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傅国涌先生逝世想到
倪章荣
闻独立学者、自由撰稿人傅国涌先生逝世,深表哀悼!前不久我还在心里嘀咕:这几年傅国涌也不写文章不发声了。
我读过傅国涌先生不少书,主要是关于民国文人的,他以史料为基础,向读者揭示了不少鲜为人知的文坛、政坛的另一面。比如文人不在权贵面前低头的勇气,不被金钱地位俘虏的骨气,为天下苍生奔走呼号的正气;再比如政治人物的坚守与牺牲、权谋与出卖;还有对政治失败的哀伤,对选择错误的惋惜等等。显然,傅国涌先生用史料告诉了我们一个与主流叙事不同的历史,也有他自己的认识和观点,读后让人深思。然而,我觉得他还可以将思考和研究更深入一些,比如中国文人群体的共同病灶,他们的苦难纵然是政治的原因,与我们的文化、制度、文人们自己的认知,是不是也有关系呢?拿刘文典为例,傅国涌先生对怒踢粗鲁对待自己的蒋介石的刘文典教授赞不绝口。可是,他却没有写下刘文典的续集,若干年后,铁骨铮铮的刘文典只能主动检讨、下跪认罪,检讨。下跪也不能换来苟且偷生,最后只能以自杀结局。被不少人称赞的《抉择:一九四九,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却没有对民国那些知识人作特别深入的解读。实质上,民国知识人中的绝大多数还是传统士大夫,他们的悲剧是选择的悲剧,而他们的选择源自他们内心深处对权力的依附,对所谓“正统”的期待。我一直认为,中国缺少真正意义的知识分子,中国知识人的身体里流淌着趋炎附势、权衡利弊的血液,他们不是一个独立的群体,需要依靠,也盼望依靠。
傅国涌先生对鲁迅的评价与我基本一致,只是我并不认为鲁迅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思想家,不是思想家但并不代表鲁迅先生没有思想。鲁迅的主要思想有两个方面,其一:人性无比丑陋,国民不可救药。这方面的思想古已有之,远的不说,至少《增广贤文》、《儒林外史》、《老残游记》、美国传教士明恩溥的《中国人的气质》等书,以及谭嗣同、梁启超的文字,已经揭示得淋漓尽致了,鲁迅不过是将国人的劣根性及人性中的阴暗面,进行了集中批判。从思想史的角度看,他并没有新的发现,且没有像胡适一样给出一条出路(很多人都说鲁迅比胡适深刻,我不知道深刻在哪里。)有人说,鲁迅是欲靠思想教育和文化批判开启民智。我认为,这样的方式开启民智,是一项永远也无法完成的任务,尤其在有些独特文化根深蒂固的地方。陈独秀、胡适等人的新文化运动倒有一些成效——既让民众方便获得受教育机会,又引导民众睁眼看世界,其启蒙的声势比思想教育与文化批判开启民智的方式更加有力,可惜,启蒙运动被政治运动打断了。其实,制度是关键,在一个好的制度的引导下,民智才会真正开启。鲁迅思想的第二个方面是,崇尚暴力革命,崇拜苏俄模式。这个就离思想家更远了,崇拜这些个东西的人很多很多。何谓思想家?《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有独创见解并能自成体系的人。鲁迅先生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是准确的,也是深刻的,但并不是“独创见解”,更谈不上“自成体系”。当然,鲁迅先生是一个无可争议的伟大作家,主要成就体现在他的小说创作上,而杂文则没有我们很多人以为的那么了不起。因此,一百年来,我们对鲁迅先生的某些评价是有失公正的。
傅国涌先生的《金庸传》,我没有读过,也不打算去读。一直觉得,金庸的武侠小说是传统文化的大杂烩,是煮给失意者和底层大众的一剂春药,有百害无一利。上世纪60年代,金庸还在香港报纸连篇累牍发文批判“卖国贼”、“帝国主义走狗”胡适。
我倒觉得,傅国涌先生纪念林昭女士的系列文章,让我看到了他思考的触须。我相信,如果假以时日,傅国涌先生一定能够写出比现在更加深刻的著作。可惜,天妒英才,傅国涌先生不到60岁便离开我们了。
最后想说一点的是:历史研究固然需要在某个人物某个事件上下功夫,但更重要的是深入历史深处,尽可能地触摸到历史的本质,进行公正全面的叙述。我十分欣赏柏杨先生的《中国人史纲》以及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他们没有为了政治目的选择“历史”,也没有为了虚荣心“创造”历史,更没有为了自尊心隐瞒“历史”。
(倪章荣,笔名楚梦。男,湖南澧县人,居长沙。作家,文史学者。)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