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四岳觅踪(连载之十)

四岳觅踪(连载之十)

 

作者:张双锁

 

舂山、雷泽和悬圃

 

原文之十一:“季夏丁卯,天子北升于舂山之上,以望四野。曰:‘舂山,是唯天下之高山也!’孳木华不畏雪,天子于是取孳木华之实,持归种之。”舂山,今称桃木山,海拔2857米,主峰在甘肃庄浪郑河乡,为甘肃的庄浪、华亭与宁夏泾源三县市交汇的地方。《山海经》称之为龙首山,为太古四岳之一。《穆天子传》称之为舂山、蠲山、雷首山。《淮南子》称之为薄落山、峣山。《汉书》称之为幵头山。《平凉府志》称之为湫头山,说有“千百泉湫”,为“泾汭之源”所在地。其山余脉天台山,《山海经》说为“太皞爰建木而上天”之地,也就是伏羲以日晷观测天时的地方。其山西麓有朝那湫,《山海经》称之为雷泽①,《穆天子传》称之为悬圃,《列子》称之为华胥国,《拾遗记》称之为华胥洲,《诅楚文》称之为厥湫,《史记》称之为湫渊。这里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华胥、伏羲、女娲的诞生地②,为太古华胥国、西周犬戎国、东周朝那国都地,为西周昆仑宫所在地,为先秦王朝祭祀“皇天上帝”伏羲的地方③,为汉王朝祭川的地方④。其湫有前后两个,前湫形如臥蚕,水面30余亩;后湫状似弯月,水面20余亩。其内如峡谷,狰狞恐怖,深不可测。因其水在岩石间与“泾汭之源”相通,故而数千年、数万年、上亿年以来“不涸不溢”。更奇怪的是,1958年当地村民曾引水灌溉,但渠挖几许水降几许其水就是不流,而当把所挖之渠填平以后其水却又徐徐回升。这一现象在当地传得神乎其神,却又无人能解。而今这里已开辟为旅游胜地,建有华胥广场,竖立着华胥、伏羲、女娲的雕像,一年四季来这里寻根问祖的华夏儿女络绎不绝。

甲骨文曰:“龙来氐羌。”据《甘肃通志》记载,伏羲部落的后裔为羌族,女娲部落的后裔为氐族。氐羌民族进入中原者,到夏代演变为华夏民族,到汉代演变为汉族。而进入边远地区者,则演变为众多的少数民族。《易》曰:“同人于门。”古称帝王是“龙的传人”,今称每一位华夏儿女都是“龙的传人”,其龙当指龙首山。穆天子之所以称其山“是唯天下之高山也”,当缘于此。

原文意为夏季六月十九日丁卯,穆天子向北登上舂山之巅,遥望四野,感叹说:“舂山堪称天下第一山啊!”山上有孶木花不畏风雪,穆天子于是采摘了孶木花的种子,要把它带回去种植。

 

原文之十二:“曰:‘舂山之泽,清水出泉,温和无风,飞鸟百兽之所饮食,先王所谓县圃。’天子于是得玉荣、枝斯之英。”舂山,为甘肃庄浪境内最高峰。舂山之泽,指桃木山西麓的朝那湫,《山海经》称之为雷泽。因其地处桃木山西麓山体滑坡处,有三边隆起,故而这里“温和无风”。先王,指天帝伏羲。县与悬通假,县圃即悬圃,因高悬于桃木山而得名。玉荣、枝斯,为植物之名。原文意为穆天子说:“舂山上的湖泊,清水自出,气候宜人,温和无风,是飞鸟、百兽饮水觅食的好地方,这就是先王伏羲所说的悬圃啊。”穆天子在这里还采得玉荣、枝斯的花朵。

 

原文之十三:“曰‘舂山百兽之所聚也,飞鸟之所栖也。’爰有[猛]兽,食虎豹,如麋而载骨,盘[角],始如麕,小头大鼻。爰有赤豹、白虎、熊罴、豺狼、野马、野牛、山羊、野豕。爰有白鶽、青雕,执犬羊,食豕鹿。”舂山,为桃木山。主峰在甘肃庄浪郑河乡。东北麓归宁夏泾源管辖,东南麓归甘肃华亭管辖。这里层峦叠嶂,古木参天,至今仍然散发着一种原始的野逸气息。其间仍然有金钱豹、梅花鹿、马鹿、獐子、青羊、羚羊、豪猪、豺狼等野兽,又有红腹锦鸡、黄腹角雉、黑鹰、猫头鹰等飞禽。原文意为穆天子说:“舂山是百兽聚集之地,飞鸟栖息之所。”这里有一种猛兽,能捕食虎豹,它形似麋鹿而骨骼如豺狼,头上长者盘角,幼年时像獐子,小脑袋大鼻子。又有赤豹、白虎、熊罴、豺狼、野马、野牛、山羊、野猪。又有白隼、黑雕,能捕捉犬羊,能吃猪和鹿。

 

原文之十四:“曰天子五日观于舂山之上。乃为铭迹于县圃之上,以诏后世。”原文意为穆天子在舂山上游览了五天。又在悬圃刻碑勒铭,以昭示后世之人。

 

注释:

①详见笔者《古老而神圣的朝那湫》一文,载于《甘肃政协》2021年第6期。

②详见笔者《“羲皇故里”考》一文,载于《西部学刊》2019年第14期。

③详见笔者《<厥湫>考释》一文,载于《书法导报》2022年6月4日。

④详见笔者《说“羲皇故里”》一文,载于《华夏文化》2018年第2期。

 

作者简介:张双锁(1958——),男,汉族,甘肃庄浪人,大学文化,庄浪商务局退休干部。现为庄浪政协文史研究员。作品散见于《甘肃文史》《甘肃政协》《科学•经济•社会》等刊。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