新闻工作过程中,记写了大量消息、通讯等,另其报告文学、散文、诗歌等作品散见于各类报刊
在地方史志等古籍史学方面也有所研究
现居北京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