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官亦民亦文人
——王洪昌先生印象
作者:马光增
说起王洪昌,在山东省滨州市那绝对是有口皆碑。一是因为他从政多年,清正廉洁,秉公无私,深得民心,留下广为称颂的良好口碑;二是因为他多才多艺,吟诗作“书”,著作有成,广结了人缘。
王洪昌1946年11月生于山东省邹平县。先后担任过中共邹平县焦桥乡党委书记、邹平镇镇委书记、中共阳信县委副书记、阳信县人民政府县长,后期调任滨州市交通委主任、交通局局长、党组书记,并兼任滨州市公路管理局党委书记。
他自幼酷爱书法,专习隶书、兼学篆书。不管工作多忙,他总是忙里偷闲,挥毫泼墨。性情所致,还创作古体诗词200余首,著有诗集《静雅轩诗词》一书,深得文朋诗友的广泛赞誉和喜爱。在滨州,王洪昌称得上是政界的拔萃文人,文化界的良心官员。
这个头不能带
早在上个世纪的1992年下半年到1995年4月期间,王洪昌担任中共阳信县委副书记、阳信县人民政府县长。那时的阳信县是一个尚未脱贫的经济落后县,尽管群众解决了温饱问题,但仍有部分群众面临这样那样的困难,特别是还有部分适龄儿童因各种原因失学。获知此事后,他焦急在心,督促团县委、县妇联从落实希望工程和春蕾计划等工作入手,倡议领导干部带头捐助,并动员全社会参与,让失学儿童重回校园。作为一县之长,他率先垂范,自己一人认领救助了三名特困失学儿童。当时,县政府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提议,由办公室专项拨款,以王县长的名义转送给失学儿童每月60元的救助费,结果遭到王县长的坚决反对。他认为这样做,看上去是小事,但性质完全变了,不但失去了意义,而且影响很坏。倘若带了这个头,那副县长们怎么办?各乡镇书记、乡镇长,县直各局局长们怎么办?尽管自己的工资不高,每个月拿出一、二百多块钱还是没有问题的。为此,他亲自上门走访三个被救助的孩子。从自己的衣兜拿出救助金交给监护人,并一再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嘱咐监护人负好责任。临走,还给孩子们留下电话、地址,要求孩子们每到学期末写信给自己汇报学习生活情况。一向不喜欢显山露水的王县长,这次要求县电视台随从安排录像播放。在王县长的影响带动下,全县局级以上的领导干部都从个人工资拿出钱,分别救助一名失学儿童,从而使全县近百名特困适龄儿童重返校园。
我的字不出卖
王洪昌是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滨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他的书法,尤其是隶书,在国家级、省级众多参赛活动中屡屡获奖,深得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厚爱。对求字者,只要时间允许,他总是忙里偷闲,满足他人需求。但他从不把书法作品与金钱挂钩。1995年4月他调任滨州市交通委主任、局长、党组书记,还兼任滨州市公路管理局党委书记。谁都知道,这些职位是某些人眼中的“肥差”,不知有多少人在这个岗位上“贪财”陷落。为了使这个岗位不被“破防”,对重要的工作他从不自作主张,所有工程项目都由分管副局长、分管科室主任、项目专家、职工代表参与论证,集体拿方案,并在全局会议上公开程序和方案,只要有人提出不同意见,他就让相关人员重新考察、论证、审核,直到大家意见一致,才走下一步程序。对于各项工程的实施,他主动邀请市纪委、市监察局等部门监督,一律通过招标形式公开、公正、透明竞标。这期间,有人想承揽工程,送礼不成,想以高价买他的书法作品以达到目的。对付这种有想法的人,他直言不讳:“我已在全局干部职工大会上声明,我只是个书法爱好者,不是书法艺人,绝不卖字!”并提请大家监督,彻底堵死“关系路”。此举,纯洁了干部队伍,保证了工程质量,所有工程项目连年创优。
公私分明有底线
王洪昌经常说:“我做不到大公无私,但我必须做到公私分明”。的确,他做到了这一点。那时候,单位分发福利,什么鸡蛋、茶叶等等,办公室在进货时,总多出那么几份,以防万一。有时候,工作人员便把多余的提到局长办公室,但他每次都如数送回,多数安排送给加班的工作人员。他觉得,单位来了客人,我们局领导作陪,这不就多吃多占了吗,哪能还要节外再生一枝?不仅如此,就连自己朋友的“小便宜”也是从不多沾。有一次,当年他在阳信任县长时扶持起来的一家肉牛养殖加工企业主老杨,送来了自己厂家生产的两盒清真牛肉请他品尝,提提意见和建议。老朋友情真意切,他推脱不掉。临走,王洪昌非要给老杨带上一盒当年新茶。一再表示:“一年茶,二年草。我很少喝茶,帮着喝掉不浪费”。并挥毫泼墨,以“牛气冲天”四个大字相赠,表达对曾经扶持过企业的美好祝愿。在他任职交通系统主要领导的那段时间里,公务接待正大兴其实。但他从不主动宴请上级领导,更不会与同级部门领导互请,带头创设了一个风清气正的领导集体,受到外界一直好评:“这样的部门,才是一个能干事、干实事的部门;这样的领导,才算一个正正派派的当家人”。
如今,王洪昌先生已是古稀之年,远离官场的他依然是笔耕不辍,不辞辛劳,坚持着自己喜好的书法笔耕及古体诗创作事业。
驻笔之余,顿生感慨。衷心祝愿亦官亦民亦文人的王洪昌老先生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岁岁今朝,永享安康!
作者简介
马光增
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商店镇马腾霄村人
先于山东教育学院(现齐鲁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
后于山东大学古典文学硕士研究生毕业
先短暂留校,旋任阳信三中、阳信一中教师、县委新闻科长
后供职于新华社山东分社、《人民日报.海外版》、《经济日报.农村版》等报媒
现创办北京今日采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领新传媒有限公司,并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作为资深媒体人,
在从事新闻工作过程中,记写了大量消息、通讯等,另其报告文学、散文、诗歌等作品散见于各类报刊杂志
在地方史志等古籍史学方面也有所研究
现居北京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