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叶见证 岁月留痕
——长沙市老干部大学写作班18年漫记
杨少校/文
在长沙这座充满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的文明城市,藩后街古老的巷子里有一处老年教育学习园地——长沙市老干部大学,其中有一个写作班。
开班18年来,它宛如一颗熠熠生辉的璀灿明珠,照亮了爱好文字写作者前行的道路。一群银发学员编织了文化养老,文化疗伤的一段段充满诗意和温情岁月篇章。
这些老人在漫长的人生阅历中,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历经苍桑岁月积累沉淀的生活睿智。这些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无价之宝。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长沙市老干部大学写作班,人老心不老,积极进取,涌立时代潮头,掁臂放歌,声声激扬,
贡献余热。将自己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后革命和生产运动的经历写下来,将自己对现实民生的感悟写下来,对未来的希望写下来,将自己对党的忠诚和挚爱写下来,墨香弥散在《枫叶见证》里。华章一篇篇,著作一本本。贤者、智者和热爱生活的银发学员,共同谱写了华夏新的乐章!
萌芽 :梦想的启航
2007年春,长沙市老干部大学开办写作班,聘请新疆原和田日报副主编唐异常老师执教。文学风吹进了老干部大学校园,吹进了老年朋友的心坎,吹进了银发学员激情的心房。如同春天破土而出的竹笋,锐不可挡!在这块滋养老年学员的教育园地,如沐春风春雨,迎来了一个个生机勃勃的春天。
一群怀揣着对文学热爱的老年学员们,在市老干部大学这块滋养心灵的沃土上,萌生了一颗颗写作的种子,这颗小小的种子,在雨露的滋养下,成长为一颗老树春新更著花。
文化连接世界,文学摆渡心灵。文化注入着我们的生活脉络。同学们在唐异常老师的谆谆教诲下,写作热情高涨,丰富的生活阅历,为写作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尽管我们这群来自不同单位,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层次的老年朋友,大家的生活经历都有散发光和热的亮点。文学是时间的见证,是心灵的窗口,是生命过客的留影。虽然老年朋友的往事有些苦涩,有些艰难,但在学习写作时,讲述人生经历,见证社会变迁。我们惊奇地发现,那些尘封的往事,那些流失的时光,那些人生旅途赋予我们生活的内涵,用文学的方式将它表述出来,能使我们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享受到人生的温馨和喜悦。
在写作班充满浓厚求知欲的氛围里,一个讲台,一块黑板,20几张桌椅。便成了我们银发学员梦想起航的地方。
每上一次课,学员们都是早早地来到教室,带着期待与渴求,等待着知识的浇灌,授课老师在讲台上激情澎湃地讲解写作技巧与要领,从文字的雕琢到情感的抒发,从篇章的架构到意境的营造,每一个细节都讲得透彻,学员们全神贯注地聆听,手中的笔不停地记录着要点,眼神中闪烁着对知识的乞求。
在这个小小的教室里,思想的火花不断碰撞,大家围绕着一篇篇范文热烈讨论,师生互动,各抒己见。从不同的角度剖析作品要点。根据自己撑握的知识,创作练笔,为写好一篇文章,构思一个精彩的情节,查阅大量的资料,为出好作品反复琢磨,废寝忘食。
正是这种对文学的执着与热爱,在唐异常老师的感召下,以班长胡福初为首,成立文学创作交流小组,开展文化沙龙活动。让写作班在最初的几年里,便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为日后文学创作队伍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成长:《枫叶见证》的诞生
时光荏苒,2007年写作班开班以来,学校为写作班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优越条件,学校的报刊也给写作班同学发表文章给予鼓励。但对于爱好写作同学来说,为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的价值,它需要一个更大的展示平台,一个承载心灵的纸媒。
2008年5月1日,在老干部大学张贤遵校长的支持下,任教老师唐异常、班长胡福初以及写作班全体同学的共同努力下,由唐异常老师题词《枫叶见证》杂志问世,与读者见面。对于写作班来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的启航。正如《枫叶见证》创刊词所述:
《枫叶见证》杂志与读者见面,尽管他还显得粗糙,不那么全面,但还是从一个角度折射了写作班的精神,反映了他(她)们的风貌。
写作班的理念是,我们每个人,不管经历如何,都有生活的亮点。这些亮点都是中华文化的折射与延续,都是宝贵的文化精神财富。
当时写作班有40余名学员,多数是50多至70岁这个年龄层次,少数高龄近80岁。他们阅历丰富,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土改运动的磨练,在不同的岗位探求中国的出路,饱受过贫穷的困苦,体验过精神禁锢的傍仿。真切感受到国家是怎么走向强盛,人民是怎样走向富裕,社会是怎样走向安定的曲折过程。所以刊物叫《枫叶见证》。
据杨友凤老师回顾说:枫叶见证杂志未创刊前,班上作了一次调查问卷,学校对写作班办杂志没有经费支持,要同学们自已筹措开印费。调查结果表明,参加写作班的同学,收获是明显的,最大的收获是心境开阔了,思想充实了,心态平和了,人际关系更和谐了,心情更加愉快了,身体更加健康了,都在朝着一个健康的、科学的、文明的目标走去,这就是我们的共同愿望和信念。学员们都有很多精彩的说不完的故事,感到有思想要交流,有意见要发表。办杂志是大家共同的需求。大家都愿意出钱办杂志。
老年人的这些故事,她是文学创作的宝贵素材,是原生态的文学,也是中华文化的宝贵矿藏。
《枫叶见证》刊物出版也就是起到了一种原生态的作用,这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文化意义。
为办好杂志,当年已是74岁的班长胡福初老师,争取到珍奥集团公司的赞助4000元开印费,印200本。
杂志的名字寓意深刻,枫叶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在秋季绽放出最绚烂的色彩,正如写作班的学员们,在人生的后半程,用文字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每一期的《枫叶见证》都凝聚着学员们的智慧与汗水。从稿件的征集、筛选,到排版、校对、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编辑们的心血。
如杨友风老师负责文章排版、插图栏目编辑。为一张符合文本的照片,在网上搜索图片,有时工作到凌晨2至3点,趴在电脑桌上睡觉了,被爱人叫醒才睡到床上。
执行主编肖丽娴,担任《枫叶见证》杂志编辑16年,每一期杂志发表的文章有90余篇,14万字左右,她负责收稿、改稿、审稿。为一篇稿件的完美呈现,向作者提出修改意见,为一个措词恰如其分,反复与作者探讨直至作品的完善。枫叶见证杂志能够办到至今,有编辑们义务奉献的一份汗水与辛劳。
最初,第一期杂志创刊号,发表散文、诗歌、杂谈、纪实、小说等文学作品7万余字。虽然篇幅不算长,但每一篇都是学员们精心创作的结晶。散文如潺潺流水,诉说着生活的点滴感悟;诗歌似璀璨星辰,闪耀着思想的光芒;杂谈像智慧的明灯,照亮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小说则如多彩的画卷,展现出世间的百态人生。
《枫叶见证》的诞生,为学员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每一次手捧着散发墨香的杂志,大家的心里都充满了成就感。这不仅仅是一本杂志,更是他们梦想的寄托,是他们在写作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动力。
写作班自费办杂志每年出刊2期,20多万字,自2008年至2013年,自费出刊办了12期。其中第12期杂志顺利出刊,是写作班同学董国良资助4000元开印费才有好结果。后因班上办杂志经费不足,定期出刊有困难。经与张书志老师和班干部商量,2013年10月26日,由杨少校执笔,写了一份对长沙市老干部大学办好《枫叶见证》杂志的建议。经时任老干部大学校长唐安石批准,学校决定每年给杂志投入4000元,每期2000元。
未获得资助前,一年8000元的开印费,都是同学们100、200、300、500元的赞助,杂志售给同学15元/本。大多数同学买2到3本,5本、有几位同学每出一期杂志会买10本、20本、记得王大春有次买了30本。
如陈龙泉、禹子善等离休干部一买就是10—20本。分享给自己的家乡图书馆,北京国家图书馆,原参军的部队,转业后的地方单位。
陈龙泉第8期就买了20本,赠送给长沙市图书馆,湖南省图书馆,国家图书馆。拿着北京图书馆颁给他赠书的荣誉证书、到班上展示给同学看,那喜悦笑眯了眼。
我们在分享他快乐的同时,心潮起伏,《枫叶见证》这本班刊似乎穿越千山万水,从长沙飞到北京,被国家图书馆收藏。有的还将杂志赠送到大洋彼岸的亲朋。在浩翰的文学星空中,某一个角落也留下写作班同学的墨香。
如农民建筑企业家王大春,曾担任过五家岭立交桥承建,参与湖南省出版集团新闻大楼的建设。他很重视自己的文化修养,重视学习,在写作班读了十几年。班上每次出期刊,都有他赞助的份子钱。买期刊也是十几二十本的买送亲戚朋友,从不吝啬。他在有生之年出了2本书。
在枫叶见证流淌的文字里,学员们笔端留痕,岁月流芳。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描绘时代变迁,让读者真切感受到平凡的人在苦难中坚守、在困境中拼博的伟大力量。反映了社会风貌与人们的精神世界,让我们的心灵得以相通。枫叶见证期刊成为银发学员交流的平台,心灵沟通的桥梁。使文学之舟在心灵的海洋里乘风破浪,驶向美好的彼岸。
随着刊物的成长,同学们的写作水平、思想水平,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成熟。
枫叶的见证,构建了文化的传承,人生的亮点,原生态的品味,墨香四溢。
同时受到了更多朋友的关注。2009年和2010年,当代商报、潇湘晨报记者专程到写作班采访报道,中国作协会员、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西部文学研究所所长、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乌鲁木齐市作协副主席夏冠洲写信评论说:枫叶见证是老年人聚会的刊物,圆梦的园地,大有发展前途,希望她从长沙走向全国。
湖南《老年人》杂志文史编辑夏雪华说:枫叶是一群生活很充实的老人自办的,反映老人生活的综合性刊物,很有思想,很有情趣,值得一读,应该受到社会的关注。
新疆文史馆馆长于芳:赞枫叶见证“这是一座神奇的花园,她凝聚了历史的深沉思考,她炫灼着人生大爱的亮点。她是一座传承文化的园地,她是留给子孙的精神宝殿。祝福你啊《枫叶见证》,虽然我与你们远隔千山万水,但我愿把我的心思化作一只鸿雁,飞越黄河,跨过长江,与你们携手并肩,用我的心血与汗水共同浇灌这夕阳辉映的精神家园”。
长沙市作协主席唐樱称赞说:《枫叶见证》使人耳目一新,这里汇聚一批热爱文学的老人,他们经历几十年的风雨,如今退下来,正逢盛世,如是文思大发,创作大量生活气息很浓的作品,这些是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很有文化底韵。希望这个刊物越办越好,健康长寿。
原湖南省作协主席唐浩明为《枫叶见证》杂志泼墨题词:“停车坐爱枫林晚,枫叶红于二月花。”
2011年5月,杨少校请袁隆平院士题词,将“枫叶见证”杂志第六期,交给原杂交水稻工程中心工会主席王桂元,委托她把《枫叶见证》杂志送给袁老师看,请袁老师为杂志题词。
2011年6月7日,王桂元电话告诉我,袁老师已为杂志题词。袁老师还亲自打电话给她。袁隆平院士说:枫叶见证,是百花盛开的文学丛林中,独放的一枝“枫叶。”
在全国4万多所老干部大学中办期刊,我们是独树一帜,创全国老干部大学办文化期刊之先河!
写作班现在的任课老师、原湖南日化报主编曹毅环老师所说:枫叶的确有他的特色,它避开了春天百花纷呈的五彩斑斓,也让开了金果累累美丽辉煌的秋境。而在秋冬之交的日子里,把自己独特的娇红和赤橙的颜色奉献给山峦,奉献给大地,奉献给所有爱它的人。它用自已浑厚的饱满,温暖了人的气度,染遍了大小山涧,在晓峰叠翠的漫漫公园里,在北京群山尽染的香山云海中,在长沙层林红遍的岳麓山公园上,硬是红出了美名,红出了意韵,红透了几代人深遂的记忆——
枫叶见证杂志正是老年教育的记忆,是老年人心灵的梳理与表达。
腾飞:袁隆平院士的题词与杂志的蜕变
2010年9月,我有幸成为写作班的一名学员。那时我从岗位内退下来,忙录的工作节奏一下变得松散慵懒,每天操持家务,唱着锅碗瓢盘交响曲。春天听不到丝丝春雨的低语,夏天感受不到阳光的热情奔放。时不时卷缩在客厅的沙发上,看着天花板发呆。希望的活力和心中的惘帐,象打翻的五味瓶不是滋味。无所事事的我,生活一天给予我全是空白的无影底片。
听朋友介绍,长沙市老干部大学有个写作入门班,你可以到那里去读书,学习写作。这信息就象春风中的暖流。
我马上电话市老干部大学教务处。电话那头甜美的声音为我打开了一扇学习写作的大门。我又背起书包,回到久违的课堂,聆听唐异常老师讲文学知识,讲写作表达方式与技巧。聚焦与立骨,正与反、虚与实、抑与扬、张与弛等写作技法,还编写了写作入门歌,将写作经验转化为适合老年人的教学方法。引导学员们用文字记录自己的人生经历,释放一种自我表达和情感。
同学们聚于情,凝于心,执于笔,抒于卷。将一个个时光碎片,拼捏成一个个故事。犹如一粒粒珍珠,大珠小珠落玉盘。
我被感动着,重新领略到文字的温度,觉得文字是有重量的,像铅字沉甸甸压在纸上。唐异常老师说:同学们笔尖上的生命叙事,用文字重建我们经历的时代记忆。这些故事不是写给现在的我们,是写给未来的子孙。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是传承中国文化的优秀代表,是递给世界的一张名片。请袁老师为枫叶见证杂志题词,《枫叶见证》杂志为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光添彩会走得更远!
2011年6月7日,对于《枫叶见证》来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时刻。这一年举世闻名的袁隆平院士为杂志封面题词。袁隆平院士的题词如同一缕春风,为写作班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在袁隆平院士题词的激励下,《枫叶见证》不断发展壮大。杂志内容从最初的30页扩展到60页,发表的文学作品字数也从7万增加到14万多字,每一期杂志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质量也有了显著的提升。
2011年9月7日,在我的同事朱迈英老师的帮助下,袁隆平院士在百忙之中接见了写作班部分师生。增强了写作班师生办好《枫叶见证》杂志的信心。
为提高杂志质量,提高同学们的写作水平。写作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模式。走出去,老师带领学生到毛泽东文学院听名家讲课。我们听过中国作协原副主席阎晶明、蒋子龙的讲座;听过省作协主席唐浩明、王跃文的讲座。请进来是将文化名人请到写作班上课。有唐浩明、王跃文、谢宗玉、李砚青,还有原总书记胡耀邦称之为“国宝级”人物何光岳、长沙晚报编辑任波、范亚湘、《老年人》杂志编辑部主任徐炯权、《湘潮》杂志编辑吴楚樱、《档案时空》杂志主编王晓燕、长沙市作协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副主席纪红建。长沙市文史馆馆员陈先枢、国防科大学教授徐佐林、丁玲文学奖得主小说“空谷”作家潘文林。2025年5月起,省作协副主席余艳、创作杂志社副社长胡启明、长沙市作协常副主席王丽君、省散文学会副主席,长沙晚报文艺副刊主编方雪梅等执教。
这些文学大腕都莅临写作班讲学指导。同学们大开眼界,获益匪浅。拓宽了同学们的写作选题视野。对同学们的创作具有指导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大家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2016年在班主任张书志、肖丽娴两位老师的努力下,《枫叶见证》杂志获市政府内刊准印号:准印证号:(湘A刊)2016051。
随着时间的推移,《枫叶见证》出版的期刊越来越多,截至目前,出版了28期,发表散文、诗歌、小小说、杂谈等文学作品2520余篇,统计数字380多万字。圆了写作班学员们的文学之梦。
传承:学员们的坚持与收获
在岁月的长河中,我们的写作班宛如一座璀璨的灯塔,吸引着众多怀揣文学梦想的学子。来来去去有五百余名学生,如繁星般闪耀,各自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成长篇章。
写作是一种责任,是一种文化传承与发展。写作班一直坚持这一理念,坚持了宣传党中央提出的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倡导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
我们深深感到,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确实提高了,但人们的幸福感并没有随之提升。相反,有相当一部分人有心理障碍,有怨气,老百姓意见最大,反映最为强烈的部分权势者的贪污腐败现象。解决这些问题要靠法制建设及加强监督力度来解决。但我们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提高人们的人文素质,建立起科学人生价值观。
写作就像一次幸福的旅程。翻阅《枫叶见证》时,就会发现,一群爱好文学的快乐老人,在文学的甬道上走得更加稳健,更加洒脱,更加惬意了。他们能摆脱世俗的緾绕,以一个过来人的睿智眼光,观风云变幻,察世态炎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们的作品少了许多功利偏见,而饱含着人生的归纳与总结。
李公才的《长沙的深沉》,穿越历史时空,洞察长沙风光古迹,给人以深厚的文化享受。
彭罗生的小说《憨哥相亲》,描绘了一个特定时期的求亲记。故事情节妙趣横生,人物描写栩栩如生,乡土俚语,读起来倍感亲切。
李小元的散文《骑单车的市长》张明泰,一个大市长经常骑自行车到基层、下厂矿,外出办公。有一次他的司机得知市长晚上要去车站接他在北京读书的女儿回家,等司机赶到车站时,已见市长用自行车托着女儿的行礼从车站往回走,怎么也不让司机拿行礼而坚持自己回家。“听说跟他的司机及部下,一点油水都得不到,带头拒收礼物,纪念品,误餐费”。张明泰不但自己廉洁奉公,还要求他的部下,要洁身自好。别进错房,睡错床。写出了一个两袖清风,勤政爱民的好公仆。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做一个清官并非易事。张明泰市长就是长沙市民心中的公廉。市民永远缅怀他!
李小元的另一篇散文“有一种痛在续........”,2012年10月,她作为黄埔后裔到台湾采风,看到台湾荣军养老院有400多名老兵,从大陆到台湾的骨肉同胞。他们没钱,没房子,没结婚,没后代,没亲人,年龄大,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耷拉着脑袋墙角晒太阳。台湾的导游说:他们在等死。凄凉的晚景给人一种痛。
柯益成的回忆录,《啊!柯家湾》,一年跨越三大步,由无情感色彩的公文语言叙事,进步到夹杂着文学与纪实的混杂叙述,再发展到走向正规的纪实文体叙述。洋洋洒洒18万字,眉目清秀,纵横交错而不乱,章节相连而不呆。往事如歌的回忆,是社会正史的佐证。
这些作品有着深厚的历史内蕴,读了耐人寻味。
笔是琴弦,字是音符,讴歌改革开放,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正能量。是写作班同学创作追求真、善、美的叙事方向。
夕照桑榆逢盛世,古稀翁妪进学堂,思如潮涌谱心曲,笔似龙飞赋雅章。
同学们不断学习,不断创作。在各大报刊、杂志发表文章200余篇。省作协会员吴腊梅,2016年9月由长沙宣传部和长沙市文联发起《品质长沙我在现场》征文比赛,吴腊梅的“哪儿和哪儿”散文获一等奖;彭罗生的“ 品茶话老街 ”散文获三等奖。吴腊梅的短篇小说《好婆媳》在全国“华文杯”短篇小说比赛获三等奖;杨先玲同学在《老年人》杂志、长沙晚报城市记忆发表11篇文章。在建党100周年时,肖丽娴的“老年教育在党旗下闪光,”在中国《老年教育》杂志上刊发;她的纪实小说《桂爹的幸福》和散文《老树春深更著花》在长沙市作协创作杂志发表,散文“我心中的那片热土”在《学习强国》平台刊发。
罗朝霞的《穿越时空的深沉回忆》、唐美珍的《湘江的码头》、彭罗生的《潘心元的遗霜是我的邻居》均在档案时空发表。
周顺臣的《赞老年公寓》、《眷念的小家庭》在当代商报和老年报发表,广州教育报转载。谢爱华的《沉甸甸的纪念章》在长沙晚报发表。
黄健安的《外滩忆当年景美情依旧》在快乐老人报发表。
邱建华的《老年大学我的翅膀》、《定王台让我懂得孝心》在老年教育杂志发表。
曹艳蕖的《闭门读书 开阁著文》在中国老年教育报发表。
陈少钧的“王震两战王翦波”在《湘潮》杂志发表。
李小元的《骑楼—一个重现的中国文化历史》在快乐老年报发表。
彭罗生的《快乐来自你的心》被快乐老人报编入圆梦从书。
巾帼诗词艺术家、省作协会员,写作班学员肖丽娴她的多篇作品还收入《长沙作家策长沙》。撰写的《“一带一路”架起海国相通桑榆圆梦的桥梁》一文荣获中国老年大学中南片区“一带一路”与老年教育研究专题征文三等奖;《老年远程教育的探讨》、《在老年教育转型创新中老年远程教育之探讨》分别获第二届、第三届中国老年大学论文评选三等奖。
2014年中国东方美书、诗、楹联、画大赛唐美珍的作品获楹联金奖;2014年第二届时代颂歌全国诗书画摄影作品大赛,唐美珍的诗歌《我爱你中国》获一等奖。并获中国文化传承功勋人物光荣称号和奖章。
杨少校的散文《赏稻去》被中国散文网收入2022-2023年散文年鉴;散文“礼赞科学家精神 周坤炉稻田的守护者”、由湖南省作物学会推荐,在《中国作物学会》网站发表,同时在岳麓山种业集团创新中心网站首页展示;何登骥“赋予水稻营养新功能”散文被推送到—新闻中国采编网、中国新闻采编网、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国研智库、国情讲坛、谋定论道、经信研究、商协社团万赢信采编平台发表。
写作班集体出了二本有书号的书。《金秋红叶》、《古情长沙几多情》。
出版个人著作60余部。如李公才的《玄园耕情》、彭罗生的《静观楼记》、唐美珍的自传《野菊花》、吴腊梅的小说《红梅村》、肖丽娴的《情》深受读者喜爱。
2010年柯益成的《中华百美图》被台湾博物馆收藏。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授予他“文化艺术”奖状;被大陆授予“海夹两岸文化大使”,在中德建交四十周年之际,书画作品被评为“银奖。”
《枫叶见证》在这里,袁隆平院士投稿的文章:“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长沙市原市长张明泰投稿的文章:“记忆犹新—纪念小平同志南巡到长沙20周年”。仍不失为一道美丽风景,叶落一地,散落成歌。
同学们到写作班坚持学习,有十五名同学坚持读书写作十年以上,他们用执着和热爱,铸就了坚韧的文学之路。十余年的时光,足以让一颗种子长成参天大树,他们的坚持,有40余人成功出版了个人著作,这是他们辛勤耕耘的硕果。每一本书,都是他们心灵的倾诉,是智慧的结晶。而其中有十多位同学更是出版了两本以上的书籍,他们的文字如同繁星点点,照亮了读者的心灵世界。如同一股股清泉,流淌在人们的心间,带来启迪与感动。肖丽娴、吴腊梅同学出版了三本书,无疑是我们中的佼佼者,她们的作品宛如一座巍峨的山峰,令人敬仰。
写作班有12名同学加入了省作协,20名同学走进了市作协。这不仅仅是一份荣誉,更是对他们努力的认可,是成长道路上的一座里程碑。
在这个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写作班里,我们见证了无数的成长与收获。每一个同学的进步,都是对坚持和努力最好的诠释。
如写作班同学罗朝霞,为写好座落在长沙县㮾梨镇“陶公庙的今与夕,”到北师大文学院拜访陈子艾教授,住到陈老师家里、食堂、图书馆、寺庙、北京白云观。5易其稿,从5000千字修改到35000字。编入法国远东学院民族专家华烂(译名)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合作编辑《湘中宗教与乡土社会调查报告集》。复原了佛教文化穿越千年历久弥香。
寺庙外是市井烟火,寺庙内是人间信仰。菩萨能洞察世间万物,人们在上班和上进之间选择上香,在求人和求己之间选择求佛。一切心愿化为烟灰与俯首。慈悲为怀的菩萨赐予香客的能量,来更新自己的磁场。佛即是心,心即是佛,从心出发。
写作班取得较好的成绩,得益于原新疆和田日报副主编、记者唐异常老师,湖南民革原宣传部长、团结报湖南记者站站长张书志老师,湖南日化报原主编、记者曹毅环老师。在讲台上挥洒汗水,举灯播火,点燃同学们那盏求知的心灯,在《枫叶见证》这片火红的枫林里寻梦远航。
写作班承载了我们太多的回忆。三位老师的金玉良言同学们记忆犹新。唐异常老师常说:一个问题要写深写透。张书志老师的忠言是:闭门读书,开阔著文。曹毅环老师要求学生:写作要严谨、礼貌,读范文,深思考,热就章,冷修改。
写作班十八年在历史的长河中虽只短暂的一瞬间。这里刻印了我们的痕迹,《枫叶见证》杂志承载了我们生活的历史印记,我们为之付出的高光岁月,这里老师无愧于苗圃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里我们边思,一时间多少热情的回忆如浪花飞激,无数有趣的往事如云霞泛起。往事并不如烟,曾经不经意的小事趣事如今沉淀为难忘的故事,曾经微不足道的过往如今定格为永恒的记忆。
岁月如弹指,写作班的同学老有所学,从不同岗位走到一起,欢聚一堂,享受写作的快乐。让我们以袁隆平的一首诗勉励自己:山外青山楼外楼,科学探秘永无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
袁隆平的科研文化精神要传承下去,《枫叶见证》杂志也是载体,要提高杂志质量,要靠写作班学员一代一代人讲好家国情怀的故事。像毛泽东文学院院长、作家谢宗玉老师所讲:把我们的心灵打造成改造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利器。像锤子,刀子,锯子,刷子那样。砍下二板斧,锤出开阔场,锯出精品坯,刷出美文章。
收获属于自己的那一片灿烂星空。愿我们在文学的海洋里继续遨游,不断成长,不断收获,用文字编织出更加绚丽多彩的人生画卷。在时光的滴答声中留芳!
《枫叶见证》杂志现已被中国杂交水稻工程中心、湖南杂交水稻工程中心、袁隆平展览馆收藏。她就像杂交水稻试验田边的一珠绿植,随着袁隆平科研文化思想的传承,是杂交水稻百千万亩丰产工程农田边一道分不开的风景,十年、百年春色依旧……
2025年3月15日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