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不读书是有差异的
作者:郭松
近些年,我有个明显的感受,身边那些养成读书习惯的人,在人群里一眼就能被分辨出来。这些人做事情能沉下心来,平时话不多,但直戳重点,思维清晰,即便说话也有新意。
在我看来,读不读书是有差异的。有书相伴,才不会庸碌,才会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读书是一件好事,科学研究也证实,经常读书用脑的人,脑力衰减比不读书的人慢得多,读书也是很好的心理调节,既消遣、消闲,又养生、养心。
毛泽东同志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他在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养成了读书的习惯,虽日理万机却嗜书如命,仅菊香书屋藏书就有九万多册,分十一大类。他坐在沙发床上,身盖毛巾读书的照片更让人难忘。
如今各类书籍浩如烟海,图书市场也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好书如良师益友,读一本好书如同和高尚的人谈话,或涓涓细流,沁人心脾;或循循善诱,茅塞顿开;或荡气回肠,让人拍案叫绝。如果仅为“黄金屋、颜如玉”读书,那是对读书的亵渎。
书籍是前人经验与思想的沉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无论是古代的经典书籍,还是现代的畅销书籍,都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思考的视角。读书不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与智者对话的机会。通过读书,能够与不同文化、不同认识的人交流,开阔自己的视野。
不读书或读书少的人,他生活是机械的、刻板的,只跟几个朋友和相识者接触交谈,只看见周遭所发生的事情;当他拿起书读的时候,会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如果那是一本好书,他会接触到世上一个健谈者;这个谈话者会引导他前进,带他到不同的国度或不同的时代,跟他谈论一些他从来不知道的学问或问题。
当他读下去的时候,他会想象那个智者相貌如何,是哪一类的人。一个人在十二小时之中,能够在一个不同的世界生活二小时,完全忘记眼前的现实环境,这么一种环境的改变,对心理上的影响说来,是和旅行一样的。不仅如此,他还会被书籍带进一个思想的境界去。即便那是一本现实事情的书,亲眼看见那些事情或亲历其境,与在书中读到那些事情,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最好的读物是那种能够带我们到沉思的心境去的读物,而不是那种仅在告诉事情始末的读物。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阅读网络或报纸并不是真正的读书,阅读网络和报纸大抵只注意到事件发生或经过的情形,几乎没有沉思默想的价值。以修养个人的优雅和谈吐为目的的读书,才是值得嘉许的读书。黄庭坚说的“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不单是面孔的丑陋。丑陋的面孔有时也动人,漂亮的面孔有时也乏味。一个人的谈吐有没有味,要看他的读书方法。如果他获得书中的味,在谈吐中便会表现出来。
林语堂说,苏东坡是庄子或陶渊明转世的,袁中郎是苏东坡转世的。苏东坡说,他第一次读庄子的文章时,觉得自从幼年时代起似乎就一直在想着同样的事情,抱着同样的观念。袁中郎有一晚在一本小诗集里,发现一个叫徐文长的同代作家时,他从床上跳起,向他的朋友呼叫起来,他的朋友拿那本诗集来读,也叫起来,于是两人叫复读,读复叫,弄得他们的仆人疑惑不解。
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如果他知道读书的乐趣,无论在学校内或学校外,都会读书,无论世上有没有学校,也都会读书。
曾国藩在一封家书中,谈到他的四弟拟入京读较好的学校时说:“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
有些人在要读书的时候,在书桌前装腔作势,埋怨说他们读不下去,因为房间太冷,板凳太硬,或光线太强。也有些作家埋怨说他们写不出东西来,因为蚊子太多,稿纸发光,或马路上的声响太嘈杂。
欧阳修说他的好文章都在“三上”得之,即枕上,马上,和厕上。一个清代学者顾千里说在夏天有“裸体读经”的习惯。一个人不爱读书,那么,一年四季都有不读书的理由: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最好眠,等到秋来冬又至,不如等待到来年。
毛姆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杨绛说:“你的问题是读书不多,想得太多。”余华说:“读书不是为了读书,而是为了去感受生活,理解生活。”
不读书只能看到冰山一角,读书才有机会看到整个冰山。不读书的人,也只能看到巴掌大的地方,和你聊天的人,看到的手机消息,去过的地方,都不能跳出思维的局限。
读书能够培养人的思维能力,使人具有更加深入和独立的思考能力。读书的人通常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并能够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不读书的人可能会陷入狭隘的思维模式,缺乏对问题的全面思考。读的书多了,才能知道这世上不止有一种文化,对于不同的声音也会变得包容。读的书多了,会明白历史的兴衰只是一瞬间,眼前的得失不再那么重要。读的书多了,会懂得人生不只有一种活法,对旁人的生活会多一份理解,读书是一种最低成本的见世面。
不读书的人言语肤浅无趣,读书的人说话丰富多彩。读书能够提升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人能够更加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读书的人通常具备更广泛的词汇量和更丰富的表达方式,这使得他们在交流中更具有说服力。不读书的人会在表达时遇到困难,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为什么要读书,朱广权有过一段经典的解读:它可以让你在看到落日余晖时,脑海中浮现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哇,夕阳真好看”;在看到漫天飞舞的雪花时,能够脱口而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而不是只是惊呼“哎哟,雪真大被惊呆”。读书与不读书的人,对世界的感受是不同的,说出的话自然也分高下。读书就像吃饭,不知不觉间,书中的内容会变成精神养料,影响和改变气质谈吐,最终根植到灵魂里。
不读书烦恼难以消解,读书可让人快速自愈。读书可以解决人生中大多烦恼,如果解决不了,那是读的书不够多,不够好。如果读过阿德勒的《理解人性》,就不会对很多人的自私和坏耿耿于怀,自私的人不知道自己自私,坏人也并不知道自己的坏,你只是不懂他的心思。如果读过荣格的《心理类型学》,就知道为什么与某些人无法相处,你们根本不是一种性格类型,强扭的瓜真的不甜。如果读过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就不会再为爱情和婚姻中的烦恼感到大惊小怪,大师会带你走进每个人的精神世界,一切纷争可能就烟消云散。如果读过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就不必为自己的无聊和痛苦过于担心,人生本就如此,生活的钟摆就是在无聊和痛苦之间摆来摆去,只有精神丰富的人才能平静地度过越来越悲哀的后半生,而让精神丰富的最好方式就是读书。不读书的人,遇到痛苦和烦恼,只能向别人倾述,让专家洗脑,或信奉神灵,或独自神伤。读书才是解决心理问题最简单最有效的途径。在阅读的过程中,既可以预防不必要的心理消耗,也可以从容安然地自愈,度过人生的至暗时刻。
不读书会生活在混沌之中,读书让人生有明确的方向。不读书的人只能在经验中生活,有限的经验、混乱的消息让自己常处于患得患失的混沌之中。活在混沌中,人就容易被当下的琐碎影响,情绪也容易起伏。而读书,能助拨开眼前的迷雾,越阅读,越通透,内心自然越来越安宁,人生的方向也越来越明确。苏东坡被贬到海南儋州,曾自言:“此间居无室、食无肉、病无药、食芋饮水。”就是如此艰难的环境,他内心依然豁达,平静地看待自己的境遇,都得益于他爱读书的习惯。在读书的过程中,他救赎了自己,也收获了内心的栖息。身处真假难辨的信息时代,唯有离开喧嚣,走进书房,沉下心来阅读,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才能找到潜意识里真正的生活。
不读书会变成大众,读书才能成为你自己。叔本华说:“如果不爱独处,你就不会成为你自己。”所谓独处,其实就是三件事,读书、思考和写作。每件事都能让人更接近自己的灵魂。不读书的人永远被外部世界左右,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在手机盛行的时代,时间被碎片化的信息抢走了,生活被专家言论和无聊的段子操控了,人退化为草芥一般的粉丝,成为一个被牵着鼻子走的符号。面对这种困境,那就该读书。黑塞说:“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在书籍中,会找到与你共鸣的智者的声音,会滋养你的头脑,会给你提供能量。
不读书的人生等于浪费生命,读书的人生才值得一过。林语堂曾在《读书的艺术》中,将读书与不读书的人进行对比。他认为没有读书癖好的人,等于是把自己幽囚在周遭的环境里,没有逃出这个牢狱的法子,当他翻开书本,就能撇开一切俗世烦扰,在另一个世界游览一番,所知所感,自然更上一层楼。威廉·沃兹沃思说,读书是一种与伟大思想家交谈的方式。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思想觉悟的过程。当读的书足够多,就能看到世界的多样,感受到生命的辽阔。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