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八篇(七)
作者/池征遥
1.国赋
华夏之土,巍峨耸立,黄河汤汤,自古以来便是文明之源,历史之根。它承载着千年的风云变幻,见证了无数的世事沧桑,每一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风采和韵味。
昔日的夏商西周,乃礼仪之邦,诗书传家。夏朝初创,奠定基业;商朝繁荣,青铜器熠熠生辉;西周则礼乐盛行,封建制度初具雏形。春秋战国,群雄逐鹿,百家争鸣,儒墨道法,各抒己见,思想的火花在这片土地上碰撞出耀眼的光芒。
秦汉一统,天下归心。秦始皇横扫六合,车同轨,书同文,长城万里,护佑家园。汉朝继之,文景之治,国力渐盛,汉武帝开疆拓土,丝绸之路贯通东西,中华文明远播四海。
魏晋南北朝,虽纷争不断,却也是文化交融,艺术璀璨。魏晋风度,名士风流,竹林七贤,放浪形骸;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石窟艺术瑰丽多姿,云冈、龙门石窟,至今仍是艺术的瑰宝。
隋唐盛世,国力强盛,文化繁荣,万国来朝。隋朝开皇之治,奠定基础;唐朝更是达到了巅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国泰民安。长安城下,商贾云集,丝绸之路畅通无阻,东西方文明在此交汇融合。唐诗宋词,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无一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宋元明清,历史长河,波涛汹涌,各有千秋。宋朝科技发展达到巅峰,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发明影响深远;元朝则疆域辽阔,民族融合,马可·波罗笔下的东方传奇令人神往。明朝洪武之治,永乐盛世,郑和下西洋,彰显国威;清朝康乾盛世,国力鼎盛,文化艺术亦不乏亮点,如《红楼梦》、《四库全书》等巨著皆诞生于此时。
回首近代,列强入侵,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然则,中华儿女,奋起反抗,浴血奋战,保家卫国。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崛起。改革开放以来,更是日新月异,繁荣昌盛。
江山如画,历史如歌。今日之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夫国赋之重,在于文化之根,在于民族之魂。吾辈当以此为勉,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传承文化,弘扬精神,开创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奋斗!
2.家赋
家,乃社会之细胞,传承之根基。吾家虽非显赫望族,然亦承载着数代人的梦想与汗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此,谨以家赋之名,抒发对家的眷恋与崇敬之情。
吾家之始,远溯至先祖耕耘之际。彼时,祖先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栉风沐雨,奠定了家族的基石。家训有云:“勤为本,德为先,孝当先,和为贵。”此言一直铭刻于吾辈心中,成为家族传承之瑰宝。
悠悠岁月,家族历经沧桑变迁。明清交替之际,先辈们或商贾于市,或耕读传家,始终秉持着诚信为本、勤劳致富的家风。及至近代,家国危难之时,吾族儿女亦挺身而出,投身报国,彰显了家族之担当与勇气。
新中国成立后,家族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父辈们辛勤耕耘,不仅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更将家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他们言传身教,使吾辈懂得了感恩、谦逊与担当。
家之文化,亦丰富多彩。春节团圆之际,家人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中秋佳节之时,共赏明月,品味月饼之香。此外,家族中还流传着诸多传统习俗与民间故事,使吾辈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文化的熏陶与滋养。
吾家虽无惊天动地之举,却有着平凡生活中的温暖与力量。每逢困难挫折之际,总有家人伸出援手,给予关爱与支持。这份血浓于水的亲情,成为吾辈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
今日之吾家,已枝繁叶茂,人才辈出。吾辈当秉承家族之优良传统,勤奋学习,奋发有为,为国家之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亦愿为家族之兴旺发达而努力奋斗!
家,永远是最温暖的港湾;家族文化,永远是最宝贵的财富。夫家赋之重,在于情感之真,在于传承之美。吾子孙后代当铭记家训,弘扬家风,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与荣耀,携手共创美好未来,书写家族更加辉煌的篇章!
3.师赋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乃人类灵魂之工程师,文明传承之使者。吾辈有幸,得遇良师,深感其恩,特作此赋,以抒对师之敬仰与感激之情。
自古以来,师之地位,崇高而神圣。孔子杏坛讲学,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孟子游说诸侯,宣扬仁政,影响深远。师之教诲,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人明智,启人心智。
吾师之来,犹如高山流水,遇知音。其学识渊博,博古通今,融汇中西,贯通文理。课堂上,师挥洒自如,旁征博引,使吾辈如沐春风,受益匪浅。课余时,师亦关心备至,嘘寒问暖,使吾辈倍感温暖,如沐春阳。
师之教诲,重在品德,贵在修身。师常言:“德为先,学为本,行乃果。”此言铭记于心,成为吾辈立身处世之准则。师之身教,更胜于言传,其谦逊低调,勤奋好学,使吾辈深受感染,立志效仿。
师之关怀,犹如父母,无私而伟大。每逢困境,师总是伸出援手,给予鼓励与支持。其关爱之情,犹如冬日暖阳,使人倍感温馨,重拾信心。师之期望,犹如明灯,照亮前行之路,使吾辈勇往直前,无所畏惧。
师之成就,斐然可观,令人敬仰。其科研成果,硕果累累,屡获殊荣;其教育事业,桃李满天下,誉满四方。师之才华与智慧,成为吾辈学习之榜样,追求之目标。
吾辈有幸,得遇良师,实乃三生有幸。在此,谨向吾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与最衷心的感谢!愿吾师身体健康,事业兴旺,福寿绵长!
夫师赋之重,在于情感之深,在于传承之远。师恩难忘,铭记于心;师道永存,传承不息。愿吾辈铭记师恩,不负师望,努力学习,奋发有为,为国家之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4.重阳赋
重阳佳节,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登高望远,遍插茱萸,思亲怀远,感慨万分。此赋以抒对重阳之深情,探寻其历史文化底蕴。
重阳,乃中国传统佳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昔者,轩辕黄帝铸鼎于荆山,适逢重阳,群臣毕至,欢庆佳节。自此,重阳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之俗,流传千古。
重阳之意,寓含丰富。九九重阳,寓意长久,象征生命之不息,岁月之绵长。登高望远,寄情山水,抒发胸中之块垒,忘却尘世之烦恼。佩茱萸,驱邪避凶,祈求平安吉祥。饮菊花酒,清热解毒,养生保健,延年益寿。
重阳佳节,亦是敬老爱老之时。忆往昔,先辈辛勤耕耘,创家立业,恩泽后世。今朝,吾辈承欢膝下,尽孝守心,传承家风。重阳敬老,不仅是对长辈之尊敬与关爱,更是对传统美德之弘扬与传承。
重阳之际,漫步于山水之间,感受大自然之鬼斧神工,领略祖国河山之壮丽秀美。江山如画,岁月如歌,重阳佳节,更添一份诗意与浪漫。
吾辈生于斯,长于斯,当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文化瑰宝。重阳佳节,不仅是一次亲情的聚会,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与洗礼。让我们共同携手,传承重阳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夫重阳赋之重,在于情感之深,在于文化之厚。愿吾辈铭记重阳之意,传承重阳之俗,共度美好时光!
重阳佳节,思绪万千。愿天下老人,福寿安康,笑口常开;愿吾辈青年,奋发有为,不负韶华。重阳之韵,永驻人间!
5.人民赋
人民,乃国家之基石,社会之根本,文明之源泉。自古以来,华夏儿女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吾辈有幸,生于斯,长于斯,特作此赋,以抒对人民的深情厚意,探寻其历史文化底蕴。
昔者,炎黄子孙开疆拓土,建立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夏商周,礼仪之邦,诗书传家,奠定了文明的根基。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各抒己见,思想的火花在这片土地上燃烧。秦汉一统,天下归心,长城万里,护佑家园。魏晋南北朝,虽纷争不断,却也是文化交融,艺术璀璨。隋唐盛世,国力强盛,文化繁荣,万国来朝。宋元明清,历史长河,波涛汹涌,各有千秋。
人民之力,伟大而深远。无论是科技的发明,还是艺术的创造,都离不开人民的智慧和勤劳。长城的巍峨,故宫的雄伟,秦俑的壮观,莫高窟的神秘,皆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四大发明,影响深远,造福人类。诗词歌赋,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无一不是人民情感的表达,文化的传承。
近代以来,人民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和挑战。列强入侵,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然则,中华儿女,奋起反抗,浴血奋战,保家卫国。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崛起。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更是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今日之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升。这一切,都离不开人民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人民,是国家的主宰,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文明的传承者。
人民,国之根基,社稷之本,文明之源。人民,永远是最伟大的力量;人民,永远是最珍贵的宝藏。夫人民赋之重,在于感恩人民的付出。吾辈当以此为勉,以人民的幸福、国家的繁荣、民族的复兴为己任,不懈努力,永不言弃。
6.泉州赋
刺桐古郡,光明之城,泉州盛地,熠熠生辉。襟山带海,气象万千,人文荟萃,岁月峥嵘。
观其地理,位处东南之隅,背倚戴云之峻岭,面临浩渺之海洋。丝路起点,帆影绰绰,商通四海,货达八方。港口如明珠镶嵌,舟楫往来,贸易昌盛,连接世界之桥梁。
忆昔宋元,泉州之繁华,举世瞩目。市井十洲人,语言各异,肤色不同,皆为商贸之客。市舶司设立,管理有序,万商云集,财富汇聚。陶瓷精美,丝绸华丽,茶叶飘香,远播异域。东西文化,在此交融,宗教多元,和谐共处。开元寺内,古刹庄严,双塔耸立,见证历史之沧桑。清净寺旁,异域风情,石筑精美,诉说信仰之虔诚。老君岩下,道骨仙风,宁静致远,感悟人生之真谛。
壮哉泉州,山水如画,风光旖旎。清源山上,绿树成荫,清泉潺潺,可揽一城之胜景。洛阳江畔,波光粼粼,白鹭翩跹,尽显生态之和谐。崇武古城,雄浑壮观,海防要塞,铭刻历史之记忆。
美哉泉州,继往开来,蓬勃发展。经济腾飞,产业兴旺,品牌林立,名扬四海。爱拼敢赢,泉州人之精神,砥砺前行,永不言败。文化传承,创新发展,非遗瑰宝,绽放光彩。南音袅袅,余音绕梁,古老旋律,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提线木偶,灵动传神,指尖艺术,演绎着人生的百态。
今之泉州,开放包容,辉煌再续。展望未来,愿泉州之荣光世代传承。
7.合肥赋
庐州故地,合肥新城。江淮要冲,吴楚咽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通江达海之枢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钟灵毓秀之名城。
合肥之美,美在山水。大蜀山,葱茏巍峨,如巨笔擎天,书写自然传奇;巢湖,浩渺无垠,似明镜,映照天地。山水相依,绘就如画风光。春至,桃李争艳,花海如潮;夏临,绿树成荫,荷香四溢;秋来,枫叶如火,稻谷飘香;冬归,银装素裹,玉树琼枝。
合肥之盛,盛在人文。包拯故里,清正廉明之风,千古传颂;李鸿章故居,洋务图强之举,影响深远。逍遥津,古战场遗迹犹存,诉说着金戈铁马的岁月;三河古镇,水乡风情别具一格,展现着古朴典雅的韵味。科大讯飞,引领科技创新潮流;量子通信,闪耀世界科技前沿。高校林立,人才辈出,为城市发展注入无穷活力。
合肥之兴,兴在发展。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彰显现代化都市之风貌;交通网络,纵横交错,铺就经济腾飞之坦途。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
合肥之味,美在美食。庐州烤鸭,皮脆肉嫩,香气四溢,咬上一口,唇齿留香;三河米饺,外酥里嫩,味道鲜美,那独特的口感,令人回味无穷。肥东泥鳅挂面,泥鳅鲜美,面条劲道,二者相得益彰。还有吴山贡鹅,肉质细嫩,咸淡适宜,堪称一绝。美食之多,难以尽述,合肥的味道,是家的味道,是记忆的味道,更是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所在。
今日合肥,朝气蓬勃,生机盎然,光彩四溢。展望未来,必将团结一心,拼搏奋进,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迈向新的辉煌,让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8.重庆赋
巴渝故地,重庆新城。踞西南之要冲,扼两江之咽喉。山川形胜,地灵人杰,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观夫重庆之貌,群山环抱,江河纵横。大巴山耸峙东北,巫山绵延东南,武陵山雄踞西南。长江、嘉陵江交汇于此,浩浩荡荡,奔腾不息。山城起伏,错落有致,高楼大厦与古老街巷交相辉映。
忆往昔,巴国先民,披荆斩棘,开拓疆土。周武王伐纣,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秦灭巴国,置巴郡,重庆始入华夏版图。汉承秦制,巴渝文化日渐繁荣。三国鼎立,刘备伐吴,屯兵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演绎千古传奇。唐宋时期,重庆经济昌盛,文化繁荣。李白、杜甫、苏轼等文人墨客,留下诸多不朽诗篇。钓鱼城之战,抗蒙三十六年,改写世界历史。
重庆之建筑,独具特色。洪崖洞,巴渝传统建筑之精华,依山就势,沿江而建。夜晚灯火辉煌,如梦幻之境。磁器口古镇,古色古香,青石板路蜿蜒曲折,店铺林立,商贾云集。湖广会馆,雕梁画栋,气势恢宏,见证移民文化之辉煌。解放碑,重庆之标志,抗战胜利之丰碑,象征着重庆人民不屈不挠之精神。
重庆之美食,闻名遐迩。火锅者,麻辣鲜香,食材丰富,食客围坐,热气腾腾,尽显巴渝之豪爽。小面者,口感劲道,调料丰富,一碗下肚,回味无穷。毛血旺、辣子鸡、水煮鱼等美食,各具特色,让人垂涎欲滴。
重庆之人,坚韧不拔,热情豪爽。抗战时期,重庆成为战时首都,遭受日军狂轰滥炸,重庆人民不屈不挠,坚持抗战,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如今,重庆人民以勤劳之双手,建设美丽家园,开创美好未来。
美哉重庆,山水之城,魅力之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展望未来,前程似锦。愿重庆之明天,更加灿烂辉煌。
[作者简介] 池征遥,笔名水也,中管院终身研究员,作家网签约作家,中国诗歌网蓝V诗人,《临池翰章》文刊总编,入编中国名人录和世界华人专家名典。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