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脚印

脚印

 

作者:王德兴

 

当岁月之舟驶入甲辰之秋,我的军旅之树也结出硕果。

——近日,组织为表彰我从戎报国40年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向我颁发了一枚“一级国防服役纪念章”。以此为标志,我的军旅生涯也行将落幕。

在长达数十年的直线加方块的生活中,我历任战士、班长、排长、指导员、干事、政治处主任、学术编辑、学员队政委和研究室主任等职。虽然也从事过十多年的行政管理工作,但绝大部分时间还是搞技术性工作,如学术编辑、理论研究等。如果为自己做个盘点,不能说是著作等身,但也尽心尽力、创造性开展工作,在风雨兼程中,留下一串或深或浅的脚印。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我感到有三个:

1

第一个“脚印”:《解读空军“三项整治”——与转型变革中的40万将士共勉》。这本并不算深奥、仅24万字的学术性专著,却换来了空军主管训练的中将领导的首肯,责成机关有关部门“发全空军处以上干部人手一册”。这其中奥妙何在?

21世纪初,以高新技术引领的空天时代迎面而来,反映在军事领域就是外层空间军事化、空天军事一体化明显加剧。当时的空军司令员许其亮上将敏锐地意识到:在这种大势下,空军作为高技术军种,绝不可能置身事外,相反,必须积极作为,紧抓机遇、迎接挑战。为此,空军党委作出决定:在全空军范围内进行“三项整治”,用三年时间建系统、立标准、改模式,打牢转型发展基础;再用三年时间建立和形成新的标准体系、模式机制和法规制度,构建信息化军事训练和管理体系,最终实现信息化转变。其目的,就是力求通过深化改革加快空军转型,“努力建设一支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要求相适应的强大的人民空军”。

如此长的跨度、如此广泛的领域,这样宏大的改革无疑是摆在40万空军官兵面前一道全新的时代课题。那么,基层官兵究竟对“三项整治”开展的时代背景和客观原因、重大意义、理论基础以及“三项整治”与落实新《纲要》的有机联系等一系列问题,应如何理解和把握?我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与思考,把官兵们普遍关注诸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具体归纳成100个具体问题,然后请在关专家和部分研究生进行逐一解答。对一些现实中不好解答的问题,就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洋为中用的原则,充分借鉴世界强国空军在空天建设方面的最新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加以系统提炼、科学点评,力求做到融会贯通、了解方法,辨清路径,启发思想,开拓视野。

比如,在阐述开展“三项整治”必要性及原因的时候,我曾概括了这么一段话:“虽然过去我们收获了无数光荣,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空军现代化水平与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还不相适应,军事核心能力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要求还不相适应。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懂得抓住机遇,学会迎接挑战,心存忧患在创新中谋发展,怀揣梦想在改革中求生存:努力学会用检讨性思维来自省,下决心革除积弊,增强开辟未来的信心和勇气,最终实现战略转型”。再如,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提炼出“要突破机械化条件下注重单一兵种、单一武器平台训练的思维定势,确立以信息、网络为主导,注重体系作战能力的建设理念,推进空军军事训练向信息化转变”等七种应着重突破的思维定势和确立的理念。所有这些,都对帮助官兵统一思想、加深对空军党委决策部署的理解,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本由空军领导作序的理论读物下发后,被广泛运用到空军机关、部队尤其是基层单位“三项整治”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中,成为推动整个空军“三项整治”的重要参考和实用工具。

这件事启示我:热难点任务面前能不能主动靠前思考,创造性地作为,有铁一般的担当,是衡量一名研究员是否称职、敢不敢担当的一块“试金石”。只有乘势而上,坚持问题导向,把自身的知识和理论优势最大限度地融入到为机关和部队的排忧解难上去,才能真正体现价值、获得认同。

2

第二个“脚印”:《文化软实力与空军转型建设》。该书赶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决定之前成功面世,并摘取了“第二届空军军事理论创新优秀专著”奖,不是实至名归,而是源自对文化重要性的高度认同。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在本年度伊始,也就是2011年1月,我和院内外有关专家一道,编著了一本题为《文化软实力与空军转型建设》的学术专著。作为空军第一本系统探索空军文化建设的书,该书荣获了“第二届空军军事理论创新优秀专著”奖。之所以有此斩获,除了从理论上深刻揭示了空军文化若干重要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阐明了文化软实力与空军转型建设的辩证关系,系统回顾了人民空军文化软实力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概括梳理了外军的文化建设与发展状况;重点探讨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加强空军文化软实力建设等重大问题之外,还破解了空军部队在文化建设中多年未能解决好的基本概念问题。比如,对究竟什么是空军文化?它与蓝天文化、空天文化究竟是个什么关系却始终莫衷一是、众说纷纭。我们通过研究认为,从传承的角度看,空军文化从本质上讲即为蓝天文化,因为这种文化是以广袤的蓝天为背景的;而空天文化则是蓝天文化在在空天时代的创新与发展,是空军官兵在履行我军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实现空天一体、攻防兼备战略目标的具体实践中,所形成的富有空军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所有这些,均与国家尤其是空军将要兴起的大抓文化建设的考虑不谋而合。是巧合还是预有先知?在年终向从空军机关和院外聘请的专家作军事理论成果奖的评选作关于该书的创新点陈述时,我曾讲了这样一段话:“尤其需要说明的是,此书面世之际适逢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当口,机关和部队的部分读者也对该书给予了高度关注与充分肯定。但这绝非意味着我和我的合作者们有先知先觉的预见能力,凭心而论,本书之所以能应运而生,靠的是一名军队院校工作者对文化天然的那种亲近与崇敬,因为我始终感到:文化无论是对于一个国家还是一个民族、一支军队,历来都是十分重要的;此外,还有一个更直接的理由,那就是帮助一位战友完成一个未竞的心愿。也许,大家在本书扉页所罗列的作者名单中会发现一个加了黑色方框的名子。谁呀?她就是全军第一位战略女博士——季岩大姐。2010年3月,她因积劳成疾而离开了我们。临终前她十分关注并致力于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努力构建一个与空军高技术军种属性相适应的大文化体系。正是源于对她的敬重和对文化重要性的高度认同,才使我和我的合作者们以极大的身心投入、快速完成了这本书。”

此书的成功,从一个侧面说明:真正好的研究成果,不是强迫拼凑出来的,而是源自高度的责任认同与行动自觉。

11

第三个“脚印”:《强军梦:官兵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热点解读》。眼睛朝上盯热点,重心下移搞服务,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满足基层官兵理论武装亟需。成果不获奖,不能证明不是好作品

党的十八之后,习近平主席站在时代和战略全局的高度,对全党全国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战略思想;对军队提出了“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牢记坚决听党指挥是强军之魂,牢记能打仗、打胜仗是强军之要,牢记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是强军之基”的根本要求。如何结合全面学习落实党的十八大所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目标新举措,把习主席关于建军治军的最新的指示要求帮助机关、部队更好地领悟强军之略、牢记强军之要、夯实强军之基、坚定强军之路,是新形势下军事理论工作者的职责所系,也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搞好理论武装的当务之急。基于此种考虑,自2013年初开始,我会同部队、机关和本部的部分从事政治工作和军事理论研究同志,成立了一个由15人组成的课题小组,经过历时半年多的努力,终于推出了《强军梦——官兵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热点解读》。

本书着眼部队尤其是基层官兵理论武装亟需学习掌握的诸多热点理论问题,进行了全面、立体的理论解读和创新思考,重点诠释了强军梦的内涵,探讨了空军部队如何创造性地落实十八大精神,加速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途径,对于增强广大官兵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成果被广泛运用到全军尤其是空军基层部队开展的“坚定信念,铸牢军魂”主题教育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中;同时,还为军队院校进行的全军院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学检查评估提供了现实支撑,受到基层部队和官兵的欢迎与好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专著重点对如何创新发展军事理论、如何深入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如何高度关注海洋太空空间安全等重大问题,逐一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与分析,这对进一步加深理解、明确落实路径具有启发与推动作用。

尽管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该专著没有获得任何形式的奖励,但因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内容的全面性、深刻性与完整性而凸显出应有的实用价值,直到今天,在部队和部分研究人员的书架甚至办公桌上,还时常见到这本书的身影。这就启示我们:搞研究工作,既要眼睛向上盯住上级指示要求和理论热点,更要重心向下最大限度解决基层官兵的理论亟需,只有坚持对上与对下的统一,才是最好的履职尽责,至于获不获奖,其实并不重要,关键是作为理论研究成果,究竟对社会实践起到了什么作用、发样了何等功能。

我感到,所谓历史就是历代人接续奋斗的综合集成。“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在巍峨的钢铁长城里,我只是一块砖、一块石,始终站定自己的哨位,奋力挺起应有的担当。因为,民族复兴,需要每个人的忠诚与奉献。

我骄傲,我是一名“执干戈以卫社稷”的军旅人;我自豪,我是“每逢佳节倍思亲”齐鲁游子!


4

作者简介:王德兴,山东人,专职研究员,现居北京,曾著有《强军梦》、《以各种方式走向你》等多部文集。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