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深切怀念王光烈会长

深切怀念王光烈会长

 

作者:何正国

 

谨以此文怀念曾为诗词学会的发展倾注满腔热忱,已逝去的各位领导、王光烈老会长及前辈、诗友们!

 

一代鸿儒谢幕之江文坛尽瘁江河苍茫高山仰止桃李壮歌同缅念。

群贤首领弘扬学会德风永存日月俱辉,千古流芳亲朋盈泪寄哀思。

 

以上这副挽诗挽联是赤水市诗词学会现顾问何鑑明老先生亲笔为《赤水诗词》和《赤水风光》两刊创始人,原赤水市诗词学会会长、顾问王光烈老先生逝世93岁时创作,书写的挽联,我每当看到这副挽联,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王老生前慈祥的面容,举手投足间的音容笑貌仿佛浮现在我的眼前,数十年与他老人家交往,在一起学习,在学会里聆听他的教诲时的情景与幸福时光的点点滴滴仿佛就在昨天,至今记忆犹新,终身难忘。

 

王光烈,字政仁,汉族,1922年生于赤水,大学文化,历任报社编辑,记者,省市政府科长秘书,中学教师,学院教授,当过工作模范,任过政协委员,系贵州省书法协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受聘为贵州省诗词学会楹联学会和老年书画研究会顾问,重庆解放前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行政长官,市委书记、市长张笃伦办公室科长、秘书。解放后,蒙于右任老和邓小平主席、陈锡联指教写过两次这贴,荣膺贵州省文联“壮心飞举八千里,艺苑耕耘六十年”镜屏。名列中外各种词典,任过赤水市书法家协会秘书长,名誉主席、赤水市诗词学会会长、诗联书画院院长、赤水风光杂志社社长、孔子学院名誉院长等职,于公元2014年10月6日在赤水一中宿舍家中逝世,享年93岁。

 

我与王老的相识、交往是在1985年,那时,我还是初入写作的一位社会青年,我写的散文《骄傲吧、赤水河》,在我的徒侄王小春的引荐下在赤水一中原毗邻三小的一排教师宿舍里,第一间宿舍里(王光烈老会长的家)与当时已过花甲之年的王老见面,由于徒侄王小春的父亲与王光烈友好,同时又是解放前志同道合的老友(王小春父亲是外交翻译官),经王小春向王光烈老先生介绍我后,王老热情地递上开水、让座,丝毫没有名家、学者的架子,显得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此时,慈祥的王老问起我的个人情况,我都一一作了回答,随后,我将我写的拙作恭恭敬敬地双手向王老递去,王老接过认认真真地看了起来。

 

随后,将近一个小时,王老将目光从稿子中收了回来,取下别在雪白衬衣上的钢笔顺着一页页地将我的错别字和   句批改了起来,对我说:“这篇文章感情充沛,文字基础功底扎实,但要找到一个好的视角,多挖掘红色历史这条主线,赤水河是条红色的河,文中要多反映红军四渡的场景,总的说来还是成功的, 建议用正式稿纸誊写邮寄各报刊编辑部,以供选载,同时,你喜欢文学创作,今后要勤写练,多总结,多看有关散文的书籍,只要肯学,会有更大的提高……

 

得到王老的鼓励后,经过他老人家批改的稿子,果然在一月过后在某《青年时代》刊物上登了出来,得到12元的稿费。

 

从那年起,我对文学更执着地追求起来,随着时间阴差阳错的流逝,我与王老便成了亲戚,他的辈份是姑公,在文学上,他是我的尊师,随着关系的深入和密切,有着共同的志趣和爱好,我和他不仅是长辈与晚辈的关系,而且还是不存在辈份与年龄的忘年交, 这种关系一直保持到他老人家离世的那一刻。

 

王老十分健谈,学识渊博,引经据典,谈吐高雅,眉宇间时常透出学者睿智,过人的儒雅风度和名家的风范,与王老的交往,不得不让人感到人生的一大快事、乐事,他老人家会让你将生活、工作、学习的烦恼抛到九霄云外。

 

观其人不随时趣,秩事无穷,与之论事确大有古风,现抄录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古稀这年的李少雄沉痛哀掉王老而书写的祭文如下。

 

时维甲年,寒露节逢,晨闻噩耗,仙逝五翁。

丧事俭办,令人敬重,思绪翻腾,夜难入梦。

挥意作祭,文缅高风。

家居赤水,祖籍旺隆,聪明博学,幼誉神童。

书碑两百,云集山丛,娃娃乡长,能谋有勇。

保境安民,逐恶震凶,省县科考,头名赤水。

为避仇家,飘流惶恐,西南公署,文秘藏锋。

同情革命,报信行匆,营救同胞,略立微功。

刘邓入渝,政府留用,工作模范,享誉川东。

人生坎坷,祸福相拥,蒙冤受屈,久困牢笼。

文弱书生,才华出众,免其苦力,办刊得宠。

政策英明,纠错宽松,平反昭雪,执教一中。

退休办校,劲足神充,解词释义,古博今通。

培养后秀,不避炎冻,政协委员,至老无庸。

每提议案,效好绩丰:

建市周年,初识服侬,待人和蔼,处世谦恭。

筹印特刊,自信从容。忘年之交,从始至终。

成立学会,道合志同,出版诗刊,大展襟胸。

每月一期,二十多年,精打细算,量才分工。

先市校刊,步行雨浓,染病卧病,谁不感动。

桫椤杯赛,会长有种,自筹经费,首当其中。

尽心竭力,川黔留踪,出口成章,昼信百封。

提笔成诗,折服诸公,老年大学,顾问心雄。

无资缺编,办得火红,为人师表,甘苦与共。

赤水风光,组稿情涌,人才济济,气势如虹。

孔子学院,礼仪孝忠,颂扬美德,继承传统。

弘扬国粹,尽痒鞠躬,爱国爱乡,实干为宗。

发挥余热,其乐无穷,无私奉献,中外钦崇。

文坛折将,同仁悲痛。呤诗撰文,各表由衷。

承先启后,志壮图鸿,学会诗文,如日当空。

良师虽逝,德绩传颂,不朽精神,形象高耸。

 

面对亡灵,强把悲控。虔诚告别,三叩礼奉,此时此刻,我心情万分悲痛,回顾王老生前和与他同龄的赤水人和重庆人,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讲,王老生前年青时在国民政府任云集乡乡长(娃娃乡长)没到18岁,他考县长第一,省、市政府科长第一,考乡长第一,1943年时在重庆西南行政长官公署任行政长官文职秘书,1993年时,那时赤水比较落后,加上经费紧张,全靠化缘(赞助)来办刊,王老为节约开支,亲自到四川先市镇印刷厂去校刊(赤水诗词)。因时间较晚,错过了当日最后一班车,况且当时大雨滂沱,他不顾自己年老力衰,冒着大雨从先市步行40多里回到赤水,因淋着大雨,后大病一场。其次在90年代末,四川江津区诗词学会组织乡黔毗邻县、市诗友参加重庆四面山登山活动,到顶后王老不顾气喘吁吁,即兴呤诗作赋,现场书写诗作书法,顿时诗友们被他潇洒飘逸,圆润的书法作品所折服,博得了满场喝彩,江津电视台,合江电视台当晚就作了报道。随着1992年新年的钟声敲响,赤水市诗词学会迎来了她的第一天,在中共赤水市委、政府、人大、政协和各级党政的领导下,诗词学会自筹经费主办。月刊,定期出版发行。主要栏目有歌吟盛世,江山多娇,嘤鸣友声,纪念缅怀,楹联等数万首(阕副)分别赠予国外1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全国许多著名诗人和领导,同时得到了著名诗人和领导的高度评价和赞赏;赤水诗词韵味浓,继承传统谪仙崇,兴观群怨经纶展  承吟诗坛映日红。

 

诗词学会在王光烈老先生的领导下,已经发展到会员(其中包括15个国家和地区)400多人,大多数会员来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离退休干部、工人、农民、教师、学生、多年来,许多会员坚持定期参加学会举办的老年大学进修,深造。写作水平不断提高,现有遵义市诗词学会90多人,70多人进入省诗词学会,55人被中华诗词学会接纳为会员,赤水市诗词学会成为中华诗词学会的团体会员,会员中涌现出了新多高产诗人,如何鑑明,李少雄、穆同贵、周兴隆,黄梓荣……,随着王光烈和何鑑明诗人的诗词专辑60多部的问世,天论在全国各地,还是港澳台或印尼、法国、英国、美国、西班牙、新加坡、加拿大等地,都有《赤水诗词》在哪里颂吟,其知名度越来越大。

 

《赤水诗词》从创制之日起,就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导向,宗旨。就以继承和发扬红军四渡赤水的革命精神,弘扬祖国诗歌文化、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人民,为繁荣赤水而讴歌,遵循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二为的方针,在王老的领导下和全体诗友的共同努力,通过《赤水诗词》这块园块,诗友们无私奉献,默默耕耘,老人们发挥余热,老有所为,老有所思,老有所学,老有所用,老有建树,通过实践表明,老人们思绪得到了提高,减少了疾痛,达到了健康、长寿的目的。

 

弹指一挥间,23年的风雨历程,23年的人生奉献,老人们尽管来来去去(来来去去指离开人世),时间在变,但赤水诗词和赤水风光的情怀依然一如既往地向人们奉献精神食粮的情怀不变。

 

诗词学会在积极参与各项大型喜庆、纪念活动,庆祝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八大胜利召开,纪念毛泽东同志和周恩来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庆祝赤水解放55周年,赤水建市10周年、20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庆祝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怀抱,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改变开放30年,建国60周年等活动中,在王光烈老先生的领导下,诗友们创作热情高涨,纷纷创作诗词、散文、热情讴歌改革开放的赤水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任何一事的成功,都凝聚着当事人的辛勤与汗水、智慧的结晶,《赤水诗词》和《赤水风光》的发行,得益于贾若瑜老将军、邢世忠、晨崧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各级党政领导和赤水市委、政府、海内外诗人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鼓励、王光烈老先生更是功不可没。

 

《赤水风光》创刊伊始,得到了台湾《黔人杂志》发行人兼总编辑李永久老先生的赞扬,现录诗于后。

 

赤水风光,天下无双,贵州之荣,中国之光。

桫椤王国,世界宝藏,竹海无波,盛世征象。

丹霞地貌,金碧辉煌,四洞十丈,瀑布之王。

波澜壮阔,溢彩流光。人杰地灵,文史发皇。

红军渡酒,玉液琼浆,生态立市,汇入长江。

波光潋滟,鸟语花香,赤水诗词,四海名扬。

横空出世,《赤水风光》,家弦户诵,纸贵洛阳。

耋耄社长,高龄担纲,风云景从,蹈火赴汤。

群策群力,各展所长,谋猷筹划,盛举共襄。

时代丰碑,中外共仰,风范足式,功在旗常。

今日中国,国富民强,今日贵州,物阜民康。

万众一心,神采飞扬,西部开发,腾达飞黄。

锦绣河山,莽莽苍苍,文艺悠久,相得益彰。

赤水风光,光我乡邦,发扬光大,同尘和光。

 

《赤水风光》簇锦葩,争春吐艳足堪嘉。

歌吟黔景诗情涌,丽藻华章灿若霞。

 

黄奎芝诗友的赞赏诗,又一次表明了赤水诗词学会全体同仁的心声。

 

20多年来,王老始终坚持以身作则,言传声教,兢兢业业,对每篇诗稿、文章,都审查、修改、定稿、出版、发行,他都事必躬亲,严格把关,对已出版的60多集个人诗词专辑,均由王光烈老先生作序、题字、题书名以壮其成。诗词的编辑送发,需要资金,曾几何时,王老总是老当益壮,亲自出马,找企事业单位、个人、好友赞助,20多年如一日,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今天,他为弘扬中华诗词而呕心沥血,殚精竭虑。

 

赤水老年大学开班以来,培养出了一大批各种优秀人才,王老和所有的编辑部人员一样,20多年来甘为孺子牛无私奉献的精神甚是显得何等的高尚,难能可贵。

 

每年的迎春义书春联活动,王老和学会的诗友们风雨无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20多年过去,20多年的风雨历程,20多年的艰苦付出,20多年的茁壮成长,赤水诗词,赤水风光这朵小花在诗友们的精心呵护下已经开出了绚丽的花朵,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

 

赤水两刊耀川黔,歌吟盛世振华天,

双百二为指航向,继往开来永向前。

 

这就是王光烈老先生在诗词学会成立20周年茶话会上的新作,但字里行间,体现了王老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向全体会员提出的要求。

 

“赤水杪椤杯“中华诗词大奖赛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尽管20多年过去,现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的李少雄老前辈谈及举办大赛的盛况甚感欣慰,同时也是王老和众诗友共同努力的结果。

 

王老虽然离我们而去整整一年了,每当在诗词学会的办公室里,看到他书写的书法作品,座过的藤椅,用过的毛笔、钢笔,双一次勾起了我对他老人家的思念。曾饰演过毛泽东主席的特型演员,懂中西医,才华横溢的聂闻先生对王光烈老先生对赤水文化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钦佩不己,他怀念王老悼念时写道:时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2014年10月6日岁次甲午季秋,戊月十三日 祭之吉,学员聂闻晚辈谨以祭,致祭于新故王公讳烈老先生之灵前,而泣之文曰:呼呼,天苍苍,野茫茫,不由晚辈泪汪汪,寄文房,回家以托忘思,不烧纸烛、香、借诗词歌赋以表深情,不宰猪、牛、羊,想昔日,老先生少年勤奋改书,立志报国,发奋图强,少年得志,青云直上,旺隆乡镇,管辖一方,后来风云突发肇起波澜,祸起萧墙。先生,任职文秘,是谓颇有能力专长。而后捍卫地下工作者,道路坎坷,真可谓不异常有人曰黑,有人曰赤孰皂白青黄?天有阳晴,月有圆缺,人有不详。先生吃过酸甜苦辣,熬过雨雪风霜,受过八卦炉锻炼,谙知世态炎凉。熟料此时彼时,逆转阴阳。春风解冻,政策温心,先生又重沐阳光。邓公改革,时代迫新,民富国强,平冤反假,激起志昂。先生晚年幸福,一家老小,三餐茶饭,四季衣裳。先生乃辛勤园丁,培桃育李耕耘芬芳,先生在赤水创办孔子学院,让人行善积德,懂得三纲五常。先生创办诗词学会让人懂得平仄格律,诗韵铿锵。先生不忘革命烈士,且把红军精神弘扬,先生为赤水添了彩,为家乡增了光。歌国颂党,吟来春天的故事,深圳发展启新航。收回香港澳门,巩固国防边疆,河流海晏歌舞升平,实现中国梦,世界大内,华人屹立在世界东方。

 

呜呼!先生乃鼎鼎有名、诗翁矣!

你创刊艰苦,改稿辛忙。耕耘诗苑,培育芬芳。

先生广交朋友,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运近名扬。

 

诗曰:

 

一生无悔尽辛忙,留与民间姓氏香。

学子情深观落曰,画楼林茂有香樟。

风飘红叶诗千首,雨洒黄花泪两行。

吟慰先生跨鹤去,诗园争艳斗芬芳。

呜呼!曰子心好过?消息从天降,雨洒黄花泪满眶。西风残明尽。诗翁走马度重阳。

先生跨鹤登仙,臻仙界,阴阳只隔纸一张。若知先生重相会,除非南柯梦一场。

呜呼,忘哉!尚飨。

 

往事如烟,如烟往事,王光烈老先生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他生前高尚的吕德,为人师表的风范烙印在诗友的心中和美好的记忆里。

 

他生前90高寿时,这是值得庆贺之事,常言说得好:“人到70古来稀:,他移风易俗不搞什么祝贺,图什么排场,要说凭借他在诗词学会和全国各地,海内外的影响力,在赤水办90大寿的热闹场景就不言而喻。可是,只希望同仁以写点诗就可以了,这正如我们的老师,德艺双馨的赤水一中王应昌老师写的,《王光烈老师二,三事》文中写的那样,这叫雅人雅事,这同那些大兴排场的俗人俗事相比,简直可以用天上地下之分来形容。

 

况且,90高龄的王光烈老先生搞一点祝寿活动又有何不可?但根据王应昌老师和我们诗友觉得,王老师所选择的这种方式应当是最佳的方式,王老师是一位文化事业家,别的不说,单就他在退休后的30年在赤水所办的两刊即《赤水诗词》和《赤水风光》,挖掘赤水历史渊源,已经就完全足够表达他对赤水地方文化事业的贡献,况且举办社会补习班,在市教育局和政协的领导下,举办了高中,补中语文、数学、英语、修理家电、俄语班等,与此同时,收到了苏联莫斯科的奖状和热情洋溢的来信:“遥远的东方,弘扬俄罗期文化,其情其义悠远……       更何况作为一位诗人不断有大量的诗作问世和作为一名书法家有大量的书法作品被展出或刊出。他的事业还远远不止这些,他的成就是人们公认的,是看得见和摸得着的, 同仁们挂在嘴边,记在心里,赞赏有加——试想,世间哪有这种最好的祝寿方式,诗文等身喜自庆,何需酒宴才算席?

 

王应昌老师与王光烈老先生正式交往之前,有一段奇特的经历,可以说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名,1986年,我打算辞去四中校长一职到赤中来任教,想借此搞一点学术研究。他把这个想法告诉李树勋老师,李树勋老师给王应昌出主意说:“您去找王光烈老师,他是赤水政协委员,最关心人才问题。”虽说王应昌当时没有去找王光烈老师,但王光烈这三个字已经仿佛烙印在他的脑海里,后来,王应昌是从陈俊康那里知道了王光烈老师这个人,陈俊康当时将王光烈老先生写的诗让他看时,就提到王光烈是如何教他写诗的情形。他谈到“王光烈是我的老师”时神情显得自豪。李树勋和陈俊康所谈到的王光烈,此时此刻已经让王应昌老师有了一个概念性,然而却是十分深刻的认识,所以,王应昌至今记忆犹新,所以在1987年以后正式调入赤水一中后,特别留心对王老师的注意,只因工作忙的王应昌,几次在收发室碰见王光烈,只打声招呼,没过细过深的交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几个月过后,他发现一中图书室进了一批《文史资料》,就觉得好奇,就问秦中伦老师在哪里可以买到。秦老师告诉王应昌说:“由市政协代销,可以找王光烈。”王应昌找到王光烈后,他爽快就答应了:仅半个月,他就收到直接从全国政协寄出的6大包《文史资料》。一年后,又出续集,共6大本。这些征订是王光烈主动告诉他的,王应昌感激不尽,因为他十分看重这批资料,认为它们是研究中国各种近代历史的第一手珍贵资料。如果错过这次机会,以后要想得到就非常困难的,尤其是续集,订的人大少了,王应昌估计说:“除档案馆和主要单位之外个人订户恐怕就只有我一人。”单从这件事上就不难看出王老热心、诚心、真心、关心、而且为人真诚与热情。

 

其次,王应昌老师与王光烈的接触中说:“他调入一中3个月后,不知是哪间学校的老师逝世了,该校老师来找到王光烈帮助写挽联,有几幅长长的挽联立在一中大门的内侧,在一中的老师中,可以说没有人能写出这一手好字,王应昌当时并不知道是王光烈所书的,打听了好几个人后,才知是王老师的作品,不光书法是他写的,连楹联也是他创作的。挂墙上的这几幅挽联的文字写得很长,不用说要一番文字功底的人才能写出如此长的挽联,仅这几幅挽联一下子就将王应昌吸引住的还是书法,笔力刚劲,而且柔中见刚,刚中见柔,笔力、腕力恰到好处而且萧洒飘逸,如流水行云,自然而不拘束。

 

从那次以后,王应昌深深地感到,王光烈在他的心目中不再是概点化的印象,也不是仅仅给人一种厚道,热情与真诚的长者德艺双馨,德高望重的形象,而是一位毫不掺假,真真正正、地地道道的艺术家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站在他的面前,王应昌说:“王老师书法有个特点:无论是欣赏整幅文字作品,就能产生特有的韵味,一种含蓄而又大方,兰花味十足的书法中锋,字体中锋体现优雅,优雅中体现韵味,落落大方,字体间间架结构完整,浑然一体。有许多书法家,作品一个一个字地看还觉得不错,但从整体篇幅上一看,就显得十分不协调,而王光烈老师的书法作品却完全不存在这个方面的缺陷,他的作品已经到了珠圆玉润风流美,铁画银钩憨势神,炉火纯青的境界。

 

王应昌老师写道:“我常思考一个问题,在当今的赤水诗词学会办得有声有色,其会员之多,已足以达到月刊的程度,这在全国县级城市来说是屈指可数的,得到了原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龙超云的好评,并号召其它诗词学会向赤水诗词学会学习。问题是赤水诗词学会能够取得这些成绩,当时又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创办的呢?”带着这个问题,王应昌老师说:“我苦苦思索了好久好久。”

 

终于有一天,王应昌才从别的诗友推心置腹的口中得知,当时要人没人,要作品没作品,要编审没编审,王老师又是怎样联络到几个志同道合的爱好者,又将事业一步步地扩到今天这样大的规模呢?他手把手地教,一个一步脚印地培养了一批在家的退休干部和退休教师,把他们鼓动起来写诗又何乐而不为?个别干部任职期间连看篇报纸文字都困难,最终成了有名的诗人。有一位诗人陈俊康,他为了水利事业倾注毕生的精力,他到省级、厅级的礼品就是他亲手创作的打油诗,他将自己的打油诗一念,顿时在这些部门引起了欢笑声、开玩笑声。关系自然就更近了,赤水诗词的发展壮大,已经发展到了乡、镇一级,如官渡分会、宝源分会,海内外,省内外,在市里稿源一点不成问题,而且择优选用,差的辅导、指正,王老为培养年轻的人才,由李娅主编的《赤水风光》特刊,就是王光烈手把手指导并培养出来的结果,每当星期一到星期五上班族都纷纷坐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时,这时,只有一个从赤水一中教师宿舍楼出来,穿越人头赞动的公路,向市老年活动中心走来,他就这样风雨无阻,从不间断地整整走了三十个年头。

 

莫道桑逾晚,红霞尚满天,王老对诗词文化事业一如既往的追求,你会发现他的身上具有许多人不具备的特殊素养,这就是使人对他产生充分的信赖和尊敬,而且无论是海内外,国内外,无论是百姓还是高官,也无论是哪个党派,都认同王光烈,都愿意卖他的帐。

 

愿意同王光烈打交道,为他出力,例如他那里就有国民党元老,组织部部长、特务头子陈立夫的书信;有台胞李崇钦、台湾国民党领导人之一的亲民党主席、总统办公室主任、香港报社著名记者,慷慨赞助赤水诗词学会奖金300元;原国家主席胡锦涛、江泽民的书信,中央宣传部部长朱厚泽的书信;秦川、贾若瑜的书信,台胞罗葛翥丹老先生、赵家祥的书信,有中顾委常委、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晨崧的书信,国家文物局局长、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孙秩青的书信,至于周谷成和国防大学上将校长,国家教科文卫委副主任委员邢世忠上将这种高级别的领导人就还有许多,王老师有求于别人,别人总能应,而不是敷衍,这又到底是为什么?这是对他老人家人格、人品的肯定和信任,因此,两刊办得红火、人旺、气旺、财旺,赤水诗词文化推向前进,犹如潮水般澎湃地扑面而来,今天我们面对王光烈老会长的遗像,我们心里涌起无尽的哀悼和思念。70多岁德高望重的文坛前辈原赤水复兴林校老校长王昌宇撰祭文写道:

 

呜呼!哀哉

噩耗惊闻,文星西沉,诗词鸣哽,风光色晕。

王公光烈,号日政仁,壬戊菊月,哇哇降生。

聪明踏实,苦读诗文,奋力拼搏,竟力躬耕。

乡长科员,硬考实聘,中学教师,桃李芬芳。

学院散授,日月道心,政协委员,策献言进。

赤水市城,艺坛文星,古韵翘楚,国学领军。

出口成章,提笔雨惊,出贴出书,乐道常存。

诗文饱学,翰墨精英,斯德斯品,我敬我尊。

呜呼,哀哉。

开建学会,两刊旗人,孔子学院,创办元勋。

诗书画院,楹联会成,桫椤杯赛,全国扬名。

七十余载,艺苑苦耕,四处奔走,联络同仁。

含笑登门,化钱聚银,细心呵苗,培养继承。

赤水诗词,二七九期,二十三年,从未辍停。

君之功绩,血汗凝成,五国八区,喜读诗友。

赤水风光,七年经营,全国各省,免费发行。

民办刊物,步步艰辛,为荣乡梓,沥血呕心,

呜呼,哀哉。

九十余载,暂短一生,劳不求利,累不贪名。

默默离去,悄悄无声,不劳领导,不扰乡亲。

高风亮节,可敬可钦,作为晚辈,永念师恩。

继师事业,承师精神,文我赤水,光我双城。

泣泪作祭,微表思情,师若有知,点批订心。

呼呜,哀哉,尚飨。

 

赤水诗词美,名家赞誉高。

华章歌盛世,妙笔架金桥。

 

在2014年10月6日,王老生命垂危,在临终前一刻,他还用颤抖的双手写下最后一首五言诗,绽放出一生中生命最后一道闪亮的火花,赤水风光杂志社副主任,总编辑周成西文坛老前辈,得知王老逝世的噩耗传来,心中悲痛万分,联想到他与王老在学会办公室里朝夕相处的每时每刻,于是他对王老怀念、敬重之情油然而生,奋笔疾书写下祭文。

 

公元21世纪,岁次甲午菊月中浣吉旦,晚生周某某谨以清茶浊酒,素果鲜花,致祭于仙逝享年九十上寿,王老光烈先生之灵前悼以文曰:

 

丹青赤水,壮美旺隆,巍峨云集,卧虎藏龙。钟灵毓秀,放飞彩虹;地灵人杰,情有独钟;人才辈出,上苍开通;政仁光烈,一代文雄。

 

噫!遥想王公当年,文采风度翩翩,韶华得志从政,青云直上峰巅。历任省市文书,抒壮志而凌云;担当报社编辑,展豪情而冲天。于右任会晤于重庆,抗日救亡同议;邓小平接见在蓉城,建国大计共研。书写字贴,笔下龙飞凤舞;受奖镜屏,堂中欢声笑颜。当选政协委员,参政议政,志在千里;创建诗词学会,撰稿办刊,壮心不已。披肝沥胆,浇花植树,岁月数十载;呕心沥心,培桃育李,学子上万千。兢兢业业,尽心尽力,为人师表之典范,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德高望重之先贤。一身正气冲霄汉,两袖清风润心田。终生辉煌业绩,绝非过眼云烟。浩然正气垂青史,高风亮节耀世间。

 

呜呼!拙诗三首,敬酒三巡。心诚礼薄,祭奠英灵。而今永别,送君远行,一路走好,天国安宁。

 

其一

 

风雨沧桑雾沉沉,鞠躬尽瘁赴瑶京。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其二

 

苦雨凄风虺水寒,俊彦一去不回还。音容笑貌今何在?痛失恩师泪两行。

 

其三

 

光耀诗坛日照明,文星陨落月黄昏。青山历历埋忠骨,绿水悠悠葬烈魂。

哀哉!痛哉!伏惟尚享!

 

行文至此,我情思如涌,禁不住眼泪夺眶而出,我尊敬的长辈、尊师、师友王光烈老会长,追溯您数十年如一日为繁荣赤水诗词的创作,推动赤水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倾注了毕生的精力,您生前时常教海我并对我说:自已是上一个世纪出生的人,经历了两个社会不同的时期,深深地感到社会主义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共产党好、改革开放好,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过上今天幸福的生活,在您九十高龄时即兴感慨万分写下了九十抒怀的人生经历。

 

政仁王光烈,贵州赤水人,农历壬戊岁,九月初八生,青山环绿水,上层凤凰村。高耸石鹅嘴,红岩如虎蹲。四岁就发蒙,熟读书与经。教我读和写,全由我父亲。父亲王明富,私塾老师尊。每章熟读后,琅琅背诵清。练习小楷字,方格稀密匀。悬笔写对联,圆熟玉润精。赤习合场镇,千家万户迎。每年冬腊月,拜年写不停。母亲曾慈静,信佛念诗文。主持家务事,勤俭把家兴。岁半多疾病,医师重庆临。休克三天多,灵丹救还魂。行年十三岁,马淑贤成婚。岁次为丙辰,四月初七生。性善最和谐,共度钻石婚。插班古葫小,算术月补清。同学很敬佩,赞我脑筋灵。合中省二中,我均考头名。我进合中校,跳考高中生。重庆精益校,给我教益深。同学共砥砺,中华大学升。回赤考乡长,荣获头一名。乡长当半载,省考科长升。考候备县长,荣获第一名。省训团受训,照顾肝炎情。湄潭金沙县,奉派去一巡。行地方自治,考院铨叙金。去渝蒙于老,嘱写《百字铭》。教育部印贴,高校普推行。人才调剂会,我助于右任。广益中学好,聘助杨芳龄。市府任科秘,市长张笃伦。夜学速记学,增加速度能。正阳入夜校,民刑法律精。湖北省府秘,视察科长名。回渝青木关,中学去一程。思克农校好,我任主任名。拥护胡子昂,起义上北京。同办雅风院,教授高才生。蒙胡荐邓公,写贴“五爱”行。当干评模范,喜受干群钦。飞来莫须有,押赤十年刑。劳改编报刊,目的促新生。国家持赦令,我又成公民。复查平反后,安排一中欣。收编一中史,事迹全面真。县市政协委,特邀我情殷。诗词学会立,宣传赤水新。桫椤杯诗赛,同仁展鹏程。办老年大学,诗联书画精。建孔子学院,讲义又讲仁。红军四渡赤,纪念老元勋。诗词联书画,结合老中青。中外团结广,盛世有虚名。铁刚大孝子,元秀媳女珍。敏孙莉兰好,导游展才能。我今届九十,贺诗喜集成。天年无限乐,涌报知遇恩。乐善永不倦,天地人和馨。祝愿高龄人,多成老寿星。感谢共产党,百姓乐长春。

 

在纪念王光烈老会长逝世一周年之际,赤水诗词学会和赤水风光杂志社的老前辈,老领导何鑑明、谢成、周成西、王昌宇、祁成德、周兴隆、黄梓荣、穆同贵、王应昌、李娅、陈一文等诗友、文友们决定为缅怀王光烈老师,纷纷撰写回忆录和诗词,谨以表达对老会长的深切思念。

 

王老在天应含笑,诗友相聚在一堂,您生前办的《赤水诗词》和《赤水风光》在学会领导和老前辈与众位诗友的精心培养下依然茁壮成长,您放心吧,我们一定会牢记您生前的教诲,将两刊越办越好!

 

安息吧,王姑公,您生前对我说:“两刊要努力办下去,您死后的怀念文章一定让我给您写”。并且王昌宇老前辈在您老人家生前九十高龄前就已嘱咐我说:“如果王老百年归寿后,何正国您写怀念文章,我写祭文”。今日我作为晚辈,没有食言,这点我想天国的您会感到欣慰吧。

 

二0一五年六月二十三日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