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进张集
——采写《毛岸英在山东阳信》
作者:马光增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往事如烟,感今怀昔。过去的许许多多事,如过眼烟云,好多已不再脑海心边了。但三进张集村,采写《毛岸英在山东阳信》一稿的过程,至今却历历在目,终生难忘。
1993年3月底的一天,山东电视台徐龙河记者来阳信采访万亩鸭梨、万亩香椿的发展状况的新闻,我有幸全程陪同。到县城东南采访河流镇的香椿园,地头小憩时,一位采摘香椿芽的村民得知是山东电视台记者来采访,就随口对我们一行说了句:“阳信可上电视的事儿太多了!他顺手向南不远处指了指说:毛岸英就在张家集住过”。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新闻职业的敏感让我似乎捕捉到了什么。中午在梨乡宾馆就餐,县委书记盖国强、县长王洪昌主陪。席间闲聊,我把今天在香椿园听到有关“毛岸英在阳信”的事说出来。盖书记、王县长先后嘱咐:是,党史办应该有些资料记载,有时间可以去采访整理一下,意义重大啊!
回到宣传部,时任县委宣传部部长宋玉庆将分管新闻宣传的李振敏副部长叫来,我们一同商量收集、整理、采写《毛岸英在山东阳信》一稿的工作,并当即安排由我具体做这项工作。
此后的时间里,我先后到县委党史办、政协文史办、县府史志办,陆陆续续查找相关资料。搜集到的一些相关资料,比较散乱,且说法不一,有必要进一步甄别,去伪存真。
那是1993年秋日的一个下午,我带上采访本,骑上自行车,来到县城东南大约八九公里路远的河流镇张集村。在村头问询,获知毛岸英就在福生(张进登)家里住过时,我顿觉眼前一亮,采访有了着落。来到张家,张进登老人并不在家。他的老伴说:这几年家里做豆腐皮加工生意,老头每天上午、下午两出门,串乡卖豆腐皮,估计得四、五点钟才能回来。心理有了实底儿,我便出去到村里的小卖部买了两瓶当地的白酒--全信大曲拎回来。
这是个狭长院落,南北长、东西窄。北正房三间,西厢房二间,大门楼朝西,门前有一不大的空场,有大大小小十来棵榆树、枣树,还有一个猪圈。
在等待了大约一个多小时后,张进登老人回来了。老人是一个饱经风霜、地地道道的庄稼人。他推着一辆长架的老式自行车,车后架的右边挂了一个柳编筐。为了让老人更相信、更配合,我煞有介事地拿出一张“阳信县委新闻科长”的名片,一本正经地递了过去。问明来意,老人沏茶倒水。看到桌上我提来的两瓶白酒,老人推谢了几句,便让老伴炒了盘扁豆,自己又切了一盘豆腐皮。老人哈哈一乐说:“今天要和小马喝两盅!”。老人不胜酒力,我也顷刻面色通红。三杯酒下肚,张进登老人便敞开了话匣子------
我小时候是从何家坊区那边过继到张集村的舅父张元林家的。早些年,这个院里还有三间东厢房,南侧一间堆放杂物,紧挨北房的两间就是土改基本完成后,建乡工作队杨永福(毛岸英)、史敬棠、吴剑迅住过的房子。不过前些年,由于年久失修已经拆掉。小杨三人住在这里的时候,我也就12来岁。当时东厢房的里间是一个大通炕,外间放一张大方桌,两把太师椅,一个圆杌子,桌上放着一个时常来客喝水用的花瓷碗。那就是小杨三人的办公室兼宿舍。不大的房间里,前村后店的人来来往往,好不热闹。晚上小煤油灯一人一盏,写材料,对数字,忙的不亦悦乎。三人时不时出去开会,出门就铁将军把门,回来的时间也没有个准头。后来,材料一多,来人多起来,还把我家北屋里的这个小桌橱、小条凳借去临时用。小杨他们自己做饭,多是等我们家做完饭后,再用我们家的灶台自己做。那年代,孩子上学的少,我天天围着东厢房门转。小杨他们工作忙不让进去,我就在东厢房门口“把门站岗”。
大概到了文革时期,县里说要搞展览,把东厢房里的方桌、太师椅拉走了,还拿走了一些小杨他们的照片什么的。来人连个纸条也没有留下,以至到后来拉走的桌椅再也就没有了下落。前几年,县里又有来人说搞展览,要拉桌橱、杌子,这次我没有让拉走:再拉走了,来了客人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了。
说活间,老人又从墙橱里拿出一本破旧的书,翻来翻去从书页里找出几张老照片递给我。这几张照片有小杨的单人照,也有小杨、史敬棠、吴剑迅的合影。“拿去吧,上上报纸,让大家都看看”,老人挺信任地对我说。看着照片,小杨也就二十五六岁,史敬棠、吴剑迅也就三十多岁的样子。那天,我们聊了有两个小时,直到老人又要去加工豆腐皮了,我才悻悻地离开。
第二次去张集村,是在十几天之后的事了。初稿形成,但好多内容不尽准确完善,需要进一步核对翔实。了解到张进登老人的出入规律,我就选择好上午十一点到达。临出县城,我到一家海产店买了一斤锅煲鱼(熟鱼片)带上。考虑到中午正是个饭点,这样不空手,不光是好看,要是老人真要挽留吃饭,那心里也安稳踏实些。
张进登老人和我几乎是一前一后进的门。他刚把车子撑下,我就推车进了院子。熟悉了,老人喊着让进屋。我把锅煲鱼从包里拿出来,放到桌上。老人也是一顿寒暄。赶紧催老伴炒了一盘辣白菜、一盘丝瓜炒鸡蛋,我把桌上的锅煲鱼的塑料袋打开。老人斟满两杯全信大曲,我也不再谦虚推脱。拿出写好的初稿,边吃喝,边问询,边记写。这次的采访,只是初稿的补充修正,也就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因为老人还要做准备下午串乡卖豆腐皮的事。
最后一次来张集村,应该是在二十几天之后。记得一天下午,县政府办公室主任赵和祥给宋玉庆部长来电话说,市里在阳信挂职的科技副县长张循浩病了,他要代表县委、县政府前去滨州看望慰问,并点名要我第二天上午随同前往,顺便写篇通讯稿宣传一下。当时,我已经确定好第二天一早去张集,并且还给河流镇党委、政府办公室的曹福清主任打过电话,主要是想把已完成的《毛岸英在山东阳信》的稿件,读给张进登老人听听,如果没有出入也就算完稿,时间不需要很长。第二天上午一上班,赵和祥主任马上安排。因为当时县政府车辆少,县长王洪昌主动让出他的2号桑塔纳车,我们高规格去了张集村。在张进登老人家,我拿出《毛岸英在山东阳信》一文的初稿,随诵读随询问,边修改边补充。当完完整整地为老人读了一遍后,老人拍了一下桌沿,连连说:“对,对,就是这些”!这次采访速战速决,来回也就一个小时。
此后,我把《毛岸英在山东阳信》一稿,复写多份,分头寄给了国家、山东省的多家报刊。命中率非常高,几乎均被采用。粗略记得,《人民政协报》、《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杂志、《中国老年报》、《大众日报》、《联合日报》、《山东青年报》、《滨州日报》等十几家报刊都刊登过。而且后来我还了解到,北京、湖南、河北、山西等多家报刊也予以转载。可惜的是,当时没有订阅那些报刊,只是听人告诉我,他们曾在外地看到过这篇被转载的文章,自然无法收存原件。更为可惜的是,有关毛岸英等人的那些老照片,我也随同稿件寄到了多家报刊的编辑部。从此一去无回,查无音讯。现在想来,遗憾之至!
马光增
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商店镇马腾霄村人
先于山东教育学院(现齐鲁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
后于山东大学古典文学硕士研究生毕业
先短暂留校,旋任阳信三中、阳信一中教师、县委新闻科长
后供职于新华社山东分社、《人民日报.海外版》、《经济日报.农村版》等报媒
现创办北京今日采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领新传媒有限公司,并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作为资深媒体人,
在从事新闻工作过程中,记写了大量消息、通讯等,另其报告文学、散文、诗歌等作品散见于各类报刊杂志
在地方史志等古籍史学方面也有所研究
现居北京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