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读书可以养颜

读书可以养颜

 

作者:郭松

 

说起养颜,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护肤品和美容器,但细想读书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那是2018年冬天,我到北京参加中国散文年会,跟我旁边的一位女士聊天,得知她是语文老师,已过天命之年,但她的肤色和气色都好;我问她有什么窍门,她说:“可能是读书吧,心情好了,肤色和气色就会好。”

读书可以让人变得不一样,当沉浸在书里时,那些烦恼似乎都不那么重要,心情自然就会放松下来。读书不仅可以学到许多知识,更重要的是,读书可以让内心更加丰富。一个内心丰富的人,眼神里多带着光,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气质,比任何化妆品都真实动人。如果每天抽出点时间读书,会发现不仅肤色和气色,整个人的状态都会有所不同。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叫闵子骞的人,仰慕孔子的才学,拜孔子为师。起初他的脸色干枯、蜡黄,过了一段时间竟变得红润起来。孔子觉得奇怪,便问缘由。闵子骞说:“在没读书之前,我生活在偏僻的乡下,能到老师门下学习做人与治国的道理,心里十分高兴,但看到达官贵人坐在华丽的车上,前后龙旗飘舞,又很羡慕。两种情形时常在脑子里打架,寝食不安,脸色干枯、蜡黄。现在我读做人与治国之书,懂得的道理日益增多,能辨别是非美丑了,那些‘龙旗’之类的东西再也不能让我内心困惑,心情平和,脸色就红润起来了。”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在《和董传留别》诗中,写下读书可以养颜的自信:“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说,他虽然身穿简陋的土布,用粗丝绑发,却满腹诗书,自然气质风华。晚清名臣曾国藩叮嘱儿子曾纪泽,要懂得读书对于养颜之重要:“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以改变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改变骨相。”就是说,读书不仅能获取知识,而且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日积月累就会养成高雅、脱俗的气质。他还说过一句精辟的话:“书味深者,面自粹润。”就是说,读书体味得深的人,面容自然纯粹、滋润。

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林语堂,直截了当地赞美读书人的容颜:“章太炎脸孔虽不漂亮,王国维虽有一根辫子,但是他们是有风韵的……”章、王二人虽没有潘安之貌,可在林语堂的心目中却很美,他们书气十足,气质非凡。著名女作家、旅行家三毛写下读书可以改变容颜的体会:“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中,也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哲学家周国平也明确地说读书可以养颜:“阅读能养心,能养生,还要加上能养颜。一个人读不读书,从他的面容就能看出来。一个人美不美不只是外在的东西,他有个气质,读不读书气质不一样,从表情、神态、风度都会显示出来。许多老学者老得非常美,让你惊叹人老了还可以光彩照人。”

好莱坞明星简·方达更是毫不吝啬地赞美读书对养颜的作用:“书香是最好的美容剂。”这与毕淑敏的见解相似:“读书才是最好的美容。”读书不是擦胭脂,却可以让人光彩照人;读书不是戴首饰,却可以让人自信从容;读书不是穿华服,却可以让人风流儒雅……可以说,读书不是装扮外表,而是装扮心灵,装扮生命。欣赏一个人,往往是始于颜值,敬于才华,合于性格,久于善良,爱于人品。相比之下,外在美虽能愉悦人的眼睛,内在美却能征服人的灵魂。正如托尔斯泰所说:“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颜值”是近些年流行的一个好词,也是时常被拿来说事的热词。国民生产总值乃国计之大事,而国人天然颜值,也是民生之要事,于公于私,两者皆含糊不得。颜值一好,信心陡增,吃吗吗香,干啥啥成,生活的激情和能量,无法估量。既然颜值如此重要,那么谁也不敢马虎应付。甚至有人为了拉升此值,不惜以非常手段,直接拉皮隆鼻。饱受皮肉之苦不说,还费去好多银子。

刘半农曾写过一首《教我如何不想她》,经赵元任谱曲传唱后,轰动一时。有次派对,刘半农登台,青年男女无法将眼前的半老头与唯美诗句挂上钩,颇觉失望。刘半农只得自嘲:“教我如何不想她,可否相共吃杯茶?原来如此一老朽,教我如何再想他?”从这个故事来看,刘半农似乎吃了颜值的亏。但改变颜值廉价有效的办法,其实是读书。花费无几,又毫无割肉切肤之痛。即使时间成本多一些,但这一过程倒不失为一个享受过程。

古人云,书犹药也,不但可以医愚、医俗,还兼有美容之效。黄庭坚在《东坡先生真赞》中写道:“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可见,颜值之升降,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三日不读,会略降几个点;三年不读,降幅恐就是断崖式了;若是三十年不读……那简直不敢想象,恐怕要直接崩盘了。

我年轻时就自感颜值偏低,凡事尽量识相,以至于别无爱好,就喜欢买书读书。虽几十年下来,在颜值的提升上收效甚微,但总算还不至于“崩盘”。一直以来,我对读书与颜值的关系,始终是坚信不疑的。人们常说的是:三十岁之前的长相,爹妈负责;三十岁以后的长相,自己负责。看过了人生风景,经过了岁月淘洗,每个人的见识和心境不同,有的人觉得读书无用,读了也记不住,不如不读。殊不知读书一旦养成习惯,不知不觉中,那无用之用,或为大用。

古代读书人的颜值如何,仅凭画像是不大靠谱的。我所了解的民国文人,图相俱在,大多倒真是颜值担当,实力超强。好的太多不提也罢,即便颜值稍欠的也有万里挑一的“有趣灵魂”。在我熟悉的民国文人中,如硬要找出一两位颜值稍欠的大师,那郁达夫和王国维庶几算之。郁达夫身材瘦削,颧骨凸出,小眼睛,招风耳,然而他的文才诗才却相当厉害,偶遇了杭州第一美人王映霞后,郁达夫花了一年时间写了上百封情书,终于“抱得美人归”,可见实力还是摆在那儿的。王国维是读书界的天才,不论在哲学美学,还是文史词曲,乃至金石考古等多个领域,皆有一流之成就,不过要论他的相貌,比之郁达夫恐还要不敢恭维。他身高仅一米六五左右,面色枯黄,“眼若死鱼,塌鼻龅牙”;刚出道时,在上海《时务报》任编务,可能也是其貌不扬,老板汪康年“不识货”,给别人工资二十元只给他十二元,那才真是“吃了颜值的亏”。

真正的天才不用在乎颜值,王国维应该也是。他曾言:“哲学上之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当“可爱”的皮囊与“可信”的灵魂不得兼时,可信毕竟更真实一点。再说,皮囊和颜值,终归要被忽略,“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王国维的名句,早就说明这一道理。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有的人越长越差劲,有的人却越长越好看。萧伯纳在上海见到鲁迅时说:“都说你是中国的高尔基,但我觉得你比高尔基帅。”鲁迅不但没有自谦,反而秒回一句:“我老了还会更帅!”大先生此言,也给了我辈基础颜值偏低者以莫大鼓舞。以前人家一提颜值,仿佛就击中我的“软肋”,如今我想随着年纪渐大,或许也会迎来一个“拐点”。


IMG_20250608_173549.jpg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在《诗词报》《诗词月刊》《中国诗》发诗100余首,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