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林中琐忆:唱“黄歌儿”(四)

配四


林中琐忆:唱“黄歌儿”(四)

 

柳邦坤

 

林中地处深山,相对闭塞一些,但港台的一些歌曲,开始悄悄地在一部分同学中传唱,是从城里学校同学那里传过来的。爱辉县四中在黑河城里,但搞开门办学来到山里办农场,组织学生来农场劳动并住在农场。他们的农场设在二站公社所在地,与我们学校相距不远,我们班来自三站的合章等同学的初中同窗秋力,转到四中读高中,通过秋力,两校同学之间有了联系。班级有同学去四中的农场玩儿,四中的同学也曾到过我们宿舍,记得一位同学在我们宿舍还拉了小提琴,我们学校没有人会拉小提琴,觉得很新奇。多年后问过合章以及在四中同届上学的孝坤,方知拉小提琴的叫怀斌,后来他果真从事音乐工作,还能指挥乐队,我们还做过师专的同事。

他们中喜欢唱歌的,悄悄教我们班几位同学不少港台歌曲,一首歌中有这样的句子:我要喝杯苦咖啡,再来一杯,再来一杯,苦的咖啡……当时不知道咖啡是什么,也不知道歌名是什么,我班同学也唱不全,就反复唱这几句,因此印象深刻。写此文查阅了才弄清楚,这首歌叫《我与咖啡》,是庄奴作词,古月作曲,姚苏蓉演唱,三位都是中国台湾省的大咖级人物。《我与咖啡》的歌词还有:“我要喝葡萄美酒苦的咖啡,葡萄美酒叫人沉睡,苦的咖啡叫人回味……”

还有一首,从四中同学那里学的同学只会哼唱这几句:谁的青春谁不怜惜,苦恼又谁人替。往日的欢乐,甜蜜的笑语,永远没有归期……此外,还会唱其中另一句:得过且过,对酒当歌,愁来时再说……我们班同学好像没有人能唱完整。当时对歌中唱的“谁的青春谁不怜惜”“得过且过,对酒当歌”很新奇,很敏感,很瞠目。写此文上网查了方知晓,这首歌叫《秋词》,也是庄奴作词,古月作曲,首唱是台湾歌手林玉英。   

还有一首歌儿的第一句是:再见吧,春光明媚的巴厘海湾,我将到那遥远的地方……最后一句是:青春是多么美好!这首歌的词句与寓意都很美好,旋律也好听,至今也不知晓歌曲的名字,请教了几位音乐爱好者和专家,也无解,其中包括我在矿山子弟校的同事也是同届同学康蕾,她学的是音乐专业,又教音乐,听她也经常唱这首歌,她也不记得歌名是什么。

有首歌传唱最多的两句是:“哥你不来结伴嘻,怎样度黄昏?”也不知道歌名是什么,也是刚刚才搞清楚,歌名是《黄昏小唱》,作词是陈蝶衣,他是中国最早的流行歌曲作家、著名词作家,还是出版家,其长子陈燮阳为中国著名指挥家。演唱者张俐敏是台湾明星,邓丽君、谢采妘、曾宝仪、卓依婷等歌手也都演唱过这首歌。原来歌中唱的不是“哥你不来结伴嘻”,而是“哥儿你不来姐担心,”不知道当时传唱就唱错了,还是我听错了。整首歌的词是:“牛羊回山村/又是夜夜黄昏/一到黄昏闷沉沉哟/又要等呀等/ 不是等大嫂/不是等二婶/只等哥儿一个人哟/一呀一个人/哥儿你不来姐担心/怎样度黄昏/总不能够一个人哟/一呀一个人。”这些歌曲,在当时被视为黄色歌曲,是靡靡之音,是洪水猛兽,谁也不敢公开唱,只是少数同学偷偷地传唱。

私下里班级同学唱的还有《在那遥远的地方》、电影《芦笙恋歌》插曲《婚誓》等“文革”前的歌曲,也都在“黄歌儿”之列,其中的歌词“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阿哥阿妹情意长”等,足可以让我们这些少男少女激情澎湃,充满遐想,“阿哥阿妹”“姑娘”称谓当时本身就是禁区。“阿哥阿妹情意长”,主要是听慕华同学唱,他家是黑河城里的,可能是放假回家跟小伙伴儿学的。他还能唱“燕子双双飞上天,我和阿妹荡秋千;秋千荡到晴空里,好像燕子云里穿。”但整首歌当时也没有人能唱完整。

还有一首在同学传唱的歌曲,多数人就会唱其中的一小段儿:“世上的人嘲笑我,精神病患者。美丽的青春即将埋没,谁来可怜我……”还有一句是:“姑娘呦,快来吧,快来到我身边……”当时听到传唱的是:“姑娘呦,过来吧,坐在我身旁……”也没有一个人能唱完整,但就“坐在我身旁”这一句当时可以说惊世骇俗,让人想入非非。恰巧有朋友微信刚刚发给我这首歌,才知晓这首歌叫《知青歌谣》。当时也属于“黄色歌曲”,只能偷偷唱,不敢公开唱。

如果说真有黄色歌曲,跟四中开门办学的同届同学学的一首歌也许能算?也不知道歌名儿,也不知道这首歌儿是创作歌曲,还是用别人的曲子填的词,曲调悠扬动听,歌词直白,但当时却足以让我们脸热心跳,血脉贲张,歌中唱道:我坐在家中多么忧闷,/忽听到有人来敲门,/不知是谁来找我,/我急忙去开门。//开门后进来一个人,/这个人和我素不相认,/衣服穿的格外漂亮,/一看是我心上人。///我们的婚礼多么隆重,/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村里的人们都来祝贺,/阿妹倒在我怀中……最后一句颇令年少的我们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如果说确实有点儿黄和低俗,主要是最后一段,也许是谁给后加上去的:我和阿妹一被窝……即便是地下传唱,学校还是知晓了,为此在我们班开展了追查和批判,凡是唱过这首歌的人都要说清在哪儿、跟谁学的?在班会上批评唱“黄歌儿”的现象,唱“黄歌儿”成了我校的一个事件。当时实行文化禁锢,能唱的歌曲少,又不准唱表现感情的歌曲,压抑的太久,因此才有了地下传唱。

大变革的前夜,有暗流涌动,一两年后,当时偷唱的许多歌曲就陆陆续续可以堂而皇之地唱了。真得感谢爱辉县四中的同届校友,不是他们,林中的学子对港台歌曲就一无所知,闻所未闻。

老歌儿最先解禁的是《黄河大合唱》,1975年中央乐团复排了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全曲,指挥是严良堃,演唱者是郭淑珍、黎信昌等,朗诵者是王冰,赶上暑假还是寒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其中的大多数歌曲如《黄河颂》《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等,就是这样听会的,由于多次播出,我还把朗诵词一字不落地记在本子上。同时解禁的还有聂耳、冼星海创作的《卖报歌》《新女性》《开路先锋》《大路歌》《毕业歌》《只怕不抵抗》《到敌人后方去》《二月里来》《金蛇狂舞》等歌曲和乐曲。近来从媒体上看到当事人的回忆,原来是冼星海的女儿给毛泽东主席写了信,毛主席看了信作了批示,才有了聂耳和冼星海的作品的演出和广播播放。1975年,是聂耳逝世40周年、冼星海逝世30周年,中央乐团复排了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全曲,以为纪念。比较喜欢《保卫黄河》的气势磅礴,喜欢哼唱自认为旋律优美的《黄水谣》《卖报歌》《毕业歌》《二月里来》等。我在沪上的一所民办大学参加毕业典礼,唱聂耳的《毕业歌》还是其中一项程序,可见这首歌的恒久魅力。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