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怎样的退休生活才算好

怎样的退休生活才算好

 

郭松

 

退休后,工作担子卸下了,身体心里也轻松了,但随着年纪的增大,我们的身体会越来越弱,时间不会等我们,应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做一些原来想做而没做的事情。

退休了,对亲戚,对朋友,以至对社会都别抱过多的希望,希望越多失望也越多。很多时候,奉献是无条件的,获得是有条件的。别幻想把晚年幸福寄托于亲戚、朋友和社会,应根据自身条件和社会现实安排晚年生活。

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应有自度难关的准备。别把亲情、友情看得太重;别自作多情,增加感情负担。父母对子女的抚育是责任和义务,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也是责任和义务,但两者不一定是必然的关系。我们力不从心的事情越来越多,好汉不提当年勇,也别再去充好汉。

不少老年人不服老,总以为自己还跟年轻人一样,做事顺利方面考虑得多,周折方面考虑得少。其实六十岁以后多数老年人都有衰老的表现:体力下降,记忆减退,思维刻板,反应迟钝;出现事故几率增加,心理承受能力减弱,已不再适合做一些繁复的事情。

老年人应立足于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少给子女和社会添麻烦也就算贡献了。执意去做超越自身能力的事情不仅会误了事情,还会增添麻烦甚至酿成事故。倒不如逸养天年、养尊处优、装聋作哑、难得糊涂、自娱自乐。老年人有好多事情可以做,比如:看书学习、吟诗作赋、棋琴书画、吹拉弹唱、旅游观光、酌酒品茶、美食烹饪……

从纪委监委通报的情况看,少数党员干部“退而不休”,仍利用原职务影响为亲属谋利、利用原职权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并收受财物等。党员干部工作有退休之日,遵纪守法没有退休之时;无论在职还是退休,只要有以权谋私的行为,就不可能平安无事。只有在职时谨慎用权、廉洁从政,退休后不滥发挥“余热”,才能保持晚节。

我虽然退休了,但仍是党员,政治上、思想上和作风上没有退休,仍学习充电,保持上进心。不断加强学习,了解时事政治、政策法规。“学,然后知不足”。我为这个时代取得翻天覆地新变化、举世瞩目新成就感到自豪。我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听党话、跟党走。

相对于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更钟情叶剑英的“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作为一名退休党员,应想着“离岗不离党,退休不退色”,应想着怎样有生之年做一些有益的事情,用满腔热忱诠释“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历史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名片和标识,是一个民族的根脉和灵魂。退休后,我没有待在“舒适区”,而是坚持看书学习,一方面研究历史文化,一方面观察社会,思考问题,潜心历史文化散文写作;既是正衣冠、知兴替、明得失,也是唤良知、唤理性、唤正义。

谁也拉不住时光前行的脚步,谁也挡不住容颜的衰老,皱纹一天天爬上额头、眼角。几十年辛勤工作,习惯了清早迎着朝阳上班、踏着落日回家,也做好了退休的心理准备。经过两年多时间的退休生活,我发现变老也是一种风景,即便退休,也有属于我的乐趣。

大伙儿经常说,辛辛苦苦工作了大半辈子,就盼着退休后能过上好的生活。那怎样的退休生活才算好呢?我总结了这样几条:第一、手里得有点积蓄。这笔钱主要应对一些突发情况,比如医疗费用、家庭紧急支出,退休生活的基本保障。第二、得有一套自己的住房。这套住房是自己和老伴最安全、最温暖的港湾,有了它,退休生活才算有了着落。第三、家里有一辆七八成新的小车。退休了,自由了,可以开着车,和老伴一起,去想去的地方看看,夏天找凉快的地方避暑,冬天找温暖的地方过冬。第四、孩子有相对稳定的收入。不管体制内还是体制外,不啃老,孝顺懂事,就可以少操很多心。第五、自己和老伴身体健康。退休后要拉着老伴一起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毕竟活着就可以挣钱。第六、有一个心疼自己的老伴。以前的同学、同事、战友、朋友都会从自己的生活圈子淡出,真正和自己朝夕相处的就是老伴了。两个人一起去买菜、做饭、散步,享受平淡的退休生活。

许多人在奔波忙碌的前半生,可能忽略了真正需要追求的东西。退休后,应该如何过好余生的每一天?这个问题几乎鲜有明确的标准,但却可以从一些生活细节中找到方向。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不少退休生活的话题在议论,可以通过这些议论,分析一下退休生活好的标准。

我们不得不承认,退休生活好的标准不是一样的,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生活追求与期望。然而有一点是明确的,好的退休生活不仅是物质的积累,而且是心灵的充实。那怎样的退休生活才算好呢?我觉得有这样几条标准:

标准一:健康优先,享受当下。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为了赚钱而忘了健康。许多人在职场拼搏,换来一纸退休证,却发现自己已身心疲惫,无法享受生活。其实,我们早该明白,前半生的拼搏不是为了在后半生能有健康的身体吗?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的主观幸福感与身体健康是密不可分的。你无法享受退休带来的静谧,或是你的身体被病痛所困。你起床后习惯性地喝水,顺带做些简单的伸展运动,把身体调动起来;午睡后保留适量的活动和社交,这些简单的日常,都是对身体的尊重和爱护。钱再多,也不能换来健康;能活得更久,才能享受更多生活。

标准二:拥有幸福的六度。有人说:“幸福就是有事做,有人爱,有期待。”这句话点透了退休生活。人在不同阶段的幸福感,多半取决于情感的浓度与生活的丰富度。文化心理学提示我们,人的幸福感在于:视野的宽度、读书的厚度、寿命的长度、感情的温度、心境的高度和生活的热度。例如,积极参加兴趣爱好活动,可以让自己保持对生活的热情;适时看书学习,让思想保持活跃;与家人朋友多些互动,可以感受到爱的温度。这些简单而容易的标准,将让一个人超越物质追求,走向内心满溢的充实感。

标准三:简约生活,快乐消费。退休生活的滋味,来自简单的快乐。在日常生活中,应学会轻松对待消费,不要为了追求品位有过多的压力。在享受生活中,懂得适时的花费与支出,将日常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想吃就吃,想逛就逛。忘记那些斤斤计较,让自己在老年时也能过得惬意,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滋味。一个流行的“快乐购物”理念,正是基于这个理解,只要你买得开心、用得舒心,就是值得的。

标准四:保持好奇,永葆年轻。有人说,年轻是一种心态,身心的健康离不开开放的心态。保持好奇心,可以在生活中不断吸取新的营养。即便年纪渐大,打开生活的每一扇窗,让每天都有新鲜体验,才是生命的极致乐趣所在。在这点上,许多老年人都展现了很好的状态。他们会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学习新的技能,比如学绘画、学乐器、学舞蹈等,这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了色彩,让自己的生活不再单调。

标准五:真心相伴,珍惜友情。退休生活的许多人迷失在时间流逝中,很难找到陪伴自己的真正朋友。然而,真正的友情是退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朋友是生活中真诚的倾诉者和分享者,可以与他们分享生活的快乐,也可以在忧愁时彼此扶持。

这些标准只是给将退休或已退休的人提供启发与参考。无论标准怎样,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独一无二的,关键在于你如何追求、如何享受那片青翠的晚霞。

时光流逝,再也找不回年轻,但可以找到价值和意义。所有的财富,只有快乐,才是富有。养成好习惯,寻找新乐趣;生活不在于物质的富足,在于心灵的富有。

 1.png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散文选刊》签约作家,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