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岸英在山东阳信
作者:马光增
1948年初春,春暖乍寒。
3月,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化名杨永福),随中央土改工作团来到渤海区党委所在地山东省阳信县,任务是进行完成土改后的建乡试点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调查学习,毛岸英一组三人被安排住进城南河流区张家集村,他与工作团的史敬棠、吴剑迅同住在张元林大爷家的两间东屋里。里间是一个土炕,外屋放一张方桌,两把椅子,桌上放着一个时常来客喝水用的花瓷碗。
张家俩老膝无子女,过继来乳名福生的外甥做儿子,十七八亩地,活忙。毛岸英就像住在自己家里一样,有空就挑水、劈柴、喂猪,干些零杂活。同来的工作人员都争着干,大爷大妈不让他干,可他总是闲不住。开始,老人叫他“杨同志”,看到“杨同志”如此憨厚朴实,后来干脆直呼“孩子”了。
吃过房东三次饭
毛岸英天天与农民打交道,可很少吃老乡们家的饭。在张大妈家住了三个多月,据张大妈的儿子张进登老人(福生)回忆,也仅仅只有三次。
一次,毛岸英去渤海区党委开会,受凉感冒,发起高烧。张大妈硬是把他按在自家的热炕头,盖上被子,端来姜汤,紧接着又煮了一碗热乎乎的面条,端到岸英面前:“孩子,多吃点,多喝点,出出汗就好了。”岸英双手捧着碗,激动得热泪盈眶。
又一次,毛岸英他们几个人工作回来,正逢张家熬了菠莱汤。当时是春天,蔬菜少,大妈招呼岸英他们说:“孩子,你们喝点菜汤吧。东奔西走的,喝喝不上火。”说着,拿碗要给岸英他们盛。岸英说:“大妈,我自己来吧。”他看到锅里剩的不多了,为同伴史敬棠、吴剑迅两人分别盛了半碗,又用自己的小铁碗盛了一小勺。
还有一次,那是个大热天,岸英外出独自回来,随口说了句“天热吃不下饭”的话,大妈听到了,她赶紧煮了碗面条,还荷包了两个鸡蛋,送给岸英。这碗面条,其实岸英没有吃。据与之西邻,曾与大妈家因琐事有过矛盾的张进礼大妈说,杨同志把面条送到她们家,还说:“大妈,元林大妈让我给您送来的。”两家合好后才知道,杨同志和这碗面条为两家的和好起了化解作用。
闹媳妇和看娃娃
毛岸英住在张家集时,才20几岁,也好喜好乐,甚至还有些大大咧咧,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张大妈家12岁的小儿子福生,常拉着“杨哥哥”的手,在村里转,串串门,了解每家每户的生产收入情况。阳信盛产鸭梨、红枣、花生,每次串门,小福生和几个小伙伴都少不了跟“杨哥哥”要这些“好吃的”,不给买就不领路!
有一次,村里一位叫张观廷的小伙子娶媳妇,小福生拉着“杨哥哥”来了。花轿刚停下,一群年轻后生叫嚷着,簇拥着,挤得花轿摇摇晃晃。在一旁的岸英,未见过这种场画,急了,万一挤坏了花轿,摔着新娘咋办?他急忙拨开人群,三步并作两步,来到花轿跟前,一手掀开门帘。猛然,有人拉了他一把:“哎,杨同志,你不懂俺这儿的规矩,哪有爷们接新媳妇的?”说得岸英满脸通红,尴尬地缩回来。原来,两位接媳妇的大嫂进来了。农村有句俗话,叫“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从几千里外而来,对鲁北乡村土野之事,岸英不懂,也就不足为怪了。
邻居秃嫂子(俗名)生了对双胞胎,岸英听说后,非要去看看孩子,慰问慰问。可还没有满月,那怎么行呢?乡亲们劝阻了他。待到孩子月满之后,岸英马上就来了,他对两个孩子左看右看,又看了一眼大嫂,兴奋地鼓起掌来,问身边的老人:“大妈,你们这里怎么一窝窝地生呢?”说得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
有事就去找“杨同志”帮
离张家集不远有一个村庄叫史家围子,华东军区剧团来渤海区慰问演出,就在这里扎戏台子,演出京剧《三打祝家庄》。老乡们从没见到过这么高水平的演出,都惋惜只演了一个晚上,不过瘾。于是,大家就去找“杨同志”。毛岸英经不住老乡们的软缠硬磨,赶忙跑到区里,向领导作了汇报,区里赶紧派人把去惠民演出的剧团硬从半路上拉回来。晚上,当地的老乡们又乐滋滋地看了一场京剧《红娘造反》(即《红色娘子军》。
村里发展生产要搞副业,岸英建议生产豆芽卖,给村里增加收入。可绿豆是紧俏粮食,从哪里来?老乡们又来找“杨同志”帮忙了。岸英让史敬棠领着两个村民去区粮站买,区粮站有,可不随便卖。岸英只好写了一张纸条,盖上印章,让史敬棠到区里说明情况和原因。天没黑,绿豆就拉回来了。
老乡们说:“有事去找杨同志,他能为我们办事。”
告别
7月初,是骄阳似火的日子。毛岸英接到中央要他回去听从重新安排工作的来信。
杨同志要走了,消息不胫而走。乡亲们都纷纷赶来送别。张大妈更是手脚不停地忙里忙外,。为岸英洗净了衣服,包好新做的鞋袜,还炒了花生、玉米花,煮了红枣、鸡蛋。“孩子,最后一个晚上了,跟大妈住在一起吧。”那一宿,张大妈千叮咛,万嘱咐,要小心,要来信,要回来看看,全家人一宿没合眼。
第二天一大早,毛岸英动身了。身上穿的依旧是来时的旧灰军装:胳膊肘上有两个补丁、胸前掉了两个扣子的褂子和三四处补了补丁的马裤。
天上的乌云压得很低,飘洒着密密的细雨。
“孩子,要不明天走,你看这天这道的?”大妈红着眼圈说。
“大妈,军区的车还在等着呢。”毛岸英不敢正眼看大妈和送行的人们。
“孩子,那你就走吧,路上要小心!”
“放心吧,大妈。”
汽车渐渐远去,张大妈和送行的人们,仍然站在雨中,拭泪挥手,目送着汽车消逝在远方。
站在一旁的小福生,喊着“杨哥哥”,呜呜地哭出声来。
毛岸英走后的第10天,乡里在张家集村北的杨树林里开会,两树之间,悬挂着一张画像,主持人指着画像,介绍说:“这就是我们前几天刚送走的‘杨同志’,他真名叫毛岸英,是毛主席的儿子。乡亲们惊讶地睁大眼睛,仔细端祥着,似乎这才发现:“杨同志”,高高的个头,大大的眼睛,蓬松的大背头.....简直就是瘦了一圈的毛主席。
深情地期盼
等啊,盼啊,张大妈几乎天天要到村长张会山家去问信儿。这一天终于到了。
农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全村正欢度中秋节,村长张会山手里举着一封信,在大街上快步跑着,边跑边喊:“杨同志来信了....”。村里的人们闻讯赶来,簇拥着村长来到张大妈家。张大妈和乡亲们迫不及待地催村长赶快拆信。从信封里取出来的首先是一张照片,正是大家熟悉的“杨同志”---毛岸英,张大妈反复看着,老人家泪流纵横。
人们一边传看着照片,一边听村长念信... ...
张大爷、张大妈:
二老好。
痛别二老,倏忽月余。天各一方,万分悬念。远隔关河,情怀衷肠。二老待我,胜似儿女。恩德之重,铭刻肺腑!
一路平安来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暂分中宣部工作,一切均好,万望放心。我已要求到部队去锻炼,目前只等组织决定后再秉。
敬祝健康及全家幸福!
请代问张会山二老好!
乡亲们好!
杨永福
1948年8月19日
“杨同志”离开了。
但“杨同志”和他的这封信,却永远留存在了当地老百姓心中!
编者按
1947年11月5日到1948年7月底,毛岸英曾随中央土改工作团在渤海区党委所在地的山东省阳信县王架村、大商村、张集村等多地乡村工作过一段时间,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史料支离破碎,语焉不详;而且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为了较为准确地还原历史,时任阳信县委新闻科科长的马光增,曾三下毛岸英工作、居住时间最长的张集村,采访房东及村里长老,较为全面、准确地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本文通过记写“毛岸英在张集”,试图以点带面,再现毛岸英在阳信的工作生活历程。下面是作者采访过程的回忆,现予编发,以飨读者。
马光增
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商店镇马腾霄村人
先于山东教育学院(现齐鲁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
后于山东大学古典文学硕士研究生毕业
先短暂留校,旋任阳信三中、阳信一中教师、县委新闻科长
后供职于新华社山东分社、《人民日报.海外版》、《经济日报.农村版》等报媒
现创办北京今日采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领新传媒有限公司,并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作为资深媒体人,
在从事新闻工作过程中,记写了大量消息、通讯等,另其报告文学、散文、诗歌等作品散见于各类报刊杂志
在地方史志等古籍史学方面也有所研究
现居北京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