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如你所是”与“如我所愿”

“如你所是”与“如我所愿”

 

娄炳成

 

近日偶尔翻看微信视频号,有一段视频涉及的内容是关于爱情婚姻主题的。该博主说道:“真爱,就是如你所是;假爱,就是如我所愿。”

 

乍一听,觉得博主的这一高论似乎很有道理。但笔者经过认真分析、冷静思考、仔细推敲,认为博主的这番话比较武断,有失偏颇,把“如你所是”与“如我所愿”二者对立起来,作为检验“真爱”和“假爱”的试金石,唯一标准,一言以蔽之,不容置疑,似乎成了爱情婚姻伦理关系中的一条真理。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如你所是”?什么是“如我所愿”?

 

所谓的“如你所是”,就是你原本是怎样的天赋秉性、精神面貌、行为举止,就应该是“原汁原味”、不可雕琢、不能修饰、不得改变的。所谓的“如我所愿”,就是我希望你是怎样的,你就应该是怎样的,你要以我的意志为转移,按照我的主观愿望去要求你、改变你、以符合我的理想标准——这是爱情婚姻伦理关系中典型的“二元论”,即当事人双方以各自为中心,相互对立,形成了一个相处的悖论,没有妥协、退让、接纳和包容的余地。

 

《菜根谭》谚语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在爱情婚姻关系中亦如是。当事人双方一个要坚持“如我所是”,一个要坚持“如我所愿”,那这种爱情婚姻之道就是行不通的,必然会碰壁,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导致关系破裂,分道扬镳。

 

革命导师马克思给“人”下的定义是:“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只要活着,就是社会的人,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要与同类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在爱情的基础之上步入了婚姻,组合成家庭,就成了社会的细胞,也就是一个小社会,就不可能一味地“如你所是”或者“如我所愿”。

 

爱情是双向奔赴,是两情相悦,是心心相印。众所周知,周恩来和邓颖超夫妇是现代爱情婚姻的光辉典范。1925年8月,27岁的周恩来和21岁的邓颖超在广州结婚,他们没有正规的结婚礼仪,却当着很多朋友的面,公开念了16个字,顿时周围呼声一片。这16个字概括为“八互”,即“互爱、互敬、互助、互勉、互商、互谅、互信、互识。”这八组温暖、温馨、温良很有温度的单词,其精神实质都凝结在一个“互”字中,可以说是爱情婚姻关系中最理想、最崇高、最和谐的相处之道。

 

当代社会在追求个性解放的同时,也面临着爱情婚姻关系的重构。当我们把"如你所是"与"如我所愿"这对看似矛盾的概念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视野中审视,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东方哲学"和而不同"的深刻智慧。

 

爱的悖论:自我与他者的辩证统一

 

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在《爱的多重奏》中指出:"爱不是简单的相遇,而是持续的建构。"这一观点恰与周恩来夫妇的"八互"理念形成跨时空呼应。真正的爱情既非完全放任的"如你所是",也非绝对控制的"如我所愿",而是在两者之间找到动态平衡。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曾言:"知行合一",在婚恋关系中,这意味着既要认知对方的本质(知),又要实践相处的艺术(行)。李清照与赵明诚的"赌书消得泼茶香",正是这种平衡的绝佳例证——他们既保持各自的学术个性,又创造共同的精神世界。

 

关系的张力:从二元对立到多元共生

 

心理学家荣格提出"阿尼玛与阿尼姆斯"理论,认为爱情本质上是寻找灵魂的另一半。但这种寻找不是简单的拼图游戏,而是如同两棵相邻的树,既共享阳光雨露,又各自扎根成长。

 

宋代文人苏轼在《定风波》中写道:"此心安处是吾乡",道出了爱情中的包容智慧。当代婚姻咨询数据显示,73%的持久婚姻都呈现出"和而不同"的特征——配偶既尊重对方的核心特质(如你所是),又在生活习惯等方面相互调适(如我所愿)。

 

现代的挑战:在个体化时代重构婚恋伦理

 

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风险社会》中预警:现代社会正在经历"制度化的个人主义"。这种背景下,"如你所是"容易异化为任性固执,"如我所愿"可能沦为情感绑架。

 

钱钟书在《围城》中描写的婚姻困境,今天以新的形式重现。但观察那些走过金婚的夫妻,他们的相处之道往往包含:核心价值区的"如你所是"(尊重对方的信仰、职业追求等);日常生活区的"如我所愿"(共同培养生活习惯);成长变化区的动态协商(定期沟通调整期待)。

 

实践的智慧:构建"我们"的共同体

 

法国女性主义哲学家波伏瓦在《第二性》中强调:"爱不是逃避自我的港湾,而是共同成长的冒险。"这提示我们:建立"关系缓冲区",允许30%的"如你所是“保留区,30%的"如我所愿"影响区,40%的共同创造区; 培养"双重视角":既能用显微镜欣赏对方的独特性,又能用望远镜展望共同未来;发展"转化能力":将差异转化为互补优势,如急性子与慢性子的协作增效等。

 

晚清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境界说",婚恋关系何尝不是一种人生境界?最高级的爱情,或许就像中国园林的造景艺术——既尊重每块山石的自然本真形态,又通过精心布局创造和谐的美感整体。

 

和而不同,走向第三维度的爱

 

在量子力学中,纠缠态粒子即使相隔万里也能相互影响。最美好的婚恋关系或许也是如此:两个完整的个体,既保持量子特性般的独立性,又在更高维度形成纠缠态的整体。这种关系超越了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达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境界。

 

正如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所言的人生三境界,爱情婚姻或许也要经历:见山是山(固执于"如你所是"或"如我所愿");见山不是山(在矛盾中寻找平衡);见山还是山(在更高层次实现对立统一)。这种辩证统一的智慧,或许才是应对现代婚恋困境的真正解药。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爱情婚姻关系中,“我”尊重和理解“你”的“如你所是”,同时“你”也在意和兼顾“我”的“如我所愿”;“你”尽量地适应“我”“我”尽量地适应“你”;“你”接纳包容“我”“我”接纳包容“你”——包括“你”的一切、“我”的一切。既保持独立的人格、不依附于对方,又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以“八互”为标杆,为原则,为夫妻之道,这样才能持久地和谐地相处下去,做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作者简介:娄炳成,男,甘肃省陇南市人大常委会退休干部,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在国家级、省市级文学杂志报刊网站发表小说、散文、戏剧、红学研究、文艺评论等作品300万字以上。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