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进贤缘

进贤缘

 

作者:马光增


认识进贤,是个偶然的机会;了解进贤,则是最近的事情。

羊年刚过,远在加拿大的小孙子马克就给我视频拜年。当我问起孩子需要什么礼物时,孩子告诉我,他们那里一年级开设华语班,设有书法课。要爷爷给他寄些毛笔、宣纸之类的文具用品过去。并说,方便的时候多寄些,他的好多同学也非常需要。

小孙子的要求,无疑就是命令!

一个周末的上午,我乘地铁匆匆赶往全国最大的古玩艺术品市场----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一进大门,巧遇了我在北大珠宝鉴定班学习时的班主任,北京潘家园国际民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鉴定师师俊超老师。寒暄拜年之后,我说明来意。师老师带我径直走进市场中部的“文房四宝”区,指着柜台内一位年过五旬的卖家老板对我说:“你找老杨吧,他是我们的老商户。他经营的‘文港毛笔’全国闻名,质量好,种类也全”。

见是市场老总引导而来,老杨非常热情地与我攀谈起来。老杨自我介绍说:他是江西省进贤县人。在潘家园旧货市场租赁柜台,经营毛笔生意已有十年之久。他们老家的文港镇是全国首数的“毛笔之乡”,毛笔产业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毛笔产量达8.5亿支,每年销售额占国内总量的80%左右,产值近30亿元。文港镇拥有中国文房四宝的大型交易中心,还是全国最大的毛笔材料市场。文港小镇及周边的人们一生都在给文化人“打工”。

“东晋时期书法家王羲之就专用‘文港毛笔’。”说到这里,老杨流露出顶礼膜拜般的神圣与骄傲。但我肯定他一定不是故弄玄虚,因为我知道,王羲之曾做过临川郡太守。不过,那时的进贤、文港只是临川郡辖下的小村镇。

到清朝,文港镇的名笔店铺已是数不胜数。“紫光阁”“文照轩”等名笔店沿街两面排开,商品琳琅满目,应接不暇。这里还有乾隆皇帝亲笔御题的匾额,让其定期上奉朝廷御用贡笔的“周虎臣笔庄”。可见,当年拥有一支文港名笔,是多少文人墨客的梦寐以求、朝思暮想啊!

早在2006年6月,“文港毛笔制作技艺”被列入江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进贤的骄傲,是文港的盛誉!

这位江西老表很健谈。看起来,他不像是个生意人,倒像是个毛笔制作艺术的解说员,我这个外行只有洗耳恭听的份儿了。

“老杨,当导游了?还卖不卖货啊!”邻摊的一位女士插科打诨,笑哈哈地提醒他。

老杨不好意思,转而才开始介绍起柜台上的毛笔来。

我记起唐宋文学文碑中占有至高地位的一位名人,他就是进贤县文港人,被称为“太平宰相”的晏殊。他和他的第七子晏几道在宋词史上留下厚重的笔墨,开创了北宋时期的婉约词风。

说起晏殊,他的每一首词,都是那么美,不论是辞藻,还是意境,读来口角噙香,令人吟唱不绝。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总有这样的能力,将人生的感悟融入到清丽的语言之中,当我们缓缓读完这首小词,对时光流转,对人生转瞬即逝又有了新的体悟。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传唱千古的名句。花开花落,我们无可奈何,燕子来去,我们无力挽留。“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不禁悲从中来。

且看晏殊的儿子晏几道的词吧——

 

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彩袖殷勤捧玉钟,

当年拚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

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

忆相逢,

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照,

犹恐相逢是梦中。

 

如此情感细腻的刻画,营造出了一种凄美感伤之境,使得我们读了之后,立马能够感受到小晏的一片义长深情。

进贤这片土地生就了晏殊,晏殊这位大家誉美了进贤。

我又记起去年在《作家报》编辑部,翻阅过一本文学期刊《军山湖》,这正是进贤县文学爱好者们的组编。期刊开本不大,诗歌、散文、图画应有尽有,图文并茂,别开生面。让人们从字里行间、浓墨重彩之中,体味到进贤的山水田园、风土人情是绝无仅有的美好!

据此可见,进贤县历史文化积淀有多么深厚,地方政府对国学经典文化建设是多么重视,当地文人墨客于文化盛宴之中是何等陶醉呢!

老杨的介绍,唐宋文学的陶冶以及《军山湖》期刊的感染,让我浮想联翩:可以想象,进贤一定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神奇之地。山环水绕,峰峦叠翠,城在湖中,湖在城中,风光绮旎,景色怡人。自然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我就想,莫不是进贤人都是文人墨客,都会成为艺术大师?也许只有在这富有灵气的山水之间,才能生就造化出这样的“才子之乡、文化之邦”!

忽然间,我觉得我与进贤有了一种莫名其妙的缘分,突发奇思妙想:既然崇尚词宗晏殊,尊崇艺术创造,热爱江南山水,何不到进贤走一遭,亲眼目睹那里江南山水的清秀迷人,寻译那里文化积淀的厚重与根基,欣赏那里独树一帜的艺术塑造呢?!

年龄不是问题,山水阻隔也不是问题,路途遥远更不是问题,只要我心所想,我志所向,我心中的梦呵,就一定能够实现!


作者简介

马光增

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商店镇马腾霄村人

先于山东教育学院(现齐鲁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

后于山东大学古典文学硕士研究生毕业

先短暂留校,旋任阳信三中、阳信一中教师、县委新闻科长

后供职于新华社山东分社、《人民日报.海外版》、《经济日报.农村版》等报媒

现创办北京今日采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领新传媒有限公司,并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作为资深媒体人,

在从事新闻工作过程中,记写了大量消息、通讯等,另其报告文学、散文、诗歌等作品散见于各类报刊杂志

在地方史志等古籍史学方面也有所研究

现居北京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