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颠覆“柔美”印象的音乐会
作者:张磊
6月23日,我作为一名职业记者,受邀参加了吉林省白城师范学院“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文化专场音乐会”。音乐会在学校丁香剧院举行,白城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的琵琶专业老师姚梦婷,用6首曲目+1首返场曲目,让我这个音乐的门外汉感悟颇多、学习很多,遂做此文。
这是我第一次听琵琶专场音乐会,琵琶竟是一种很刚烈的乐器,推翻了我之前对琵琶“柔美”的认识。钢琴名字里虽然带钢,但与之相比却轻柔许多,同为民乐的古筝相比也是轻柔的。
梦婷老师琴声响起的一刻,我就在心里琢磨,该用什么样的词汇,表达这些音符的魅力,让音乐更加具象化。
弹挑、轮指、扫拂,指法传递的是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清脆,但现场给我更多震撼的,是琵琶凌厉的底层韵律。这是从看视频,和听音频中感受不到的真切。
凌厉之感从何而来?
假指甲与琴弦接触的那一刻,仿若两剑交锋,碰撞出的是刚毅、是火花。梨形音箱中传递出的声音,刺激着耳膜,穿透的却是内心。这是兵器而不应该是乐器。
从《阳春白雪》《陈隋》《彝族舞曲》,到《草原小英雄》《龙船》《云想花想》,再到《敦煌》以及返场曲目《送你一朵玫瑰花》,曲目一首比一首热烈。
实话讲,我没有在这场音乐会中感受到“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委婉,更多的是刚毅与奔放。
从梦婷老师演奏时的表情就能看出,凝重时眉头紧锁,交流时眼神含笑,高潮时指腕翻飞。
琴声戛然而止,梦婷老师轻舒了一口气,面带微笑看向前方,缓过神的观众掌声雷动。
凌厉的底韵带给我这个门外汉的观感是,梦婷老师在每一次发力之后的突然休止,我都在担心是不是琴弦会断掉了。还会联想到如果不戴假指甲,用指尖和琴弦碰撞会带来怎样的伤痛感?
整场下来,我的心都是揪着的。这是其他乐器从来没带给我的感受,这应该就是琵琶的独特魅力吧!
梦婷老师大开大合地演奏,算不算入乡随俗?作为一名江西人,90后的姚梦婷老师是白城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琵琶专业教师,她拥有亮眼标签:第四届全国十佳最美军嫂、中央民族大学琵琶硕士研究生,她也是当地举办个人琵琶演奏会的第一人。作为军嫂,她更是抛下北京优渥的生活工作条件下,追随爱人扎根东北,献身国防的中国好军嫂。
她对琵琶的热爱,是不是也缘于深切感受到了“辽阔的土地生不出狭窄的爱”?
从梦婷老师仰面、从容、自信的动作和表情中,我仿佛又看到了军人的傲骨。
真是奇妙的机缘,造就出的感觉也十分特别。
琵琶与钢琴合奏,音符跳跃时她那诙谐的表情,让我猜想日常生活中的她应该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默契的配合总是让人羡慕,琵琶与古筝、与钢琴合作,该和弦时双方不约而同目视对方,一个抬头一个眼神,尽显专业风范。
我很喜欢《云想花想》《敦煌》这两首琵琶曲,第一次听是在今年3月的北京,梦婷老师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吉林体验区白城展示周活动上演奏的。
但看表情,我觉得返场曲目《送你一朵玫瑰花》才是梦婷老师的最爱,自然、热烈、执着应该是她性格的组成部分。
北京少了一位艺术家,但白城师范学院多了一个琵琶专业,也让更多的白城孩子了解到琵琶。
琵琶声声,从不因地域而局限。让更多传统文化在黑土地上生根发芽,人生的舞台大有可为。
(作者系吉林日报白城记者站站长)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