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林中琐忆:排演节目(三)

 林中琐忆:排演节目(三)

 

柳邦坤

 

林中的两年,与文艺宣传结缘。学校成立了兴趣小组,每个同学都要报名参加,有文艺队、体育队、木工组、木耳菌组等,我报名参加了文艺队。当时有同学给文艺队和体育队编了两句俏皮嗑儿:“骚啦吧叽干文艺,虎啦吧叽干体育。”

文艺队要排节目,除了前面提到的排练过京剧《杜鹃山》外,我们每学期都会与上一届或下一届参加文艺队的同学一起排练、演出1场综合性节目。节目形式有独唱、二重唱、表演唱、合唱、舞蹈、独奏、快板书、山东快书、三句半、天津快板、山东柳琴等。排练演出的歌曲有《脱下军装不下岗》《师长有床绿军被》《我为革命下厨房》《咱是生产队的半边天》等。排练的节目多是与运动和形势紧密结合的内容,如批林批孔、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其中每次排练,必有山东柳琴,吴绍春老师给编词,国甫、国跃、海杰,我们四人扮成老汉,穿上对襟衣服,腰里扎根绳子,头上围条白毛巾,手里端着长烟袋,演唱《四个老汉批判XXX》,XXX根据需要而更换,也可以说是“四个老汉”系列。

毕业前的一个学期排练声乐套曲《长征组歌》,让人难以忘怀。这是一个经典曲目,依我们当时的实力排练它还是充满挑战的,虽然我们排练的是选曲,有两段高难的唱段没排,但主要曲目都包括进来了,我们排演了《告别》《遵义会议放光辉》《四渡赤水出奇兵》《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报喜》和《大会师》7个部分。适逢长征胜利40周年,吴守垣老师、杨小慧老师、吴绍春老师领我们排练,他们既是导演,又是教唱者。解家祥老师、杨小慧老师担任朗诵,吴守垣老师担任指挥,吴绍春老师带领由合章、志坚、利胜等同学组成的乐队担任伴奏。杨老师还担任独唱,也在乐队打扬琴。导演吴守垣老师给其中的一场加了一段快板儿,由我来说,而打快板的是医恩同学。担任独唱、领唱的有黄杰、会岭,下一级的美霞等同学。

老师从附近的驻军部队借了军装、军帽给我们做演出服,我们在八里桥、三站等驻军部队演出了几场,还临时组织一个小分队,去一个最偏远的执勤点演出。记得到2营演出时,受到战士们的热诚迎接,感受到军营的独特氛围。带兵的韩营长是典型的行伍之人,热情、豪爽、干练,对部队训练有素,我们走进礼堂,韩营长让战士们起立、鼓掌欢迎我们,那齐整的阵势,把我们吓了一跳。那热烈的掌声,或高或低,或快或慢,富有节奏,我们哪里受到过如此高规格礼遇,真是受宠若惊。又到县内的各林场巡回演出,颇受欢迎和好评。当时我们还演唱了一首歌颂长征的新歌儿,歌名忘记了,歌词是:“长征万里长,/万代放光芒。/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开创了历史新篇章,/新篇章……”我们还排演过话剧,剧名是《抗寒的种子》,表现江南一带的一所农业院校培育良种的故事,该剧批判所谓资产阶级教育路线回潮,对开门办学是予以歌颂的,剧中也表现两条路线的斗争。内容好像是大学生和代表旧势力的老教授斗争,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在农场里试验良种的事,最后试验出了耐寒的良种。“寒”一语双关,是指天气,也是黑线、黑帮的象征。近年了解到,话剧里的老教授是有影射对象的。《抗寒的种子》的话剧剧本,发表在当时非常少见的文学杂志《朝霞》上,老师看到这个剧本,就下决心排练出来。那时我和同学对话剧表演,可谓一窍不通。

我扮演主人公欧阳铁,主人公是按照当时“三突出”创作原则塑造的一位“反潮流”的大学生。吴守垣老师任导演,他虽是物理和化学教师,也是一个文艺青年。一次排练,我紧锁眉头说台词,记得同台演出的秀芹同学说我:那么严肃!酷爱摄影的吴守垣老师还拍了剧照,多年以后在一位同学家见到过,把我拍的又高又大,大家把我围在中间,我正在慷慨陈词。遗憾的是,又过了几年,再跟同学说起这张照片,想要来或翻拍留存,但同学经历搬家,这张照片已经丢失,不由得扼腕长叹。再后来问询吴老师和其他参演话剧的同学,都没有人保存这张照片。一个少年时代参加话剧实践历史瞬间的凭据找寻不到了,留下一点儿小遗憾。

临到毕业,同学们相互留言,我们也请老师给留言,记得唐校长给我的留言是:宣传毛泽东思想是革命青年的义务,你在文艺宣传上很有能力和天赋,希望你毕业后在这方面能有发展和作为,为三大革命做出应有的贡献。没想到参加文艺宣传队演出,让校长注意到,我对这个评价很感激,也有些哭笑不得,都是特殊时代造成,其实学生应该以学习为主。但校长对我文艺方面的期许,也让我跃跃欲试,梦想能成为一名专业演员。不过得到校长的肯定和鼓励也无法改变命运,无法走上专业表演道路,因当时也没有机会报考专业院团或到戏剧、电影学院深造。真有机遇的话,成为歌舞演员的可能性不大,因为资质平平;因喜欢朗诵,参加过话剧表演实践,以及热爱文学,或许能成为一名专业话剧演员或编剧?当然,也有很大差距。

高中文艺宣传队合影(配三).png

高中文艺宣传队合影


在林中时,还看了一次话剧,记不得是1975年秋天还是1976年的春天,当时天已有些凉意。演出是在三站林场,那里有驻军部队。沈阳军区政治部宣传队(1977年7月撤销宣传队,成立沈阳军区政治部前进歌舞团、话剧团、杂技团,后又合并为前进文工团)下连队慰问演出,当然也演给老百姓。学校组织集体去观看,班主任杨小慧老师带我们班,蔡建铮老师带下届班级。师生坐两挂马车,赶了三四十里路去观看话剧。

话剧的名字还记忆犹新,叫《苹果树下》,是表现辽沈战役期间,战士们路过苹果园,又饿又渴,但就是没有一个人摘下来吃,表现当时的东北民主联军战士秋毫无犯、模范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故事,诠释当时我们熟知的一段毛泽东主席的话:锦州那个地方出苹果,可打辽沈战役的时候,我们的战士一个也不吃。

应该是独幕话剧,记得这是一部男人戏,好像没有女性形象。戏里是否有表现军人与百姓的鱼水深情、老百姓送苹果给战士们的情节,记不清了。由于是用打开车厢板、衔接到一起的解放牌军用卡车做舞台,舞台高,虽然由部队指战员和当地老百姓组成的观众人数多,但不存在遮挡视线问题。

看完话剧,我们依旧是坐马车,再赶几十里山路返回,到学校已是午夜了。这是第一次观看较高水准的话剧演出,不是在剧场里,是在露天观看,因此留下深刻印象。

那时没有音乐课,但爱好文艺的班主任杨小慧老师,教了我们不少歌儿,如《八角楼的灯光》《牧歌》(现代舞剧《草原儿女》插曲)等,还教了我们军营生活套曲,有《打靶歌》《投弹歌》《擦枪歌》《刺杀歌》《夜行军歌》《敌人怕啥咱就练啥》6首。一次在宿舍,男生嫌隔壁的女生吵,高一年级的杨晶、姚艳华等同学竟然可以用《军营套曲》来应战,你这边提出抗议,她们就唱《投弹歌》,再进一步抗议,不让人家演唱,她们就唱《敌人怕啥咱就练啥》,最后男生甘拜下风。有一个学期,我请事假回家几天,返校后振利同学热心地告诉我:“你不在学校的几天,杨老师教了一首新歌儿。”他很耐心地教我,歌曲的旋律简单,没有多长时间就学会了,歌曲是当时正上映的电影《金光大道》里的插曲之一《咱们的天咱们的地》。

当时耳熟能详的歌曲还有《英雄赞歌》《太阳出来照四方》《天安门前留个影》《红星照我去战斗》《满怀深情望北京》《愿亲人早日养好伤》《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回延安》《支援矿山运木材》《远方的书信乘风来》《渔家姑娘在海边》《伐木工人之歌》《海上南泥湾》等。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