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洛川的美
作者:文澜珊
于收获的季节,我来到了洛川。这座小城,就像黄土高原上的一颗明珠,闪耀着它的光芒,璀璨照人。
这里的景色很美,美得很独特。它不及大漠荒凉,却有大漠的粗犷;它是塬,却不同于关中的塬,它有千沟万壑,藏在胸中。那些褶皱的棱角,为这片黄土高原,添了层次,增了内涵,更多了一份深邃。让人一眼看不透,看不明,却又十分着迷。
这里有丰富的自然植被。在洛川会议纪念馆的花园里,我看到了硕大鲜红的天竺牡丹,十分惊艳!在阿寺村,在县城的厂房外,在途径的道路旁,我看到了红的、白的、黄的、紫的各色波斯菊。朵朵花儿在阳光下张开了笑脸,仿佛在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正因这一簇簇、一片片的花海,使得这片黄土地被点缀的分外美丽!
在塬上的沟壑处,目之所及,间或能看到一丛丛白杨树。它们高大挺拔,密密麻麻,成群结队,白色的树干尤为显眼。还有路旁的红叶点缀在这茫茫原野上。站在洛塬上,极目远眺,视野格外开阔,眼前出现诸多色彩,点缀在这片原野上,像一幅油画般迷人。
日暮时分,最后一点淡红色的光逐渐消失在地平线上,距离是那么近,仿佛一步之遥。夜幕降临后,站在洛塬上,我看到了天边的新月。那一弯浅浅的月亮,静静地挂在天边,距离地面也是那样近,近到触手可及。那一刻,我感受到,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人与日、月之间,分外亲近。
初秋的洛川,没有冬的清冷,没有春的青翠,没有夏的骄阳,却有秋的殷实。放眼看去,漫山遍野都是苹果树。千万只红彤彤的苹果,密密地坠在枝头,仿佛在密谋着人间的丰收。或是诉说着欢欣喜悦。它们像是坠落人间的精灵,以至于,当你凝视时,仿佛能看到每一只苹果的情绪。
从未想到有一天,我能见到如此这般多的苹果。它们一个个是那样的美丽,像小女孩红扑扑的脸蛋,像王母娘娘的蟠桃盛宴,像洛川的秋天在晾晒它的杰作。
漫山遍野,随处可见苹果丰收的场面。成千上万只苹果堆在一起时,仿佛汇成了苹果的海洋,苹果的游乐场。它们离开了枝头,却依旧散发着浓浓的沁人心脾的果香。一口咬下去,清脆的声音伴着甜甜的果肉,带着绿色的糖心,那种幸福和愉悦感,也一同被收入腹中。这时,我体会到,原来苹果可以给人带来快乐!
洛川的塬上,有几千万只苹果,几百辆大卡车,还有几十个大大小小的果业公司,他们忙忙碌碌,源源不断地为全国各地输送着甜甜的苹果。不仅如此,还有一些苹果远渡重洋,为东南亚,欧美等国,带去了中国的果香和味道。
由此我想,洛川的人们种下的,不仅是发家致富的财富果,也是造福人民的幸福果,更是连接海内外的平安果。
从一只苹果,人们可以体尝到甜蜜和幸福,也能尝出洛川的原野味道,进而尝到黄土高原的气息,感受到延安精神,品尝出中国的美与质朴。所以,洛川的苹果,不仅是延安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在这里,我不仅看到了洛川的自然之美,苹果之美,还感受到了洛川人的品格之美。
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辛勤耕作在这片黄土地上,不厌其烦。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率先采用了先进技术,培植果苗,养护果实,不断探索着种种可能和新的果种。还有一部分人,坚守着传统的苹果种植方法。开放与包容,坚守与创新,在这里一览无余,各安其事。
这里的人们很勤劳,他们用自己的智慧,打开了改造贫瘠的黄土地的伟大工程;他们用诱人的苹果充实了黄土高原;他们用五彩缤纷的花朵装扮了黄土高原。他们,是最平凡的劳动人民,却让我看到了平凡的伟大,看到了人定胜天的力量,看到了人类繁衍生息的坚韧和智慧。
所以,洛川的苹果,是财富果,幸福果,也是平安果,智慧果。洛川的美,凝聚在洛川的苹果上,美美与共,生生不息。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洛源放歌2023年第240期——总第1920期
【作者简介】文澜珊,陕西人,系中国散文学会、宝鸡市作家协会、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会员。作品发表于《中国文艺家》《延河》《清风文学》《西安晚报》《宝鸡日报》《桂林日报》《黄石日报》等纸刊网媒; 2022年发表长篇小说《觉醒录》。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